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梁精神是什麼
呂梁精神是紅色革命精神之一。
「呂梁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的產物,是中國森知判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華民族精神的其他組成部分一脈相承。
2021年9月,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呂梁精神被納入。
發揚「呂梁精神」的重大意義猛廳:
呂梁精神作為山西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呂梁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歷史條件和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孕育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呂梁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此改黨人的優秀品格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的體現。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呂梁精神都發揮著獨特而巨大的作用。今天,弘揚呂梁精神,既有文化創新的理論意義,也有指導社會的實踐意義;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當前的現實需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呂梁精神
2. 山西有哪些紅色景點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太原解放紀念館。
3. 呂梁山的人文歷史
呂梁歷史悠久,這里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唐、宋名將郭子儀、狄青,唐詩人宋之問和清代第一廉吏於成龍的故里。呂梁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呂梁涌現出賀昌、劉胡蘭等傑出代表,有力地支援了中國革命。
呂梁山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賀龍同志在此生活、戰鬥了11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轉移途經呂梁時,毛澤東在興縣蔡家崖發表了《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講活》兩篇著作,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為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指明了方向。呂梁蜚聲海外的孝義皮影、木偶,民間剪紙藝術、秧歌、柳林黃河旋鼓等民間文化藝術展現了黃土文化的渾厚淳樸。
4. 山西省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哪些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五台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山西省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太原台駘山抗戰紀念館。
7、代縣陽明堡機場戰斗遺址。
8、忻州市黑石頭溝雁門關伏擊戰遺址。
9、臨汾市臨汾戰役紀念館。
(4)呂梁市的革命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山西成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緣由
山西屏衛西北,與陝甘隔河相望,是距離延安紅色政權最近的區域。這一地緣特點決定了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的獨特樣態。一方面,它始終保持著與黨的抗戰文藝政策的高度一致性及執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又呈現出有別於陝甘非日軍佔領區域的鮮明特點。
黨中央關於抗戰文藝的方針政策,黨對各抗日根據地文化工作的指示與部署,包括文化幹部委派通常都先期抵晉並由此深入、擴散,輻射至冀魯豫內蒙古等地。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成就經驗也因之得以及時總結並推廣,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得以及時反饋給陝甘,為黨中央文藝工作決策提供了現實樣本,特別是抗戰文藝的通俗化、民族化實踐。
早在1938年初,山西抗日根據地即從抗戰形勢需要出發,率先成立了通俗文藝研究會、大眾文藝社等文藝組織,創辦地方化方言土語化的《中國人》報,著力鄉村文化、鄉村劇團建設及文藝大眾化實踐,致力於「建設真正的大眾的新文化」。
毛澤東同志與《晉綏日報》編輯部工作人員的談話及《晉綏日報》改變新聞作風、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辦報方向,仍是我們今天新聞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則。
而由延安輾轉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木刻工作團、戲劇工作隊創作風格的突出變化,其民族化、鄉土化創作成果,以迥異於延安魯藝的新風貌引起廣泛關注並引發論爭,最終成為促成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動因之一,山西抗日根據地始終大力實踐的大眾化、民族化方向也成為《講話》認同並倡導的創作方向。
5. 呂梁最具特色的是什麼 從古到今 要與歷史文化有關
呂梁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該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業也有長足的發展。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境內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永寧州志》記載:「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衡山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
呂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呂梁地區有屈邑、平陵邑、中陽邑及瓜衍縣等。歷代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後,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2004年7月撤消呂梁地區和縣級離石市,設立地級呂梁市。全市轄一區,即離石區;二縣級市,分別是汾陽市、孝義市;十縣,分別是交城、文水、中陽、柳林、交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石樓。148個鄉鎮(81鎮67鄉),12個街道辦事處,3110個行政村,81個居委會。
呂梁市的歷史發展過程
春秋時代 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中陽、茲氏、大陵等。 元時期 呂梁大部屬於太原路(後改冀寧路)管轄,境內設置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石州 (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轄縣有西河縣、孝義縣)。石樓為晉寧路轄縣。
秦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明時期 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為府,並倚郭設汾陽縣,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汾州府。萬曆四十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
西漢時期 為太原郡境域。 清時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變。
東漢時期 屬於西河、太原、河東三郡。 民國時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三國時期 為魏國境域,屬河西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 呂梁各縣均屬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西晉時期 境內各縣分屬於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 1949年 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汾陽專區,興縣專區轄有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專區轄縣有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 」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後燕置離石護軍。 1951年 汾陽專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專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隋時期 分屬於離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 1952年 興縣專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專區;臨縣、方山、離石、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唐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隰州、嵐州、並州(後改太原府)。 1954年 離石、方山二縣合並為離山縣。
五代時期 境域內所屬未變。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並入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並為離石縣,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並人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1日。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方山縣,新增設婁煩、交口二縣。
宋代時期 呂梁分屬於石州、汾州、嵐卅、隰州,晉寧軍、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柳林縣。1992年孝義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市撤縣建市;1996年汾陽撤縣建市。
金代時期 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地區建制、設立呂梁市。全市現轄1區10縣,受省政府委託,代管兩個省轄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