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中國的祝壽文化是怎樣的
漢武帝即位之後,廣征四方人士,這時候東方朔上書自薦,被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常諷刺諍諫武帝的過失,因此而被稱為忠臣。可是,這樣一位忠臣在民間的傳說中還曾偷過西王母的仙桃。
傳說,有一次漢武帝壽誕之日,有一隻黑鳥降落在殿前,漢武帝問東方朔那是什麼鳥?東方朔說是西王母飼養的青鸞鳥,它的到來,預示著西王母將要下凡來為陛下祝壽。漢武帝聽後,龍顏大悅。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降至,晉謁武帝之後,還獻上盛有7隻仙桃的玉盤,托東方朔轉呈武帝。可是東方朔只將其中5隻獻給武帝,自己偷偷留下兩只仙桃的玉盤。
武帝不知道,還命令侍臣種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後阻止他說:「這桃可不能種在下界,它的枝葉伸展方圓三千里,三千年才開一次花,過三千年結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結果,但這小子每次都偷我的仙桃。」
東方朔本來只是一個歷史人物,與長壽並不沾邊,但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3000年才開一次花、3000年結一次果,那麼偷吃了3次仙桃,壽命起碼也應在18000歲以上了,難怪民間要把他奉為長壽之祖了。
在舊時為老人賀壽之日,人們往往喜歡在壽堂上懸掛東方朔的圖畫,以此來象徵長壽和吉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上酒獻壽」的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文中所用的「萬壽無疆」這樣的頌語,在祝壽活動中十分常見。
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系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祝壽禮儀的濫觴。
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壽誕日被稱為「聖壽節」。皇帝還為自己的壽辰制定了專門的節日,如唐玄宗壽辰叫「千秋節」,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
而宋代的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宋英宗壽辰叫「壽聖節」等。
至明清時期,皇帝的壽誕之日統稱為「萬壽節」,皇後的壽誕則統稱為「千秋節」。
從春秋時代周簡王至清乾隆的2300餘年間,歷朝歷代都有皇親國戚、朝臣名士,以書寫壽字祝賀誕辰的例子。如春秋時期左丘明,戰國時期毛遂,漢代張衡,三國時期關羽,晉代王羲之,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隋代楊益,唐代武則天,五代時期石敬瑭,宋代蘇軾,元代趙孟,明代李益,清代書麟等。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於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家人齊聚,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
至明清時期,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的風俗得以興盛。歷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
重視家庭、親情,敬老愛老,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壽典禮則是這種美德的外化形式。雖然壽星不再具有威嚴的神性,卻因為民間倫理生活的需求,使得這一敬老之俗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