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昌歷史文化名城,南昌有哪些優秀文化
南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建城2200年來,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歷代冠蓋雲集、車馬如流、樓台相望,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名列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聳立在贛江之濱,再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景觀。南昌風景名勝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文化遺址600餘處,人文景觀18處,自然景觀26處,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1986年國務院命名南昌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6] 1927年8月1日,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寫下了中國現代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南昌成為「軍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冊而馳名天下。古老的名勝交融於奇妙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裝點著江南文化古城的獨特風貌,構成南昌特有的旅遊資源。南昌東城區有京東、瑤湖水上娛樂區,南城區有青雲譜「八大山人」紀念館文化游覽區,西城區有梅嶺、夢山度假、宗教旅遊區,北城區有鄱陽湖、南磯山、象山候鳥觀賞區。
『貳』 南昌縣的歷史文化
黃河陣
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一米就豎著一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一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採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採茶戲。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一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共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歷八月十八是三江鎮南街村蔡家舉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一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一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台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抬起來。抬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表演。
南昌燈棍節
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裡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裡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鍾。
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參與演出。
以上資料來源: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國家4A級景區,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鑒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鎮後萬古村,位於南昌縣三江鎮,距省會南昌市40公里,為南昌縣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間,古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今800餘載。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者就有15人。村內有萬芳園之迪公銅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旗桿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築群等名勝古跡。主要景點:後萬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釣中心。地方戲劇、傳統工藝製作等遊客參與。
三江鎮前後萬古村是該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評為十佳旅遊景觀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遊局評為南昌市鄉村旅遊點。
岡上「教授村」
岡上鎮月池熊村是聞名全國的「教授村」。先後走出了300餘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碩士、副教授、教授,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從古以來,熊氏家族就人才輩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興盛時期,月池人考上進士、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的可謂不勝枚舉。當時進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連成了片,統稱「大夫地」。據統計,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50餘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60餘人,僅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幾名。
蜚英塔
蜚英塔,俗稱寶塔,位於麻丘鎮寶塔村南。此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傳統樓閣式磚石建築,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層實測每邊長3.2米,塔基用長方形紅砂石砌築。塔身七層,層間為青石板岩,塔內有磚階,可由塔內轉至外檐旋攀至頂層,磚檐為五層平鋪疊澀出檐,含塔剎總高35米。第三層正面嵌一塔碑: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左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縟寺,早年被毀。
澄碧湖
澄碧湖,位於南昌縣蓮塘鎮,總面積1500畝,現已開辟為公園。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縣城一座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多功能生態公園,於2004年6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分南北兩苑,南苑又名文化廣場,面積120畝,四面環水,三橋貫通,供市民休閑娛樂。北苑緊靠澄湖北大道行政辦公區,規劃面積238畝,以集會升旗、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主。澄碧湖公園先後被評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級三星級公園。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座落於塘南鎮柘林街,位於撫河支流北岸。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農歷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盪。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主要地點。
塘南令公廟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游山風景區
馬游山風景區,地處幽蘭鎮青嵐湖畔,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此游過戰馬而得名,總面積3000畝。旅遊區內有東禪寺、觀音廟、地藏寺三個佛教勝地。馬游山上古樹奇花飄香,湖域銀魚、白鷺成群,寺廟香客遊人不斷,堪稱南昌地區著名旅遊景點。
『叄』 南昌縣特色文化
南昌縣特色文化有南昌祭轎、南昌鑼鼓十八番、南昌向塘燈棍節、南昌蔣巷黃河燈、南昌採茶戲等。
1、南昌祭轎:祭轎是流傳在南昌縣八一、蓮塘、向塘、武陽等地的一個人生禮俗。它流傳至今大約200年歷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對即將去接新娘的轎子的一種祭祀儀式。
2、南昌鑼鼓十八番: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
3、南昌向塘燈棍節:向塘燈棍節,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稱「豎神燈」。源起南昌縣境內港頭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分布在南昌、新建、安義等縣。
4、南昌蔣巷黃河燈: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5、南昌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