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儒學與精英文化及精英統治~~有加分~~
你好,真的有加分?
儒家精英主義思想
1、儒家精英主義思想
在我們對於儒家文化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在儒家文化的骨子裡有一種深刻的精英主義思想在內。它強調在社會中精英的重要性、精英的稀缺性,並大量論述精英特質以及精英的培養,尤其是精英的選拔過程還形成了特有的制度而且還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行為實現了精英循環。我們還不可否認的是,在儒家文化背景的社會里有著強烈的精英專制傳統。我們認為這都是精英主義在儒家文化中的獨有表現。
首先,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不就是一個精英治國的實踐歷史么?更進一步說,包括我們建國至今的國家制度與實踐當中,誰也不能否認它也有著極為深刻的精英治國的烙印。其次,儒家文化中對於社會精英分子的重要性、稀缺性從來就不乏論述和實踐。國人對於各個歷史關鍵人物、英雄人物的傳說樂此不疲的現象想必就是最好的明證了。再次,關於精英應該具備的特質以及精英的培養更是大量見之於經典。如《論語·衛靈公》中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說法。如《易傳·系辭》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如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像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7]這樣的警句更是耳熟能詳。而像《孟子·告子下》中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更是對精英如何養成的一種教導。最後,我們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則是得到世界廣泛贊譽的精英選拔制度,科舉制度很好地實現了精英與非精英的循環;而我們歷史上此起彼伏的人民不斷反抗暴政的義舉則極大推動了統治精英和非統治精英間的循環。
2、儒家精英主義思想的特質
(1)儒家精英主義思想是血緣本位社會的寄生
儒家精英主義的思想傳統是深深紮根於血緣社會這個土壤里的。這也是儒家精英主義不同於西方精英主義的一個首要特徵。在血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為重要的基礎是血緣,血緣承繼是人們考慮的重要問題,人們經常在做出行為決定前要考慮自己的家庭、家族、血親,常常因血緣的親疏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選擇。這樣的社會溫情脈脈,卻也顯得錯綜復雜。在這樣的社會里經常地是一榮俱榮而一損俱損。也就是說單個人的行為要比其他社會更多地影響到他的血緣關系網內的人員。所以在血緣社會里的精英主義思想要表現出其血緣寄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諸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個人可以經由自己的血緣關系網而進入精英階層;精英在行為時通常要顧及自己行為對血緣群體的影響;精英維護自己地位的一個通常手段就是營造自己的親友團;精英的血緣群體通常會對精英本人施加不容忽視的影響。
(2)儒家精英主義思想與經世致用相結合
儒家文化缺少自己的具有普遍信仰的、系統的世界觀體系,其理論主要發力於現世,精神實用主義性比較強。如《論語?先進》中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與宗教的出世主義不同, 儒家歷來主張積極入世, 有著深沉厚重的現世情懷。」[8]儒家精英主義思想也是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體現。「『經世』的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形而上』;『致用』的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形而下』。」[9]經世致用的思想強調要有真才實學,要學以致用,如論語中有言:「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 不達;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為?」[10]又如「救弊之道, 在實學, 不在空言。」[11]儒家精英主義中深刻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哲學,強調要講求實學,並用這些學問來經濟天下。
B.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及大眾文化三者的關系
一、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都是世俗文化,都是入世文化,屬於物質世界范疇的。要對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作一個嚴格區分是困難的,它們類似於文化穿上了不同的外衣,影響著各自的特定人群。按照一般人的認知,可以作如下理解:
1、如果說「大眾」是指多數人、低階層的意思。那麼「精英」則是少數人的、高階層的意思。所謂的精英可以理解為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科學等領域具有更多話語權的人士,與知識、專業、科學等詞彙有關聯的概念。大眾文化簡單地說就是平民文化,老百姓文化,它是通俗的,是擁有廣泛的受眾的文化;所謂精英文化則是與此相對應。
西方社會評論家列維斯認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質較高的少數知識分子或文化人為受眾,旨在表達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的文化。現實中精英文化的代表往往指的是知名人士、文化學者、專家教授、有文化的企業家,以及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工作者。
2、人們很容易把「大眾文化」與「低俗」聯系起來,而把「精英文化」與「高雅」聯系起來。這其實是一種世俗的觀念,因為精英也是來自大眾,大眾文化是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文化,精英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沒有大眾的哪來精英的?同樣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並沒有高下好壞之分,自然也就無所謂孰優孰劣。
3、大眾和精英只是特定時空里的一個概念,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擁有。大眾里有精英,精英里還有精英,這樣,精英里又產生了大眾。
4、這種文化分類是工業文明產生之後的一個概念,也就是以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日常文化形態。
5、大眾文化往往是隨性的,粗放的,它與精英文化的嚴謹形成了對比,因此難免受到來自精英階層的文化批評。於是,我們看到,少數的精英階層掌握了話語權,來自他們的聲音也多半是批判的聲音,大眾文化的受眾群體則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狀態,他們想發卻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6、文化歷來就有「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分。怎麼理解雅和俗呢?一般理解,就是要以「文」為上,以「雅」為上,不「文」不「雅」便是缺少文化,便是愚昧和野蠻。這樣,「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貴族文化」等聯系在一起,是指以社會上層人群為主體、滿足有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
C. 如何處理本民族文化又要融入主流文化中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在研判形勢、抓住機遇,探索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從而捍衛本國的文化主權、堅守民族的文化傳統、維護並向外推廣自己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
法國學者馬特爾的《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法文版),通過歷時5年的實地調查和對1250多位產業領袖和文化精英等訪談,揭示出:世界文化大戰已經爆發,這場為軟實力而引發的戰爭主要是那些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之間為確保各自的地位而開啟的戰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與新興國家之間的征服之戰。
《主流》一書出版1年多來,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文化之爭、文化戰爭、軟實力成為全球持續熱議的話題。該書的中文版,新近由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並已經引發了學術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5月8日,「主流文化與文化之爭」高層論壇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商務印書館和《英才》雜志社共同主辦。
與會專家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上升為文化之爭。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國際學術界的共識。文化發展的根本任務就是樹立和傳播價值觀,文化之爭從根本上說是價值觀之爭。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性規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嚴雋琪指出: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生活提供意義和價值,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動,所以人的任何行為都能找到它文化的根源。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化象徵著智慧和品位,展現人性的光輝和生活的魅力。文化特徵又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若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佔有一席之地,保存和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是首要的前提。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結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多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形成共識,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之爭,任何一個個人、一個群體或者一個國家,它的最終成就都不可能超出它文化之爭所規定的界線。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在發言中表示,過去我們提起的主流文化是什麼?也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主流文化是相關於意識形態,相關於紅色文化,相關於我們的宣傳政策,相關於政府。什麼是主流文化?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罷黜百家而獨尊的儒術是主流文化。那麼主流文化又與什麼對立?它與大眾文化對立。而精英文化在我們看來是什麼?是一種學院派的,是一種學術研究的學理表達,這裡面帶著一點點獨立知識分子的驕傲,帶著學術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但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在我們傳統思維慣性中這是三個不同的話語表達體系。《主流》這本書給我最大地觸動,就是它打破了這個點,它旗幟鮮明的宣稱主流文化就是大眾文化,主流文化是基於最多人生活方式和價值表達的共識。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暢談了《電影與主流價值觀》。因為電影的大眾屬性,因此電影更需要主流文化。我認為電影里非常重要的就是英雄情懷、英雄形象、英雄情結。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意識是很容易創造英雄形象的,孫悟空就是英雄形象,《三國演義》裡面有的人物多數是英雄,但是我們現在電影這種形象太少太少,所以我們把電影和主流文化相結合,主流文化要用主流的價值觀和主流的形象來體現。主流的形象是什麼?英雄形象,英雄身上滲透出來的所有的美好品德和品質。只有這樣,我覺得中國電影才有可能使中國觀眾廣泛接受,也才有可能走出國門,也才有可能成為一種軟實力。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譚躍從圖書出版的角度,談了「主流文化與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的領域,出版產業被視為基礎產業和核心產業,在推動主流文化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之間的文化競爭中產生著深刻的、廣泛的、久遠的影響。中國巨大的潛在的圖書市場、閱讀市場,以及中國所特有的是歷史形成的也是現實決定的兩個特點,就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國道路的特殊性,這兩個事情、這兩個特殊一定會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熱點。隨著我們經濟上逐步的加強,隨著中國資本和產業的擴大,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定是勢在必行。
中國文化如何應對全球競爭,如何成為世界主流?成為本次論壇最重要的議題。與會各界人士站在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高度,結合各自領域的基本特性以及內在的規律各抒己見。
大家認為在新世紀、新時期,面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性,以及當下大眾文化中的價值觀缺失和信仰缺失,我們需要一場新的思想啟蒙運動,它的主題就是文化自覺、自省和自信,從而在全社會重樹價值觀和重拾信仰。這不僅是教育界的任務,同樣是社會各界的任務。中華文化崛起與復興,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自覺捍衛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人人都應成為文化的建設者、參與者和文化成就的享受者。
與會者認為,我們需要以寬廣的國際視野,關注世界文化與地緣政治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各個領域之間需要整合各自的有效資源、系統而全面地研究、總結和學習美國等文化強國的產業運行機制、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以及文化傳播的先進手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造出兼具民族特色和國際影響的文化品牌,形成適合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機制,為中國文化成為世界主流文化創造條件。
D. 我們要怎樣發展大眾文化 論文,1000字左右
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少年生活於一個相對自由和寬容的社會環境,時代精神更為崇尚世俗與自由。當代青少年很少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就是「文革」也只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朦朧的童年式的印痕,他們天生具有歷史記憶的缺失,而改革開放後潮水般一涌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藝術成為他們最直接的精神食糧,這種文化形態消解傳統權威,對歷史上的政治意識形態起到了直接解構的作用。大眾文化猛烈的沖擊著以人文精神為價值目標的精英文化和體現官方意識形態的主流文化,成為不斷日常生活化的意識形態的構造者和承載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下,大眾文化影響著當代青少年的成長。
二
大眾文化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在實踐功能上具有消解神聖、提倡個性、解放思想和加強民主化傾向的作用,這對於人性的重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於人們追求個性的解放;同時,大眾文化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市場機制控制著大眾文化的發展,大眾文化為盈利而製作,大眾文化消費表現出庸俗性、娛樂性,在大眾文化的運作過程中,平庸化的東西被奉為新潮而流為時尚,深刻而且崇高的東西被視為落伍,文化生產與消費中所出現的媚俗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化消費過分追求趣味的通俗,從而滋生出人的浮淺俗氣的娛樂需要,這有悖於人性的自覺提升。 正由於大眾文化實踐功能的二重性,大眾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也具有二重性——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並存,大眾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這種雙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生活觀的影響 1.大眾文化的娛樂功能賦予青少年樂觀的生活觀,廣闊的生活空間和多樣的生活色彩
大眾文化娛樂活動的多樣性賦予青少年樂觀向上的生活觀念,使他們能在娛樂中忘記煩惱,這為青少年提供了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的生活色彩多樣化。據筆者調查,聽音樂磁帶,參加其他活動(如跑步、玩其他球類、游戲等)、聽CD、看電影、在家看VCD、使用電腦(但不玩游戲)、在家看錄像帶、踢足球等都屬於高參與度的活動,大眾文化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各種文化場所與虛擬的網路世界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尤其是電子化生活已成為青少年所追求的時尚,並且開始處於上升的趨勢,電腦與網上世界對青少年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網路對於青少年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一種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種交友娛樂方式。
E. 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與功能互動
關於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與功能互動
論文摘要: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文化建設要處理好一元化與多元化的關系,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互動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目標一致性和功能作用互補性的特點,實現文化的整合發展。
論文關鍵詞:流行文化;主流文化;價值契合;功能互動
一、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辯證關系
(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和不可分離的。因為文化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更進一步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把人從舊的枷鎖和舊的時代烙印中解放出來,喚醒並形成人的文化創新意識、培養人的個性及心智能力的發展,是促使人從「豐富的個體」到人全面自由發展的超越性過程。文化建設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結果,其最重要的和終極的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就需要多種文化營養,而不是單調的文化來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徵
文化建設具有指導思想的主導性、思想來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態的多樣性等基本特性,因此,處理好文化建設的一元化和多元化關系,實現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面對當前社會及其文化結構的日趨開放,形式的日趨多樣化,內容的日趨多元化,功能的日趨綜合化這個現實,單一的主流文化將不可能再一支獨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獨裁地發生最大作用,它必須要以廣闊的社會文化為背景,要與多元化主體、多樣化形式、不同性質影響的非主流文化相競爭、相融合。現代社會應當是一個真正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社會,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間文化共同發展。
(三)主流文化與流行文化的雙向互動: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或能夠為該社會確立價值導向,並能整合和引領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具體說來,我國的主流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包含著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精髓的,包括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反映時代內涵的部分,西方外來文化中合理與科學的部分,以及大眾文化中有益的、先進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廣義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按一定的`節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區甚至全球范圍內,被不同階級所廣泛分享的信仰、行為和將他們組織在一起的事物。而狹義的流行文化是指時裝、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樂及其他流行藝術等。從本質上說,流行文化就是廣泛通行於社會大眾層面的一種文化形態。
我們今天所關注的當代中國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生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契合並受市場規律支配,以城市大眾為主體和主要消費對象,以流行和時尚為突出特徵,以娛樂為基本功能,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經營,並通過大眾傳媒廣泛傳播的新型文化形態。
二、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
(一)建設文化強國的目的需要二者在價值目標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為一個表達國家正統意識形態的文化,在價值目標上必定以建設文化強國為目的,以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流行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文化子系統,是一種副文化形態,也稱亞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對主文化是一種輔助與協商的關系,它反映的是社會文化多樣性的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社會亞文化體系越發達,就意味著這個社會越開放,這種發達是建立在高度開放與自信的社會文化心態之上,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度、開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標。
總之,主流文化重內塑修養,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兩者在價值目標上都以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旨歸。
(二)文化格局的和諧構建需要二者在價值取向上協調
構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堅持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與並存性、差異性與互補性,通過對流行文化多樣性豐富資源的選擇、吸收再創新形成時代特色與創新發展的文化體系。
就社會價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總是試圖從文化的邊緣走向社會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來,承擔起推動文化發展的重任,以證明自己社會價值的存在意義。主流文化也總是在時代的變遷中以嶄新的姿態尋求文化的「落差」,將流行文化視為自己的「對應物」,而調整著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