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漢地區有什麼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特色文藝 漢劇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漢劇有上千個傳統劇目,現存劇目仍有660多個,主要演出歷代演義及民間傳說故事。漢劇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調和特定腔。
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劇」。流行於湖北,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的「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原是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20年進入武漢後,受到漢劇、京劇的影響,逐步發展提高,形成了「迓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
評書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流布於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與湖北評書不同,以唱為主,夾以說白,以鼓板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邊唱說,風趣幽默,通俗易懂。
⑵ 常德的文化
常德城鄉概以大米飯為主食,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魚臘肉的習慣。
常德盛產稻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大眾化小吃食品。在80年代後,米粉逐漸成為常德城鎮居民早餐的主食。發糕,油粑粑,煎米茶,作為早餐,一般是邊吃油粑粑,邊喝煎米茶。
常德人喝茶很講究,除一般泡茶外,還盛行擂茶待客。相傳喝擂茶起源於東漢初年。當時馬援征「五溪蠻」,兵困壺頭山,瘟疫流行。土人教以用生薑、鹽、茶葉、煎米製作此茶,飲後瘟疫即除,遂沿襲至今。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佔90%以上。武陵戲起源於明代,演唱弋陽腔和崑腔。弋陽腔曾受青陽腔影響,並長期和本地儺願腔、民歌號子相結合,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即後來的高腔。
⑶ 湖北省的傳統戲劇有哪些
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黃梅戲等。
1、楚劇
楚劇,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
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成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楚劇腔調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部分,其題材廣泛,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
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8。
2、漢劇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
漢劇主要流傳於湖北省,遠及湘、豫、川、陝、湘、粵、皖、贛、閩、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唱腔優美,對白雅緻,文本大氣,對演員文化素質要求較高,角色共分為十行,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漢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0。
3、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形成於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荊州花鼓戲主要流行於湖北及與湖北毗鄰的河南、湖南周邊,重點在仙桃(原沔陽)、潛江、天門、荊州、監利、洪湖、荊門、京山、鍾祥、石首等江漢平原一帶。目前荊州花鼓戲專業演出團體總數8個,含國辦團體6個,改制轉企團體2個 。
2006年5月2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4、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公安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江漢皮影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它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民族氣息,是中國藝術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樣的,表演是先自製一塊類似電影銀幕的白色布幕,然後在幕後面加以燈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事先按劇情雕刻並安裝好活動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現給幕前的觀眾,在配以音樂鑼鼓及說唱,進行故事表演。
5、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韻味豐厚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駙馬》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漢平原皮影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荊州花鼓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楚劇
⑷ 漢派文化是什麼
漢派文化是一種城市文化,和海派、京派一樣。它所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和人文環境,從而來影響建築、語言、文藝、服裝等等各個方面。漢派文化的提出,我沒有去考證。一個城市,如果有一個獨特的文化氛圍,也是有利於像武漢這樣的特大城市,作為一種精神輸出地,這也是一個城市的命脈所在。在當前提出文化產業化的基礎之上,對漢派文化進行梳理,進行分析,也是有利於這個進程的。說實話,寫這個東西並沒有參考什麼文獻之類的東西,只是一種對漢派文化的理解,對這個城市歷史發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作出符合邏輯的推測,好玩而已。
漢派文化首先是一個孤島文化。也就是其影響力僅僅只限於特定的區域,也就是中心城區的武漢三鎮,這也是和武漢經濟發展的地域特點相對應的。以語言為例,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像漢話,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漢口的六渡橋一帶,也就是這里才是漢話的發源於,漢話的孤島特性表現一種強勢語言,向周圍四處擴散,到現在擴大到武漢三鎮。即使像現在武昌的一些城中村裡,年紀稍大一點的人說的話都不是武漢話,像卓刀泉和關山這些地方,漢話作為一種侵入語言,慢慢地擴大范圍。像郊區黃陂話(西南官話區)、新洲話(黃岡話,屬於江淮官話區)、江夏話(江淮官話),即使作為西南官話的話話,武漢區域內也分屬不同的方言區。漢話的強勢不光表現在一種其侵略性上,還表現在其語言的鋒利,帶著一種臟話氛圍,而這種氛圍很容易感染周圍人的群體,漢話在我們聽起來像在吵架或罵人,這種淋漓的表現方式,使漢話很容易被剛接觸的人抵制,而不不久,慢慢地會被征服。漢話之所以被我稱之為漢派文化的表現之一,也在如此了。提到漢話,我們不得不提到漢劇和楚劇,漢劇和楚劇是以漢話為方言的地方劇種,一般在鄂東地區流行,除了在武漢的行政區劃范圍內,鄂州、黃岡、大冶等地,受歡迎的不是漢劇,而是楚劇,而在靠遠一點的黃梅,則又是一個地方劇種佔主角,黃梅戲。而向西,則有荊州的花鼓戲。我曾經認識一位很會唱荊州花鼓戲的人,還寫過關於這方面的小說。因此,漢派文化的漢話及其戲種,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其最大的功勞就是漢劇進京,給京劇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漢派文化的地域特性,阻礙了其走向全國的影響力,當前,武漢的一些電視台,有以漢話配音的電視劇,像《經視故事會》《經視一家親》等等,受到了很廣泛的關注,但其影響也只是在省內,還有一些漢話小品,像《你嚇我》《搭白算數》等等,雖然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演出,但卻遠沒有川話和東北話那樣引起全國的關注,這其中雖然有作品的原因,也還有推廣的原因,還有人群的原因等等。像湖北大鼓這樣的地方方言快板,則是以黃陂話為基音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算來,並不能作為漢派文化。
漢派文化作所以能作為一個名詞提出,不光是因為語言上的原因。漢派文化的特點之二就是急功近利的文化。漢派文化是一種碼頭文化,用的是一種碼頭語言,碼頭是南來北往的地方,而像武漢,卻一直是中國南北與東西的交匯點。也表現出濃重的碼頭文化特徵,碼頭文化也就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文化,這個可以來解釋漢派服裝的發展歷程。漢派服裝最輝煌的是九十年代,幾千家服裝廠聚集在武漢市內,武漢市的各大商場都有漢派服飾的櫃台,碼頭文化表現的是一種排斥文化,一種短視。在輝煌的時候,各家廠的服裝樣式雷同,什麼好賣大家一窩蜂而上,也就是漢派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撮蝦子」「撮短水」「撈一票就走」等等,這種急功近利的作為使漢派服飾曇花一現。漢派服飾很容易吸收其他像港式服飾的潮流,受南方粵文化的漸進影響,實現本地化,在短期內的確很有較好的收益,但在缺乏長遠的眼光和長期的規劃,使漢派服飾的沒落成為可能。在漢派服飾流行本地的那幾年,我曾經在北京的商場里比較了一下兩地服裝樣式的差異,京派服飾表現的更是一種大方、寬大的體態,和南方基本不同。
漢派文化是一種怪異的文化,這種文化所體現在不光是南北結合點,一種雜亂的思想上,而在另一方面卻又是一種中西結合的怪異。因為漢派文化還深受租界文化的侵染,租界使武漢人更能睜開眼睛看到海外的世界。在近代漢口開埠以後,這種租界文化,開始慢慢地影響進來。因而使漢派文化的吸納能力非常強,學習精神特別濃厚。武漢遠離皇城根,歷史上做過國都的時間也不長,因此也帶有江湖文化的氣息,同時受到荊楚文化中的一種悲情文化的侵染,使漢派文化衍生出了一種首義文化,首義文化也是在這種中西結合和本地結合的基礎上出現的漢派文化的突變。漢派文化的一種對體制的破壞能力是非常強的。武昌首義,應該來說,給予了漢派文化新生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其後還表現在漢正街對計劃經濟的破壞上,提出了商品經濟的概念,而這,不光是首義文化的發展,更是碼頭文化的延伸,兩者互相結合,從而使漢派文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楚文化中,由於屈原的投江的悲情意識,給荊楚文化留下的巨大陰影,使武漢的漢派文化,在失敗後會有一種英雄末路般的惆悵。所以,外地人進入武漢,很容易感受到這種濃厚的悲情意識,特別是像今天武漢經濟發展落伍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讓人傷感。
漢派文化只是荊楚文化的一支,也是對荊楚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漢派文化的中西特性、南北特性,使文化核心更雜更亂,理不清。因此,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漢派文化獨特的氛圍。像池莉和方方的小說,對於漢派文化的表現更體現在一種雜亂無章上,尤其是其生活化的描述,而這,更多的是武漢在改革開放前留下的一種封閉狀態下的陰影。武漢經歷了近現代的睜眼看世界,到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間的英雄末路,這其中還有一段時間蘇俄文化的影響,這基本上帶有一種強制文化的影響。武漢的漢派文化,對於俄式文化是一種排斥態度,而對盎格魯-撒克遜那種移民文化的一種包容,是很值得深思的。(無邊落寞原創,轉載請註明)
也正是因為如此,漢派文化表現的一種平民意識非常濃烈,對精英文化的消解也是其特徵之一。在武漢人的觀念中,沒有那麼深的等級和貧富觀念,對於文化人,平民百姓也有一種蔑視。即使像白雲黃鶴代表的荊楚文化的建築代表黃鶴樓,武漢人對他根本就沒什麼興趣,如果你去調查一下,生活在黃鶴樓底下的平民,至少有八成都沒有上去過。「不就是一座樓嗎?」這基本能代表武漢人的看法。所以,外地人對武漢人有著一種誤讀。這種誤讀表現在文化上,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很難想像,一個開大奔的人,去一個臟兮兮的小攤上過早,在他們眼中應該去茶樓或酒吧才是。因此,外地人進入武漢,會有一種強烈的排斥感,沒有在一種世俗規則下的安全感。他們看到武漢人是一種自由散漫,在公汽上會像在自己家客廳一樣抽煙,有著強烈的個人意識……
先寫這么多吧。
作為漢派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非常強這一特點,因此,武漢的發展,則要通過一種非常規的方式才可以達到。那就是讓武漢動起來。這個動字我所理解的就是活,歷史上表明,只要是武漢的高峰時期,同時也是各種觀念和各方人才在武漢交流碰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最能使漢派文化有新的內含,像首義文化也好,碼頭文化、商埠文化也好,都是在這種情況下來發生突變,把武漢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前漢派文化慢慢走入了一個死胡同,像現代社會所要求的遵從體制、守規則、長遠規則等的觀念與漢派文化會產生摩擦,就必須把武漢抬高到更深的層次,這就必須有大手筆的對外開放的心態,尊重知識、尊重文化,樹立一種金錢至上、物質至上的觀念(雖然話不好聽,但的確如此)。
⑸ 傳統武漢有什麼好呢我認為
傳統武漢的節日很有特色
擴展知識: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一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為此形成了武漢當地不少別具特色的節慶活動。那麼武漢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武漢大型節慶活動又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一, 傳統節日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介紹:「揚塵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這是流行在武漢當地的一句順口溜。臘月二十四清晨起來,家家戶戶便要「打揚塵」,將室內室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亮亮堂堂迎接新年。
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介紹:武漢人在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
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
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日前後
介紹:武漢人在清明節吃四季美湯包,武漢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作法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的。
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武漢風味特色,有蝦仁湯包、香菇湯包、蟹黃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新品種,花樣繁多,風味獨特。
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介紹:武漢人喜歡吃武漢粽子、綠豆糕等。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流傳至今。
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介紹:傳統武漢老月餅為蘇式月餅的一種,小的直徑在15厘米左右,大的直徑達20至30厘米,多為「五仁」餡,用的「桃仁、杏仁、欖仁、瓜仁、松子仁」。
老武漢過中秋,還有婦女到郊外遊玩的習俗,武漢中秋竹枝詞中的描寫:「傍欄賞月又看花,圍坐同將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興盡各還家」,說的是婦女打麻將的熱鬧。
重陽節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
介紹:武漢人過重陽節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二,大型節慶活動
1,東湖梅花節
時間:每年1月至3月 地點:武漢東湖風景區
介紹:梅花節期間,在磨山梅園內可以觀賞到200多個品種的梅花以及各流派的梅花樁,還有多處梅花組景和梅花書畫攝影展,梅藝表演等。
遊客可在漢街中心碼頭、漢秀碼頭、聽濤落霞水榭碼頭、磨山梅園碼頭乘坐水路賞梅專線,白天賞梅、夜間看秀。
2,東湖櫻花節
時間:每年3月至4月 地點:武漢東湖風景區
介紹:湖北武漢每年3月底至4月,東湖都要舉辦櫻花節,櫻花節期間,除了賞櫻花,還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動。2005年的櫻花節首次推出夜賞櫻花活動。
東湖櫻花園佔地300餘畝,定植櫻花1萬余株,擁有56個櫻花品種。與日本弘前市、美國華盛頓並稱世界三大賞櫻勝地。
3,鬱金香花展
時間:每年3月至4月 地點: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和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介紹:武漢鬱金香花展主要有兩大展區,分別是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東西湖區吳新干線9.1公里處)和武漢植物園。
園內荷蘭風情、江南水鄉園交相輝映,除了各色美食,還有兒童游樂區、花卉超市、農耕休閑區等多個娛樂設施。
4,渡江節
時間:每年7月 地點:武漢市
介紹:武漢渡江節是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暢游長江而舉辦的全民節日。節日期間,四海嘉賓雲集武漢,暢游長江,觀光三鎮,領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在渡江節上,除了普通游泳愛好者參與的不計時橫渡活動外,還設置有個人計時比賽,稱為搶渡賽。
5,國際旅遊節
時間:每年9月 地點:武漢市
介紹:武漢國際旅遊節是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為了展示武漢國際化大都市魅力、推動旅遊事業發展而舉辦的大型國際旅遊盛會,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旅遊局攜相關旅遊企業承辦。
主要活動有煙火表演、小吃廟會等。
6,國際賽馬節
時間:每年10月 地點:武漢市東方馬城
介紹:武漢國際賽馬節是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城市節慶活動,以打造武漢市城市名片為宗旨,以速度賽馬和馬術比賽為先導,以「馬」為主題,民族文化和馬文化相得益彰,體育、旅遊、文化融為一體,高水平體育賽事與民族藝術集於一身。
7,神農架冰雪節
時間:每年12月至次年3月 地點:天燕滑雪場
介紹:神農架冰雪節,舉辦地點是天燕滑雪場,這個景區位於神農架北部的天燕景區,是一個集滑雪、賞景和探秘的新型的旅遊景區。
冰雪節期間還推出了風情歌舞晚會,另外賞雪滑雪以及觀賞野外金絲猴等多個旅遊特色項目,遊客在這里可以體驗神農架民俗風情過大年活動,尤其這里的金絲猴卡通人物表演十分的迷人。
⑹ 武漢春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1、欣賞燈籠,在光影交錯中祈禱新年。
大年初五,2018東湖元宵節將再次舉行。屆時將有46組大型彩燈,其中湖北國寶彩燈組、百節東湖龍燈組、22.5米高的獅子燈組將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還有台灣美食嘉年華和新春廟會。本次展覽,以及首次無人駕駛飛行器冷焰火表演。
2、聽戲曲、戲劇
漢劇舊名楚調、漢調,約有300多年歷史,有「京劇之母」的美譽。武漢地區其他劇種還有楚劇、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漢還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京劇譚門的故鄉。
(6)武漢漢劇文化有關哪些食品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
⑺ 湖北獨特的民俗文化我有些
1、黃梅挑花地理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這種工藝不同於刺綉,刺綉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產品最初為頭巾、衣邊、門簾、帳沿、床圍等,是民間婦女用來外出打扮和裝飾居室的。千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精挑細作,工藝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