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回答文化領域問答

如何回答文化領域問答

發布時間:2023-07-17 14:25:12

❶ 有關文學評論、民族文學和「西海固文學」的問答

有關文學評論、民族文學和「西海固文學」的問答

◎郎偉

2018年7月23日掘扒行,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鍾進文、楊春教授率「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資料庫建設及其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來到寧夏銀川和固原兩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和采訪。本人忝列被采訪對象,遂有以下與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的問與答。

問 :您何時開始了文學評論的寫作?請談談簡單的創作歷程。

答 :1984年7月,我從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寧夏大學中文系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教學之餘開始了文學評論的寫作工作。從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到80年代末去攻讀研究生這段時間,我發表的文學評論文章不多,也就三兩篇。1988年9月,我重歸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1991年研究生畢業後又一次回到寧夏大學中文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94年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為寧夏青年作家陳繼明(寧夏文壇的「三棵樹」之一)的「創作小輯」(即將刊載)寫了一篇簡短的評論,發表在《朔方》文學雜志上。從此,我的文學評論寫作便一發不可收拾,二十多年間,寫作了160多萬字的評論,出版了六本文學評論著作:《人類重要文學命題》《負重的文學》《寫作是為時代作證》《慾望年代的文學守護》《孤獨的寫作與豐滿的文學·寧夏當代文學創作論》《守護風沙中的一盞燈》,主編了《中國回族文學通史·當代卷》等著作。《負重的文學》一書於2005年8月獲得全國判嘩第八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論、理論集),屬於國家級文學大獎之一。另有文學研究論文獲得過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一等獎、寧夏文藝獎文學評論一等獎等。

問 :您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對於您的性格和文學創作有什麼影響?

答 :1.先說家庭環境的影響。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早年生活於其中的家庭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和他一生的生活和命運。西方人有一句話說:「生活在過去。」我以為說的就是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怎樣地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而童年和少年時代,我們所有人所受的精神影響,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家庭和親人。

我從小生活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我家祖籍江南,父親是杭州人,母親是上海人。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我的父母那時是熱血青年,響應黨和國家「開發和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從江南來到塞北。父親曾經是杭州一中的高才生,雖然考上大學了,但還是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來到寧夏從事西北的開發和建設。父親是一個熱愛讀書、對知識和智慧非常崇拜和痴迷的人。他主要從事的是築路機械的駕駛和修理工作,但他的業余時間都是在讀書讀報中度過。很少見父親去參加朋友同事間的應酬活動,他不會打牌,更不會打麻將。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很小的時候就對書報感興趣,見帶有文字的東西就有親近感。1980年7月,我從銀川一中高中畢業,以寧夏高考文科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嚮往已久的大學和專業——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這一人生的恩賜奠定了我從事文學評論工作的基礎。如果沒有考上北大中文系,我不知道自己現在會在什麼行當從事著怎樣的工作。

2.北大對我的影響。

1980年9月我進入北大中文系文學專業學習,1984年7月,本科畢業,按照當時的國家政策(若干個邊遠省區的考生,畢業後一律回到原戶口所在地參加工作),被分配到寧夏大學中文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工作四年之後,1988年9月,我重歸北大中文系攻讀碩士研究生。1991年7月,研究生畢業,我又一次被分配到寧夏大學工作。我在北大中文系前後讀過七年書,所受到的專業訓練和精神熏陶對我從事文學評論工作的影響是終生的此隱。

在北大讀書,終生受益的是能夠聆聽名師們的教誨,得其思想和智慧的熏陶。我在北大中文系讀書七年,當面接受過王力、王瑤、季鎮淮、陳貽焮、袁行霈、金開誠、褚斌傑、張少康、費振剛、倪其心、趙齊平、陳熙中、呂乃岩、馬振方、程郁綴、盧永璘、嚴家炎、唐沅、樂黛雲、孫玉石、錢理群、溫儒敏、洪子誠、謝冕、佘樹森、張鍾、趙祖謨、曹文軒、戴錦華等先生的教誨。北大先生授課,分「才氣派」和「扎實派」。「才氣派」的老師,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旁徵博引,口吐蓮花,學生們被先生的 *** 所點燃,被先生的才氣所感染,一學期下來,如沐春風,如飲甘霖,知識和智慧不知不覺間已經進入心靈,或生根,或開花。「扎實派」的先生,讀書甚多,考證嚴謹,言必有據,閑話少說。聽學問扎實的先生講課,是一種很好的學術訓練,從此知道做一個好教師和優秀的學問家,萬不可目中無人、腳底無根、信口開河、指鹿為馬;也不可動輒炫耀自己又讀一本名作新書——也許別的學問家早就讀過此書,爛熟於心了。據我做學生時的觀察,無論是「才氣派」還是「扎實派」,先生們的共同特點是:敬業、守道、刻苦、自尊。

北大的先生們皆敬業,我讀本科時,正是國家剛剛從「十年動亂」的年代裡走出來,百廢待興,高校教師的待遇著實不好。除了極個別泰斗級的老先生,如馮友蘭先生、王力先生、朱光潛先生,居住條件寬敞一些,其他教師普遍只能居於「筒子樓」當中。筒子樓其實是青年教工的宿舍,進入樓門後,左右兩邊為狹窄的走廊,前後兩面則為十到十五平方米的單間宿舍,公用水房和廁所各在走廊盡頭。那時,給我們教書的許多先生早已經人到中年,但因為國家十多年沒有蓋教工宿舍,所以先生們只好屈居於筒子樓陋室之中做學問,金開誠先生當年就是掀開鋪蓋伏身於床板之上寫作教案和學術文章的。我敢肯定,在北大,如金先生這般情形的老師絕非一人。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北大的先生亦重守道,或者說是「安貧樂道」。留在北大教書,物質待遇確實不佳,但多少才氣橫溢的先生把一生都獻給了北大,獻給了我們這些如流水一般長流常新的學生。先生們貪戀北大的,是這座校園里無以倫比的學術民主空氣,是聰明人與聰明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是智慧者與智慧者的深度遇合與長久的心靈對話,是永遠想把學問做到最好的敬業氛圍。北大先生的刻苦,中外皆知。僅舉二例為證:唐代文學研究家陳貽焮教授本科時為我們講過「唐詩研究」一課。先生有一天在課堂上說:「昨天我終於把百萬字的《杜甫評傳》寫完了,我大哭了一場,算是為老杜送了終!」不久,陳先生便盲一目。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佘樹森先生為國內現當代散文研究大家。我隨其讀書三年,發現佘先生吃穿不上心,休息不上心,娛樂不上心,唯讀書工作上心,這位年輕時曾經用毛筆抄寫過長篇小說《紅樓夢》的學者,終因勞累過度而英年早逝(55歲)。北大先生的自尊,最重要的表徵是:所有先生在事業上都力圖做一個走在前面的人而從不願意落在後面。他們的敬業做學問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沖動,是靈魂的喜歡,是從年輕時代起就選擇和認可的一種生存和生活的美好方式,絕不需要旁人的督促和逼迫。北大的先生們學問做得好,文章寫得多,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多長了三頭六臂,而實在是因為他們自尊心強大,永遠自己跟自己較勁。

問 :文學創作要有生活體驗、審美追求、社會責任感,您對文學評論的創作有什麼看法?

答 :第一,文學評論的創作與其他文學文體的創作一樣,必須立足於個人的生活體驗、獨特的審美追求和社會責任感而展開。相比於形象思維更為活躍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創作,文學評論的理性思維更為強大一些,難度也更大一些。最好的文學評論作品,都是出自那些生活體驗深厚、情感深沉、讀書積累甚多、思維清晰深刻的創作家之手。一個好的文學評論工作者,倘若沒有十年以上的讀書積淀和專業訓練,是無法從事這個行當的。因此,從事文學評論工作者的人數總是少於其他文體的創作家人數。原因就在於:從事文學評論工作需要專業的訓練和磨礪,從業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要與時間和寂寞搏鬥。

第二,文學評論工作不是書齋里的個人情感抒發,而是與書齋之外的大地和社會生活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我選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當代西部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工作,看重的恰恰是它們與現實的親和之力。因此,我一直認為文學批評不是寄生性和附庸性的,它的「根」本應該深深扎在人類生活和時代的豐厚土壤之中,是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和絢爛多色的時代風雲給予文學批評以強大的背景支持。一篇優秀的文學評論文章當中總是跳動著一顆對現實的熱切關注和憂患之心,流淌著批評者對生活、時代和人本身的獨特理解和新鮮感受。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個優秀的批評家和一個優秀的作家是具有同等價值和地位的。更不消說,中外文學史上還有許多兼有創作家和批評家兩重身份的文學大師。

問 :您覺得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的幫助怎樣?文學評論的最大動力是什麼?

答 :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性意義。一個缺乏理論武裝的創作家是走不遠的。文學創作者在從事創作之時,實際上一直受著一些理論的支配和影響,無論創作內容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氛圍的營造、語體風格的選擇,等等,都受某一種(或者數種)文學理論的影響。有些創作家聲稱:自己的創作不受文學理論支配,這是欺人之談。

文學評論最大的驅動力來源於評論家對時代風雲、人生事象和人性奧秘的濃厚興趣,也來源於評論家被優秀深刻的文學作品所感動,感動於作家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優美呈現,對高貴人性不遺餘力的贊頌,對社會生活消極面和人性黑暗面積極的干預和毫不留情的批判。

問 :您現在創作上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您創作上的最大願望是什麼?

答 :創作上感覺到的最大的壓力一是想做的工作和可以支配的時間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現在讀書和寫作文學評論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和節假日時間,感覺時間緊張。我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想靜下心來把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和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優秀小說再重讀一遍。年輕時讀過許多,現在在經歷了人生的一些風雨之後想再讀一遍,但是抽不出時間。再者,如今自己寫作文學評論文章的時間經常是倉促的,寫作的過程也是斷斷續續的,一萬字的文章數月才可成篇。二是做了多年的研究生導師,指導了許多學生,但學生們畢業之後真正從事文學評論工作的人數極少。許多學生「坐冷板凳」的意願缺失,因為耐不住寂寞,物質利益回報太少又太慢。每每想到這一點,不時會有專業挫敗感。

創作上的最大願望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自己領軍的專業團隊,認真而耐心地做好西部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和評論工作;希望自己的評論文章能夠擁有更多的讀者。

問 :您認為文學創作的難度在哪裡?它應該在理論層面上解決,還是在文化層面上解決,抑或應當在現實生活的真實性當中得以解決?

答 :任何文學創作(包括文學評論寫作)都是有難度的。一個創作家只要不甘心平庸,只要想超出一般作者的創作水平,他就必須給自己設定具有難度的標高。文學創作的難度在於,經典作品和優秀作品已經大山般橫亘,哪怕爬到大山的半山腰,也要費盡一生的心血。但人類的生活永遠充滿新鮮性,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要重新活一次,所以古老的生命和生活之樹完全可以開出艷麗的新花。寫作者破解難度的唯一路徑是與偉大的作品保持疏異性,努力寫出全新的生命感受和對社會、歷史、人性的驚人發現。

問 :多年來的創作,您對文學評論的看法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有變化,這種變化的根源在哪裡?

答 :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早期歲月,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是「顯學」,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一項文化事業。那時,大學中文系招生,基本能把各地的文科「狀元」網羅進來。以後,中國社會轉入市場經濟大潮,功利主義成為大眾的主流意識,隨著許多人對公民精神成長話題和社會精神環境建設的漠視,文學創作逐漸被「邊緣化」。這是可以見到的客觀現實。

我對自己所從事的文學評論事業一直抱有尊敬的態度,從業者的神聖感沒有丟失。我始終信奉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文藝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來守護這一盞燈火。我最新出版的一本評論集的書名就叫《守護風沙中的一盞燈》(作家出版社,2018年10月),表達的就是這樣的心情。

問 :您覺得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家,其優勢何在?

答 :我覺得唯一的優勢是,你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性了解得更加深入一些。

問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家,您如何看待目前漢語形態下的民族文化及其創作者面臨的問題?

答 :漢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之一,它的神奇和奧妙之處,也許終我的一生都未必揣摩得清楚。漢語給予我寫作的靈感,也給予我深刻的思想和精美的語言。我希望少數民族創作家們能夠從漢語這個寶庫當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和文學營養,以豐富和壯大民族文學的寫作。

問 :您對文學創作中回族語言文化的運用有什麼具體看法?

答 :當代中國回族作家都是用漢語寫作的。因為要涉及民族特殊的生活領域(比如宗教生活領域),一些經堂語會很自然地進入文學作品當中,一些回族文化習俗也會真實地呈現於作品當中。但是,無論怎樣描寫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運用某些經堂語從事創作,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回族作家,你都應該把謳歌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謳歌回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對祖國和中國 *** 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放在首位。有了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相處,才可能有各少數民族的幸福和未來。這一點,應該是回族作家從事文學創作時必須遵循的基本的創作思想原則。

問 :您認為文學作品中如何把握和考量民族文化的「先進」和「落後」?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名人,您怎樣看待自己民族的未來發展?

答 :判定文化的「先進」和「落後」,自然有相對科學和客觀的衡量尺度。能夠促進民族各項事業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文化就是先進的文化。反之,阻礙民族各項事業的發展、損害人的正當權益、阻礙人的健康發展、破壞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文化就是落後的、壞的文化。

回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照耀下,在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和諧社會環境中,回族人民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奮斗,一定會贏得美好的未來。

問 :「西海固」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雖然那片土地貧瘠、「苦甲天下」,卻是一片滋養文學的沃土,走出了石舒清等一批優秀的文學創作家,您如何看待「西海固」文學。

答 :「西海固文學現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於中國文壇的一個文學現象。寧夏的「西海固」地區土地貧瘠,極度缺水,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比較艱難。就是在物質生活比較匱乏,精神生活比較單調的環境中,「西海固文學」卻蓬勃生長起來,一批優秀作家脫穎而出。「魯迅文學獎」從1997年設立至今,已經21年,一共頒發了七屆作品獎。在獲得「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35位作家當中,寧夏佔有3位(石舒清、郭文斌、馬金蓮),其中兩位是回族作家。非常湊巧的是,這三位獲獎作家皆出自「西海固」地區。我們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西海固文學」的成就是多麼卓越和引人注目。三位來自「西海固」地區的作家之所以能夠獲得中國文學的最高獎,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從創作主體來看,三位獲獎者都是異常勤奮的寫作者。從懷著一顆敬畏心、虔誠心踏上文學創作之路到獲得國家級文學大獎,在漫長的十幾年到二十年間,三位獲獎作家一直以一種堅韌的勞動精神,認真而執著地在文學的土地上深耕細作,不懼風沙撲打,不怕寒熱侵襲。他們只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而從不指望簡單而輕松的付出便可驟然獲得驚人的回報。石舒清等人的獲獎,是自身勤苦勞作、揮汗如雨而得到的最優美的回贈。

第二,「西海固」作家的創作一直立足於他們所熟悉的「西海固」大地,是「西海固」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艱難、人生的不易和人的命運的多姿多彩給予作家創作不竭的動力和源泉。他們的獲獎一再證明:優秀的文學創作永遠都是與「土地、人民、時代」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第三,在三位「西海固」作家的作品當中,仁愛、溫暖、善良是貫穿始終的主旋律。在他們所構築的文學天地當中,盡管有著生活的不幸、沮喪、坎坷和艱難,但創作者始終以一支飽含深情的彩筆,書寫著人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麗和仁善,並把這種「美」和「善」當作照亮人類生存暗影的不滅燈火。我們讀他們的作品,內心常常會被溫暖的潮水所淹沒。

第四,三位作家的獲獎與寧夏文學界的共同努力、共同奮斗有著直接的對應關系。

我們都知道,一個作家的成長、成熟直至獲得國家文學最高獎,他(她)的身後是有著一批人默默地為之付出了艱苦的勞動,為之付出了心血和智慧的。這其中,寧夏的幾家文學刊物《朔方》《六盤山》《黃河文學》,應該說是做出了傑出貢獻。以我熟悉的《朔方》為例,從馮劍華主編開始,經過哈若蕙主編,再到漠月主編,十年間,《朔方》一共發表了馬金蓮的小說和散文作品共24篇,另外還發表了3篇有關馬金蓮創作的訪談和評論。《六盤山》雜志是馬金蓮文學起步的所在,對馬金蓮的成長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馬金蓮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當年她在固原民族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朱世忠先生在一次全校大會上特別轉述的一句話(《朔方》雜志編輯說:「馬金蓮的寫作就是和一般同學不一樣,大有潛力!」),成為她往後幾年努力的動力之一。所以,馬金蓮曾經有言:「作者與刊物的關系,就如一棵小苗與一片沃土的關系。」(《我與〈朔方〉之間的點點滴滴》, 《朔方》2011/1)

問 :如果從審美的角度用幾個關鍵詞概括「西海固文學」,您覺得「苦難主題」「清潔精神」「死亡敘事」可以概論嗎?如果不可以,您怎麼看?

答 :任何一種文學創作現象都可能是豐富的、多色彩的。從審美的角度,用「苦難主題」「清潔精神」「死亡敘事」幾個關鍵詞來概括「西海固文學」,不能說完全不準確,但有可能遮蔽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更為豐富的內涵。「西海固文學」當中不僅有「苦難敘事」,也有充滿喜氣和樂觀情調的作品,你看郭文斌的小說《大年》《點燈時分》等,感受到更多的是生活的詩意和人生的幸福感。「西海固文學」當中不僅有「死亡敘事」,也有生的歡欣和人間的溫暖,石舒清的小說《清潔的日子》和馬金蓮的小說《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所透露的不都是人對溫暖生活的熱愛和依戀之情嗎?剛剛公布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授獎辭這樣評價《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馬金蓮《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中,兩種家常食物的製作和分享,是生活意義的淬煉、生活之美的暈染。對物的珍惜,也是對心的珍重。精確的、閃亮的、涓涓流溢的細節使心與物、人與人溫暖地交融。」所以,讀者們和研究者們在閱讀「西海固文學」時,最好能夠以一種不受干擾的、原初和平和的心境進入作家們所構築的異常豐富復雜的文學世界。

問 :您關注過現代回族文學嗎?或者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您認為回族現代文學對當代回族文學有多大影響?

答 :關注過一些現代回族作家的創作,比如白平階先生創作於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小說,馬宗融先生的譯作和文學研究文章。

回族現代文學當然對當代回族文學有影響,至於這一影響有多大,沒有做過相應的學術研究,還不能給出明確答案。

問 :您認為回族文學現在的缺陷是什麼?您理想中的回族文學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您對回族文學的現狀有哪些看法和期待?

答 :回族文學創作現在存在著一些瓶頸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創作題材的單調性問題。回族作家們創作的涉及鄉土生活的作品顯得數量龐大了一點,其他生活領域的進入和書寫,還需要加強。也就是說,回族作家的創作視野應該再開闊一些。

第二,作品的思想深度問題,尤其是回族作家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的深度問題。許多回族作家的創作,還存在著「選材不嚴、開掘不深」的缺陷。魯迅當年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剛剛闖入文壇的沙汀和艾蕪,希望他們「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魯迅的告誡顯然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對於許多回族作家,尤其是從事長篇小說的寫作者來說,生活經歷和個人的心靈經驗只能是寫作的觸發點,而絕不是全部。因為在創作長篇小說之前,不能不慎重考慮這樣兩個創作問題。第一,你的人生經驗是否具有足夠的「濃度」和強度,可以經得起長篇小說這種「繁復文體」的強力撕扯和鍛造。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經歷和心靈經驗本身是否能夠滿足長篇小說這種文體所提出的諸多的藝術要求。第二,你的人生經驗在轉變為藝術作品之後是否具有「揮發性」和超越性特徵。創作者的生活經驗已經積累得足夠豐富,那麼從這些人生經驗里是否一定能夠提煉出芳香四溢的思想價值和意義呢?是否能夠具有新鮮而強悍的審美沖擊力呢?學者兼作家的楊絳曾經說過:「經驗所供給的材料,如不能活用,只是廢料。」(《關於小說·事實——故事——真實》)我認為楊絳所說的「活用」,其實是指作家處理生活經驗的高度發達的藝術能力,也即「點鐵成金」的能力。

顯而易見,作為創作,對生活的選取和裁剪,提煉和升華,開掘和發現,才構成藝術最內在的品質和本源。魯迅所謂的「開掘要深」是說作家對所掌握的「生活」必須要有穿透的能力,必須要有新鮮別致的驚人發現。今天,當我們從紛亂的生活事務中抽出時間,靜下心來閱讀一部長篇小說時,我們實際上首先期待著能夠從作品當中感受思想的震撼與沖擊,因為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的藝術思維往往能夠穿透生活的表層而達到人類命運的深處。現實是如此復雜難辨,世情是這般嘈雜喧囂,心靈有諸多糾結困擾,我們閱讀長篇,既希望從中看到熟悉的人生縮影,更盼望著小說能夠將我們引入一條長長的思索的隧道。我們並不需要苛求作家都是生活的導師,能夠回答所有尖端和尖銳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要求作家對你所描寫的生活不僅熟知,而且還要從中有所「發現」。由於你的銳意的「發現」,一些本來我們熟悉的事物,經由你的文字,卻使我們獲得了全新的感受和全新的認識,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意識被挑動,被喚起,被激活了,我們就像一直處於熟睡當中的嬰兒,忽然張開了惺忪的睡眼,打量著呈現在眼前的一個新奇的、陌生的世界。

第三,回族作家在創作中的藝術表現方式總體而言還欠豐富,顯得單調和單薄一些。在寫實和寫意之間,在藝術處理的「實」與「虛」之間,在立足本土文學資源和汲取異域文化營養之間,一句話,在藝術地立足大地紮根泥土與沖天一飛俯視蒼穹之間,回族文學還有一段不短的探索之路要走。

❷ 中華文化常識問答

一、農林牧漁行業1.耕地、2.車水、3.割稻、4.種玉米、5.種甘薯、6.種洋蔥、7.花農、8.賣花、9.賣君子蘭、10.賣南天竹、11.賣盆栽、12.蠶農、13.採桑葉、14.放蜂、15.抓蛤蟆、16.養豬、17.羊倌、18.牧牛、19.牧馬、20.獵人、21.屠夫、22.漁人、23.鸕鶿捕魚

二、飲食糖果行業24.賣包子、25.賣蟹黃湯包、26.賣燒賣、27.賣餑餑、28.賣愛窩窩、29.賣金糕、30.賣年糕、31.賣糖粥、32.賣糕餅、33.賣饃頭蒸餅、34.賣缸爐燒餅、35.賣茯苓夾餅、36.早餐「四大金剛」、37.賣春卷、38.賣麻油饊子、39.餛飩挑、40.賣餃子、41.擔擔面、42.賣雲夢魚面、43.賣涼面、44.賣切面、45.賣過橋米線、46.賣元宵、47.賣八寶飯、48.賣及第粥、49.賣粽子、50.爆炒米花、51.米糧店、52.賣涼粉、53.賣松花粉、54.烘山芋、55.切薯干、56.賣胡蘿卜、57.賣鮮藕、58.煮玉米、59.賣金針菜、60.賣山野菜、61.賣花生、62.賣火腿、63.賣東坡肉、64.賣豬頭肉、65.賣夫妻肺片、66.賣涮羊肉、67.烤羊肉、68.賣狗肉、69.賣白果燒雞、70.賣叫花雞、71.賣茶葉蛋、72.賣烤鴨、73.賣鵪鶉、74.賣清水大閘蟹、75.豆腐挑、76.炸豆腐、77.炸臭干、78.賣乳腐、79.賣榨菜、80.鹽商、81.賣醋、82.換饃做醬、83.賣小磨香油、84.蔥姜攤、85.賣西瓜、86.賣啥密瓜、87.賣葡萄、88.賣白果、89.賣橄欖、90.賣糖炒栗子、91.賣冰糖葫蘆、92.賣甘蔗、93.賣梨膏糖、94.賣水、95.老虎凳侍灶、96.賣豆漿、97.賣馬奶、98.賣冷飲、99.賣雪花酪、100.茶館業、101.賣酒業、102.賣悄察甜酒釀、103.賣西鳳酒、104.賣茅台酒、105.賣煙袋嘴、106.賣香煙、107.鼻煙鋪

三、紡織服飾行業108.軋棉花、109.紡紗、110.藍印花布、111.蠟染、112.染工、113.漂工、114.緙絲工、115.織錦、116.蜀錦業、117.綢緞庄、118.刺綉、119.賣絨線、120.地毯織、121.裁縫、賣布、122.張小泉剪刀、123.製造熨斗、124.賣縫針、125.賣紐扣、126.製作中山裝、127.製作旗袍、128.賣估衣、129.縫窮婆、130.鞋鋪、131.賣三寸金蓮、132.賣包腳布、133.修鞋匠、134.修陽傘、補套鞋、135.打草鞋、136.縫襪子、137.賣虎頭鞋、帽、138.賣氈帽、139.賣纏腰

四、手工業行業140.木匠、141.車匠、142.雕花匠、143.瓦匠、144.石匠、145.造園業、146.打井、147.賣門鈴、148.煤礦工、149.燒炭工、150.炭鋪、151.賣燈草、152.燭坊、153.香燭攤、154.賣筷子、155.製作屏風、156.修棕綳、157.彈棉花、158.賣枕頭、159.賣胭脂、160.淘金、161.金箔工匠、162.賣戒指、163.製作長命鎖、164.修鍾表、165.鐵匠、166.削刀磨剪刀、167.銅匠、168.秤匠、169.制傘匠、170.賣傘、171.賣竹竿、172.篾匠、173.繩匠

五、交通運輸行業174.抬轎子、175.拉黃包車、176.趕腳、177.郵差、178.製作信牌、179.更夫、180.窩脖兒、181.製造車、182.修馬路、183.擺渡、184.放筏、185.纖夫、186.碼頭挑夫、187.造船匠188.製作燈塔

六、醫葯衛生棗運吵行業189.游醫、190.拔火罐、191.拔牙、192.絞臉、193.接生婆、194.中葯堂、195.草葯攤、196.賣三七、197.賣蒲艾、198.賣枸杞子、199.賣杭白菊、200.賣蒲公英、201.賣百合、202.銷售雲南白葯、203.賣狗皮膏葯、204.賣蛇酒、205.賣涼煙、206.賣耗子葯、207.賣香包、208.賣眼鏡、209.理發、210.賣假發套、211.賣木梳、212.賣耳勺、213.「穿」牙刷、214.賣手杖、215.賣蒲扇、216.賣羽扇、217.制團扇、218.賣摺扇、219.賣冰、220.賣雞毛撣子、221.賣夜壺、222.糞夫、223.澡堂、224.修腳

七、文化教育行業225.私塾師、226.紹興師爺、227.辦學校、228.書販、229.賣報、230.賣碑帖、231.賣賀年卡、232.照相館、233.賣相片、234.小書攤、235.裝訂制書、236.雕版、237.造紙匠、238.制毛筆、239.制硯、240.制墨、241.賣八寶印泥、242.賣算盤、243.代寫書信、244.寫春聯、245.賣「福」字、246.制牌匾、247.作家

八、休閑娛樂行業248.賣毽子、249.套圈圈、250.轉糖、251.賣花炮、252.賣象棋、253.圍棋手、254.擺棋局、255.賣麻將牌、256.賣響鈴、257.旅遊業、258.養鳥、259.斗雞、260.鬥蟋蟀、261.跑狗場、262.猴子耍把戲、263.馬戲、264.頂技、265.蹬技、266.變戲法、267.賣武藝、268.摜跤、269.舞獅子、270.舞龍燈、271.打花鼓、跑馬燈、272.跑旱船、273.踩高蹺、274.賣樂器、275.班鼓匠、276.小堂茗、277.放話匣子、278.歌女、279.扭秧歌、280.舞蹈者、281.舞女、282.唱鼓書、283.打連廂、284.宣卷、285.說相聲、286.串雙簧、287.唱戲、288.京劇、289.看西洋景、290.木偶戲、291.皮影戲、292.電影

九、工藝美術行業293.印年畫、29,1.楊柳青年畫、295.賣春畫、296.指畫、297.漆畫、298.畫肖像、299.賣煙畫、300.賣月份牌、301.鑄鐵畫、302.裱畫、303.內畫鼻煙壺、304.賣泥人「大阿福」、305.賣不倒翁玩具、306.做麵塑、307.製作戲曲臉譜、308.吹糖人、309.陶瓷工、310.賣唐三彩、311.刻瓷、312.龍眼木雕業、313.磚雕、314.石獅子雕刻、315.琢玉成器、316.象牙雕、317.製作景泰藍、318.剪紙花樣、319.賣「囂」字、320.糊風箏、321.燈籠作、322.製作燈彩、323.賣中國結十、其他社會行業324.會計、325.經紀人、326.跨國經商、327.鑄錢幣、328.錢庄、329.當鋪、330.賣彩票、331.跑堂倌、332.雞毛換糖、333.換取燈、334.打鼓的、335.收破爛、336.撿爛紙、337.奶媽、338.媒婆、339.乞丐、340.殯葬業、341.棺材鋪、342.賣「長錠」、錫箔、343.算命先生、344.測字先生、345.仙姑、346.巫師、347.妓女、348.拉皮條、349.相公、350.小偷、351.強盜、352.賣蒙汗葯、353.製作洛陽鏟、354.賣煙槍、355.賣白粉、356.宦官、357.保鏢、358.劊子手、359.獄警、360.巡警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

「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最早是指唐代社會行業分工中的三十六行,包括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葯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綉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采輦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等。

明·無名氏《白兔記·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盡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俗話說得好:「敲鑼賣糖,各干一行」。古代360行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上便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醬料行、花果行、鮮魚行、宮粉行、成衣行、葯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舊行、陶土行、仵作行、鼓樂行、雜耍行、皮革行等等。

由三十六行如何發展為「三百六十行」呢?三百六十行據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可見三十六行只是虛指數,實非具體數字。其實自古之來,行業的工種絕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過「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數,民間所流傳的「三百六十行」是個統稱,多年來習慣成自然,說起來方便,聽起來順耳,所以到了現在,說起行業還是籠統地稱「三百六十行」另外,三十六行是中國唐代社會主要行業的統稱,反映當時社會行業的分工。三十六行延伸出中國民間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分類之說。唐代三十六行分別指: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寶行、絲綢行、麻行、首飾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綉行、針線行、湯店行、葯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

新360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催生出大批新興職業,根據360好搜大數據分析,總結出新360行,涵蓋以下職業:微商、快遞員、專車司機、游戲主播、整形醫生、汽車陪練、入殮師、游戲陪玩、代孕、虛擬女友、精算師、代駕、月嫂、試客、網路獵頭、網路家政、手機貼膜、育嬰師、催乳師、網店裝修、討債師、彩妝培訓師、時尚買手、微信運營師、占星師、試睡員、營養師、鑒黃師、網路寫手、寵物攝影、段子手、寵物殯葬師、輿情分析師、手模/腳模、旅遊體驗師、職業觀眾、淘寶模特、網路作家、威客、寵物美容師、網路推手、陪逛族、網路秘書、職業玩家、網路拍賣師、美甲師、網路代購、砍價師、美體師、網路保姆、版主、網路心理師、逗笑師、職業道歉人、職業排隊人、薦書師、哭喪師、陪跑族、聞屁師。


❸ 在文化領域,是合作比競爭重要,還是競爭比合作更加重要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

主持人說:現在我介紹正方1辯:吳穎;正方2辯:沈濤;3辯:王倩;正方4辯:丁力;反方1辯:朱小滿;反方2辯:蔣悅凱;反方3辯:王莉娜;反方4辯:張希一。

今天我們正方的辯題是: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反方的辯題是: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現在辯論開始,首先由正方一辯同學陳述己方的觀點。

開篇立論階段:

正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來賓、對方辯友,大家好!
我們語文課本上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競爭與合作是構成人生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社會生活中有競爭,更有合作。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人多智慧多,只要善於合作,去發揮合作和整體的力量,就能想出辦法,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善於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一座孤鳥。日本人流行一句話:一個中國人可以幹得過一個日本人,但三個中國人卻干不過三個日本人。這話雖然是說中國人有個人競爭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於集體協作。就拿國家男排、男籃、男足等隊來說:論高度,我們比日韓隊員高得多;論集訓時間,我們也在他們之上。為什麼在一些關鍵的比賽上,我們卻往往輸給日韓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揮了合作精神,至少合作得比我們好。可見,無論做什麼事,對於善於合作的人來說,都可以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成功。
而競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使人變得更自私、更狹隘。也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因此我方認為: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更能使文明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一辯同學,接下來請反方一辯同學表明立場,請發言。

反方1辯對大家說:各位辯友、大家好!
現代社會,因競爭而不斷進步!更因競爭而充滿活力! 我方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你追我趕的發展競爭可使落後成為先進,社會就是遵循這種永恆的競爭法則走向現代,走向未來。對個人而言,競爭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優勝劣汰,這就保證了社會公平;競爭的過程就是各盡其能,這又激勵了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在這個呼喚強者的時代,競爭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對人性的挑戰,讓我們直接面對這個競爭的時代吧!
對方辯友,你們今天到這里不就是為了跟我方競爭嗎?如果按照你方的邏輯,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不就失去意義了嗎?今天的辯論就是一場競爭,競出勝負,促使進步。謝謝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一辯同學。比賽陳詞階段結束。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二

二、攻辯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接下來是進入第二階段——攻辯階段。我們先請正方二辯同學對己方的觀點進行補充。
正方2辯對大家說:評委、對方辯友及各位朋友:大家好!
孫中山先生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合作為原則,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可見,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話:眾人劃槳開大船。大家不會忘記1998年的那場特大洪災吧!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抗洪官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在我們民族的脊樑上築起一道不倒的抗洪長城。
大家更不會忘記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吧,正是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眾志成城,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證明了「合作比競爭更能使文明進步」。

由於競爭,關系冷漠,你防著我,我防著你,表面上和和氣氣,心底里各自較勁兒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方辯友,這難道不都是「競爭」惹的禍嗎?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正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二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2辯對大家說:大家好!
對方一辯小橋流水,對方二辯滔滔不絕,然而無論是微波還是怒浪都沖不掉對方辯友的點點問題。對方一辯指出競爭會使人類變得更自私更狹隘,對方二辯所列舉的種種惡性影響等,並不是競爭惹的禍,而是他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導致的。
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了,競爭,才能文明,才能進步 「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競爭有利於社會造就、發現、擇優使用人才。正如列寧所說:「競爭在相當廣闊的范圍內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競爭乃社會進步之母。

讓我們投入競爭的社會,做個強者吧。最後請問對方辯友,你們這么反對競爭,是不是說明你們心裡其實害怕競爭呢?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二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請正方三辯同學發言。

正方3辯對大家說:主席、各位評委及對方辯友,大家好!
反方一辯提到:今天的辯論是一種競爭,反方二辯又提到:競爭引起不健康的心理。對方辯友把競爭視為掌上明珠,奉為靈丹妙葯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難道說,只有競爭才能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嗎?請問一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知索取,不願奉獻」;只強調個人競爭,而不關心國家的發展和前途」。何來的文明發展呢?因此,你們說競爭有利於文明發展的觀點是無稽之談。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資本論》的誕生,不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思合作的結晶嗎?
大家都知道芝加哥公牛隊的麥克爾·喬丹吧,很多人可能為之癲狂。要喬丹的成功離不開隊友們的配合協助。回顧過去,放眼未來,我方更加堅信「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主持人對大家說:內容精彩,表情運用也很好。謝謝正方三辯同學。接下來我們聽聽反方三辯同學怎麼反駁。
反方3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辯友大家好!現在由我反方三辯陳述辯詞。

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法治化的社會,保證了競爭的有序進行。例如:高考時總不能與旁邊的同學合作吧?在體育比賽中,要靠競爭來爭奪冠軍的吧?在人才選拔過程中,不競爭的話,只能是「萬馬齊喑究可哀」,如果競爭的話,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可以通過競爭來選拔,請問可以通過合作來選拔嗎?
請對方正面回答我以及反方二辯的問題,請不要迴避問題。
主持人對大家說:謝謝反方三辯同學。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三

三、自由辯論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聽過雙方代表關於「競爭與合作」的陳辭,現在是他們大展辯才的時候。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現在自由辯論開始!
正方4辯對大家說:( )在每一項成績和榮譽背後,這不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結果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三辯在剛才的陳述中講到劉備與孫權的合作,來對抗曹操,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實力,更好的競爭,這不正好說明競爭比合作更重要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合作起來攻打伊拉克,也能使文明進步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一辯提到我國足球隊贏不過日韓,原因不是因為缺乏合作意識,而是我們缺少了競爭意識,就算我們有再高的技術,沒有競爭意識,求勝的慾望,那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可能贏得勝利。

正方2辯對大家說:這說明了合作是競爭的基礎,競爭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手段,這不更說明了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嗎?

反方2辯對大家說:比賽是為了爭出輸贏,爭出輸贏不也是競爭嗎?你為什麼要這里比賽,不也是為了競爭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雙方的競爭不都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嗎?如果沒有這么好的合作,能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嗎?這恰恰說明了「合作更能促進文明進步」啊!

正方3辯對大家說:有些企業為了競爭,最後導致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倒閉。這不是競爭惹的禍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中外許多成名的音樂家能在台上獨領風騷,在他們成功的背後,不是有很多人在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嗎?
正方1辯對大家說: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於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
正方4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特別缺少合作的意識,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如果再不培養合作精神,而著力去培養競爭精神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

正方4辯對大家說: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不論今後你們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都要學會與人合作相處。」這是秘書長40年外交經驗的總結。

反方3辯對大家說:競爭意識是人才成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升學上的競爭、商業上的競爭都很激烈,那麼,學習上的選班幹部也是競爭,逆水行舟難道不是一種競爭嗎?
反方4辯對大家說,:現代社會要求量才使用,競爭上崗,請問對方辯友,競爭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總不能合作上崗吧?

正方2辯對大家說: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對岸樹上的果子。猴子無法過河,大象則無法上樹。雙方協商後,大象馱猴子過河,猴子上樹摘果,它們都吃到了果子。這就是彼此取長補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
反方2辯對大家說:要是不停地合作,沒有創新精神,那人類只會止步不前。如果說競爭沒那麼重要的話,那我們今天還在這里爭論什麼呢?
正方3辯對大家說:反方一辯說:競爭是激發人的積極性,但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否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請問社會上的惡勢力團伙合作起來,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也能使文明進步嗎?伊拉克人民飽受美國帶給他們的戰爭災難,難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國合作嗎?
正方3辯對大家說:我們學過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螞蟻在前進途中突遇大火,眾多螞蟻迅速抱成一團,飛速滾動,逃離火海。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爭著逃命,假如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渺小的螞蟻家族不全軍覆沒才怪呢!
反方2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你們考試的時候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反方1辯對大家說:還有各國參加奧運會比賽不也是一種競爭嗎?難道各國選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嗎?
正方4辯對大家說:請問對方辯友,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讓我們進行合作學習,這難道是一種錯誤嗎?
反方1辯對大家說:國際競爭趨復雜化,請問對方辯友,是什麼促使市場保持活力呢?顯而易見,競爭比合作更有利於文明進步,更有利於社會的新陳代謝和全面進步。
(對前面)正方3辯對大家說:如果各國的運動員不互相合作,奧運會上的競爭能取得成功嗎?

(對前面)反方4辯對大家說:對方四辯,我們今天的合作學習,不正是為了將來走上社會,更好的參與競爭嗎?
正方2辯對大家說:不善於合作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認為別人難以相處。善於合作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相處融洽。
正方1辯對反方4辯說:聯合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來指導人才的培養問題。所謂"四大支拄"指的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

主持人對大家說:對不起,請暫停。由於時間關系,不能讓你們盡情發揮了。

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辯論實錄四

總結陳詞階段:

主持人對大家說:經過了精彩激烈的自由辯論,現在我們請反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
反方4辯對大家說:
對方一辯強調現代社會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未免誇大其詞。我們沒有永恆的敵人,但我們有永恆的國家和民族利益,為維護我們的利益,只有競爭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偉大與挫折並存恰好說明了競爭比合作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迷人的魅力。
最後,我想再一次強調現代社會競爭比合作更能使文明進步:
第一,競爭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竟爭能確保一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通過政治競爭促進權利的工正運用;通過文化競爭明辯人類精神的真善美等等。
辯論賽行將結束。比賽考驗了我們的學識和智慧,也讓我們為光榮與夢想拼搏。因此,讓我們真誠地道一聲:感謝這個偉大的競爭時代!
主持人對反方4辯說:謝謝反方4辯同學,最後我們請正方四辯同學總結陳辭,時間也是5分鍾。
正方4辯對大家說:各位評委,各位朋友!
剛才對方1辯一再強調競爭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要請對方辯友清醒地認識到,競爭的過程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的合作,競爭更是為了促進更好地合作,且競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競爭使人變得狹獈、自私,容易引起人際關系的惡化等等。

現實中的激烈競爭使許多人感受到巨大壓力、無所適從,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失常,這些怎麼能說明競爭更促進文明進步呢?只有合作才更能促進文明進步。
首先,合作是能促進人更好地生存。,社會日趨復雜,大家只有攜起手來,互相合作,才能渡過難關。
其次,合作比競爭培養出更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關心他人、團結友愛等良好心理品德。
第三,合作比競爭更有利於促進科學的發展。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的研製成功不正是許多科研人員共同合作的成果嗎?
第四,合作比競爭更能促進社會穩定。抗擊「洪災」、「非典」、「禽流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合作,創建更文明的未來吧!

主持人對大家說:時間到,謝謝正方4辯同學。
尾聲:
主持人對大家說:在唇槍舌劍聲中,合作和競爭,哪個更能使文明進步呢?還是讓評判老師們去琢磨吧!
參考資料:http://www.dianliang.com/manage/glll/200604/manage_55084.html

❹ 說明我們應如何應對文化領域的挑戰

一、當前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
當前,社會在進步的同時風險也在不斷加劇。尤其在思想領域中,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改革共識的弱化、意識形態的滯後、文化信仰的危機、信息取捨標準的缺失、多元利益主體訴求的矛盾、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六個方面。
(一)改革共識凝聚的艱巨
新世紀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對改革的不同理解和認識,一股懷疑、動搖乃至否定改革的情緒在滋生、蔓延。同時,不同利益階層在全球化、市場化、私人產權、民主政治等發展方向上或多或少出現了認識上的分歧。當下,凝聚共識存在艱巨性,即獲取社會各階層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價值觀認同上存在困難。
凝聚共識的核心前提是對公平正義的考量,尤其是公民與政府的權利與義務如何實現公正平等的分配問題。改革共識凝聚的艱難在於,首先,敢於表達真實思想的社會環境氛圍還有待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只有真實地表達各自的聲音,才有獲取公平正義的可能;其次,供大眾表達思想的平台還比較少。大眾的聲音需要一個充分表達的地方,如果民眾具備免於表達恐懼的自由,社會的凝聚力就會上升。再次,還沒有形成鼓勵討論,支持討論的社會氛圍。改革不是個人的行為,它關涉的是民眾的切身利益,對一些實際問題應通過適當的討論達成認識上的統一。第四,還未達成對改革發展的參照系、價值坐標和評價標準的共識。不能只憑部分人的心理感覺推進改革,改革要有具體的目標指向和時間節點。最後,還沒有認識到法律作為底線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法律的途徑使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歧、不同的聲音得以表達,各方欲求才能得到平衡和保證,才能達成社會的制度完善。
凝聚改革共識的關鍵還在於如何使政府真正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提供基本的服務和保障;真正成為公共政府,並且能隨時校正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等問題,其中尤其強調對民生問題的重視,這對凝聚改革共識、獲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❺ 文化領域面臨哪些挑戰和問題

(一)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這對我們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一些地方還沒有真正從四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來認識文化的戰略地位。在思想觀念中,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忽視其作為社會發展目標的一面。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沒有將文化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的總盤子和幹部的考核指標,對加強文化建設的措施辦法不多,現有政策法規的執行和落實不到位。

(二)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有了較大增長,但就總體而言,底子薄,基礎差,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不完備,基層文化單位缺乏正常運行的經費保障,這些仍然是制約文化發展的瓶頸。投入嚴重不足帶來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嚴重短缺,這與我國當前文化需求快速增長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結構性缺口。不同地區文化投入不平衡現象使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還不能完全實現均等化。

(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的任務更加緊迫。當前,文化體制改革處於由試點向面上推開的關鍵時期,進入了破解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階段。一些地區和單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文化發展提供的新動力、新條件認識不足,束縛了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相當數量的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還游離於市場體制之外,造成合格市場主體的大量缺位。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壁壘,制約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的形成。文化產業集約化程度低,存在「散、小、弱、差」,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與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有機地結合。

(四)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帶來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佔領文化傳播制高點的任務更加緊迫。新的文化業態和文化傳播方式迅猛發展,各種價值觀念、各種文化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及表達更為便捷。提高傳播能力、弘揚先進文化、引領社會思潮、維護網路文化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

(五)文化發展還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這對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不同地區文化從業人員在物質待遇、工作環境、發展機遇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類文化人才短缺的現象相當嚴重。基層文化人才流失、隊伍不穩定問題比較突出。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老化問題比較嚴重,各藝術門類領軍人才的培養力度仍需加大。熟悉市場經營規則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熟悉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術人才儲備嚴重不足,新興文化產業人才需求更為短缺。

❻ 文化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文化

什麼是文化?我們天天將「文化」這個詞語掛在嘴邊,但真想把它說清楚,其實還真不容易。作為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今天就在此獻丑,掰飭掰飭這兩個字。

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來說,這鍋老湯至關重要。因為它既保持了主流價值體系的底味兒,也維持了社會根基的穩定。

我們既然是生存在文化這潭水中的魚,如果水溫水質不穩定,魚必然也不會好過。所以,每當社會的文化基礎發生重建後,往往會迎來一次陣痛。這也是為何中國歷史上,每當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中國近代史西方文化融入等,社會發生動盪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如何回答文化領域問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