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介紹一位歷史文化名人 一百字左右
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後,他建策收復襄陽等六郡,進圖中原,被宋廷採納。四年,任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自江州溯江西進,克復漢水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遂分兵北進,連克隨州(今屬湖北)、襄陽、鄧州,大敗金與偽齊軍,並趁勢收復唐州、信陽軍(今河南唐河、信陽市),從而控制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打開與川、陝通路,以功授清遠軍節度使。此後,營田積糧,訓練軍伍,積極為收復中原作準備。同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合肥),擊敗金與偽齊軍。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奉命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一反宋軍秋季防禦常法,舉兵奇襲偽齊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嵩縣),一舉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軍反擊,兵臨蔡州。 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力陳乘偽齊主劉豫被廢,金軍無備,增兵北伐,圖取中原之策。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和議,重申收復兩河壯志,均遭高宗與權相秦檜拒絕。
十年,率軍迎戰大舉南進之完顏宗弼軍,按照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收復中原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以部分兵力迂迴側擊東京一帶金軍;自率主力從正面反擊,直趨中原。在民眾配合下,僅月余,相繼收復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間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金軍之勢。旋於郾城之戰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大敗金軍精騎。繼在潁昌之戰中,再次擊敗完顏宗弼軍的反擊。正當岳飛行將揮師渡河時,高宗、秦檜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班師,致使其恢復中原計劃功敗垂成。 十一年,率軍進援淮西。後被召回臨安(今杭州),罷宣撫使,改授樞密副使,解除兵權,為秦檜及其黨羽誣陷入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 「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嘆稱:「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後,他建策收復襄陽等六郡,進圖中原,被宋廷採納。四年,任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自江州溯江西進,克復漢水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遂分兵北進,連克隨州(今屬湖北)、襄陽、鄧州,大敗金與偽齊軍,並趁勢收復唐州、信陽軍(今河南唐河、信陽市),從而控制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打開與川、陝通路,以功授清遠軍節度使。此後,營田積糧,訓練軍伍,積極為收復中原作準備。同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合肥),擊敗金與偽齊軍。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奉命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一反宋軍秋季防禦常法,舉兵奇襲偽齊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嵩縣),一舉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軍反擊,兵臨蔡州。 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力陳乘偽齊主劉豫被廢,金軍無備,增兵北伐,圖取中原之策。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和議,重申收復兩河壯志,均遭高宗與權相秦檜拒絕。
十年,率軍迎戰大舉南進之完顏宗弼軍,按照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收復中原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以部分兵力迂迴側擊東京一帶金軍;自率主力從正面反擊,直趨中原。在民眾配合下,僅月余,相繼收復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間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金軍之勢。旋於郾城之戰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大敗金軍精騎。繼在潁昌之戰中,再次擊敗完顏宗弼軍的反擊。正當岳飛行將揮師渡河時,高宗、秦檜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班師,致使其恢復中原計劃功敗垂成。 十一年,率軍進援淮西。後被召回臨安(今杭州),罷宣撫使,改授樞密副使,解除兵權,為秦檜及其黨羽誣陷入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 「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嘆稱:「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少時習武,喜讀兵書、《左傳》。北宋末年,曾從軍抗遼。靖康元年(1126),復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隸屬副元帥宗澤,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恢復中原,被革職。轉投河北招撫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建炎三年 (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隸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制。隨都統制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阻遏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游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獲勝。次年春,率軍於常州(今屬江蘇)截擊完顏宗弼軍渡江北歸,先後於清水亭、牛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西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擊敗金軍,收復建康,升通、泰鎮撫使,駐屯泰州(今屬江蘇)。繼奉命進援楚州(今淮安),在承州(今高郵)等地與金軍鏖戰,因眾寡懸殊,被迫棄泰州退守江南。 紹興元年(1131),隸屬江淮招討使張俊,率部轉戰於江南西路和淮南西路,擊破盜匪李成軍;招降張用,遷神武右軍副統制。二年,擊破盜匪曹成軍,屯戍江州(今江西九江)。三年,鎮壓吉、虔(今吉安、贛州)二州農民起義軍。偽齊軍攻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鄧州(今屬河南) 後,他建策收復襄陽等六郡,進圖中原,被宋廷採納。四年,任黃州、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率軍自江州溯江西進,克復漢水重鎮郢州(今湖北鍾祥),遂分兵北進,連克隨州(今屬湖北)、襄陽、鄧州,大敗金與偽齊軍,並趁勢收復唐州、信陽軍(今河南唐河、信陽市),從而控制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打開與川、陝通路,以功授清遠軍節度使。此後,營田積糧,訓練軍伍,積極為收復中原作準備。同年冬,出兵救援廬州(今合肥),擊敗金與偽齊軍。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制,奉命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一反宋軍秋季防禦常法,舉兵奇襲偽齊軍。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嵩縣),一舉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同年冬,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軍反擊,兵臨蔡州。 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力陳乘偽齊主劉豫被廢,金軍無備,增兵北伐,圖取中原之策。後多次上書反對與金和議,重申收復兩河壯志,均遭高宗與權相秦檜拒絕。
十年,率軍迎戰大舉南進之完顏宗弼軍,按照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收復中原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以部分兵力迂迴側擊東京一帶金軍;自率主力從正面反擊,直趨中原。在民眾配合下,僅月余,相繼收復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間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金軍之勢。旋於郾城之戰中,充分利用所部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大敗金軍精騎。繼在潁昌之戰中,再次擊敗完顏宗弼軍的反擊。正當岳飛行將揮師渡河時,高宗、秦檜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班師,致使其恢復中原計劃功敗垂成。 十一年,率軍進援淮西。後被召回臨安(今杭州),罷宣撫使,改授樞密副使,解除兵權,為秦檜及其黨羽誣陷入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 「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信賞明罰,愛護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嘆稱:「撼 山易,撼岳家軍難!」
屈原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後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沒有屈服。他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決不隨波逐流。拿起筆抒寫自己對祖國的熱愛,指斥「群小」誤國,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人稱他的作品為「楚辭」。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屈原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七百七十七個字,詩中敘述了詩人為實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所遭受的打擊和迫害,深刻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對人民和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殘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意思是:我寧肯跳進江水中去,葬身在魚肚裡,哪能使自己潔白的品質蒙受世俗的灰塵?)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歷五月初五。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裡劃龍舟,把粽子繫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像這麼豪邁瀟灑的氣慨,不是每個人都發得出來的。它來自一顆被百般淬煉的靈魂。或許,您也耳聞過他的鼎鼎大名,不錯,他就是自號「東坡居士」的大文豪--蘇軾。九百多年前,四川眉山住著一戶姓蘇的人家。也許是老天的「情有獨鍾」吧?這小小一戶人家,竟然接連出了三位大文學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和東坡先生一樣,也都各有一片文學的天空。一門三傑,傳為文壇佳話。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西元一0五七年,二十二歲的蘇東坡,參加禮部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震驚了主考官歐陽修。這位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面對年紀輕輕的蘇東坡,也不得不說:「吾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二十五歲那年,蘇東坡踏上了政治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