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路遙《人生》 思想主題和文化底蘊
思想主題:
事實上,高加林對土地逃離與回歸的人生歷程,正揭示出路遙對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生命的兩難抉擇。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惡劣自然環境、封建陳規陋習和城市人高傲所帶來的深重痛苦和屈辱。
悲苦不僅來自物質層面,更主要來自個性壓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悶。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為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廣闊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媽式的小市民心理、黃亞萍式的極端利已主義、張克南式的人格萎縮,讓人倍感精神家園的雙重失落。
當巧珍第一次到縣城去見高加林,一進加林的辦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懷里撲來。加林趕忙把她推開,說:「這不是在莊稼地里,我的領導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給你倒一杯水。「他說著就去取水杯。
這里所揭示的城市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壓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個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為群體,時時遭受生存環境和文明制度對個體生命的異化和弱化。
文化底蘊:
《人生》中飽含的濃郁情感和對傳統美學的贊美也是其藝術魅力的另一所在。文學作品的神力不僅在於曉之以理的理智,而且動之以情,掀起人們心靈中的震撼和激情。
路遙作品中對城鄉交叉地帶的細致描寫使其作品洋溢著濃厚的黃土氣息,作者對困苦中的情與愛的感受和表現完全遵循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勞動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潛在的傳統關系感人肺腑。
(1)如何判斷路遙文化擴展閱讀: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家貧7歲即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其間做過許多臨時性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教書一年。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8年完成百萬字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於1991年獲茅盾文學獎。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② 《平凡的世界》中蘊含了哪些陝北地域文化
路遙作為一個蟄居在現代都市的鄉村知識分子,文本中濃厚的鄉土情結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情。小說中的黃土地使陝北的戀土戀鄉情結一覽無余,方言俚語彰顯出陝北文化特殊的韻味,高亢悲涼的信天游張揚了陝北人壓抑太久的人性。陝北地域風情以文本為載體體現出濃郁的陝北地域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