㈠ 七夕故事發源地在哪裡
發源地是山西和順縣。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一山區小縣,因為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佔有一席之地。
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今夜開始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
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葯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台小戲、五穀畫、剪紙、刺綉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山西省晉中地區的和順縣是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地域(並非說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風俗傳承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地域。
和順縣的南天池與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處之多。
從地名來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與磨子峪(簪峪)是地方誌中早有記載的地名或村名,其餘地名及相關景物名稱均長期流行於民間。
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還有如今已毀圮無蹤的王母娘娘廟、李天王塔、磨簪石等。
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融洽和諧。
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正式命名和順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2008)19號文件將和順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於這樣的故事,山西省民間習慣稱七夕節為「天河配」。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時,山西省民間還曾保留著扎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供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
和順縣:
隸屬山西省晉中市,東臨河北邢台,西通山西省府太原,北連太舊高速,南下上黨盆地。至2010年,和順縣轄5鎮5鄉,總面積2250平方公里,總人口14.38萬。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同比增長11.2%。
和順歷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織女」的傳說,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春秋時期,名蓋與,為晉大夫梁餘子養封邑。戰國時期,改名為閼與,隸屬上黨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閼與改名為樂平縣,隸屬樂平郡。北齊更名為梁榆縣,隸屬太原郡。
隋開皇十年(590年),定名為和順縣。
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抗日戰爭需要,和順縣分為和東縣和和西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和東縣、和西縣城解放,和東縣和和西縣合並為和順縣,屬晉冀魯豫邊區。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榆次專區。
1958年10月,和順縣與左權縣合並,仍稱和順,縣治不變。
1959年6月,和順縣、左權縣分置。
2000年,晉中撤地設市,和順縣改屬晉中市。
㈡ 牛郎織女發源地究竟在哪兒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記載見諸於《詩經》,而沂源正位於《詩經》中的「大東」區域的中心。但因古代傳說流傳甚廣,在中國各地都能找到民間流傳的不同版本。在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中的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的起源地都得到確認,所剩的牛郎織女傳說便成為各地爭相申報的對象。
據悉,全國已有山東沂源、陝西西安、河南南陽、河北邢台等十多個地方宣布是牛郎織女文化源地。其中,尤以位於山東沂源的織女洞、牛郎廟集自然景觀、歷史人文景觀和牛郎織女傳說於一體,深得專家的推崇。
和順縣28日出人意料地說,據專家學者初步論斷,「牛郎織女」傳說地就發生在太行山,目前考證的位置在太行山中段,以天河梁為中心,方圓二十公里范圍內的晉冀交界處,即山西省和順縣境內松煙鎮牛郎峪、南天池一帶的天河山。
據介紹,牛郎峪村和南天池村位於和順縣東南,離縣城有五十餘公里。從海拔一千二百米的牛郎峪村,到海拔一千九百米的天河梁,分天上人間和人間天上兩個地域。
南天池幾位村民告訴記者,以該村為軸心,半徑二到三公里之內,歷代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地名與景物名稱。
以天河梁為中心、方圓二十公里的版圖上,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一系列與「牛郎織女」相對應的地名,被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津津樂道。
和順縣認為,大量史料記載與民間口碑表明,「牛郎織女」故事在和順縣代代相傳。尤其南天池所傳牛郎織女故事,其內容與廣泛相傳的內容大概相同,而且更加豐富具體。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民俗志主編聶雲龍將此作為一項研究課題,經過詳細認真的考察,得出結論:南天池歷史上外域文化多次進入,與當地文化風俗融合,產生了包含多層文化蘊意的古老傳說。周邊自然環境同這一故事的背景十分相似,與全國若干尚未確定的牛郎織女故事發生地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越性。而且,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地名和景點恰恰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情節鏈,其情節和細節都相當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