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音樂教學中
中小學傳統音樂文化進課堂的幾點思考
(一)多維度、多渠道開發課程資源在傳統音樂文化課堂實施過程中,應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多維度、多渠道地不斷開發和利用本地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資源。應結合本地區特有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同時,整合並篩選優秀的網路資源,讓學生以較快的速度獲得最大化的音樂資源信息。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教材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承載著國家的教育政策取向。教材的編制一定要遵循大綱的要求,從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出發,將素材性資源和實踐性資源都整合進特色補充教材。
教材的開發,從最初確定編寫人員、研究編寫框架、確定編寫內容、修改完善到後期審查、出版、實驗、反饋、再修改完善直至推廣使用,是一個連續的、有承接性的動態過程。通過長期調研我們發現,校長對音樂特色校本課程的重視程度決定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效果。
民族音樂進課堂實施得好的學校,其校長基本都非常重視音樂學科的教育。他們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更讓孩子們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
這類學校會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的各種活動甚至組織專場演出,他們的音樂節目在各級各類文藝比賽中也頻獲佳績。學校由此有了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窗口,而學生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從而使學校更加重視民族音樂的教學。這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也得到提升。
(二)引入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歌曲在小學音樂課堂里,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不斷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過程中,提升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民族的傳統音樂引入課堂。
例如,《北京喜訊到邊塞》《新疆好》等經典的傳統音樂表達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民族的勞動人民在不斷奮斗的過程中,在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表達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可以讓學生在深刻理解與感受這些歌曲的過程中,增加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此外,教師還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歌曲在創作的過程中集結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歌所表達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課余時間還可以組織學生建立歌唱隊或者演劇隊,鼓勵學生在節假日或者活動的時候上台為大家表演。
(三)豐富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常說音樂教育有方法、無定法,可視各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因此,課堂教學模式也無需固定,應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等,以創新的理念打造豐富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採取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追求開放、民主和創新,以適應新時代音樂教育發展。
對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我們同樣要秉持這樣的課程理念。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可主要採用鑒賞式、講授式、模塊式、實踐式,結合講座式、案例式、示範式等,通過聆聽、歌唱、演奏、編創及綜合藝術表演等多種實踐活動進行實施。
(1)幼兒歌唱如何融入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小學傳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我們提倡在基礎音樂教育階段要重視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授,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民族音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接觸傳統音樂,並成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益者。
通過民族音樂進課堂的方式,對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傳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讓地方民族音樂進入中小學課堂,對於引導學生領略本土民族音樂魅力,培養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通過民歌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傳統音樂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源文化,特別是民歌,是最根本的母語文化、母體文化。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積淀。而基礎音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歌唱,歌唱又是最有效、快捷的文化傳承方式之一。歌唱可以讓沉澱、凝滯的傳統流動起來,在流動的過程中不斷融入新的社會及文化要素。
(二)通過傳統音樂構築追求和諧的價值取向我國所倡導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功能,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也是民族音樂生存、發展與繁榮的根本條件。
❷ 談談如何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滲透民族音樂
一、民族音樂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幼兒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在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商代,我國的音樂教育已初具規模,西周時期,出現了較為嚴格的學校網路,統治者把樂教視為「國教」,把樂教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推崇音樂教育。孔子認為音樂教育可以把人培養成一個完美的人,是人的思想全面形成最後一個重要環節。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大量傳入,加上思想領域內的「歐洲中心論」以及國人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認識,使得中國民族音樂漸受冷落。民族音樂的教材很難找,適合幼兒的教材就更難找,民族音樂雖然有很多精品,製成幼兒作品的卻很少。據統計,除了香港雨果公司和台灣風潮公司做傳統音樂音像資料外,目前國內還沒有看到一本相對集中介紹和適合對幼兒進行民族音樂或民間音樂教學的教材。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發展更加密切與廣闊,我們在學習、借鑒外來音樂的同時,傳承本民族寶貴的音樂遺產,培養幼兒的民族審美觀,加強幼兒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學習和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音樂教育應成為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族音樂對幼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民族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自然擔負起了培養幼兒情感、健全人格,奠定終身發展基礎的重要責任。民族音樂往往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習慣、美學觀點和價值觀念等,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通過對幼兒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加強幼兒的民族意識,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同時幼兒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能夠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感知人類文化的豐富多樣,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實施幼兒民族音樂教育的基本方法 為讓幼兒有效地學習民族音樂,通過民族音樂元素的吸納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想像力等,經過實踐,摸索出以下幾條教學方法。 1、環境創設法。創造環境,用自然生活中的聲音啟發幼兒學習民族音樂。 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可以引發幼兒聯想,民族音樂是門聲音的藝術,它是用聲音來表現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含義。從風聲、雨聲到雷聲等,無一不表達自然界的生氣和情感,廚房裡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同樣能讓幼兒體驗一種生活的樂趣。讓他們從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尋找聲音,尋找音樂素材,不斷積累、不斷充實。歌唱是表達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種方法,幼兒高興時喜歡用歌聲來表現,用自己的聲音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演奏樂器同樣也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利用打擊樂器、生活用品或自製的樂器來表現旋律和節奏。 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了能讓幼兒更好的欣賞、感受佤族音樂的特點,我嘗試著從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入手,將音樂融入打擊節奏活動中,幫助幼兒直接感知音樂的節奏,以此來提高這方面能力,設計了打擊樂活動—金色的木鼓敲起來。發展幼兒能夠邊聽音樂邊打擊節奏、邊伴隨節奏做佤族舞蹈動作,從一種簡單的節奏到每小節一至兩種節奏或舞蹈動作,培養幼兒身體各個部位的配合。節奏樂調動的是些運動,而人的動作也是運動,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節奏,沒有節奏的人類活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編配節奏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節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在教學進程中,只要幼兒將節奏弄懂,整個樂曲的節奏不必要總是翻來覆去的練習。孩子們經過打節奏,在節奏中加入簡單的舞蹈動作,在進行打擊樂器與舞蹈分工訓練,到最後的配合音樂,並且經過幾次練習後,效果比單單打擊節奏效果要好。 音樂的節奏概念是模糊、抽象的,幼兒難以理解的。為了能讓幼兒更好的欣賞、感受佤族音樂的特點,我嘗試著從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入手,將音樂融入打擊節奏活動中,幫助幼兒直接感知音樂的節奏,以此來提高這方的能力,發展幼兒能夠邊聽音樂邊打擊節奏、邊伴隨節奏做佤族舞蹈動作,從一種簡單的節奏到每小節一至兩種節奏或舞蹈動作,培養幼兒身體各個部位的配合。我在編配節奏的時候充分的考慮到節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在課程的進行中,我還發現只要幼兒將節奏弄懂,整個樂曲的節奏不必要總是翻來覆去的練習,雖然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復的次數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孩子們經過打節奏、在節奏中加入簡單的舞蹈動作、在進行打擊樂器與舞蹈分工訓練、到最後的配合音樂;雖然在配樂的時候有些慢,但經過幾次的練習後效果很好,比單純打擊節奏效果要好得多。 2、情境聯想法。發揮聯想,用生動的想像情節活動培養幼兒學習民族音樂。 情節詩、短劇或者想像的情節活動可以激發孩子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無論哪部動畫片都離不開音樂或音響,《貓和老鼠》的音樂和音響效果是非常優秀的,不但幽默、活潑,而且恰到好處地表現故事情節,為孩子理解和欣賞作品提供幫助。學習民族音樂時,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引導幼兒想像並模仿某些情節活動,給音樂創造一些具體的有意義的背景,使他們能夠體驗到民族音樂的樂趣。 如音樂欣賞:《竹林深處》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巧妙的結合本班幼兒的興趣,如孩子們愛模仿小動物的動作,愛跳舞等,通過小動物到草地上做游戲、學小孔雀跳舞等活動,讓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自然理解音樂形象,感受樂曲的情緒以及民族音樂給幼兒帶來的生命活力。《竹林深處》音樂的動靜起伏,具有很強的民族音樂感染力,欣賞這首民族音樂時,結合相應的活動情節,幼兒們被它的優美旋律所陶醉。整個活動進行中,創編幼兒模仿小動物們學小孔雀跳舞的故事,作為活動的載體,為孩子創設的是一種和小動物一起跳舞的感受,這樣的音樂活動能夠讓孩子感到開心,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學習來讓孩子體驗音樂,豐富情感。這些故事情景都是幼兒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都比較熟悉的,所以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能很好的表現、體驗音樂的不同情緒變化。因此,幼兒很自然的就理解了音樂、感受了音樂。活動最後,幼兒通過用不同的線條來繪制圖譜這一環節,加深了幼兒對音樂的印象,再次感受民族音樂的韻律,激發了對音樂的喜愛。 3、欣賞感受法。音樂欣賞,用歡快的民族音樂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 音樂欣賞是幼兒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並能豐富音樂想像力,開闊幼兒音樂視野,提高音樂聽覺能力和音樂素質,音樂欣賞也是向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幼兒通過欣賞作品,能從中體會對生活的感受與理解,抒發情懷、愉悅身心,感受美,並且表現美。 《快樂拉祜》是拉祜族的一首本土的原創音樂,它的樂曲結構簡單,旋律歡快,是幼兒較為容易易掌握的,為了使音樂欣賞更為有趣,採用圖譜及音樂造型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形象,分辨樂曲結構,幫助孩子去體驗音樂和表現音樂。音樂欣賞活動是使幼兒了解拉祜族民族活動中的一個高潮,作為音樂欣賞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對音樂情緒、內容進行體驗感受和想像表現,而且對該民族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知道這是一個熱愛生活,快樂、勇敢的民族。這首歌曲結構單純,形象鮮明,音樂旋律歡快且歌曲的兩段在強度、速度上差別明顯,歌詞雖然是民族語言,但它仍有漢
❸ 如何將本地民間文化藝術融入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幼教工作者曾幾次提出重視民族文化,但由於存在諸多不足,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一直停滯不前,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比如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教育。總的說來,在幼教界,民間藝術教育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現行的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增加了一些關於優秀的民族故事、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容,但這些研究往往偏重於單個的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比較單一,忽視了環境教育和國外教育,於現在提倡的新的課程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結合地方飲食、傳統工藝,傳統音樂等的傳統文化,專門進行各個系列的主題活動。因為這些東西就在孩子們的身邊,所以他們容易接受也樂於接受。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開闊了幼兒的眼界,從中也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概言之,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存在著一些偏差:
1、 沉湎於歷史,缺乏對當前民族文化的關注。有些教師簡單地將民族文化等同於傳統文化,將民族文化教育變成了歷史課。如用過多的時間來介紹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節日等的發展歷史,介紹的傑出人物多半是司馬光等歷史人物。歷史文化固然重要,但現代和當代文化也不容忽視。幼兒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他們把對當前事物的興趣強過對歷史事物的興趣。幼兒生活在現實之中,他們對現實社會中的民族文化接觸如此至多,我們為什麼非要舍今求古、舍近求遠呢?
2、 偏重知識,不注重精神內涵的把握。有些幼兒園的民族文化教育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知識的灌輸,只是讓孩子掌握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識和學習某些民間工藝,而注意讓孩子把握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從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其實,民族文化知識和民間工藝只是民族文化的皮毛,而其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思想和行為方式才是民族文化的內核。當前,我們看到的所謂幼兒智力游戲大部分是知識游戲,如智力問答中,「我們國家有多少省市」,這是知識不是智力。
3、存在保守傾向。有的教師對本民族文化過分褒揚,沒有將本民族文化置於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客觀評價,迴避本民族文化的缺陷。為什麼幼兒文學發展很遲呢?就是因為中國歷來的教育是以「教化」為特點,注重知識,不是以理解、承認、尊重兒童的心理特徵、精神個性和獨立人格為出發點,相反是犧牲兒童的獨立人格作為代價的。所有用來「家教」、「家規」的內容,全都是封建倫理那一套三綱五常和「詩書禮易」等儒家經典,所以,幼兒文學的發展才會如此緩慢。
4、 重模仿、繼承,忽視創新。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在組織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時,機械地利用歷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講,按慣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兒園、其他教師的做法,根本不考慮本地的文化資源和幼兒園的實際條件,生搬硬套。其二是要求幼兒被動學習多,而讓幼兒主動創新少。有的教師只是讓幼兒背誦歷史材料,機械地麻煩現實生活中的默寫文化活動,學習民間藝術時一味追求「原汁原味」。之中過分讓幼兒遵循文化傳統而不注意創新的做法,必然扼殺幼兒的創造潛能,影響幼兒文化創新意識的萌發。
5、 缺乏長期、完整的計劃。不少幼兒園將民族文化教育單獨列為一項內容,使其游離於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其他課程,而不是把它滲透到各個教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兒園則缺乏長遠目標,跟著浪頭趕,實行一陣風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時間社會在提倡民間藝術教育,如京劇,我們的國粹。於是,幼兒園就一時興起對幼兒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熏陶,但等這陣民間藝術教育風刮過之後,就不再實行或者漫漫淡忘了。
那麼,幼兒園的民主文化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1、 藝術類:包括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剪紙、泥塑、國畫等美術藝術,京劇、民歌、秧歌舞等音樂舞蹈藝術;也包括當前適合幼兒年齡特徵的電影、電視節目,如影視劇《西遊記》、動畫片《小哪吒》、電視節目《大風車》等。
2、 節日類:包括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和重大的國際性節日,如六一國際兒童節等。
3、 飲食類:接受東西方的飲食文化,中國南北飲食習慣以及當前健康的飲食趨向。如北方人的主食——小麥,南方人的主食——大米等。
4、 游戲與玩具類:包括中國的民間游戲與玩具、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以及當前流行的兒童文娛活動方式和最新的玩具。我國的傳統游戲源遠流長,傳統游戲是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發生發展反映了一定階段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面貌。有的游戲成了世界科技發展市場的一種先驅,例如風箏,最早的原始飛行器就是風箏了。中國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風箏,唐代以後發展就更快了。七巧板被外國人稱為「機巧」的中國之謎,九連環被外國人稱為「Chinese Ring」(中國之環)。九連環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玉琢的,到了明代由鐵絲代替,至少在16世紀已經流傳到歐洲。這些玩具都對世界科技發展有一定的先驅意義。傳統游戲大概分為十二大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一、角抵游戲(摔交、拔河)、二、斗戲(斗雞、鬥蟋蟀)、三、棋類游戲(圍棋)、四、射類游戲(彈工、射箭)、五、球類游戲(蹴鞠)、六、水戲、冰戲(游泳、釣魚)、七、養類(蟈蟈)、八、雜類游戲(踩高蹺、放風箏、盪鞦韆、玩陀螺、竹馬)、九、嬉戲類(捉迷藏、過家家)、十、手戲(捉中指、手影、手指畫人)、十一、吹戲(吹龍、吹肥皂泡)、十二、院戲(立雞毛撣、撈小尾巴魚、拍葉兒響、丟手絹、卷白菜、找朋友)。
幼兒園應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選擇幼兒易於接受的民族文化內容、教法、教學途徑,來科學地實施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呢?
1、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中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環境歸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並把環境創設看作教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牆裝作為環境陳設的主要內容,能從情感情緒上帶給幼兒愉悅感。將民族文化內容滲透到牆飾中去,作為牆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使孩子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認識民族文化。如可設計製作以中國名勝古跡、京劇臉譜、祖國特產等為主題的牆飾。
2、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一日生活各環節中
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探索、交往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如中國有很多充滿濃郁風情的節日文化,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的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都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中秋節組織幼兒一起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嘗月餅。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大帶小做元宵、煮元宵,一起品嘗元宵等活動。通過為共同慶祝節日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真正讓幼兒領略到節日文化的魅力。
3、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社區活動中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書,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新《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我們應努力挖掘利用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如可以組織幼兒觀看地方戲,觀看地方運動會,了解運動項目,讓幼兒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親子活動中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我們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幼兒園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提高家長對民族文化教育的認識,讓家長明確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使他們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並將、民族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每月發放一份家長月報,介紹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情況,提出要求家長配合的工作以及注意事項,讓家長心裡有數。其次,我們可以開展介入式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民族文化教育活動中來。我們可以要求家長讓他們利用假日機會帶孩子參觀、游覽,引導幼兒接觸更多的民族文化。在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時,如「美麗的絲綢」等,可以邀請家長來到課堂中參與活動,給幼兒展示各種絲製品,介紹各種有關的知識,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燦爛。
在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時,我們應該注意:
1、突出民族特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諸如上面提到的人本精神、樂道精神、和合精神、篤行剛健的精神、友好意識。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充分展現這些民族精神,使之內化為幼兒的個性特徵。比如,前面提到的傳統體育類游戲,其實幼兒到現在還在玩。特別是在農村,還有各少數民族玩的游戲也有很多孩子玩。應該推薦、介紹有價值的兒童傳統游戲,比如風箏、智力七巧板、棋類、九連環等,廣為宣傳,演示給孩子們看,引導孩子去玩,繼承一些好的 游戲文化。當然第二個,我們也要對傳統游戲加以創新,使它蘊涵著更大的科技含量,能夠創造一些新的游戲。所以,幼兒園應該重視傳統游戲,以發展傳統游戲。因為它對孩子來獎,無論是開發智力,還是娛樂、強健體魄,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么多年傳承下來為少年兒童喜愛,這裡面是有一定的文化的。
2、以古代今,求實創新
當代的民族文化比歷史上的民族文化更豐富多彩,進步昌明和鮮活可感,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涉及某些文化的淵源由來時,教師方可採取追憶歷史的方法。就是可向幼兒介紹中國當前的飲食、服裝和節日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等。涉及幼兒自身的文化,如兒童食品、服裝、玩具用品、游戲交往、文娛活動等,應將其作為重點及時給孩子,讓孩子共同品評,以提高孩子對兒童文化的辨別力,引導孩子的文化消費。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為目標,應務實,使之充滿時代感和生活氣息。每個生活在寧波的幼兒都知道靈橋、琴橋、江廈橋、甬江大橋等。老師就可以在主題活動中以「橋」為題展開探索,讓幼兒從身邊的令他們自豪的靈橋、琴橋、江廈橋、甬江大橋等說起,從而追憶我國造橋歷史,了解我國的橋文化,進而擴展到長城的認識等等。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
3、中外兼容、共生互動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將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比較,知識讓幼兒把握本民族文化形成客觀、公正態度的有效方法。文化多元才會有主導的凸現,文化共生才會有綜合創新,文化互動才會有爭奇斗艷、競相發展的局面。因此,我們對外來文化要持包容的態度。在組織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時,應適當光照外來文化,將其合理因素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比土,「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成功震驚世界,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事跡把幼兒引如這一科學領域,並拓寬視野介紹美國、前蘇聯等發達國家的太空之旅,讓幼兒把握本民族文化特色,對本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比較,形成客觀、公正的態度。又如,研究外來「肯德基」、「麥當勞」的飲食同時交流中國的飲食,引導幼兒進行對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飲食文化。將民族文化置於絢麗多姿的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將我們社會中居主導地位的文化置於生生不息的大眾文化之中,幼兒民族文化才會顯得生動活潑,文化教育資源才不至於枯竭。
4、整體設計、綜合實施
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動領域中。在健康領域,可進行民族武術教育,也可對孩子進行飲食文化教育,介紹中國的筷子文化和西方的刀叉文化;在藝術領域,可對孩子進行民族音樂、舞蹈、繪畫、手工、雕塑、建築等綜合藝術教育;在科學領域,可向孩子介紹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民族品牌;在語言領域,可進行民族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教育。中國的古詩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疇,凝結前人對於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文化現象,閃爍這中華民族的所特有的精神基因,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中受益無窮;在社會領域,可進行社會風俗習慣、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
加強幼兒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幼教開始著手,讓燦爛的中華文化長流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