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方文化有哪些內容
指的是西歐、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標准、價值觀、風俗等。與西方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東正教、亞洲或者伊斯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曾被對應於前蘇聯共產主義國家。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與西方世界傳統定義相關聯。根據此定義,西方文化是文學、科學、音樂以及哲學原理的合集,並且有別於其它主要文明。適用於受西歐移民或殖民影響強烈的國家,並不僅限於西歐。這些傳統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經典。
西方文化被用於許多方面,不管實際使用正確與否,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的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乃至解說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認為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帝國、天主教、基督新教,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這些文化是形成歐洲中世紀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世界范圍內,西方文化中的元素對其他文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許多文化背景的人,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都將"現代化"與"西化"等量齊觀,當然也有許多非西方人士,反對將採納西方理念與價值,作為所有社會的必然。
一些非西方世界的成員,他們將科技進步跟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相聯系,由於西方價值觀與他們當地社會的價值理念大相徑庭,以此作為理由,來反對大部分的"現代化"。
(1)西方文化視野有哪些擴展閱讀:
無可爭議的是,組成所謂"現代化"概念的技術、社會模式中的大部分,都發展自西方世界。但這些技術和社會模式,是否就是西方文化的本質部分,這個問題則較難回答。
許多人根據實證科學,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價值"問題,必須在其價值系統中 (如哲學、宗教、政治理論)才能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人類學中的許多部分,都顯示在物理環境與日常活動,跟文化形成(發現自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
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技術,就不僅僅指"科學"方面 (即物理上),也可能與某種文化緊密相聯,比如西方文化,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現在的西方文化就跟古往今來為人熟知的狀況有天壤之別。
由於在文化、藝術、文學、歷史方面的基石作用,西方文化在歐美學校課程中占據了支配地位。1970年代開始,一種被稱為多元文化政策的新文化覺醒,開始鼓勵在西方學習非洲、亞洲的文化、歷史與藝術,這項政策在進入1990年代後進展加快。
㈡ 西方文化有哪些
西方文化主要源於受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化與愛琴文化之影響而形成的希臘文化;後來羅馬精神融攝希臘文化,而形成羅馬文化;再後來,希伯來的猶太教、基督教精神與阿拉伯精神侵入羅馬世界,而有了中古文化;再加上近代義大利文藝復興與日耳曼精神的發揮,乃形成西方近代文化。
希臘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種「自由理性之尊重與對普遍之理性之肯定」。希臘的科學以數學、幾何學為主,它們都以永恆性、絕對性之數與形之關系為對象;希臘的文藝以雕刻、建築、悲劇為主,雕刻、建築都變現凝固的形式,而悲劇則多表現必然的命運之理念;希臘的哲學,不管是畢達哥拉斯還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以尋求事物普遍永恆的理念或形式為核心。
羅馬精神根本上是「普遍紀律之強制的實現與普遍人性之自覺」。羅馬人統一當時的世界,依靠的是暴力和嚴格的組織紀律。羅馬的政治法律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外在的、抽象的因而也是隔離的、凌駕於現實人之上的普遍性原則。不過,羅馬時代的斯多葛精神則是自發而非人為地去肯定一客觀普遍的自然法則的精神,斯多葛精神是在外在的社會脅迫與限制下,追求依照自然理性而生活,以獲得個人內心的自由,因而有真正的人與人平等的理念。
基督教精神
公元前1025年,希伯來一名叫做摩西的英勇的民族領袖,率領他的民族擺脫了埃及的奴役。當到達西奈半島(位於埃及和迦南之間的一片沙漠地帶)時,他說服他們崇拜現在被稱為耶和華的神並提出了十條戒律,這就是所謂的「摩西十誡」。
我們先來看看十誡的前三誡: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
第七條:「不可姦淫。」
第八條:「不可偷盜。」
第九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從「摩西十誡」到查士丁尼的羅馬法直到現代法律,什麼無罪,什麼有罪及其量刑尺度,都事無巨細地用語言做了數學般精確的規定,西方人喜歡完完全全按照明確的規定辦事。但它同樣存在著缺點,即使一項駭人聽聞的罪行只要「法」無明載就可以逍遙「法」外;即便被告坦承罪行,起訴人還是必須不厭其煩地做他的邏輯證明題。但相比之下,我們卻常常在法律規章面前用人情、權利或金錢關系破壞法律的尊嚴。
盡管今天西方信仰的是距離摩西時代3000年的基督教,但我們卻是依稀可見希伯來文化之於其中的痕跡。即使今天的西方講求「人的權利」,但在他們的觀念里,人的權利是需要敬仰神,需要遵守法律制度才能實現的。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精神在於開啟了「求發現或實現普遍者於現實時空中之特殊事物」的近代精神。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重視個人良心與自然的實現,與中世紀精神相比而言,更加使人的注意力由面向超越而普遍的公共的神而轉向現實的特殊個人與自然,在追求神的宗教動機之外,肯定多方面的人生動機,由此一方面解決了中世紀精神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開啟了近代文化的新精神。
近代西方文化精神是「要發現或實現普遍者於現實時空之特殊事物」的精神,主要包括近代科學精神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精神。
近代科學精神,一方面來源於文藝復興時代的尊重自然的精神,一方面則來源於基督教的相信上帝創造的世界一定是有理有秩序的精神;
而依照科學以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精神,則主要源於基督教渴望在人間建立天國的動機。
與此同時,近代科學哲學家,引申希臘人的理性主義精神,將即物窮理的精神貫徹道極致,使現實世界的法則同時又合乎純理性所設定的理念;由此,現實世界—方面可以不再對人心顯現為生疏而外在的,另一方面,人的純理性所設定的理念,也似可以實際客觀化為現實世界的法則,而顯示其規范世界的實效性。而依照所認識的事物的因果關系改造自然,則使人的意志目的、人的精神理想在外在自然上顯示其實效性,而同時使被改造的自然成為人的目的意志與精理神想的客觀表現。
這種注重精神理想的客觀化而形成客觀理想,並求客觀理想的實現的近代科學精神,一方面發展出近代自然科學,並以自然科學為基礎改造自然;另一方也發展出關於人類社會的哲學思想、各種社會科學,並以此要求改造社會。這正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重大意義所在。
西方文化精神是希臘理性精神、羅馬平等精神、猶太——基督教信仰精神、近代科學精神的相互融攝的綜合體,在它們之間,既有後者對先前精神的繼承,也有不同精神的矛盾沖突和融合。
㈢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西方文化的內核心是個體實現的物質文化。西方文化是指西歐和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西方世界的共同標准、價值觀和習俗。
西方文化的運用是多方面的,無論運用是否正確,包括美國文化、唯物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商業主義、性享樂主義、帝國主義、現代主義,甚至西方文明的詮釋。
西方文化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3)西方文化視野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特點:
西方世界的一個特點是致力於科學技術,善於創造新工藝、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在西方,蒸汽機已經被開發出來,並用於工廠發電。
新的通信設備和系統,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和電視、通信和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都是始於西方。
一些常用材料,如混凝土、鋁、光亮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都是西方發明。鋼鐵船、橋梁和摩天大樓最早出現在西方。
疫苗接種、麻醉、核磁共振、口服避孕葯和所有純抗生素都來自西方。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和硬碟都在西方出現。
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照相、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船舶經緯儀、發動機螺旋槳、機車、自行車、汽車和飛機都是西方發明的。
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蛋白質、DNA測序、CT、NMR、X射線以及白光、紫外線、紅外光譜研究,最早在西方實驗室、醫院、工廠開發應用。
㈣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4)西方文化視野有哪些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㈤ 西方文化圈有哪些國家和地區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㈥ 西方傳統文化價值觀基礎包括哪些方面
西方社會的價值中心至少有四個源泉,它們是:(1)基督教的教義以及其人類的整合價值和對其鄰里責任的概念;(2)強調人人平等和人的「生活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的民主觀念;(3)新教倫理強調個性就是一切,環境一錢不值,道德君子是勤奮工作並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追求享受是一種罪惡;(4)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教條,強調在自然進化過程中的優勝劣汰機制會造就堅強的個人和社會。
這些價值的規定充分反映了西方社會的文化特徵。盡管西方國家也強調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但是個人被看作是價值體系的核心。社會的責任就是幫助個體獲得滿意幸福的生活,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條件。個人也就當然地成為社會工作的價值核心。但是,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助人的專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它關心的對象。因此,每一個社會成員彼此之間的社會需求必須達到一種平衡,一種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平衡。
所謂社會成員之間需求的平衡包含著三層含義,其一,當個體在使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時,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其二,每一個個體都有義務幫助他人去實現自我;其三,社會成員之間需求的平衡必須是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一旦產生了超越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范圍的需求,如果要實現它,就會損害公眾利益。因此,每一個人的價值的實現都是有限地實現,而不可能無限地實現。否則就會因一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損害他人的利益。
㈦ 西方文化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古希臘文明奠定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在西方傳統中,人們習慣稱西方文化(文明)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這是因為西方文化有著三大源頭:以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發展為後來的民主、科學傳統;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引發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法制觀念。而這三大文明都匯總於基督教,並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構築起龐大的文化體系。
㈧ 從西方視角中來看,中國的傳統故事為何這么奇葩
不過在花木蘭的差評背後,實際上暴露出的問題,就是西方視角中的中國文化,似乎和我們理解的“很不一樣”,那麼西方眼中的中國傳統故事到底是什麼樣的?西方思維裡面的中國文化又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一下。
在西方視角中我國的傳統故事,水滸傳是宋江的個人秀,西遊記是孫悟空的個人秀,所以西方眼中三國演義才是最經典的作品,因為三國演義之中近妖的諸葛亮和仁義無雙的劉備,是最符合西方思維的。
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順其自然的西方視角,當然,很多西方漢學家對於中國文化都研究了數十年,甚至很多人的漢語說得比一般國人要好得多,但是他們的思維始終無法融入我國的古代文化之中,這就像我國很多人盡管在西方生活多年,也還是住在唐人街是一個道理,說到底,中國人的故事,還得是中國人來講,才最有味道。
㈨ 當代西方有哪些文化思潮及其發展趨勢
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方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和空前的災難。戰後,面對廢墟和混亂,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面臨崩潰和嚴峻挑戰,在反思、探索的氛圍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現了一次較大的發展和演變。這個時期,社會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趨勢就是力圖在痛苦的反思中,批判過去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等等,尋求使西方社會擺脫精神苦悶的新價值觀、新人生觀、新社會觀等等。所以,新思潮在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民族學、語言學、科學學、情報學、未來學、管理學等領域中層出不窮。這個時期,新思潮既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新寄託和渴望,同時,也是思想家、歷史學家、藝術家以及經濟學家的時尚。
客觀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恰好是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的真實反映,盡管也存在著變形的反映,但不是它的主流特徵。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最早在德國出現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盛行並傳播和影響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個重要哲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和法國哲學家薩特,但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兩人並不同意使用「存在主義」這個詞,所以,存在主義更多的是與薩特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存在主義是從人的存在的前提出發,揭示和探尋主觀與客觀即人與環境的矛盾以及在這種矛盾中的人的自由本質屬性。薩特認為,「人是被判了自由的徒刑」,「人沒有不自由的自由」。存在主義是一個相對獨立和相對完整的哲學體系,它包括「存在本體論」、「情感認識論」、「人學辯證法」、「個體倫理學」、「行動歷史觀」等理論內容。當代的存在主義哲學由於薩特等一批代表人物相繼去世,實際上已經衰落了,雖然存在主義的哲學仍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已基本解體了。
結構主義 與存在主義不同,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它是一種包括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和文學理論等在內的思潮,基本特徵是用結構主義這樣一種方法論來表述不同領域內的問題。所以,結構主義哲學常常是通過一門具體學科的理論表述反映出來的,不如存在主義哲學那樣體系明確。結構主義認為,語言是一個體系,也就是一種結構,語言的特點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構成,這個關系構成語言體系,就是語言結構。這個哲學思潮於60年代開始在法國流行,開始時先在不同學科中廣泛發展,出現了「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結構主義歷史哲學」、「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專科流行理論,形成一個新思潮。70年代後期,結構主義從分科發展到綜合,法國的福柯、巴爾特等人通過歷史、文藝各方面廣泛的綜合研究,提出系統的結構主義理論,使其哲學性突出出來。
從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發展演變的歷史環境看,這兩種哲學思潮是相互對立的,興衰的命運也緊密相聯。結構主義作為一個思潮,已和存在主義一樣,漸漸消沉下去。但作為專業學科的方法論,結構主義仍然有自己的影響,當代西方文學批評、歷史哲學研究中,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被繼續使用。
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最早出現於30年代,盛行於60年代,70年代之後開始走向衰落,得名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的社會研究所,代表人物早期有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等,後期有哈貝馬斯、施密特等。法蘭克福學派屬於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著重研究和分析現實的社會以及個人問題,批判資本主義。該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把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研究領域擴展到語言分析、解釋學等方面,使走向衰落的法蘭克福學派在一定范圍內仍有較大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思想流派,而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思潮概念。20年代在西歐國家中,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試圖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以求有別於蘇聯,並能適應西歐的具體環境,因而形成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當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布洛赫等人。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薩特、阿爾都塞、德拉沃爾佩等,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也以「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為標志,內容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階段的不同理論色彩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徵,但不管它怎麼發展變化,有幾個基本點是較為一致的。這就是反對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重新解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早期與晚期的相互矛盾,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以及列寧之間的矛盾,特別重視闡述異化學說和人道主義,認為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並對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等持懷疑或否定的立場觀點。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多是學者或教授,主要從事純理論研究,與政治實踐有較大的距離。
㈩ 關於歐洲文化,你有哪些獨特的認識
談起歐洲文化,首先就要談到歐洲文化的起源。
歐洲文化的起源,來自於——兩希文化。兩希文化指的就是希臘和希伯來文化。
歐洲的許多哲學思想,其實都是來源於古希臘。至今,古希臘仍然是歐洲思想的淵源。古希臘的幾何學、邏輯學等都被後世的歐洲人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