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飲食文化的感悟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裡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中國作為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並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其中魯菜、川菜、蘇菜和粵菜享稱「四大傳統菜系」。
圖片
魯菜
圖片
魯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以其味咸、鮮、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疆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魯菜風味濃在於用料廣泛、選料講究、刀功精細、調和得當、功於火候、烹飪技藝全面。尤善爆、炒、燒、炸、溜、蒸、扒、貼,其風味咸鮮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自成一格,適應性強。
粵菜
圖片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有廣洲、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粵菜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並以選料廣博、菜餚新穎奇異而著稱於世。粵菜比較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川菜
圖片
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在「味」字上下功夫,以味的多、廣、厚著稱。川菜口味的組成,主要有「麻、辣、咸、甜、酸、苦、香」七種味道,巧妙搭配,靈活多變,味別之多,調制之妙,堪稱中外菜餚之首,從而贏得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稱譽。
蘇菜
圖片
蘇菜是四大菜系之一,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咸中帶甜。其烹調技藝因極擅長於燉、燜、燒、煨、炒而著稱。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別。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相信總有一道菜會敲開你的味蕾,在你的胃中綻放出一道璀璨的美食之光。
B. 如何弘揚中國飲食文化
想要在生活之中弘揚中國的飲食文化,我們作為普通人來說,可能需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自己平時的生活裡面,就要特別的喜歡中國的飲食文化,要在潛移默化當中讓你的周圍人受到你的影響,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父親或者是母親這樣的話你完全可以去給自己的孩子講一講關於中國飲食文化這一方面的知識。也許用你的力量影響不了多少人,但是你可以去影響你的家庭,讓你的家庭再去影響下一個家庭,這樣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是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C. 為發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我們應該怎麼做
1,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文化的內涵可以首先挖掘出來,例如菜名的來歷,或者這道菜怎麼做出來的,有什麼典故。這樣可以吸引人們更多的關注飲食。
2,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視飲食的國家,中國菜品之多.種類之繁,各大菜系都有特色的手藝,色.香.味.美,更體現出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但為什麼現在垃圾食品當道,快餐事業鼎盛?由於社會節奏變快,越來也多的人覺得做菜很麻煩,也虧時間,喜歡出去吃,並且向麥當勞.肯得雞更搶佔了小孩的市場,中國的新一代就被垃圾文化吸引了。所以我覺得可以把一些簡便快捷的小吃讓人們學習製作,激發興趣。對於工作緊張的人,可以用符合中國式的快餐,最少在營養方面有保證。
3,國家必須積極宣傳,中國的飲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是和世界頂尖的地位,那味道可以打敗所有在飲食方面的敵人。各種國際性飲食大賽必不可少,國類也可以舉辦飲食聯賽,各大菜系爭相過招,共同進步,讓人們更多的了解。
暫時就有這些,也希望中國飲食文化的前景能更美好。
D. 談談你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理解。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的皇帝為"肉食者"。
飲食習俗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E. 怎麼做好中國的飲食文化
1、把中國岩顫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研究中國的道佛教飲食文化,整理中國民族飲食文化,開拓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都可以從中採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居民認同、愉悅的美饌佳餚來,轉化而成為全球性商品。
2、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循著中國飲圓棗含食文化活動的軌跡,透視現代食品工業進程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這對今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道路,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3、改善飲食結構,發展食療品種,推出食療菜系。在膳食結構上,確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多樣食物合理搭配,各種營養素合理平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
綠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馴養特種動物,培育特色植物,開拓美食資源;食品生產工業化。
4、消費者應該自覺樹立「飲食素養」觀念。個人飲食素養的重視與提升,不僅能從自我創造層面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從鑒賞、消費層面推動整個餐飲市場從消費需求到企業供給的全面升級。
具體而言,迎合時代的需求,當今消費者應該更新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吃」的表層,而是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僅應該自覺地熟悉甚至掌握諸如飲食營養、烹飪技術等飲食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接觸、了解各時各地飲食文化知識,掌握各國各地飲食歷史與發展、飲食風俗與橘笑習慣,從而獲知具體時空下的飲食文化的完整內涵,為其逐漸形成較強的飲食文化鑒賞與創造能力奠定文化修養基礎。
5、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因為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和培養人才,而且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途徑。因此,可以從教育入手,傳輸給消費者相應的飲食科學文化知識,即進行「食育」。注意事項
飲食文化的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飲食習慣,傾聽學生所遇到的飲食問題,認真、耐心地去解決每個學生的困難,讓學生能夠及時解決飲食問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