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
❷ 青少年應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❸ 中國傳統文化在服飾民俗上有哪些體現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飾中的體現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服裝必然包含著三個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齡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費水平的人對這三個服飾里的重要元素都有著不同的需求,根據季節的變化還有科技、工藝水平的不斷發展,服裝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斷地改進和更新,所以這三個重要因素足以讓服飾千變萬化,來適應各種人群對中式服裝的不同需要。中國傳統元素在服裝里可以體現在這三方面的任意一點上。
面料。總體來講,中式傳統服裝的面料選擇十分廣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卻是中國獨有的或是最先運用在服飾中的。例如大麻被稱為漢麻;薴麻,被稱為中國草;絲綢也是我國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則是從印度引進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綾、羅、絹、綺、綿、紈等。我們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時的織物中,麻織品的精細程度甚至可與絲織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裝不僅僅是單純的從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的服裝有所區別,而且在服裝的面料上也頗有特色。也正是因為這些獨特的服裝面料使中式服裝增色不少。
色彩。傳統的中式服裝在色彩上是很有講究的,也並不是所有顏色都適合人們的日常穿著。
在中國的傳統服飾中,什麼人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有著嚴格的規定,在禮儀禮法中明確規定了服飾的色彩,不同的服裝顏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貴賤,而且在生活中還忌穿「賤色」和「凶色」。所謂「賤色」,就是從事某種低賤職業者的服裝顏色,這些顏色往往被視為不潔之色,民間把它們稱為禁忌的顏色,比如綠色頭巾就是一種賤人所穿服裝中的一種。因為民間認為綠色和青碧色多為娼妓優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與四神方位的說法,春德為木,據於東方,其色為青;夏德為火,據於南方,其色為紅;秋德為金,據於西方,其色為白;冬德為水,據於北方,其色為黑。」由此可見,通常看似普通的顏色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上蘊含著深層的含義。中國自周代以來建立服飾制度,認為色彩是漢民服飾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但在現代的服飾上配色高艷度、強對比卻成了中式服裝的典型的配色方法。傳統服裝色彩受到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的說法。這五種顏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的,代表著高貴,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歡和追求的色彩。從配色方法看,強對比和高純度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銀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裝顯得更加輝煌艷麗且不失渾朴大方的氣質。中國民間則對藍色有傳統喜愛,發明了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在一起比較協調,能夠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民間的服飾作為一種特定的審美范疇有著自己的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徵。
款式。中國傳統元素服飾正是因為其獨特的款式風格才風靡世界。而現代的中式服裝中仍沿用著許多傳統的細節與款式。傳統的款式包括對襟、斜襟、一字領、裙子側擺處的開叉、燈籠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領子分為斜交領、對開領、立領。在裝飾手法上通常使用鑲、嵌、滾、盤、綉等種工藝。中式的服裝崇尚自然下垂,強調的是縱向感,不會過分地誇張肩部,長長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顯得有挺拔感。我們所熟悉的中山裝就是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異的典型,它是由孫中山先生仿照童子軍格式而定,所以被稱為中山裝。衣服為翻領,對襟,五紐,前胸左右各有兩個方形凸袋,有軟蓋,衣長及臀,袖長及脈;褲子前面開,用暗紐,左右二暗袋,右後臀部有一個褲袋,有軟蓋。從裝飾特點上看,由於中式服裝表現的是二維效果,屬於平面直線裁剪,所以裝飾也主要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的裝飾。裝飾手段有鑲、盤、滾、綉、嵌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造型簡練,色彩靚麗,讓人在穿著它時既能顯示出獨特的氣質又不失美觀。刺綉用於服裝中的歷史悠久。發展到後來,甚至形成了「衣必錦綉」。在現代的中式服裝中運用平面刺綉的方法來裝飾服裝表面空間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精緻的絲綢面料相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3]。
圖案。中式傳統服飾上的圖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樣式和種類也十分豐富。這些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里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或抽象或具象、或誇張或寫實,風格全面且精美,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古至今,無論是在高貴的綢緞還是樸素的民間印花布里,吉祥紋樣運用都極為廣泛。這表明中式服裝喜歡利用圖案表示吉祥祝願。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圖案,不僅隱喻著圖騰的崇拜,而且以類似的圖案來抒發「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鳳穿牡丹、團鶴仙壽、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福祿壽喜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其中還包括幾何紋樣、飛禽走獸、四季花卉等類型,這里最具特點的是皇帝的龍袍。因為皇帝作為真龍天子,所以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穩重;「華蟲」取文麗的含義;「日、月、星」取照臨的含義;「藻」代表潔凈;「粉米」表示滋養;「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決斷;「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圖案里也更是充滿寓意和標識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飾中多採用飛禽圖案,武官的則多為走獸圖案。其實說起服飾的裝飾,它是從原始部落時就已存在的,在那時的岩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經穿有不同飾物的服裝。在商代的墓室壁畫里我們看到奴隸主們的服裝綉有雲紋或幾何紋圖案。在眾多的裝飾圖案中「寶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圖案,它是佛教的象徵性名物,是佛教廟宇中最庄嚴的裝飾,後來才被用到了織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紋。寶相花圖案在唐代開始被用於衣服上,從此它從庄嚴的佛教殿堂走進了世俗的生活。到後來出現了變體的寶相花,帶有變體寶相花的紋錦和變體寶相花紋的錦鞋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飾中,傳統的吉祥動物圖案有:兔,它性情溫順,象徵著很強的繁殖力,寓意著年年豐收;玉兔可以搗葯,所以還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魚,寓意著「余」,有年年有餘,魚躍龍門之意;蝙蝠,諧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見的傳統圖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開百子」、「花開富貴」等等。
❹ 民俗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如何使當代年輕人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當下,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物質基賜技術手段已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困難,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衷程度和對其保護傳承的積極性。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工作中怎樣對待「微心態」這一新問題是需要很好思考的新課題。
2005年創立的青年社團「漢未央」將漢服文化很好地普及到了青年人群,漢服成了婚禮等重要誠的「常客」,引領了一種新的時尚,樹立青年人更高審美情操的同時弘揚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微元素」的傳播力對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對部分陳舊、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好地契合「微時代」的流行趨勢和個人體驗。上海的「國學新知」公益組織就利用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將眾多青年人聚在一起誦讀古書,舉辦茶道、棋藝、古琴等古典文化沙龍,議題開放,視野廣闊,其微博已擁有近百萬互動「粉絲」。
與此類似,不少網上創建的「詩社」「古風」類原創流行音樂團體將傳統經典元素融入流行藝術中,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良好效果,收獲了可觀的人氣。如此雙管齊下,才能在「微時代」中賦予傳統文化對年青一代更高的「黏度」和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❺ 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
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
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春節的是中國最盛大的一個傳統文化節日。也是一個非常喜慶的節日。下面我分享一篇關於關於春節的傳統民俗文化的相關信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吃餃子
吃餃子是春節民俗文化之一,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貼年畫
貼年畫在春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3、貼春聯
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
4、放爆竹
放爆竹這個春節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為了環境保護,很多地方已經禁止放爆竹,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這個習俗。
5、除夕守歲
在我國很多地區大年夜「守歲」,其實就是全家人無論長幼,過年當晚都不睡覺。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點鍾之後才能睡覺,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在除夕「守歲」才能健康長大。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作「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相互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他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拜歲: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禧、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燒爆竹: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1、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耍龍、游神、押舟、年例,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
2、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等盛大的游神活動。
3、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購置年節年貨、貼春聯、洗頭沐浴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4、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
5、春節還是闔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
春節行為規范注意:
1、拜年。過新年的時候,都要出門拜年,見人要說:過年好!對左鄰右舍還要加上一句:大人孩子也都好!對生意人要說:恭喜發財!總之要溫溫柔柔、恭恭敬敬、客客氣氣地。
2、磕頭。新年這一天早晨,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現在傳統的那些已經淡了,大人磕頭的也很少了,紅包一般也只給小孩子們准備了。
3、紅包。過年紅包是小孩子們的專利。大年初一這天是自家的一些長輩們給,就是壓歲錢。從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是親戚朋友們給。紅包不在多少,為的是個喜慶吉利。
4、行為。過年要說吉利的話,不能高聲喧嘩,不能罵人,不能打孩子,不能打碎東西,不能亂動別人家的東西,不要打掃和干其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