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增強農民工文化

如何增強農民工文化

發布時間:2023-07-15 00:41:25

㈠ 怎麼樣才能提高農民素質

當前著力抓好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的工作,要把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放在各項工作的突出位置,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要在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的同時,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法律知識教育和農業、農村有關政策等方面知識的教育,使農民成為有覺悟、守法律的勞動者。還要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的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豐富農民環保和食品安全意識的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農產品、食品安全、標准化生產等知識;豐富農民經營管理水平和適應市場經濟能力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經濟知識與技能;豐富農民轉崗就業能力的所需知識。

㈡ 作為新生代農民工,應怎樣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我個人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最好不要稱呼他們「農民工」,稱之為「務工青年」、「城市工人」、「產業工人」最好。他們受教育程度在他們的家鄉普遍較高,職業期望值較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較高,可是,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基本權益,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層面的需求與權利。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狀況
1、年齡狀況。進城務工的新生代的整體年紀偏低,屬於團組織管理、教育和服務的對象。
2、文化和收入狀況。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層次比老一代的農民高,在城市偏低,工資收入比農村農民高許多,在城市較低。
3、生活狀況。生活基本穩定,但是生活質量偏低,生活環境很差。
4、心理健康狀況。樂於與他人交流,碰到問題不會壓抑自己,願意訴說和接受別人的幫助。整體心理、心態比較健康。

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因此,關注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就是關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關注他們。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
1、脫貧致富需求。謀求生存,擺脫貧困是他們最主要的動機。他們流向城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生存和發展,他們成為邊緣群體,其生活的艱辛和困難難以想像。但是謀生脫貧的需求支撐他們為之奮斗。
2、見識需求。他們比其他的農民需求更高,無論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他們渴望見多識廣。
3、技能需求。他們思維靈活,行動敏捷,接受新鮮事物快,掌握技術技能技巧快,渴望學會更多更好的技術和技能。
三、新生代農民工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文化素質亟待提高。由於他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絕大部分從事苦、臟、累、險的行業,影響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進程。
2、求職困難,收入偏低。
3、心理壓力大而精神文化生活條件較差。遠離家鄉和親人,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狹窄,容易被冷落和忽視,因而會產生孤獨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普遍存在苦悶和無聊的感覺。
4、拖欠工資,超時工作,工作環境差,權益保障亟待加強。
5、生活環境差。無論嚴寒酷暑,春夏秋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吃在馬路邊,住在工棚里,隨時面臨人身安全和生命的危險。這種狀況需要大力改善。
6、子女教育。上私立學校,費用太高而交不起學費;進公立學校,容量有限而遭到拒收。沒有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
1、脫貧致富需求。謀求生存,擺脫貧困是他們最主要的動機。他們流向城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生存和發展,他們成為邊緣群體,其生活的艱辛和困難難以想像。但是謀生脫貧的需求支撐他們為之奮斗。
2、見識需求。他們比其他的農民需求更高,無論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他們渴望見多識廣。
3、技能需求。他們思維靈活,行動敏捷,接受新鮮事物快,掌握技術技能技巧快,渴望學會更多更好的技術和技能。
三、新生代農民工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文化素質亟待提高。由於他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絕大部分從事苦、臟、累、險的行業,影響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進程。
2、求職困難,收入偏低。
3、心理壓力大而精神文化生活條件較差。遠離家鄉和親人,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狹窄,容易被冷落和忽視,因而會產生孤獨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普遍存在苦悶和無聊的感覺。
4、拖欠工資,超時工作,工作環境差,權益保障亟待加強。
5、生活環境差。無論嚴寒酷暑,春夏秋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吃在馬路邊,住在工棚里,隨時面臨人身安全和生命的危險。這種狀況需要大力改善。
6、子女教育。上私立學校,費用太高而交不起學費;進公立學校,容量有限而遭到拒收。沒有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
7、精神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看電視,打牌,睡覺,喝酒。
四、如何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呢?
作為一名縣政協委員,通過廣泛的走訪和考察,結合本地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一些方面著手:
1、管理機構多關心愛護他們,多為他們考慮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多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2、可以建立新生代農民工檔案,定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定向招工,實現培訓與就業相結合。建立他們檔案也便於更好地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3、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是農民工自己的事情,更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不僅需要他們自己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且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需要有關部門的正確調控和有力引導。我個人認為,了解他們,關愛他們,就要深入走訪,調查研究,提高認識,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的檔案,和他們交朋友,真誠地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以及子女求學等實際困難,逐步縮短城鄉差距。
4、建立社區新生代農民工服務中心,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5、建立社區青年文化活動中心,建立大型公益圖書館,宣傳欄,建立文化活動中心,內設乒乓球、羽毛球、檯球、圍棋、象棋、網路等場所,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及觀念。
6、建立青年文化廣場,自娛自樂,卡拉OK大家唱、專業演出等多種形式並存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
7、設立心理咨詢室,排憂解難,幫助他們疏通心理困惑。
8、提高務工者的待遇,讓他們吃好穿好;務工者自身也要不斷強化自我,提高自我,外樹形象,內強素質,注意舉止言談文明,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㈢ 如何豐富農民工業餘生活

1、開展多種文藝娛樂活動,豐富農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得到舒緩;
2、舉辦一些面向農民工的活動,讓他們更快地融入社區,融入城鎮生活;
3、提供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幫助增強職業技能素質,幫助農民工開拓更為廣闊的職業生涯前景;
4、創造情感文化的空間,提供心理輔助的專業人員和途徑,就婚姻、就業、親子等問題進行專業幫扶,滿足農民工多方面的精神要求。

㈣ 如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如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
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
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
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
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
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
——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
——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
——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㈤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提高農民文明素養

隨著進城農村務工人員的日益增多,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養如何,在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因而,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養,使其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成為當前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課題。

從總體上看,大多數農民工在觀念上認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具有較強的公德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並能在行為層面上有所體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社會公德失范,存在著許多缺點和弱點。如公共衛生習慣較差,隨地吐痰,亂丟煙頭、雜物等;在公共場所光膀子、大聲喧嘩、大聲接聽電話;在公共交通方面,翻越欄桿、隨意穿行馬路;乘車時,年輕人不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不愛護公共財產等。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令人憂慮。

農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養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民工以往的農村公共生活比較簡單,公德意識相對樸素;農民工城市公共生活空間狹窄,極大地制約了農民工的社會公共行為社會化;農民工文化素質偏低,致使其道德判斷力不高,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農民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壓力較大等。鑒於這些因素,提高農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養,除了從農民工自身出發,不斷加強道德自律,強化公德意識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教育培訓。培養農民工良好的道德修養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教育培訓,增強農民工共同參與維護城市公共環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通過廣泛開展爭創「職業道德先進個人」、「文明崗位」、「誠信示範崗」等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守職業行為准則和社會公共道德。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農民工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學會運用法律、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工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社會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時,應注意三個原則:一要免費。二要讓農民工有興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為他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切忌只讀報紙、念文件,空洞說教,要進行案例教育,通過各類活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三要有計劃。對農民工的文化技能培訓、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制度,要落實人員、陣地,做到年年有規劃,月月有計劃,避免一陣風,真正為農民工構築起長久性學習教育平台。通過教育培訓,使農民工深入了解融入城市的行為規則、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加強道德修養。

建立社會支持網路系統。提高農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養只依靠農民工自身和政府的力量還不夠,必須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構建社會支持網路。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根據農民工收入低、流動性大的特點,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他們因失業、疾病、遭受意外傷害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時,能夠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方面的救助。另一方面,市民應破除對農民工的認識障礙,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在全社會形成關心與支持農民工素質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圍。要通過新聞媒體和其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推廣各地和各用人單位開展農民工素質教育的好做法、好經驗;積極宣傳農民工中模範人物的先進事跡,對優秀農民工要給予表彰獎勵。通過宣傳典型,努力營造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工積極向上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本文系2007年河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項目《農民工公共生活文明素養研究》的研究成果

閱讀全文

與如何增強農民工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