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誰了解邯鄲的大名歷史、文化、現狀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的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山東省莘縣、冠縣接壤,南與河南省的南樂縣相連,西部、北部與本省的魏縣、廣平、館陶毗鄰。面積105298平方公里。境內一望平原沃野,漳河、衛河、馬頰河像凌空而降的飄帶,從縣境南北穿過,將全縣分割衛(河)東、衛(河)西、漳 (河)北三個大塊。
從先秦實行郡縣制以來。大名縣先後數次與魏縣、元城縣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現在 的大名縣境,是歷史上大名、元城兩縣的疆域。
大名歷史悠久,名聞遐邇。舊志載:「陽平(歷史上曾為陽平郡),古名勝地,介齊、魯、晉、趙間,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眾,密邇輦轂,聲教先被」。春秋時期,初 屬衛,後屬晉,晉公子重耳曾出於五鹿(古地名,在今城東45里)。戰國時期屬魏,魏武侯以為別都,其公子元曾食邑於此。漢成帝時,以孝元皇後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馬,故曾以「貴鄉」名之。為抵禦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駐蹕大名,真宗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於此,「鎧甲於軍中」,契丹主隆緒「知帝親征,縱掠而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準主持天雄軍,稱大名為京都開封的「北門鎖鑰」。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聚兵幽薊,聲言攻宋,仁宇納呂夷簡之議,升大名府為北京,以示抗遼決心。
大名自三國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的1700年間,先後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陽平郡,北周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悅僭稱魏王,改魏州為大名府。為京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明、清為大名府,民國3年(1914年)建大名道,轄冀南47縣。1928年改道為大名專區,轄13個縣。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將縣城及郊區建市,不久廢市並入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節之儔」。歷史上官於斯土者,如狄梁公仁傑,寇萊公准,韓魏公琦,文路公彥博,歐陽忠公修,蘇侍郎轍等;鄉賢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風的柳開,人民喜愛的賦作家束皙,號稱「殿上虎」的劉安世等。皆彪炳史冊,為後人所稱道。共產黨建立後,則有郭隆真、馮品毅、平傑三、工從吾、趙紀彬、謝台臣、晁哲甫、解蘊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領導人,或出生於大名,或執教、就讀於大名,或工作於大名,為大名縣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為全縣人民所尊敬和稱頌。
回顧歷史,瞻望未來,大名人民清醒地認識到:振興大名的關鍵在經濟,經濟騰飛的途徑在農業。發展農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優勢:
其一,上地平曠,土質良好,宜農、宜林、宜牧;具有發展農業的廣闊門路和前景。
其二,經過多年努力,農田基本建設已有了較好的基礎。全縣水澆地面積已控制耕地面積的72.8%;農機、農藝水平已大大提高,「靠天收」的日子已成歷史,人民群眾已基本 掌握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其三,通過各種渠道,培養了一支擁有農業科技知識的科技隊伍;各種類型的科技承包、咨詢、推廣、服務活動已經展開。「科技就是生產力」,他們在大辦農業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大作用。
其四,農業區劃工作已經完成,農業開發正在發展。
其五,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啟迪下,人民群眾已從單一的農業經濟開始向農工商相結合的商品經濟發展。人民群眾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必將由精神變物質,迸發出巨大的物質力量。
有大名人民勤勞智慧。在前進的道路上,盡管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他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只要認真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興利除弊,揚長避 短,發揮優勢,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新大名指日可待, 大名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
位置:大名縣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32〃~115° 28′28〃,北緯36°05′05〃~36°30′05〃之間.京廣鐵路東側,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
面積:東西長36.4公里,南北寬28.8公里.縣治駐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 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公里,耕地109901萬畝.
歷史文化:今之大名縣境包括歷史上的大名、元城兩縣,及魏縣的部分疆域。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縣(今大名縣),縣境無考。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從元城縣分出貴鄉建貴鄉縣,不久又並人元城縣,當時縣境四至無考。南北朝時期東魏孝靜帝天平M年(公元535年)復置貴鄉縣,縣境約包括現在的楊橋區大部萬堤區及城關區的大部份鄉村.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並人貴鄉縣。此時縣境包括現在的魏縣及大名縣所轄鄉村。 隋朝時復置魏縣、元城縣.此時大名縣境形同東魏時。唐初廢元城縣人貴鄉縣,不久復置元城縣,疆域同前,據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大名府志載:大名縣在府城南八里,東抵元城、西抵魏縣南抵內黃、北抵元城,廣七十里,袤六十里,大名這座古代名城,北方重鎮,具有光榮的歷史。文史資料相當豐富,也相當珍貴。這些史料對今天振興大名都有深刻的現實的教益。
大名的「二五八」是邯鄲地區享有盛譽的傳統風味食品。它以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而著稱。「二」即「二毛燒雞」,原產於大名城內南大街一家燒雞鋪,創業於一八○九年前後。因主人渾名「二毛」,故俗稱「二毛燒雞」。「二毛燒雞」從生雞的挑選、料配製到燒煮火候,要求都極嚴格。這種燒雞具有爛香,脫骨、味道豐厚鮮美、久放而不變質的特點。「五百居香腸」調料講究,主要有桂肉、砂仁、花椒、石洛子等,具有味道鮮美,好吃不膩的特點。「八」即「郭燒八火燒」,
創業於一八七六年,因主人渾名郭八,俗稱「郭八火燒」。它配料比例嚴格,做工精細認真,具有皮酥、層多(一般在:二十四層左右)、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顧客歡迎。一九六四年周總理視察邯鄲曾親口品嘗過「郭八火燒」, 並同郭八後代親切握手。
「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郭八火燒」,簡稱 是「二、五、八」是大名縣傳統的名貴食品,長期以來遠近聞名,享有盛譽。
在大名縣境內古城廢墟中心,雙台村西南角起、在如今的大名東 北十五華里處躺卧著一座巨型古碑,它就是原唐朝的「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經北宋磨毀改刻的宋巍宗御制御題的《五禮記》碑。所以說它既是「唐碑」有是「宋碑」。不知何因何從何時開始,在民間稱王強碑。
碑很大,由碑座、碑身、碑帽三塊巨石組成。
碑座,圓柱體,已段裂為兩段,高二點二米,周十一點三米,計重六十一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七十噸以上。
碑身,長立方體,一段裂為四段,共長六點四五米,寬三點三米,厚一米,計重五十八噸多 ,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六十四噸以上。碑帽,長方體,已段裂為三段,長三點四米,寬三點二米,厚一點一米,計重三十三噸多,估計原石塊的重量當在三十六噸以上。
全碑立起高達四仗有奇。如此巨大碑石,在唐朝時代,大名一不靠石山,二無汽車、火車、起重機等條件,我們祖先能夠從遙遠的外地把它搬運到這里來,實在是一個絕大奇績。我們的祖先是有高度智慧和超越能力的。這座古碑,反映著我們祖國的偉大光榮;反映著我們祖先的高度
北京大名府的盧俊義、燕青人人皆知。所以,「大名」這個名字在全國聞名遐邇。
自春秋以來,在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大名著塊地方歷來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春秋時有著名的「五鹿城」;唐代,有八十里「羅城」,後唐曾乘之為「東京」、「鄴都」、「天雄」;至宋代更加興盛,成為「陪都北京」。由此可知大名不止是縣、府所在地,而且是不少朝代的郡、州、路、道的駐地,唐代曾轄黃河以北十八州,大則數十縣,小則十幾縣。更為顯耀者,曾三次作為國都,被譽為「畿輔八府之首」、「河北重鎮」。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大名時曾贊嘆:
魏郡接燕趙
美人誇芙蓉
洪水流碧玉
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
萬室喧歌聲
山河嬗變,歷史更迭。大名歷史典冊里,演義了不少歷史名人和鐵事。戰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漢代的肖元皇後王政君與新朝帝王王莽族居貴鄉城;晉代大文學家束皙開學館;唐代名臣狄仁傑抗擊契丹、田悅攢稱「大名府」;宋代賢相寇準拒遼使;義士盧俊義義收燕青;明代孝潔皇後的傳說等等。另外還有臨濟宗義玄大師的興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等一些名勝古是剎。這些人文名勝是大名的一筆豐厚的、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
當代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經濟以及其他事業的發展必須有文化為其先導。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建立了這個網站!目的是把我們大名的信息告訴大家,也希望大家把你們的信息告訴我們啊!
大名,人傑地靈。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名人民一定會利用大名的物質文化資源,創造出一個當代的昌盛的新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