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土文化指哪些內容
黑土文化即時東北文化
八、絢麗多姿的寒地黑土文化]
(1)、肇東國畫:肇東國畫以它的群體優勢在國內畫壇上崛起,並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們的關注。80年代中期以來,肇東國畫先後在北京、鄭州、洛陽等國內十餘個城市和新加坡、美國、日本、前蘇聯、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榮寶齋、燕山書畫社、文寶齋等畫廊展覽展銷300餘幅,多次在省和國家展出中獲獎,有100餘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黑龍江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陝西美術館、中國西安民俗博物館收藏,有20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50餘種報刊中發表。
(2)、海倫剪紙:海倫剪紙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剪紙帶頭人傅作仁創作的大型剪紙《東方紅》18幅,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傅家是滿族剪紙世家,幾代人都喜愛剪紙,家裡收集、復印、創作的剪紙作品10萬余張。1987年,在中國民族文化宮舉辦了傅作仁滿族剪紙展覽,在美術界引起了轟動,影響深遠。傅作仁的皮影剪紙開創海倫剪紙的新篇章。目前,他已出版了《黑土藝術》、《傅作仁滿族剪紙》、《中國剪紙藝術研究》、《雪花剪紙集》、《中國風俗剪紙》等9部書。傅作仁還把他的皮影剪紙藝術作品專輯8張32幅以明信片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發行。1999年在曼谷獲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國際金獎。以畢再生、 劉衛平等人為代表、以海倫文化館為創作陣地、以精品剪紙創作為核心的創作隊伍在1995—1998年創作的大型剪紙《滿族風情》、《鄂倫春婚俗》、《金陵十二釵》等264幅作品4次在國家級展館展出,3600多幅剪紙作品赴歐美、東南亞等30幾個國家和地區展銷。138幅作品被中國民間藝術館、徐悲鴻紀念館、民族文化館收藏。2001年,省美術出版社用中、英兩種文字出版發行了海倫文化館創作的《剪紙京劇臉譜》,創下了海倫剪紙史上四個之最,即創作時間最長——歷時8個半月;創作人員最多——直接參與25人;幅數最多——達308幅;效果最佳——達到國粹與民粹的完美結合。單幅排列可達百米長卷,一人完成需15年時間。此書參加了全國重點圖書展銷,並參加了新加坡舉辦的國際圖書展銷,把海倫剪紙向系列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推進了一大步。2002年春節前後,中央電視台1、2、4頻道4次報道海倫剪紙,省電視台新聞節目和文藝頻道3次報道海倫剪紙,《黑龍江日報》兩期連載海倫剪紙專題報道。海倫剪紙每年在各級報刊上發表百餘件,同國內外進行交流幾百幅。
(3)、北林風箏:北林風箏群體建立於90年代初,自1990年至1995年連續5年組織8個隊參加北京國際風箏賽和山東濰坊國際風箏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7項,團體獎8項。兩次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得風箏比賽團體第一名。近年來,北林風箏更是越飛越高,隊伍不斷擴大,花樣不斷翻新,每年春節在城郊曠野都有大批風箏愛好者追風斗艷,吸引許多遊人駐足觀看。
(4)、慶安版畫:慶安版畫起源於五十年代末解放軍轉業官兵業余創作的北大荒版畫。七十年代,慶安版畫作者創作了多幅反映農村生活的版畫作品,首次進省展出,其中一幅參加了國家展覽。版畫創作帶頭人匡關夫、吳玉林、楊明軍對慶安版畫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慶安版畫創作初期追隨了北大荒版畫風格。但慶安版畫作者大都生活在農村,他們在平淡無奇的農家小院中發掘新的藝術創造天地,清新的田園生活和農家小院的溫馨情調,成為作品贊美表現的主題。他們的作品,在畫面上較少傾心於雄奇、嚴峻氣勢的喧染,注重抒情,多以小見大,一幅畫就像一首田園小詩,手法由單一寫實向寫實與裝飾結合。慶安版畫鳥瞰視角繼承了農民畫傳統,明快色調、誇張變形線條和對比強烈色塊,汲取了西方印象派的精華。不規則構圖、不受時間限制、擴大想像空間、擴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藝術處理,形式悅目,富於美感,形成了慶安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慶安版畫創作群體采擷著黑土地上的春雨夏露,秋霜冬雪,溶其如玉,散其如珠,創作了二百餘件反映北方農村田園風格的版畫作品,多件作品參加了省地舉辦的各種展覽或被報刊雜志發表,獲獎多件,並有作品入選畫集、出國展覽、或被外賓收藏。七十年代,慶安版畫參加過全國農業學大寨美術作品展覽,八十年代,慶安版畫二十多件作品參加了綏化地區赴省舉辦的創作群體作品展覽,參加過赴非洲五國展出,錦都杯國際書畫大賽,九十年代,赴浙江杭州參加展覽,參加過首屆全國鄉村田園畫會展覽,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大展,黑龍江省第五屆群星獎大展;2000年,吳蔚的版畫作品《春夏秋冬》獲「千禧杯」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金獎。
近年來,慶安版畫又將創作的觸角伸向火熱的現實生活。九十年代初,慶安開發綠色食品,綠色、生態、健康成為現代人的追求。版畫創作內容不斷豐富,表現綠色食品開發的作品應運而生。《希望的田野》、《北國也有江南景》、《秋》成為版畫中的精品佳作。當時的綏化地區(2000年撤地設市)將版畫確定為慶安的特色文化品牌,作為一縣一品特色文化項目的版畫,在不斷壯大創作群體的基礎上,推出精品力作。
進入新世紀,睿智的慶安版畫創作群體,以創新的精神和思維,開始把目光盯在了版畫的商品化創作上,由單純藝術作品創作轉向文化商品創作。從表現形式、內容、創意、風格、色彩、印刷、刀法上都有所創新。藝術視角有了新的突破。版畫的幾個分類油印、水印、絲網印刷等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他們通過多種融資方式,以機器印刷取代了手工印刷,提高了印刷質量。使版畫作品形神兼備,藝術魅力不斷提升。版畫帶頭人吳玉林、楊明軍、王真在慶安版畫發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他們與年青作者邊創作邊探討,追求藝術的極至。業務能力過硬、技藝超群的傳統版畫人才隊伍,面對現代傳媒與信息產業的發展,他們注重提高、培養、造就創新人才,為版畫可持續發展積蓄人才資本。文化素養深厚、技藝精湛的版畫作者深入生活,捕捉時代信息,激發創作靈感,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地域風情、綠色食品之鄉綠色物產的精品佳作不斷問世。2004年9月,他們的30幅版畫作品參加了「中國.綏化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精品」進省展出,黑龍江省圖書館展廳內,慶安版畫展位觀者如潮,慶安版畫濃郁的鄉土氣息、朴實無華的創作風格,巧妙的構思得到專業人士和版畫青睞者好評。此次展出,在省內叫響了慶安版畫品牌,引起巨大轟動。版畫作品《綠風.紅柳.黑土》、《二人轉》、《龍的故鄉》、《臘月》、《羊群.白雲》引領著版畫創作的潮流。
慶安版畫創作群體汲取著新世紀的陽光雨露,將創作的觸角伸向生活、伸向傳統、伸向世界,吮吸著藝術的營養,探求著美的真諦。我們深信,植根於土壤深處的種子,一定會更好地生根、發芽,更快地開花、結果。慶安版畫沐浴著新世紀的春風,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定會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成為大眾文化需求的佳品。目前,他們通過產業化運作方式,正在打造慶安版畫品牌,藉助「中國黑龍江慶安綠色食品節」的強大外宣攻勢和強力推介,定會走出慶安,走向全國,奔向世界。
(5)、綏棱農民畫:綏棱農民畫從20世紀70年代誕生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歷史,它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 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 被國內媒體譽為「是我國繼戶 縣之 後又一個農民畫縣」(1981年《中國農民報》)。在黑龍江首屆農民畫展中,綏棱共有12幅作品獲獎。在全國第二屆農民畫展中,綏棱縣又有5幅作品參展。1989年,綏棱縣有25件作品參加「哈爾濱第一屆天鵝藝術節」美術大展。1990年12月,由農民畫作者創作的12部連環畫參加了由省美協、美術館、美術出版社、連環畫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綏棱連環畫展。1991年10月,14幅農民畫在北京國家民族文化宮參加了黑龍江省優秀美術創作群體展覽。1992年3月,有25幅農民畫入選東北三省民族民間美術作品展。同年,《美術大觀》發表綏棱農民畫10餘件,另有9件綏棱農民畫作品入選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美術大展。近十年來,《中國農民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農村報》、《學理論》、《奮斗》、《北京晚報》、《中國漫畫》先後發表了綏棱農民畫並附文介紹。綏棱縣也因此被命名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
(6)、望奎皮影:望奎皮影歷史悠久,於清朝同治年間傳入望奎,歷經百年風雨,從崔春芳、關興久、張學文到谷寶珍,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表演的皮影戲《三請樊梨花》 、《紅月娥做夢》等劇目多次被省電台、電視台采錄實況,《三請樊梨花》還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號稱皮影一枝花的谷寶珍,其精湛的表演被黑龍江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片反復播放。望奎縣畫家張家純,將我國傳統的皮影藝術通過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創造出皮影畫,使之在景燈下的藝術效果定型在紙絹上,充分展示出中國皮影藝術的價值和迷人風采,先後在我省及大洋彼岸美國等地展銷。
(7)、明水篆刻:篆刻藝術,歷史悠久,名家眾多,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明水縣的篆刻藝術,興起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之前只有一些從事鍾刻技術的匠人。1976年後,經過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引導和扶持,明水篆刻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逐漸培育出一批小有名氣的篆刻人才,並形成了渾厚靈秀、拙中見巧、雋逸奔放的藝術風格。明水篆刻的代表人物是康平。54歲、曾任縣文體局副局長、圖書館館長的康平,堪稱明水篆刻界的代表人物。他曾廣拜名師,先後得到過啟功、趙朴初、周谷誠、溥傑等前輩的指導,集眾家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1985年,黑龍江省青年代表團赴日本訪問,他的篆刻作品在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與日本千葉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的書法、篆刻大展上榮獲二等獎。十幾年間,康平共為周谷誠、趙朴初、方毅、張愛萍、巴金、冰心、艾青、侯寶林等數百位名人、藝術家制印四百多方;為日本、美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制印百餘方;為北京齊白石故居畫屋、河南新鄉電影製片廠及國內名勝和旅遊勝地刻制牌匾;為趙朴初、姚雪垠書齋刻制匾額。這些年,康平單是制印就達一萬四千多方,把這些方寸的小石頭連到一起,可達600餘米。
(8)、蘭西掛錢:蘭西掛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可以稱之為獨具特色的。從90年代初至今,掛錢的藝術創作始終沒有間斷,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創作內容不斷豐富,創作方式不斷創新,已形成了500餘人的創作群體和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創作網路。他們創作的近千幅掛錢作品曾先後在哈爾濱、北京、大連、西安、杭州等地舉辦過大規模的專題展覽,先後4次代表黑龍江省分別參加了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民間工藝品展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覽、中國民協和民委舉辦的民俗錄像匯映大獎賽等,並被製作成「蘭西掛錢」專題片,在香港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黑龍江電視台多次播放,有170多幅作品被國家收藏,部分作品赴日本、美國、南韓、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地展出和展銷。120多位作者的400多作品編輯出書在全國發行,30多位作者的46篇論文在全國有關刊物、學術交流會上發表或交流。蘭西掛錢開創了全國「五個第一」,即第一個舉辦掛錢專題展覽,第一個掛錢出國展覽,第一幅大掛錢(5.20m× 2.90m)問世,群體帶頭人孫福生被國家公認為我國研究掛錢的第一人。他編輯出版的《中國掛錢圖集》一書, 是中國文化寶庫中關於掛錢藝術的第一本專著。蘭西掛錢創作群體多次被國家、省、市授予「優秀創作群體」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❷ 北大荒文化精神主要內涵是什麼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就是以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內涵。
以「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是黑龍江優秀精神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黑龍江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新時期弘揚北大荒精神,就是要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提升北大荒精神的理論品質,賦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內涵,攻克改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立足優勢自主創新,實現墾區長遠發展。
(2)黑土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造價值
從歷史上看:黑龍江作為中國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河,其流域內創造的文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北大荒文化發展到今天,對黑龍江流域的現代文明具有重大意義。
5-7世紀是黑龍江流域最輝煌的時期,1600年以來,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北魏、大遼、金王朝、元朝、清王朝都起源於黑龍江流域,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現實貢獻上看:65年創造了中國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1、到2012年,生產超過400億斤的糧食,2012年將穩定在430億斤,可以供養1.3億人口,成為中國的可靠的糧食供應地。改變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格局。
2、依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支撐的新城市化道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繁榮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農村實現城市化的獨特發展模式。
3、為中國東北邊疆的穩定、繁榮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4、通過糧食產業到食品工業的轉變,推動農墾進入世界500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❸ 談談學習黑龍江地域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影響
黑龍江地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內涵 黑龍江地域文化,以黑龍江豐腴的黑土而著稱,也稱為黑土地域文化。黑龍江地域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關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獨特文化精神和鮮明文化風格的地域亞文化。 (一)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因為黑龍江的地理環境等因素,歷史上多樣性、過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龍江地域文化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黑龍江的人口長期以來處於遷移、流動之中。滿人入主中原後,大量人口遷入關內。開禁放荒之後,內地移民大批湧入黑龍江省。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遷入黑龍江的俄國僑民日益增多。國內外的移民的遷入使各地的區域文化,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匯聚於黑龍江省,黑龍江文化對這些文化廣收博採,豐富了自己,對外來文化的容納,排他性較弱,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其他地區以及他國的事物,沒有狹隘的地域觀念,對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視同仁。另外,在黑龍江省的廣大地區,以農業兼營畜牧漁業為共同經濟生活、以漢語為通用語言、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共同心理素質的黑龍江漢族居民以及其他各族居民,體察以習文講武、輕利重義、開放大方、粗獷豪爽為民風特色的黑龍江民俗民情,所以黑龍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並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統中,形成了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優良傳統。 (二)黑龍江地域文化的開拓性 與內地省份相比,黑龍江省的文明出現較晚。文明的水平和規模與中原地區不可同日而語。而在歷史上,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人們,不甘於現狀,勇於開拓,充滿著進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出現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這兩次勃興之後繼之以長久的「斷裂期」。到了近、現代黑龍江省表現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興盛是黑龍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沒有實事求是、勇於開拓、敢於實踐的精神,就沒有今天的「北大倉」、沒有今天的大慶油田。實事求是、勇於開拓、敢於實踐的科學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觀事實及其規律性,又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兩者有機統一,它充分地表現了人的高度自覺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邊緣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帶,黑土地域文化處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的邊緣地帶。傳統的儒學的影響相對薄弱,封建人倫禮教影響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邊緣性。如「重實輕文」,「強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極具地域獨特性的文化現象。 由於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形成了黑龍江地域文化不同於中原文化的特徵,是一種多元一體的邊緣文化。黑龍江地域文化既要應對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對本土文化,特別是對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態的撞擊、滲透、擠壓與同化,同時也要考慮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並對外來的中原文化和周邊文化的進入採用寬容、妥協與吸納等靈活姿態。這種雙方不斷碰撞和交融的結果,就形成了多元一體,既開放又封閉的邊緣性文化。 (四)獨具特色的黑龍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龍江是一塊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僅培育出豐饒的物產,也孕育出特色鮮明、昂揚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內涵是黑龍江各族人民在斗爭、開發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是幾代、十幾代黑龍江人在長期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以闖關東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為代表的「愛國奮斗、艱苦創業、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黑龍江優秀精神,集中體現了黑龍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展示了黑龍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黑龍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對於構成民族國家的各個地域文化來講,是主文化,而各個地域文化相對於民族國家文化來講是亞文化。地域文化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特定社會群體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層,是民族個性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徵。黑龍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獨特文化精神與鮮明文化風格的地域亞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載體。黑龍江地域文化存在的開放性、包容性的因子,這些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規范行為的功能 一般來說,統一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會起到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制約人的活動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對當地人的行為起到約束的作用,規范人們的行為。地域文化的規范社會群體行為的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的群體行為規范,它對該地區的人民有一種無形的群體壓力。一方面,它通過將地區的共同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向本地區個人價值觀內化,是本地區在理念上確定一種內在的、自我控制的行為標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式規范、指導、約束本地區人們的行為。 (三)認同的功能 當今世界復雜多變,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相互交織。而越是多種文化交匯、碰撞的時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相近或相似的思維模式、價值觀、習俗、語言,容易相互產生認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會的成員會對這一社會產生歸屬感,在社會群體內部自然的產生一種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會價值和德育價值,可喚醒鄉土感情,催生價值認同。因為人們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家鄉的文化也都有著很強的認同感,通過黑龍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強人們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建設家鄉的情感,增強其為實現黑龍江又快又好發展而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創新功能 文化創新不僅關繫到文化自身的發展,更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關繫到我們民族的未來。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祖先創新積累的結晶,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和血脈。地域文化的創新在於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價值的創新成果,使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地域文化也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北大荒的開發創業文化不僅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北大荒的建設中為廣大建設者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時期黑龍江的發展建設中,同樣要繼承弘揚北大荒的開發創業精神。 (五)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 我國有優良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傳統,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滲透和包容以及表現形式的廣泛性的特點。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精神風貌,可以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大力弘揚的黑龍江優秀精神,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強烈時代氣息。培育和挖掘這些特色文化,對於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切實增強文化認同感,不斷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六)發揮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可以說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地域文化對當地人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能夠自發地弘揚傳統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對本地文化社會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為本地社會的發展發揮自治的真正價值。黑龍江地域文化具有開拓創業的黑龍江精神的底蘊,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黑龍江地域文化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這些都為人文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電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黑龍江地域文化教育的結合 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黑龍江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對社會認識的積累,是黑龍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源。在地方文化視野下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僅和其成長環境諸如家庭、教育等有關,而且還與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關系。從黑龍江地域文化的特徵和精神內涵看,可以的啟發,對提高電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積極作用。 一、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與電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黑龍江的人口長期以來處於遷移、流動之中。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地域的色彩,南北、中西文化交融,成就了其博採眾長、海納百川的地域風格,從而豐富了自己,並形成了包容性和開放性這兩個優良特徵。例如,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大批俄籍猶太人來到黑龍江,並且得到了黑龍江人的善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就以「人道主義光輝記錄」稱贊哈爾濱善待猶太人的歷史。當前,電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步入社會工作後,也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在社會的環境中求生存,取得成功,人際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剛剛走上社會,一個人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現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不善於與人打交道,自我中心,沒有包容的心態,這樣勢必會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敗。 正是這一包容性特徵對電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有著借鑒作用,所以在大學階段,就要教會學生學會包容,養成學生良好的心態,為學生今後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溝通基礎。黑土文化開放性特徵對今天的電大學生也有很大的幫助,黑龍江獨特的民族演變與歷史變遷,決定了黑土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要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墨守成規,要兼容並包。在此需要學習黑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培養學生要有開闊的胸懷、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胸襟和氣度,這樣才能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對各種挑戰。 二、黑龍江地域文化的開拓性與電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養成黑龍江省的文明出現較晚,在歷史上,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人們,不甘於現狀,勇於開拓,充滿著進取和奔放的活力。改革開放之初,黑龍江人也保持著先人的開拓精神,南下廣州、深圳改革的前沿,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沒有實事求是、勇於開拓、敢於實踐的精神,就沒有今天的黑龍江。而這種開拓精神,對當代的電大學生更是不可或缺。開拓創新就是要培養電大學生求實精神、自信心、好奇心,有挑戰權威的勇氣。要有大無畏的膽略和氣魄,開拓創新也是一種才能和見識。可以說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對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民族的興衰。那麼在學校中就要培養學生這種精神。這樣就能夠在電大學生走向社會,不會被社會淘汰,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弘揚黑土文化的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1.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黑龍江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開發史和創業史,百折不撓,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創業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對電大學生有著積極作用。不需諱言,部分電大學生面臨就業的問題,更何況目前就業壓力還相當大,如何使大學生面對這種嚴酷的社會現實,現在學生的抗壓能力都不是很強,養成他們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至關重要。因為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後,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失敗和挫折要如何面對,是一蹶不振,還是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銳意進取,重新出發。這關繫到他們的今後的事業發展,所以要培養他們的艱苦創業的精神,要勇於挑戰。百折不撓。要發揚龍江人的這種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 2.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與電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奉獻精神是黑龍江地域文化精神內涵的一個重要特徵之一,無論是近代以前,黑龍江人為求生存,相互幫助、互相扶持。在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人民為全中國人民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黑龍江人把奉獻精神發揚光大,黑龍江人胸懷大局,為國分憂;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計得失,勇於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種精神也是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如何培養他們具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國正在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生活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但是,發展經濟,不僅要講究效益、鼓勵競爭,還必須在全社會形成團結友愛、相互幫助。我們在強調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時,在思想道德領域,則必須大力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扶貧幫困的美德,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而黑龍江地域文化中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中的典型就是大慶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區精神,這種精神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奉獻精神不僅不能丟,而且還有發揚光大。 3.和諧友愛的團隊精神和電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 在黑龍江的歷史上,和諧友愛的團隊精神是一個光榮傳統。在闖關東的歷史過程中,就是體現了這種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相互扶持的團隊勁射。黑龍江人在長期的工作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他們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愛崗敬業。這種精神時至今日也是值得提倡的。在當前社會的大背景下,電大學生的學業、就業的壓力都很大,每時每刻都面臨著競爭,許多學生,為了出人頭地,往往喜歡單打獨斗,缺乏協作精神。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讓大學生在競爭和合作的問題上,選擇競爭而不是合作。 正是這種團隊精神的缺失,讓學生們認真了解和體會黑龍江人的這種團隊精神的優良傳統,領會這種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益處並提高他們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有利於提高大學生與人共事時團結協作的主動性,有利於塑造良好的個性人格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黑龍江地域文化學習體會 從歷史上看,黑龍江人生存的環境是東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環繞,西面有茫茫草原橫亘。可以說,內部迴旋相當開闊而外部交通極不便利。正因為這種環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閉的向心結構。生產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範而亘古不變,在心理上積淀為穩定和保守(如戀家守業的現象,一旦定居下來,就生於斯、長於斯、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封閉的環境、單一的生產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歷史上黑龍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動區域,使黑龍江人既具有農耕民族誠實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懷,兼具農牧民族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樂觀、爽直、大氣、勇敢、俠義的性格,正因為這種性格,我們黑龍江人便是滿清末年胡匪、強盜的生產者,同時也為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於單純依賴土地就可以生存,他們滿足於「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現狀。同時,由於地廣人稀,天賜豐富,生存環境相對寬松,自種自食的農產品行往往有剩餘而剩餘產品又無法作為商品出售,且人煙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點。但是,也逐漸養成了粗疏,沒有商品觀念的弱點,又因為物產豐饒,因此人生惰性、溫飽即安,小錢不願掙、大錢掙不來。與之相反,關內地少人多,謀生艱難,人更勤勞,關內比較復雜的生產方式,使關內的文化傳統有兩個特點:一是重視學習和富於創造,二是善於經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來狀元舉子、重臣良醫多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賈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斷,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即使開發早些,資本主義萌芽也會產生於東南沿海,也不會產生於東北,經濟基礎差異是個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異。這就是北大荒精神! 清朝初年,為保持其龍興之地,對東北地區一直實行封禁政策,禁止漢人進入。後來沙俄多次入侵,強奪大片領土,國家安全已受到嚴重威脅,清政府才覺察封禁政策失誤,才逐漸廢除封禁政策。據《黑龍江省通志》記載:地域真正大規模放段禁墾荒始於19世紀60年代左右。當時數百萬在生死線上掙扎的關內移民紛紛闖關東,形成了黑龍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從黑龍江的開發史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黑龍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極少數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為戴罪官員,而且部分流放官員都遇赦而歸,就是少部分屬文化人范圍的官員己在極小范圍內形成了重視文化教育的氛圍(如我省的東寧縣);另一類是來自山東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們中除少數小商人、手工藝匠人外,多數為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闖關東是生活所迫的一種無奈的謀生行為。他們肩挑車推,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北大荒後,睡「窩棚」、住「馬架」(現在我省農村以窩棚、馬架命名的村屯到處都是,明顯帶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種,辛勤勞作,當這些拓荒者把荒原變成良田的時候,他們已經塑造了吃苦耐勞的性格,但同時背井離鄉的痛苦,艱苦的生活,不可預知的命運,也迫使他們更加迷信。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無序的社會環境,迫使他們養成了敢於戰天斗地的勇猛好鬥的性格。隨後的幾次大規模移民,如滿洲國的日本開拓團,雖然規模達十萬戶,三十萬人左右,隨著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國,沒留下什麼痕跡。解放後兩次大規模移民,一次是十萬官兵來黑龍江省建立墾區,一次知識青年支邊和上山下鄉及歷次政治運動下放到黑龍江的小部分知識分子。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黑龍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還是解放前後的,都明顯帶有被迫和無奈的性質,而且除了早期的闖關東的移民和建國後的十萬官兵軍墾,其他的幾次移民都隨著政治氣候的變化而消失,幾乎是曇花一現。這作為與黑龍江同樣開發較晚的美國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樣,那些主動湧入美國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險者,以及歐洲大陸來的不滿舊秩序的各業人們,他們中普遍文化素質較高,懷著對財富的強烈渴望,兩者相比較,其移民的素質和遷移動機的差別是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從黑龍江的移民成份來看,自身的文化積淀,明顯先天不足。二是俄日的軍事佔領並沒有導致異質文化的輸入。應當承認,黑龍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雜處」、「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區環境中,通過多種地域文化的傳遞、交匯而逐漸形成的,而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屬性上大都於北方文化范圍,很快互相能夠認同,沒有產生沖突與碰撞。所以黑龍江的地域文化由於沒有異質文化的輸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統治過黑龍江地區,但主要活動是軍事佔領和資源掠奪。沒有通過辦工商、金融各業來進行經濟侵略和滲透。可以說幾乎沒有合乎商品經濟原則的經濟活動,沙俄帝國自身經濟並不發達。20世紀初中東鐵路修成並通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同歐洲相連,但並沒有真對哈爾濱文化產生深層次影響。從文化學角度來講,由於自身文化積淀不厚重,必然對表層的外來文化吸收快,而對觀念變革等深層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時髦等社會心理和行為方式容易發生。特別是十月革命以後的白俄只帶來了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隻影響到了哈爾濱的建築風格、飲食習慣、穿著打扮、交際方式和產品造型,但是沒有引起思想觀念的沖突。日本殖民統治黑龍江地區長達14年,但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共性較多,日本投降後,沒有給黑龍江省留下多少現代化經濟和制度,由於沒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戰爭的特殊時期,也就沒留下什麼文化痕跡。 文化是一種積累,任何文化現象的發生、發展與消亡都是歷史過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揚棄與改變是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的,不是哪一個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如我在上面所說,黑龍江人的文化性格是歷史的因襲,我們當代人沒有必要也沒理由為歷史負責。但是,我們當代人卻有一種責任:努力改變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要想揚長避短,變革的過程都是緩慢的。總的說來,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的活動,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實實在在抓下去。從百姓角度看,可以從眼前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做起,使黑龍江人的行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優雅。努力改變黑龍江人給外界造成的「左舊粗野」的印象,從而提高人們公共生活和個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從政府角度看,對「科教興國」方針要加大貫徹力度,當務之急,要徹底抓好義務教育,提高黑龍江人素質。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個龍江人靈魂深處一場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紀里能否再度輝煌的上。我們應為生在這片黑土地上而驕傲,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下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黑龍江地域文化對黑龍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義。談談學習黑龍江地域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