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滁州民間民俗文化的民間舞蹈
這12個舞蹈是:明光市的《流星趕月》,全椒縣的《手獅舞》,來安縣的《拜香凳》、《雙喜燈》、《秧歌》、《子母燈》、《求雨》、《獅子燈》,天長市的《打對子》,鳳陽縣的《雙條鼓》,定遠縣的《蘭花燈》和滁州市的《九獅一吼》。
『貳』 安徽民俗文化有幾大區域,各自特徵是什麼
從自然地理環境說,安徽地區位於華東的西北部,兼跨長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錯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別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區。在這些自然區中,城鄉群眾的生產、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其中差別最大的,則是淮北與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說,淮北一帶,千里平川,一望無際,多為旱地,盛產小麥、雜糧;皖西、皖中、皖南一帶,地形復雜,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產水稻為主。這種自然地理環境和物產的差別,給當地民俗產生一定的影響。從人文地理方面說,安徽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淮北、淮南等地屬楚文化流行范圍,皖南等地屬吳文化范圍,這些也給當時當地的民俗以影響,這些民俗也成為楚、吳文化的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區的民俗活動某些方面還保留了楚、吳文化(民俗)的遺風,如尚紅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數男性的紋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龍形及字跡)等。
由於安徽地跨長江和淮河,地區的差異和交通狀況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為中原官話;口味咸中帶辣,湯汁口重色濃,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無酒不進餐」,喝酒猜拳行令,擇筷打杠習以成風。因地近黃淮,災害頻繁,住居簡朴,衣著樸素(老人愛穿黑、白、藍三色),民風剽悍,「即使走險,也群起響應」,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誠如梁啟超所說:「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千年來政治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卧,為吾國數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而江淮地區,多為江淮官話;傳統膳用沿江菜系(揚州菜),口味偏甜主鮮;但自清末「兩湖」等移民的到來,既形成許多「方言島」,又造成辣味東移現象,未沖擊地區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鮮甜」(如天長等地);民風淳厚,言必包公餘公(宋包拯、元余闕);逢年過節,生老嫁娶,待客擇居,更是古今參半,各取所需。
處於萬山叢中的皖南山區,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較多,僅徽州一地而言,雖多說徽州話,但「同山不同音,問路帶翻譯」的現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國古音活化石」之稱。宗族深藪,崇尚儒風,「養子不讀書,似如養圈豬」,已成為家規族訓,所以千百年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他們所走之路是:學—官—商,或學—商—官。所以自宋以後,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說。由於商業的繁榮,以及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這里又創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的徽菜,聞名遐邇的徽劇,精美絕倫的徽州「三雕」(磚、石、木)藝術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