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圈子文化存在的問題
「圈子文化」顯而易見的巨大危害有兩個。
首先,「圈子文化」是誘發腐敗窩案的大染缸。「圈子文化」的巨大危害不僅僅在於滋生腐敗,也在於傳染腐敗、擴散腐敗、加劇腐敗。一個貪腐者的出現,可能還會有一點兒遮遮掩掩或者內心的不安,而「圈子」腐敗,則會形成一種「法不責眾」的自欺欺人和變本加厲,貪腐行為也會表現得狂妄囂張。一些腐敗窩案曝光後,我們發現這些貪腐官員都擁有集會、享樂的會所,這些地方既是他們耽於享樂的場所,也是他們拉幫結伙、勾兌利益的地方,這種現象正是「圈子文化」的突出體現。「圈子文化」的存在,為「圈子」提供了成員引入、聯系交流、利潤分配、風險應對的途徑和便利,可以說,「圈子文化」已經成為腐敗蔓延橫行的幫凶與工具。從查處的腐敗窩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地區、部門的腐敗現象並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腐敗帶來的問題,而是由一個囊括了各類官員、商人、官員家屬等在內的「圈子」造成的腐敗,這種腐敗現象不僅大大加劇了危害和損失,而且也為之後的根除影響帶來了很大難度。
其次,「圈子文化」是惡化官場生態的催化劑。朋友圈、同學圈、親戚圈這些維系人們日常人際關系的「圈子」固然有其必要性,但蘊涵了諸多權色交易、權權交易、權錢交易的官場「圈子」已成為隱藏在正常圈子外衣下的社會毒瘤,在這種圈子裡,圈子關系凌駕於組織紀律之上,甚至凌駕於黨紀國法之上。有一種說法是:「進了班子還要進圈子,進班子不進圈子等於沒進班子。」這從側面印證了官場「圈子」的存在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決策和執政。在現實中,「圈子文化」的存在,勢必弱化大家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導致用幹部、作決策不是選賢任能、實事求是,而是講圈子、看親疏。「圈子文化」一旦大行其道,就可能使一些人面臨「要麼加入圈子,要麼被圈子孤立、拋棄」的兩難選擇。曾有被查處的貪腐分子就表示,「進了這個圈子,不貪就成了另類,不貪就得受排擠,不想貪也得貪。」
這種由「圈子文化」導致的權力非正常運行,正是政治生態惡化的信號,因此,必須加大治理力度,抵制所謂的「圈子文化」,凈化官場政治生態,力促反腐倡廉取得新成效。
首先是防範權力過度集中,以監督機制抵制「圈子文化」。「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夠病態存在,衍生出一大批腐敗群體,就是因為存在「圈子文化」的地方或部門權力過度集中。「一 言堂」「一支筆」的存在,使得個人權力很容易失控,一旦個人私慾膨脹,地方政治、經濟等整體發展就會面臨發展風險,而個人權力過度集中,也就更容易形成病態「圈子文化」,導致「圈子」腐敗的滋生蔓延。因此,抵制「圈子文化」,就必須防範權力過度集中,強化權力監督機制。
圈子文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期,在中央巡視組對外公布的被巡視央企反饋情況中,「小圈子」問題屢被提及。「小圈子」已成為危害黨肌體健康的一種頑症。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黨員、幹部必須維護黨的團結,決不允許在黨內培植私人勢力,不得以人劃線,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別活動。但社會上對如何認識「圈子」,還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領導幹部可不可以有「圈子」?「圈子」能不能得到凈化?要消除的是「圈子」,還是「圈子文化」?「圈子文化」的危害是什麼?為澄清認識,辨明是非,本論壇特約請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圈子」可以有,「小圈子」不能碰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系在一起的人群,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圈子」范圍廣泛,類別眾多,如「文化圈」、「朋友圈」、「微信圈」等,聯系較為鬆散。雖有優劣之分,但這樣的「圈子」大家都可以有。狹義的「圈子」特指政治上的「小圈子」,是搞親親疏疏、團團伙伙,拉山頭、搞宗派,結黨營私、謀取私利的小團體。這樣的「小圈子」與黨的性質和宗旨相背離,違反黨的政治紀律和規矩,違反組織紀律,危害黨的團結統一,是我們黨堅決反對的。
江蘇省阜寧縣紀委王國柱:實際上,「圈子」是個中性詞,沒有褒貶之分。領導幹部也是人,只要參與社會交往,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況且領導幹部正常的、適度的社會交往,有利於調節情緒、放鬆身心,有利於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有利於了解社情民意,擴大信息來源。只要不用來謀取私利,領導幹部可以有自己的「圈子」。
井岡山幹部學院姚玉珍:我認為,現實中的「小圈子」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結構形式,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運行規則和文化價值觀念。從正向看,「圈子」可以使人們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標,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負面說,「小圈子」會使得社會關系異化為金錢關系、利益關系、裙帶關系等交織而成的不正當關系網。領導幹部對「圈子」要慎重,要警惕「圈子」變「圈套」,以免掉入陷阱。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柴傑:我這里講的「圈子」是特指搞山頭主義的「小圈子」。我們黨一貫堅決反對「小圈子」。黨章明確規定,黨員必須「堅決反對一切派別組織和小集團活動」。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誤就從這里出來,錯誤就從這里犯起。」搞「小圈子」的人形形色色,但大都是以利祿相勾結,以升遷相依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必須維護黨的團結,決不允許在黨內培植私人勢力。要從規矩抓起。對此類問題,如不下力氣整治,就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最終危害黨的肌體。
凈化「圈子」須監督和自律並重
現在,社會上各種「圈子」魚龍混雜。領導幹部必須堅定信念,自覺凈化自己的「圈子」,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管黨治黨的責任,對領導幹部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嚴格要求,督促其凈化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關系圈」,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工作中。
Ⅱ 文化圈圈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
文化圈圈網就是給文化行業提供一個資源互享的平台,再這里,有關於文化行業的所有信息和資源都可以再上面發布,我們的特色是「五大找「,包括,找企業,找項目,找人才,找作品和找設備。另外還有項目合作信息的隨時更新,可以給大家帶來商機和資源。另外一個是微圈,也就是給人們提供一個實時交流的平台,就是一個論壇的形式,每個文化類圈子裡面都包括聊吧(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好的事情都可以在裡面發布,和大家分享)、top秀(如果你有什麼才藝或者特長都可以秀一秀,比如你是魔術人才,之後有的演藝公司看到你的展示,就會和你聯系,給你帶來機會)、互助(顧名思義互相幫助,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賞圈幣的形式,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個參考網路貼吧)、供需(你有什麼需求或者你供應什麼產品,服務都可以發布,從而得到更多的商機);在圈圈網里,你可以發布你有的文化資源,也可以找你需要的文化資源。
Ⅲ 什麼是圈子文化
與崇尚個性發展為基點形成的西方文明不同,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等的影響,大家習於結成一個個的圈子,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圈子文化。
中國人是活在一個個圈子中的,有如洋蔥頭結構,這是一個個由人情親情鄉情友情連接而成的圈子,常人難以擺脫。圈子結構也正好與中國等差有序的社會格局相吻合。圈子有圈裡圈外之分,圈子內部更存在中心、次中心和邊緣之分。對於社會來講,圈子是中心;而對於圈子本身而言,圈子又自有中心。每個人,因其位置不同,權利義務各異,身心自由度也大有不同。處於中心的人,自然是權利多而大,負有鞏固圈子和發展圈子的重任,往往有一言九鼎之威,如果缺乏相應的束縛,有時可以為所欲為;而從中心往邊緣,則權力和權利漸少而小,服從性和不自由度則漸次加大。
整個社會都是以圈子為單位來相互依存和競爭的,而對個人是不大承認的,即使偶有孤膽英雄奮力抗爭,結果也往往以悲壯收場。他們甚至有時連競爭對手都找不著,如同可笑的唐吉柯德那樣只好去斗風車。所以個人對圈子很依賴。
但是,由於圈子本身的缺陷,在「固若金湯」的表象下,也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人特別能窩里斗。
中國「圈子文化」的演進
而從地理環境而言,中國傳統的疆域就是一個大圈子,里外分明。西部是難以跨越的青藏高原,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屏障,而北部是沙漠少雨的廣袤草原,歷來人口不多,沒有強國持續窺視,更有人工修築的萬里長城,以雄邁豪放的氣魄重重畫了一筆;而東部南部海天相隔,外敵難以入侵。因此,這樣一個很容易滋生「唯我獨尊」的環境,自然就是一個天然闊大的圈子。
在這個近乎密封的「唯我獨尊」的環境中,自然為圈子的誕生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自秦以來,除短暫的特殊時期外,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形成一個皇權圈子,皇帝是這個大圈子的中心。在這種皇權體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切都是皇帝老子說了算。而各種權力和利益都是以之為中心,一波波往外擴散,越來越少。一旦這個圈子腐爛崩潰了,新的皇權圈子又會重新形成和確立,於是一切又重新開始建構。歷次的改朝換代,其實就是一個個皇權圈子的破與立。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家庭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生活單位。但是,由於天氣變化無常,各年收成不一,因此水利的興修和一些公共農耕設施的發展和維護,自然就需要多個家庭聯合起來,所以家族這種靠天然血緣紐帶維系的圈子自然就承擔此重任。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個個特定的家族圈子,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包含其中。在這個圈子中,人員固定,相互間關系也固定,陌生人是沒有的。時至今天,某些偏遠的山區老人從來沒有走出自己村子5公里之外。長久以往,自然就把圈子意識復制推廣到政治、經濟等體系中去了。
此外,除了血緣之親,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建立圈子。是否成為一個圈子的成員,在圈子中地位如何,往往不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品德和能力,而是取決於這個人與核心人物的關系。因此,造成中國人的信任帶有濃重的人情色彩。人們可以通過人情運作來改善人們之間的信任關系,即可以通過已有的關系網或請客送禮等方法來建立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
解放後,仿效蘇聯,單位制盛行,至今仍有很大影響。依照不同的標准,大家分處不同的單位,生老病死,一應由單位負責。每個人也都變成了單位人,而每個單位既是一個獨立的圈子,同時又是整個行業系統中的一個小圈子,層層疊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結構。
圈子成員的兩面性
圈子成員對圈子的依賴是很嚴重的,衣食住行、個人事業發展等皆維系於此。所以成員需要對領導上級小心謹慎,「虎須摸不得」,生怕領導上級有絲毫厭惡之心。因為,在一個一切都活在領導眼皮底下的成員,自然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此時領導評判的標准也不容易僅僅限於工作業績等,甚至成員的習慣和與工作毫不相關的處事方式都有可能成為領導考核的標准。因此,在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視和全方位的考核體系下,下屬自然是謹小慎微,處處小心為妙。
此外,由於圈子成員之間關系縱橫交錯,密不可分。同時,因為不易退出圈子,因此也培養或者說是迫使成員間採取一種長遠的處事方式。因為你今天對某一成員惡言相向,說不定明天你就可能有把柄栽在對方手裡,所以,為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大家都盡量維持一團和氣,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以免日後斷了自己的退路。
因此,這種天生的對圈子的依賴性就決定了成員溫馴的一面。而實際上,為了保證圈子的和諧,不對中心構成威脅,對圈子成員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聽話、順從。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處世格言,導致國人重天命,輕人力,無創新,怕變動。中國的政治格局中,最難過的,下場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員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上級不習慣通過制度和流程來控制下屬,而是靠感情和利益來維系。所以許多領導整天考慮這么安撫下屬,搞平衡,所以中國的統治者,比如乾隆,就藉助鼓動臣子或下級互相爭斗而自己居中調停起到馭下的目的,這是中國很傳統的宮廷政治,或者說是權謀。當領導人能力無法駕馭下級時,下級容易不服指揮,甚至取而代之,或者乾脆另立山頭。在中國企業里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就是主力干將在羽翼豐滿之後,帶走一大批忠實於他的部下自立門戶。而在國外,我們很少看到這一點,是因為許多公司的發展不是靠一兩個能力,而是靠制度、文化來維系,公司越大,越是如此。
這就是成員的兩面性。
圈子外的變臉
在圈子內,人人都小心謹慎,因為是自己人,或者和自己密切相關。而圈子外,則是局外人,不是自己人,因此無須「溫良恭儉讓」,無須做假樣子。或者說,對熟人寧可自己吃虧,里頭有個利益的權衡;而如果是外人,則不需那麼長遠打算了,所以也用不著講究規矩。
因為,大家養成了辦事先依靠圈子裡的人,因為他們肯幫忙,而對圈子外的人則不信任。一個人要和圈子外的人打交道,哪怕是光明正大,哪怕有正常的行政程序等,官事官辦,按照名面的規則,都不一定會很順暢。而如果先套交情,先進入對方的圈子,辦起事來自然要順利的多。因此辦事託人找關系之風盛行,至今不衰。因為,一旦進入圈子,自然就是自己人,辦事起來自然就有一種信任感,這種建立信任的速度可以很快。
但是,由於市場經濟的沖擊,加上個人私慾的膨脹,這種建立信任的格局有些變化。進入一個圈子,單純靠友情親情有些靠不住了,於是送禮、行賄等大肆粉墨登場,這種速成的「信任」風險自是不少。為了規避風險,許多腐敗分子竭力控制自己的小圈子,或者說精心打造這個圈子,只在核心圈子裡活動,只接受核心圈子成員所託所求。大家利益攸關,一條繩上的蚱蜢,這樣減少了風險,或者說走的是「藍籌股」的路線,數量少,但少而精,一個頂十個的用。
這種對圈外的漠視,使得大家很少去關注他人或外界利益,由此造成社會公德的缺失,社會規范也難以確立。比如隨地吐痰,「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此,個人利益也最終得不到保障。梁漱溟先生有一次回憶道:八歲時八國聯軍進北京,美國大兵進他家搜查,最後臨走時吵吵了一句:大門口太臟了,要天天打掃!真讓人哭笑不得。
圈子改造的出路
圈子文化之下,領導權威過重,一方面培養了中國人(尤其是底層老百姓)堅忍耐勞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實際上也縱容了上層對下層的欺壓凌辱,導致權威得到不斷放大,專制主義的進一步加強,「一言堂」現象嚴重。
與領導權威相伴相生的是,是成員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和消亡。在圈子中大家講求同等劃一,這樣方便管理,同時也似乎能形成統一的合力。因為習慣依賴圈子和他人,在精神上未斷奶,每個個體喪失對群體的獨立性,造成個體的個性和意願的喪失,長此以往,造成了對個體需求和利益的壓制和成員對集體和領導存在習慣性的依賴。
圈子文化也造成制度的缺失。圈子社會就是人情社會,人情關系對法律進行滲透,甚至於凌駕於法律之上。林語堂曾說:「中國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在情、理、法的關系中,先用情來講理,講不通,不得已時,再用法來講理。
圈子社會的信任是一種非理性的關系,帶有很濃的人情色彩。這也造成了人們對非關系網中人們的信任的喪失,擴展到整個社會,就造成信任危機。另外,受傳統權謀文化影響,即使是「親」的圈子內人們之間由於利益的原因相互算計和彼此防範,這也造成了彼此信任的喪失。老百姓沒有安全感,皇帝老兒也沒有,皇帝老兒手下的官員更沒有,不管你有錢沒錢,有權無權,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在個人發展之潮流漸趨抬頭的今天,單純依靠一人之領導,容易發生災難。社會愈發展,領導權威愈消弱,而多採取理性科學的統治和管理辦法,這樣社會和國家才更易有序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改造這個圈子。具體來說,就是要綜合全世界優秀文化,在融合中創造新的先進文化。把小圈子提升成大圈子,把圈子文化改造成社區文化,營造一種共同的社會空間。
首先要提倡健全個性的培育。中國圈子文化中最缺的就是個性的健康發展。正因為沒有個性,所以盲目的權威盛行,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制約,從而導致自覺或不自覺地使圈子往危險的方向前進;正因為沒有個性的合理發展,才使得大家人雲亦雲,沒有創造性。所以,我們應借鑒西方個性充分發展的經驗,主張個人的適宜發展,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健康的中國文化,為社會發展服務。具體我們可以先從教育上著手,然後再在各種決策程序中得以鍛煉和加強,由此一步步努力,形成培育個性充分發展的健康氛圍。
其次,我們要樹立一種制度化保障。用制度,而不是靠權謀、「悟道」來進行管理,而要下決心掌握管理藝術和技能。在具體做法上,凡事對「事」不對「人」,在保留人治靈活性的同時,淡化其色彩,而逐步代之以流程和制度。
我們還要注意保留我們傳統文化中講求和諧的積極因素。因為過分追求個性的發展和慾望的滿足,西方文明對自然界多採取一種干預索取的態度,時至今日已造成了諸多的問題。同樣,在我國,由於片面的追求發展速度,也造成了不少失衡現象。面對自然災害的增多,人類開始反思,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和平共處已逐步成為世界的共識。比如,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就是這種共識的一種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有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因此,在保留此種思想,對於我們的未來是極為重要的。
Ⅳ 什麼是國寶幫
國寶幫一詞現在成了古玩收藏界侮辱收藏愛好者收藏贗品假貨的專用語,就像小姐一詞,本來是對年輕姑娘的美稱,現在你要是喊人家小姐的話,弄不好就會搞得不愉快。近十幾年,「國寶幫」一詞非常流行,連跳廣場舞的大媽都知道中國有個「國寶幫」。「幫」原本是個中性詞,如馬幫、船幫等,後來演變成貶義詞,如黑幫、黨幫、青洪幫、蔣匪幫、四人幫等。
國寶幫應該是收藏國寶級別古董的一幫人,是值得敬重的收藏愛好者,現在被文物收藏界弄得成了收藏贗品假貨的一幫人。收藏界第一代「國寶幫幫主」是許明,第二代「國寶幫幫主」是姚政,第三代「國寶幫幫主」是邱季端,第四代「國寶幫幫主」是吳應騎。
古玩收藏界,你要是看哪位收藏愛好者不順眼,不愉快,你就罵他是國寶幫,就能把人家氣得暈過去!
人生苦短,不懂和不認識的古董太多!不認識看不懂就否定,那就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精、稀的古董,不是什麼人都能認識看懂的!就是很博學的文物專家,也不可能看懂歷史上的每一件古董!
都能看懂和認識的古董,那還是精稀的古董嗎?
鑒寶專家也是人,不認識看不懂的古董很多!看不懂就否定,時間久了就是在毀了自己的鑒寶事業!我們看看現在的葉佩蘭、蔡國聲、楊伯達、李知宴、張淑芬、歐陽朝霞,看看還有誰會信他們的鬼話,還會有誰給他們繳納鑒定費,給他們送錢。
所以現在只要提到一些鑒寶專家們,另外幾個收藏幫就不會有好言好語,而且大為不敬。
國寶收藏幫的最大的信條是:相信人不如相信物!因為現在的專家基本都毫無德行,就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文物鑒定界泰斗史樹青都開始騙錢,還有誰敢相信專家?
因為古玩收藏界已經沒有幾個人的話值得你去相信!
還是相信自己的收藏品比較實際一點。
國寶收藏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自己收藏的國寶級的古董心裡就是高興!最大的困惑就是得不到文物收藏界的承認 。國寶幫的最大的快樂,永遠都是精神上的億萬富翁!
國寶收藏幫很少將自己的收藏出售,當然也難以出手。當然有些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通過找一些頂級古玩經紀人程壽康、李鑒宸、仇國仕等特殊渠道也會賣出去一些古玩。
國寶收藏幫的不少人都很大方慷慨,前提是只要和你對上脾氣,出手就能送你一件國寶,而且一點也不含糊。當然了,國寶收藏幫不僅僅也不在乎怕別人說真說假!說真!人家也不會高興的跳起來!說假!人家講你沒眼力,不識貨,嫉妒!
信念堅定的國寶收藏幫更主要的是自己看著高興就行,也不缺那幾個小錢花。
因為國寶收藏幫的群體文化素質比較高,大都是有閑、有錢、有理想的人士居多。
有閑,在家沒事看看電視,自然也就看到了鑒寶、尋寶和藝術品投資節目,看著、看著也就心動了。
有錢,再買兩本書看看,記得幾個「特徵」和「要點」後,也就下水淘寶了,自然是按照館藏和拍賣圖錄「濤聲依舊」的尋寶。
有理想!那就是一直認為自己收藏的都是國寶級別的古董,容不得別人半點質疑!
當然也不乏有慧眼獨具的收藏愛好者,一步一步成為了真正的收藏家!
這樣的收藏愛好者在幾千萬個收藏者中能有幾人呢?
一件古董,是國寶?是爛貨?
就要看在什麼環境下定論。
要是餓得快要死了,就是國寶級別的古董,你也會換口麵包吃。
要是在大海里沉了船,你就會把國寶級別的東西當垃圾扔了。
要是存放在博物館里,你就是有再多的錢也難買到。
所以真也好,假也好,玩的心情愉快就是好!
Ⅳ 幫圈文化表格在權力約束方面怎麼寫
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是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以確保社會的公平公正。完善對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主要是通過立法部門建立可實施的法律並加大普法力度來促進大眾對權力的監督,從而也對掌權者起著約束作用。
Ⅵ 圈子文化是指什麼
中國人是活在一個個圈子中的,有如洋蔥頭結構,這是一個個由人情親情鄉情友情連接而成的圈子,常人難以擺脫。圈子結構也正好與中國等差有序的社會格局相吻合。圈子有圈裡圈外之分,圈子內部更存在中心、次中心和邊緣之分。對於社會來講,圈子是中心;而對於圈子本身而言,圈子又自有中心。每個人,因其位置不同,權利義務各異,身心自由度也大有不同。處於中心的人,自然是權利多而大,負有鞏固圈子和發展圈子的重任,往往有一言九鼎之威,如果缺乏相應的束縛,有時可以為所欲為;而從中心往邊緣,則權力和權利漸少而小,服從性和不自由度則漸次加大。
Ⅶ 很多人都在說飯圈文化,什麼是飯圈文化
飯圈並不是指吃飯的圈子,而是對粉絲圈子的一種簡稱。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粉絲的英文字母是“fans”,把字母拆分成“粉絲”,那麼前面的一個字就變成了“fan”。久而久之,粉絲們的群體圈子,就變成了“飯圈”,而在這個圈子裡的一些行為、利益圈層,就變成了飯圈文化。
本身飯圈文化屬於形容詞,不過現在逐漸變成了貶義詞,給人的感覺總是一些不好的行為。尤其是為了捧自家明星,而去控制評論、惡踩他人、造話題等,無底線的追星讓人十分反感。現在社交平台、網路媒體能看到的娛樂新聞,大多數和飯圈相關。
3、萬物都是相對的面對飯圈文化,我只能說萬物都是相對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主要是看經紀公司、明星怎樣去引導粉絲,是變相讓粉絲給自己打卡、宣傳,還是讓他們做好自己、理智追星。
話雖如此,可是現在的經紀公司,幾乎全以賺錢為主,想要利用粉絲的力量,幫助自家的藝人進行宣傳。久而久之,各家粉絲相互攀比,在網路上形成了不良風氣。現在有關部門經常會展開專項整治,就是為了避免不良行為的出現。
Ⅷ 粉圈這個概念和文化到底是從什麼時候正式形成的
粉圈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受人厭惡的文化了。而最早形成粉圈文化則是從05屆超女開始,這時候有了粉絲這個稱呼。隨後韓國明星紛紛轉向內地,隨之出現了脂粉。脂粉指的是職業粉絲,這種粉絲幫助明星工作室控制粉圈,慢慢的便成為今天的粉圈文化。
而對於粉絲來說,喜歡一個明星。最明顯的表達方式就是為他花錢。如果沒有經濟能力,就要為他做數據和反黑。這兩種都沒有,卻號稱自己喜歡他的人並不能稱為該明星的粉絲。而同樣這批粉絲的戰鬥力強大,他們和其他圈的粉絲一旦發生沖突,就會洗刷對方的廣場。
但對於粉絲來說,他們只在意自己沒看到自己偶像的惡意評論,而不去空瓶就會被人嘲自己偶像糊。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飯圈和路人的沖突也變得越來越嚴重。控評和惡意辱罵現象讓很多路人對此行為並不買單,甚至對該粉絲的偶像產生厭惡。所以粉圈文化在現在並不是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