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家文化的主要特點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樂、客家童謠、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1]。
客家文化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關 ;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岩、三明;[2]廣西的賀州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㈡ 河源客家文化
2008年對客家人來說,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築「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9月,第三屆客家山歌旅遊節在廣東梅州拉開帷幕,首屆中國客家文化節在廣東河源舉行,客家古縣龍川又迎來了建縣2222年慶典……這一切將客家文化的弘揚、客家精神的傳承以及海內外客家人的交流,帶入了一個全新發展層面。
不斷創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韻」
與大多數民間文化的發展軌跡類似,客家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客家文藝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時不斷創新,為客家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廣東河源紫金花朝戲是客家文化瑰寶,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源市紫金縣花朝戲劇團演員黃麗華今年39歲,從事紫金花朝戲表演已有20個年頭。說起自己鍾愛的花朝戲,黃麗華的那份自豪溢於言表:「我們劇團有45名在職演員。除了在河源當地演出,我們還經常去外地。花朝戲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區都很受歡迎,反響非常好。」黃麗華說,花朝戲這樣的客家藝術精品要傳承、發展,既要保留其精華,更要不斷創新,跟上時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賞能力的變化。「除了演出花朝戲經典劇目之外,我們近期還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新創作了《情滿山村》和《滿腔激情跳花朝》兩部新戲,很受老百姓歡迎。」
廣東韶關市採茶劇團副團長馮壽忠介紹說,他們劇團自1956年建團至今,演出的節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鄉演出不少於五六十場。25歲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張娟娟,曾在中國首屆客家文化節文藝匯演中用客家話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場下上千名客家觀眾的熱烈掌聲。張娟娟談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歡迎的「秘訣」時說,這首歌屬於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獨特的客家風格,又融入了電子音樂、爵士樂等現代音樂元素,使古老民歌煥發青春,為許多客家年輕人所喜愛。「今年8月,我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祥雲劇場『錦綉家園——中華民族大型歌舞晚會』上用客家話演唱它時,許多不懂客家話的中外觀眾竟都聽得如痴如醉,覺得這首歌不僅歌詞押韻,而且曲調清新優美,非常好聽。」
文化傳承:年輕人喜歡才是真正的傳承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趙鐵信表示,客家文化整體看來深入人心,但只有讓年輕一代客家人真正領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傳承的根本動力。
河源龍川縣一名14歲客家女孩告訴記者,她很喜歡聽客家話歌曲,但平時聽到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大多是老歌。「學校的音樂課沒教過客家話歌曲,所以我平時大多唱流行歌曲。」
為使更多的客家年輕人喜歡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藝工作者正在為之努力。紫金花朝戲演員黃麗華介紹說,河源當地一些職業技術學校已經開設了學制3年的花朝戲專業,目前招生情況不錯。此外,在一些花朝戲業余興趣班中,也開始看到不少中小學生的身影。
韶關市採茶劇團副團長馮壽忠說:「客家文化的傳承一定要多跟年輕人交流,要創新,揣摩怎樣的客家話歌舞能受到年輕人喜愛。比如,我們曾在大學里演出,那些老歌新編的客家民歌、舞蹈就很受大學生們歡迎。」
打破瓶頸:演出、展覽、理論研究「三位一體」
在客家文藝表演形式、內容新意不斷,呈現出可喜一面的同時,專家也表達了對客家文化傳承的擔憂。
趙鐵信說,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產物。近年來,福建、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節、演出活動搞得紅紅火火,但這些活動帶給人們的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我國對客家文化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滯後,國內現有的客家文化理論研究也局限於小規模。
他建議說,客家文化的節日活動應適當增加研討會等內容,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而使演出、展覽和理論研究形成「三位一體」的格局,從藝術文化、歷史文化和文化理論研究三方面,促進客家文化的發展。「先讓演出等活動烘托氣氛,幫助專家學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然後再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這樣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效果可以達到最佳。」
㈢ 客家文化具體有哪些
客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語、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人文、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漢族文化中獨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寶。千百年以來,客家人極力地保留著自己獨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漢族文化,又與時俱進地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而廣東客家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樣,都是古代南粵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產生的相對穩定的文化。盡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國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對分布如此寬廣的客家歷史源流的研究,卻直到20世紀才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