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泥人張彩塑
漢沽飛鑔是沿海漁村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武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方傳統民俗藝術。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寄託著當地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❷ 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的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附表聊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1-1 民
間
文
學 魯班傳說 聊城市光岳樓管理處 2 1-2 仁義胡同傳說 聊城市傅斯年陳列館 3 1-3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東昌府區、陽谷 4 1-4 堠崮冢的傳說 東昌府區 5 1-5 武松的故事 陽谷 6 2-1 民
間
美
術 東昌木版年畫藝術 東昌府區 7 2-2 東昌泥塑 東昌府區 8 2-3 聊城剪紙藝術 東昌府區、
冠縣、茌平 9 2-4 莘縣河店西郭泥塑 莘縣 10 2-5 張秋木版年畫藝術 陽谷 11 2-6 茌平董庄中堂畫 茌平 12 2-7 冠縣郎庄麵塑 冠縣 13 3-1 民
間
音
樂 東昌府道口鋪嗩吶吹奏 東昌府區 14 3-2 臨清駕鼓 臨清 15 3-3 臨清琴曲 臨清 16 3-4 臨清田莊吹腔 臨清 17 3-5 魚山唄佛教音樂 東阿 18 3-6 陽谷哨 陽谷 19 4-1 民
間
舞
蹈 運河秧歌 東昌府區 20 4-2 道口鋪龍頭鳳尾花竿舞 東昌府區 21 4-3 道口鋪竹馬舞 東昌府區 22 4-4 臨清五鬼鬧判舞 臨清 23 4-5 臨清窪里秧歌 臨清 24 4-6 冠縣柳林花鼓 冠縣 25 4-7 冠縣三合庄高蹺 冠縣 26 4-8 冠縣柳林降獅舞 冠縣 27 4-9 冠縣田莊花船 冠縣 28 4-10 高唐扛哥 高唐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9 4-11 民
間
舞
蹈 莘縣溫庄火獅子舞 莘縣 30 4-12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 莘縣 31 4-13 陽谷頂燈台 陽谷 32 4-14 茌平平調秧歌 茌平 33 4-15 哆嗦旗舞 高唐 34 4-16 高唐落子舞 高唐 35 4-17 高唐民舞
(摸魚舞、撲蝶舞、牽象舞) 高唐 36 5-1 戲
曲 東昌弦子戲 東昌府區 37 5-2 蛤蟆嗡 冠縣 38 6-1 曲
藝 山東快書 臨清 39 6-2 臨清時調 臨清 40 6-3 聊城八角鼓 東昌府區 41 6-4 谷山調 陽谷 42 6-5 高唐絲調 高唐 43 6-6 高唐木板大鼓 高唐 44 7-1 民間雜技 聊城雜技 聊城市文化局 45 8-1 民
間
手
工
技
藝 東昌葫蘆雕刻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46 8-2 聊城牛筋腰帶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47 8-3 東昌運河毛筆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48 8-4 沙鎮雲燈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49 8-5 東昌古錦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0 8-6 道口鋪龍燈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1 8-7 馬官屯泥人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2 8-8 東昌陶器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53 8-9 臨清貢磚製作工藝 臨清 54 8-10 臨清千張襖製作工藝 臨清 55 8-11 臨清哈達製作工藝 臨清 56 8-12 冠縣寶德葫蘆製作工藝 冠縣 序號 編號 門
類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57 8-13 民間
手工
技藝 冠縣史庄圈椅製作技藝 冠縣 58 8-14 陽谷臉譜葫蘆製作技藝 陽谷 59 8-15 茌平黑陶製作工藝 茌平 60 9-1 消
費
習
俗 聊城鐵公雞製作技藝 東昌府區 61 9-2 東昌府沙鎮呱噠製作工藝 東昌府區 62 9-3 臨清濟美醬園「甜醬瓜」製作工藝 臨清 63 9-4 莘縣燕店范家燒鴿製作技藝 莘縣 64 9-5 莘縣房氏康園肉餅製作技藝 莘縣 65 9-6 莘縣古城鎮鴛鴦餅製作技藝 莘縣 66 9-7 魯西吊爐小燒餅製作技藝 聊城市文化局 67 9-8 高唐老豆腐製作工藝 高唐 68 10-1 文化空間 聊城山陝會館廟會 聊城市博物館
聊城山陝會館管理處 69 11-1 傳統中葯 東阿阿膠中醫葯文化 東阿 70 12-1 傳統體育 與
競技 查拳 冠縣 71 12-2 東阿於氏金剛力功 東阿
❸ 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常州吟誦、《董永傳說》、常州梳篦、錫劇、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員,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崑曲相仿,標志著民族文化的最高水準,具有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2、《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中國古代第五大愛情傳奇,第五大民間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
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榮縣文化館、東台市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 獲得「董永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發髻上當作發飾。
梳篦製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製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
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始祖是陳七子,常州篦梳其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傳承單位為常州梳篦廠。常州還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錫劇
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錫劇舊稱灘簧,起源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
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8年6月7日,錫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常州市錫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錫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錫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的竹刻藝術。
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綉)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留青竹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梳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永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