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人是怎麼吃出文化的

中國人是怎麼吃出文化的

發布時間:2023-07-12 08:39:49

❶ 中國的美食里蘊含著哪些傳統文化

一、藝術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牆」,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准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其中「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

二、文學

中國菜在文學作品中記錄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中的著名菜餚,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現代美食家經常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創新和恢復古代菜餚的方法。《紅樓夢》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

三、哲學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古代的哲學家經常用烹飪方式來進行比喻,如《呂氏春秋·察今》載:「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嚴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漢書》中也寫道:「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將飲食看成是治理國家首要的問題。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講的是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君子遠庖廚」,來源於《禮記》。意為心胸廣大的人應該仁慈,不應進入廚房宰殺動物以備食用。中醫學家認為,飲食是健康之本。葯王孫思邈說過:「救急之道在於葯,安身之本在於食。」 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有「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1)中國人是怎麼吃出文化的擴展閱讀: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❷ 為什麼說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文化

中國人吃飯,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種通俗的說法:吃的是文化。這使飲食問題帶有了社會性(甚至藝術性),而不再僅僅是一項形而下的生理活動。
日本人飽食終日,自然把飲茶的過程,也提煉為向哲學靠攏的茶道,有點在清風、明月、插花與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國人則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當作兢兢業業的功課了,煞費苦心,追求著那令人拍案稱絕的藝術效果。好吃極了!是較流行的一句贊美用語。所以,美食家的虔誠絲毫不亞於畫家或雕塑家,對美的體會甚至更全面:色、香、味,連深藏不露的舌頭都調動起來了,成為鑒賞的工具。
當一席大菜合盤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簡直就像揭開了蒙在某一尊藝術品上面的幕布,不時能聽見一、兩聲由衷的喝采,當然,這是躲在後台掌勺的廚師所期待的。賓客們舉杯相慶,彷彿在進行小小的剪綵儀式。然後就各司其職,頻頻揮動蜻蜓點水的筷子。金聖嘆評《水滸》,脂硯齋評《紅樓夢》,也不過如此吧:在字里行間作點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盤還是炒菜,最終都必須經得起筷子的酷評。
在中國,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籠罩著新船下水般的熱烈氣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動作熟練的老水手,或者說,都是潛在的評委。難怪開餐館的老闆,都很會看客人的臉色。看客人的臉色就能了解到廚師的水平。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喜字。這也是中國人最熱愛的一個漢字。而吃飯是最能烘托出這種喜氣的。喜氣洋洋,東道主自然滿意。傳統的喜宴,被清代的滿漢全席發揮到極致。從其名稱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意味,強強聯合的意味。正宗的滿漢全席要連吃三天三夜,茶餚不重復。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狂歡節:一場飲食文化的馬拉松!吃飯,在中國是最日常的儀式,是最密集的節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習慣在胸前畫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謝上帝賜予的麵包與鹽,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把酒臨風時反而充滿了當家做主的感覺。飽餐一頓(若能持螯賦詩就更好了),是離他們最近的一種自由。由此可見,這個民族宗教感匱乏,藝術氣息卻很濃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擁有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為政,管理好自己的盤子,使用刀叉是為了便於分割利益。中餐則體現了最樸素的共產主義。中國人圍桌而聚,繼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遺傳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鍋飯的傳統很難打破。好在中國的飯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難共擔的綠林好漢作風頗受歡迎。中國人通過聚餐就能產生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覺,這種虛擬的親情畢竟大大增進了其食慾。所以中國人吃飯,也是在吃環境,吃氣氛,甚至吃人際關系。邊說邊吃,邊吃邊聽。這是一種超越了吃的吃。我一直認為中國人的吃是最有情調的,最有人情味的。
中國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風味。川菜、粵菜、湘菜、齊魯菜、淮揚菜、東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彷彿實行軍閥割據似的。但在我眼中,這更像在劃分藝術流派。出自聖人之鄉的齊魯菜,稱得上古典主義。纏綿悱惻的淮揚菜,屬於浪漫主義。假如說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現實主義,麻辣的川菜則算魔幻現實主義了,一粒花椒,有時比炮彈還厲害,充分地調動起我們舌頭的想像力。當然,也可以用別的方法換算:上海菜屬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派,東北菜則相當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派
我喜歡琢磨一系列特色菜名:宮爆肉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古老肉、梅菜扣肉、素什錦、糖醋裡脊、豆瓣魚、白斬雞、地三鮮、拔絲菠蘿就像在玩味雋永生動的詞牌:菩薩蠻、憶秦娥、浣溪沙、虞美人、臨江仙、蝶戀花、滿江紅、雨霖鈴、一剪梅、鵲橋仙、沁園春、青玉案呀什麼的。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或雅緻、或俗俚、或溫柔、或高亢的菜名,經歷了億萬人傳誦、千百年陶冶,本身就如同一闋闋吸風飲露的如夢令。比夢還要豪奢、還要飄逸的中國菜喲!
我曾經有一個理想,開一家詞牌餐館,用詞牌來命名各種新舊菜餚,譬如將水煮鱔魚改稱為水龍吟,將酸菜魚改稱為漁家傲,將辣子雞改稱為賀新郎,將小蔥拌豆腐改稱為念奴嬌,將烤乳鴿改稱為鷓鴣天,將冬瓜連鍋湯改稱為西江月,甚至將油炸花生米改稱為卜運算元,將沙鍋魚頭改稱為水調歌頭後來想一想,覺得太復雜,還是算了。況且像螞蟻上樹、獅子頭、地三鮮,燈影牛肉呀什麼的,是沒法改的,它們本身就很有詩意了。許多菜名都有一種渾厚古樸之感,一改就沒味了。譬如某皇帝將民間的青菜豆腐肉丸湯賜名為珍珠翡翠白玉湯,精美有餘,但畢竟顯得雕飾與做作。我最好還是別向那傻皇帝學習。
某些菜名之所以不同尋常,在於是有典故的。我們在吃菜的同時,無形中也在吃典故,用筷子就能把它晃晃悠悠地挾起來。譬如在叫化雞彌漫的香氣中,分明還晃動著那位無名的乞丐的身影,他哪是在乞討呀,分明是給後人施捨了一道美味。還有東坡肉(以及東坡肘子),很明顯沾了宋朝那位大詩人的光。而我們也在吃他老人家的遺產,吃他的名氣。蘇東坡的作品中確有一首《豬肉頌》(足以證明東坡肉不是訛傳):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飲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無形中擔任了紅燒肉的形象大使,作了近千年的廣告。我一向以為:蘇學士有兩大造福於平民百姓的功績不可磨滅,其一是在杭州西湖修築的蘇堤,其二則是為中國飲食文化貢獻了東坡肉,這確實是另一種意義的古老肉。英雄所見略同,當代也出過一個愛吃紅燒肉的偉人:毛澤東。他相信肥膩的紅燒肉補腦,使人聰明。毛主席的詩歌,在豪放程度上一點不比蘇東坡遜色,最有意思的是,他甚至有勇氣把土豆燒牛肉寫進詞里。在全國各地以毛家菜或韶山菜為金字招牌的湘菜館,都會把毛氏紅燒肉推舉為主打項目。
你能說吃中國菜,不是在吃文化嗎?文化是比油鹽醬醋,姜茸蔥花更重要的調味品。灑那麼一點點文化味精,你就能吃出別樣的感覺。

❸ 中國飲食文化是如何影響整個傳統文化

中國的歷史幾千年,在這幾千年裡積淀的飲食文化也是意義深遠。從現代這個角度看,中國人現在吃東西也開始講究的營養,但是個人覺得更要重視健康。對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可以從一下幾點來弘揚:
第一、觀念的弘揚,中國人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家鄉菜在一個人一生中都會影響深遠,對於飲食也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家鄉味道,這是保持一個人的本色的東西。
第二,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和糯米饃饃,以及過年的餃子,這些都是中國特色。
第三、注重健康飲食,最近看了一部中國飲食衛生,個人覺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家在市場上很難難買到誠心如意的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瘦肉精、六個翅膀的雞做的烤雞翅等都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這些很是威脅到大家的飲食安全的。
相對於外國的飲食,個人覺得價位高而且比較油膩,不容易消化吸收,對食品的製作工藝過程也缺乏了解,個人覺得還是中國自己的傳統飲食比較安全健康。
以上僅僅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是怎麼吃出文化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