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文字文化(漢字文化),史前文化,地理文化,宗教文化,節日文化,宮室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交通文化,工商文化,貨幣文化,科學技術,哲學文化,經學文化,宗教文化,音樂文化等。
一、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❷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
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貼黃掛旗,藍旗人貼藍掛旗,白旗人貼白掛旗。孩子們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或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2、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3、蒙古族:酒肉不盡
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人們挨個地串蒙古包。
4、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2)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
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❸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或是最出名的是什麼。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於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按民族名稱拼音順序排列: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朝鮮族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達干爾族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
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回族相近,婦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類型。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裹綁腿,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毛裙。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獨龍族獨龍族世代聚居於雲南的獨龍河兩岸。獨龍族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既有古樸的山林風韻,又有現代時裝魅力。獨龍族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毛巾。
俄羅斯族我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的移民和蘇聯歸國華僑的後裔,其服飾較多地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統特色。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皮帽。婦女上穿粗布襯衣,外罩一件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著長裙.鄂倫春族鄂倫春人世世代代游獵於大小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創造了適合森林游獵的狍皮服飾文化。
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有皮袍、皮褲、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後開衩的長袍,婦女也穿長袍,但女袍比男袍長,不是前後開衩,而是兩側開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襖和皮褲。
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世居於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廣闊地區,由於各地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鄂溫克人有著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鄂溫克人對服飾的製作和穿著比較講究,無論男女衣服,其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等鑲邊裝飾。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帶,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行為;婦女平時可以不束腰帶,但勞動時也要束上。鄂溫克人喜愛藍色的衣服。鄂溫克族的皮靴上飾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高山族生活在中國的台灣、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飾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婦女上著短衣,下穿長裙或短褲。
仡佬族:仡佬族多數居住在貴州西部,主要從事農業。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大襟短衣、長褲,青年婦女喜穿褶裙,襯衣外套坎肩,頭頂一方塊頭巾,額頂用一綢帶束住。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男子穿套頭式襯衣,喜歡在襯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帶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襖,下穿皮褲。婦女著名色連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則罩棉衣。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
漢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裝式樣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赫哲族赫哲族世居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豐富野生動物資源造就了赫哲人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眾多的魚皮服飾構成了鮮明的民族色。赫哲族人將魚皮熟制後,用來縫制上衣、套褲、革兀革拉(一種鞋)、腰帶等,上衣較長,式樣類似旗袍,主要是婦女穿用。赫哲族婦女的魚皮服裝赫哲族婦女比較注重發型和首飾,喜歡戴金、銀、銅、玉的耳環和手鐲等。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縣。回族衣飾簡單,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長衫,或低領對襟襯衫;中年人穿對襟白襯衫,外套黑色坎肩,著白褲子;婦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參加宗教儀式外,大都穿與漢族相同的服裝。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圓帽,稱禮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頭。婦女一般戴白色圓撮口帽,或戴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有別,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綠色。在服飾的顏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視白色為潔凈之色。由於回族分布廣泛,受當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上表現出不同特點
。基諾族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的基諾山一帶。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對襟衣,下著及膝寬腿褲,裹綁腿,喜用長布包頭,戴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鑲七色紋飾的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盤三角形刺綉胸兜,下穿前開合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帽。
❹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分別是什麼
文化是每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不僅代表了一個國家對待文化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象徵了這個國家對於文化意識方面的表態。
首先,在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中,發展最成功的想必就是這美國人的英雄文化了。很多看過漫威的可能都知道,美國電影中涉及到最多元素的就是英雄情結。很多電影宣傳的效果,大都是以推廣英雄在電影中的傑出表現而來的。這不僅迎合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夢,同時也代表了美國人心中的英雄情結,對於他們來說,懲奸除惡,永不放棄,就是美國人心中的信念。
每個國家之間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這些文化不僅象徵著這個國家的一些文化特徵,同時也為這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對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文化發展得好,還能被其他國家的人民所喜愛,逐漸地成為一種文化輸出,使人們深深熱愛著
❺ 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什麼文化,你最喜歡哪個
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族文化各有千秋,小編個人最喜歡朝鮮族文化。我國人數最多的民族是漢族,除了漢族之外共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例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壯族的花朝節、回族的開齋節、藏族的藏歷元旦等等,都是富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文化。
不可不提及的還有朝鮮族的象帽舞。象帽舞顧名思義,主要道具就是象帽。象帽的頂端裝飾著一條長飄帶,長度、顏色和形狀與藝術體操比賽中使用的絲帶造型類似,朝鮮族人民舞動的時候,用腦袋帶動象帽的飄帶舞蹈,非常考驗技術和個人的身體素質、肢體協調能力,讓人不禁嘖嘖稱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不得不說,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各有各的精彩,需要我們去了解以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