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
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的技巧:
1、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在玩中學習傳統游戲。我們在組織幼兒玩游戲時,要有意識地把民間游戲滲透在幼兒游戲中。如體育游戲時,我們可以和幼兒跳房子、跳飛機、丟手絹、吹泡泡、放風箏等游戲,使幼兒即體會到傳統游戲的快樂又豐富了運動技巧,有效地發揮了身體運動的潛能。
2、尊重幼兒的學習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傳統經典。吃飯前、午睡前、離園前等等時間也可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猜謎游戲、手指游戲、說童謠《排排坐》《小黃狗》《顛倒歌》等;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嫦娥奔月》《孔融讓梨》《葫蘆娃》《司馬光砸缸》等,使傳統文化漸漸影響著幼兒,陶冶著幼兒的情操。
3、尊重幼兒的學習過程,在探究體驗中學習民間工藝。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反映了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民間藝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驚嘆,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讓孩子了解、學習、傳承,這些傳統工藝,我們可根據孩子的興趣,有選擇地把這些工藝重現在幼兒的生活中。如:「民間剪紙」、「綉花」、「捏泥人」、「寫毛筆字」、「陶吧」、「畫中國畫」等活動區域,讓孩子通過多種材料、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們引導孩子在探究中學習,引導孩子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美,體驗中國人的偉大智慧,從而為中華民族而自豪,為做中國人而自豪。在活動中也可學習與同伴合作的方法。
只有尊重孩子的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地探索、自主地學習、在互動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真正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培養出文明、儒雅、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孩子。
⑵ 文化建設應遵循什麼樣的發展規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
列寧曾講過:「文化任務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務和軍事任務那樣迅速。應當懂得,現在前進的條件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在危機尖銳化時期,幾個星期就可以取得政治上的勝利。在戰爭中,幾個月就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在文化方面,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樣,有它自身的特殊規律。認識和把握規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違反規律,則會造成嚴重後果。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鄧小平同志這些重要論斷,很值得我們深思。
這里,特別強調一點,就是文化創新問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兩條基本途徑,一是積累,二是創新。文化領域是最需要積累的領域,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美國算不上是文化資源大國,但卻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強國,強就強在創新上。影響世界的好萊塢大片、麥當勞薯條、英特爾晶元,都包含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創意。我們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要求,正確處理積累與創新的關系,創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面向世界,強調的是文化胸懷問題。
列寧講過:「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些任務。無產階級文化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硬說是這樣,那完全是一派胡言。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和文明的多樣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和文化發展的根本特點。因此,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是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舍此別無他途,這也是文化發展的一個規律。封閉只能導致落後。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在20世紀初所深刻指出的:「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慮二者之不能並立者,真不知世間有學問事者矣!」著名藝術家吳冠中說過:「藝術到高峰時是相通的,不分東方與西方,好比爬山,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這些充滿智慧的話,今天對我們仍有重要啟發意義。中國現代化不但要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度,而且要站在人類共同的思想高度,善於從世界文明中汲取思想營養,要以博大的襟懷,廣采天下之長而用之,不斷推進世界文明中國化。
⑶ 學習傳統文化有哪些方法
(一)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學習的目的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這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在時代的高度,用新的視角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整理、選擇和評價。要防止兩種偏向:既要反對一味美化傳統,食古不化;又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簡單化、教條化,玩能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而閹割其精神實質,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絕對對立起來。因為這樣一來,實際上就是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二)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我們既應進行微觀局部剖析,又該做宏觀整體的鳥瞰,兩者結合才會拓寬思想,獲得新的啟示與發現。要做到點面結合,必須首先看到,在龐大而復雜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可以從其發展歷程、類型特徵、內容要素等方面,解析成若干個條塊。但要全面滲透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孤立地各個掌握條塊的問題。應以弄清條塊問題為基點,進一步運用系統整和的方法,從部分與整體、條塊與系統、外層與內核的關系中尋求內在聯系,挖掘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相對獨立的各個條塊,給予系統整合。如就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而言,有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史學等,其中任何一項還可以劃分為幾個分支系統。如果能在每個分支系統和各項范圍內,或者是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分別進行共時的靜態分析,與歷史的動態分析相結合,這對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其自身固有的豐富多樣的聯系是大有益處的。 (三)把握好史與論的關系。學好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種偏向:一是丟掉史實和事例,僅僅從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論證,或是走捷徑,把現成的結論原封不動地接受過來。這樣做不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不懂得史實材料與問題本質之間的必然聯系。二是被眼花繚亂的歷史材料所淹沒,不會憑借理論武器穿透材料,找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的途徑應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運用其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問題,突破學習中單純記憶事例的層面,把事例材料作為認識本質的向導,探索隱藏在各種文化現象背後的內在邏輯規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把我們頭腦變成堆放史料的倉庫,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材料做出正確的理論分析和規律性的總結,以便服務於現實的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