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大棗的紅棗文化
大紅棗是山西的特產,於是山西各地積淀了悠久而又濃厚的紅棗文化。
首先,從名稱上看,紅棗在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的叫法(現以柳林方言為例)。根據品種和大小,紅棗有以下名稱:牙棗niazao、團棗tuan zao、酸棗xue zao和梨棗leizao,大棗和小棗等;根據棗的不同生長階段,從觸覺和口感角度看,紅棗又有兩種叫法:硬棗ningzao(又稱脆棗quzao)和面棗mian zao;再從視覺的角度看,紅棗又有以下四種名稱:棗不臍zaobe cei(變紅之前的幼年階段)、紅眼圈圈hongniequeque(紅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棗)、半腰腰peyaoyao(紅了二分之一左右的棗)和通紅紅tong honghong(紅透了的棗);從其發育特點看,好比一個受精卵可以孕育出兩個人一樣,一個核上也可以長出兩顆棗,它們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人們很形象地稱之為雙馬馬songmama;不同加工方式處理後的棗又擁有了新的名稱:如干棗gie zao(自然風干)、蜜棗miezao、酒棗jiu zao和熏棗xiongzao等。
紅棗不僅有紛繁龐大的家族,而且在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影響頗大。
首先,紅棗被人們淋漓盡致地應用在飲食中,尤其是一些重大節日。如:民間二月二日傳統吃棗豆子,即將大紅棗、紅豆、豇豆等一起放入開水鍋,用文火悶煮到爛熟如干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粽子中也有棗,即以軟米、大棗為主料,用葦葉包成三角形拳頭大,文火悶煮;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該日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粥,它們的原料也離不開大棗;大年三十吃的年糕,不論是案糕還是油糕都需要大棗。此外,普通日子裡老百姓也時常會把大棗蒸進饅頭或煮進小米粥中。
紅棗除了給人們提供基本飲食功能外,還被人們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嫁女時蒸的花饃饃上以布滿紅棗為喜慶,新婚夫婦的被褥四角內要包數顆大紅棗,洞房炕角也要撒紅棗,棗與早諧音,企求早生貴子,並願新人未來的生活紅紅火火;孩子過滿月、生日時也都要吃棗糕,望孩子早點長高,早日成材;母親給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時也要夾帶一把紅棗,盼孩子早日歸來。
作為吉祥物的棗在為活著的人傳遞著祝福的同時,也為生活之外的神和故人送去無限崇拜和敬意。每逢春節、元宵節,此地的居民會在神台上供 棗山、節節高,這些供品都是在加工過的面團上插上紅棗,用來祭祀諸神先祖;柳林民間清明節還有蒸燕燕的習俗,即用白面發酵上鹼捏成飛鳥燕雀及十二生肖等各種形狀,等其出籠後以線穿成串,間以一顆顆紅棗懸掛屋內,以紀念介子推。
大紅棗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明代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所以人們常將大紅棗作為禮品送給親友。在革命年代,一曲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一顆棗兒一顆心,心心向著共產黨的歌曲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飽含著人們對共產黨的無限愛意。除此之外,在人們的色彩觀念中,棗紅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顏色。
可見,紅棗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棗鄉,有許多與棗相關的風俗。<左傳>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說明很早以前,紅棗就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1、豬頭祭棗樹
民間風俗。除夕時,宣城水東棗鄉不祭天地,不祭人神,祭的是棗樹。祭時把豬頭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大樹幹上砍一刀,女孩子便在刀口澆上一匙豬頭湯。邊確邊澆邊回答:「今年棗樹好不好?」「好!」「結不結?」「結!」「結好多?」「結的數不清。」要是孩子發笑,跟在一旁父母就會驚嚇變色,雙雙對樹跪下,連連叩三個響頭,嚴肅地向棗樹陪罪,這樣就不誤棗子收成。
2、吃棗的 各種 方法:早晨起來摘鮮棗吃,名為「露水棗」,又涼又脆。摘下鮮棗拌燒酒,放在縮口壇子里,用荷葉密封,春節開壇取棗待客,叫做「醉棗」。折下帶果棗枝,掛在屋檐下晾乾的「檐棗」。擱在炕席底下壓扁烙乾的是「炕棗」。剝核糖浸的是「蜜棗」。風味各不相同。
過年用棗做麵食,年糕、絲糕、花狸虎、豆包,總稱「四大年吃」。五月端午用玉谷、粘米加棗做「粘飯」,做「刀切糕」,做粽子。此外還有棗窩頭、棗餅子。
用小棗釀制的老燒酒,俗名「棗木杠子」,後勁大,酒性烈,最具棗鄉人的精神。
近幾年,每年棗熟季節都舉行「金絲小棗節」,中外遊客不遠萬里前來領略棗鄉風情。
3、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里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山西柳林「趕牲靈」與「偷棗」
山西青年作家李銳,在他的小說《馱炭》里,以「北京娃」的所見所聞描寫了呂梁柳林特有的風情——「趕牲靈」。「他」的視線是塞滿了又臟又圓的驢屁股。馱炭的驢正在上坡,坡既陡又窄,於是眼晴里就只能看見這些又圓又肥的東西。領牲口的夥伴從嗓子眼裡冒出兩句歌詞:「說西庄,道西庄,西莊裡有位好姑娘」,只有這兩句,再唱還是這兩句。到了前面一個解渴的地方,一個健壯的農婦聞聲迎了出來。領牲口的夥伴和她你來我往,打情罵俏。返回的時候,領牲口的夥伴把毛褳里的煤給那農婦送去,把剩下的一塊煤一分為二,放在毛褳里,准備回去後給自己那婆姨。上路了,領牲口的夥伴又唱起了那支只有兩句歌詞的歌。
這個描寫是十分真實而有趣的。當我們行進在呂梁山脈,從晉中汾陽西行途經向陽溝、黃蘆嶺、吳城、離石到柳林的砣口,就會看到一隊隊日夜兼程的趕牲靈的隊伍。趕牲靈這種特有的交通民俗,是由呂梁柳林特殊的地域環境造成的。柳林縣位於晉西呂梁山脈西麓,黃河中游東岸,北靠臨縣,南通石樓,西與陝西吳堡、綏德隔河相望,東和本省離石、中陽毗鄰。這是一塊古老文明的地方,從戰國起直到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271——1294年),本縣黃河岸邊的孟門鎮曾是地跨個柳林、中陽、臨縣以及陝西省吳堡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有寨東烽台,西為軍渡要塞,地處秦晉通衢,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由於地理險要,為晉陝交通要道,加之有優質煤炭等物產,所以這一帶商人巨賈很多。而側身腳行,以出賣勞力為生的趕牲靈跑運輸的人也很多。在柳林,解放前流傳著一則民間諺語:「馱不盡的砣口,填不滿的吳城。」砣口,是黃河岸口的水旱兩路碼頭,西通陝北的綏德、榆林、靖邊等地,大量的鹽鹼、皮毛、糧食從水旱兩路運往這里。吳城即今吳堡,東連汾陽、平陽、介休、孝義,南達侯馬、運城,東南路來的「洋廣雜貨」以此為中轉,運往西北。所以,往砣頭經吳城,通往三晉平川的崎嶇山路上,整天牲口不斷,鈴聲叮咚,山道彎彎,人稀路長,趕牲靈的人耐不住寂寞,常常放開喉嚨用濃重的鄉音唱著小曲,抒發著內心的歡樂與不幸。
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里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多子多福,這種傳統觀念可謂源遠流長。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是歷代小說戲劇里大富之人的標志。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將郭子儀,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貴壽考冠絕古今,由此而上了《無雙譜》,以此為題材的《滿床笏》成了明清兩代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紅樓夢》里賈府唱酬神戲,賈老太太因拈著了這出戲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風俗存在著差異、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帶為偷娃娃,想得貴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廟的神座上「 偷」廟主買來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再買泥娃娃為它披紅掛彩,以鼓樂吹打送回原處,稱為還子。江蘇淮安是,親朋好友送子,送的東西為一紙糊小紅燈或一塊磚,懸掛在盼子夫婦床頭。而柳林一帶則是以偷棗子為主,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與特定的物產交織而成的一種民俗事象。
『貳』 「中國南酸棗旅遊文化節」是什麼
回是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舉辦的,今天已經是第二年了。從各大新聞稿給你截一段官方的吧。
江西齊雲山食品有限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朱方永先生致辭:「為進一步向全國消費者全面展示、宣傳、推廣我們崇義『中 國南酸棗之鄉』所特有的南酸棗文化,增進消費者對『酸甜韌滑的深山野果健康零食——齊雲山南酸棗糕』的了解,我們在2020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 國南酸棗旅遊文化節》。我們相信《第二屆中 國南酸棗旅遊文化節》能給諸位的齊雲山之行增添更多的精神和文化食糧。」
『叄』 什麼是文化節
中文名稱:文化節 英文名稱:cultural festival 定義:定期和不定期的展覽、會議、文藝表演活動的節日。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旅遊資源學(二級學科)
文化節,全球性節日,時間:11月3日;在1954年以前是為紀念日本明治天皇誕辰而設立的節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憲法,因此,將這一天改為文化節,以提倡熱愛自由平等,促進文化事業的社會原則。
『肆』 文化節一般是指什麼
你好,我覺得動漫文化節的意義就是宣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