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印度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印度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23 21:23:52

⑴ 印度文化的主要文化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但也抵制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沖擊,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片土地,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

⑵ 古印度文明從工藝美術方面來說有哪些體現

印度藝術風格的演變不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則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學嬗變的制約。以印度藝術的兩大系統——佛教藝術和印度教藝術為例:佛教倫理學注重沉思內省,佛教藝術便強調寧靜平衡,以古典主義的靜穆和諧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論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藝術便追求動態、變化,以巴洛克風格的激動、誇張為終極目標。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蛻變為密教,密教藝術也傾向於巴洛克的繁縟絢爛。同時,印度的古典主義並不完全摒棄華麗的裝飾(酷愛裝飾是印度藝術的傳統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風格也並不完全排斥靜態的表現(「寂靜」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學的宇宙精神「梵」的本義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學的奧義,才能准確把握印度藝術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質和精髓。
史前時代藝術
印度史前時代主要包括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萬~前1萬年)、新石器時代(約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時代 (約前2300~前1700)、吠陀時代 (約前1700~前600)。史前時代的藝術基本上屬於前藝術或准藝術的范疇。
舊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細石器(亦稱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從簡陋到精緻,從單調到豐富,逐漸顯示出次大陸原始居民審美意識萌芽的最初跡象。
新石器時代藝術
印度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於石英石,器物也不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樣。70年代以來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貝德卡等地發現的岩畫,多描繪狩獵、舞蹈、戰爭場面。有些學者認為最古的印度岩畫年代約在前5500年。約前4500年印度次大陸出現陶器,並彩繪花紋。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發現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可能是歷史時代印度宗教建築□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時代藝術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以印度河流域發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達羅等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稱哈拉帕文化,據推測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農耕文化。達羅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陽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遺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獨角獸、獸主、菩提樹女神等印章,紅底黑紋陶器上描繪的各種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形圖案,多屬於祈願土地豐產、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號。構成印度本土傳統藝術最顯著特徵的強烈的生命感,似可從達羅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淵源。作為印度本土傳統藝術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濃厚的裝飾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中窺見端倪。莫亨朱達羅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於某種原始宗教沐浴儀式,表明印度藝術自古便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約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斷了(中斷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歷史時代的印度藝術在精神上仍然與印度河文明時代的藝術傳統遙相呼應。

⑶ 印度有哪些文化特色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瑜伽 天人合一
瑜伽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一詞原意是結合、和諧,古印度人修練瑜伽術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修行最高境界。公元2世紀,派坦伽利(Patanali)撰寫《瑜伽經》,將瑜伽定義為:niyama純潔的操守;Asana身體姿態;Pranayama呼吸的控制;dharana集中意念;dhyana冥想;Samadhi至善境界等分支,意在傳播瑜伽的智慧精髓。
位於印度北部Uttarnchal邦的瑞詩凱詩Rishikesh堪稱世界瑜伽之都,全球有資質的瑜伽教練60%以上都到瑞詩凱詩修行過。在這個人口不到7萬的小城裡,有100多家瑜伽學校,成千上萬名不同膚色的瑜伽愛好者每年不辭辛苦地趕到這里,為的就是得到當地瑜伽大師的指點,尋找心靈中的至純之地。

⑷ 印度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盡管印度長期以來被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但實際上它既算不上文明體,也談不上古國,而更加類似於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從來不存在同質或接近同質的單一種族、單一宗教、單一文明、單一國家,它只是一個充滿了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被稱為印度的一塊區域。

說印地語的印度斯坦人(HINDUS)不到全國的一半人口,主要在恆河流域。愛吃辣的安德拉族、信佛的瑪拉蒂族、信錫克教的旁遮普族、說孟加拉語的孟加拉族、說古吉拉特語的古吉拉特族、說馬拉雅拉姆語的瑪拉亞拉族、說阿薩姆語的阿薩姆人、說加拿達語的卡納塔卡人。印度不管是就文明還是就族群和國家而言,都不是一個與中國類似的單一體,而更像一個一盤散沙的組合體。

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兩個原因:其一是印度缺乏強大國家。雖然在十六雄國時代之後,印度出現過一些大帝國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爾王朝,但一方面這些王朝的統治通常是通過間接統治來維持表面上統一的弱統治體系,根本無法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相比;另一方面,印度也從未有過發達的官僚體系來進行治理,它的統治精英階層婆羅門大多是文盲,靠口口相傳、父子相繼的經法進行統治,根本無法與中國通過統一的經典讀物、科舉讀物來培養官僚的做法相提並論。

⑸ 印度文化有一些歷史感,印度文化有哪些特色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羊肉。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文化的精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