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園文化建設有什麼標准
校園文化建設沒有統一標准,通常情況下,每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學校特點來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有:
1.基本設施要求。學校辦學理念規范醒目,校園整體布局設計合理,有特色,校園櫥窗、文化長廊、旗台、人文特色景觀等基礎設施規范精緻。
2.綠化美化凈化。學校環境優美,四季有綠,常年有花,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操場、教室、辦公室、會議室、食堂等校園公共場所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無廢紙、果皮等雜物,牆面、門窗無亂寫亂畫亂張貼現象,無腳印、球印等污跡。
3.處室規范。辦公室、會議室明亮整潔,物品擺放有序,工作職責、工作制度張貼規范,文化氛圍濃郁。
4、校園宣傳。中小學校園內要有規范的宣傳欄、櫥窗、展板、黑板報、校園網或廣播站等。張貼欄有定期更換的新內容。
5、教風、學風。教師愛崗敬業,著裝大方得體,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師生民主平等。同事間團結協作,民主和諧。學生儀容儀表端莊,穿著得體整潔,講普通話,說文明語,誠實守信,禮貌待人,行為文明,集會、上放學井然秩序。
B. 談談學校文化環境的含義及如何推進學校的文化環境建設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學校文化的子文化。它是學校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所構成的潛在的育人存在方式。學校環境文化包括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和動態的人文環境文化。靜態的物質環境文化,主要指以靜態的物質形態方式存在的景觀文化,是隱藏在學校物質表象中的精神內核,是通過校園的物質層面呈現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具體地說,它是包括校舍建築、場地設備、花草樹木等各方面設施綜合而成的文化的要素,是看得見、摸得到的顯性文化,是學校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動態的人文環境文化主要指學校長期積淀而形成的非景觀文化,是學校教育理想、精神風貌、個性特色和社會魅力的集中體現。具體地說,它是包括學校的教風學風、文化氛圍、人際關系等所蘊含的文化內質,是看不見、但感受得到的隱性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總之,學校環境文化既有硬環境文化,又有軟環境文化;既有視角文化,又有感覺文化;既有顯性文化,又有隱性文化。但無論是哪一類文化形態,從科學的教育發展觀角度衡量,總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共同承載著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理想追求,內涵是十分深厚的。
學校環境文化相對其他文化而言,有其獨特的功能。
一是育人功能。育人有多種途徑,如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而環境具備文化因素後,就自然產生出育人功能,即環境育人。具體地說,一所學校如果具備優雅的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正的校風學風、濃郁的古韻今風、醉人的翰墨書香、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就必定會對師生產生熏陶、感染和互相激勵作用。因此,良好的學校環境會寓精神激勵於潛移默化之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微妙效應。
二是融合功能。學校環境形成一種文化形態後,多少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特別是人文環境,總蘊藏著許多潛在的「和合」因素,蘊含著一種學校精神和共同價值觀。這不但對師生產生約束、調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師生產生一種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使師生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並促使師生結成命運共同體。
三是怡情功能。學校環境賦予「文」的因素後,就會形成高品位的境界,顯示出藝術的魅力。特別是自然景觀,無論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能帶給師生以美的享受。如果學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景,師生置身其中,便會忘乎一切疲勞和煩惱,心情十分舒暢,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古人雲: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
C. 什麼是校園文化建設,都包含哪些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營造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
二是提升素質。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把提升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三是塑造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D. 校園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E. 什麼是高校校園文化有哪些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由師生員工共同創建、信奉、道循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淮則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所構成。它與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紀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聯系;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為目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除顯性課程以外,學校的環境、氣氛、學校的風氣潛在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品德發展,是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德育隱性課程。
校園文化隱性課程形態可分為:
1.物質形態的隱性課程。學校的物質文化載體主要包括校園建築、校園文化設施和校園美化物態。校園主體建築指門面、路徑、教學樓、學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園文化設施主要指體育場、俱樂部、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展覽室、音樂廳以及相關的設備器材等;校園美化物態指草坪、雕塑、花壇、亭台、紀念碑、及假山等。客觀物體本來是沒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經過教育建設者們按照預期的教育目標,並適應學生成長需要進行精心設計和創造後,校園建築和生態環境也變得活起來。
2.行為性隱性課程。學校的行為文化載體主要包括主體行為形象、科技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交際活動。主體行為形象主要指學校領導作風和風格,教師的品行、人格和氣質、儀表,學習風氣及學生的飲食,服飾等生活習慣;文化活動載體指自主性科研活動、學術活動、課外文體娛樂活動、群眾性俱樂部活動等。交際活動載體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異性之間、師師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
3.制度性隱性課程。學校的制度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籍管理制度、課外活動管理制度、生活秩序和環境管理制度、獎勵與懲罰制度、思想教育管理制度、等體系制度以及校訓、校徽、校歌等延展性文化標志。
這些隱性課程通過無意識地、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成長。
F. 校園文化建設是什麼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學生為主體,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素質。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把提升素質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抓實,促進師生、員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升。素質的提升,不完全來自課堂,課堂之外的活動,包括必要的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是提升素質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情操。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
三是營造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術報告,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學子們置身於這種環境之中,受這種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有進取精神,有良好氣質、天天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