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使文化走出去

如何使文化走出去

發布時間:2022-04-30 22:32:04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Ⅱ 中國傳統文化將如何走出去

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在傳播內容上,先術後理,首器次道。海外異域,國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傳統差異巨大。在國內叫得好、叫得響的作品、項目,在國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響;反之亦然。想當然把國內的做法,運用到國際上傳播,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說,在國內傳播傳統文化,我們一般是先從理論上講其重要意義,解決認識問題,然後再著手貫徹實施具體項目。而在他國,相關背景缺乏,文化圈差異帶來的理念截然相異,對我了解有深有淺,感情有好有差,判斷事物的價值標准不一,認知不等於認同,因此或許正好相反:先實施具體的文化項目。如此說來,我們應尊重差異,不強求對方點贊苟同。特別是,不糾纏於文化觀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實證和器物層面上多下工夫,先讓對方感性了解,然後激起其主動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熱情的學習。
《意見》恰恰體現了這一原則。在例舉的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中,大部分具有「普世」的實用價值。有誰能拒絕一個健康身心的需要呢?像我們包含神奇針灸、豐富多彩的醫葯,色、香、味俱全的烹飪飲食,養生技擊一體的武術健身等,頤養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對其他國度的人民亦大有補益。像園林、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藝術,千百年來熏染陶冶出來的精神產品結晶,情感色彩濃厚,如音樂被稱為「無國界的語言」,自然也能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受魅力」。中華典籍、中國文物聞名於世,更能激起世人探尋文明根源的驚奇。不同文明的交融,一定是先在物質的、感性的表層上相互接觸,然後慢慢深入至神經和骨髓上去。在此基礎上,面對人類共同的問題,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來一起研究,然後進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們所說的漢學交流、智庫合作、圖書出版,也有可能進一步地展開和擴大。
第二,在傳播方式上,途徑不一,模式多樣。任何文明、文化傳播,都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手段。古代受地理和技術條件限制,各個不同文明板塊來往有限。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大踏步提高,國家和民族交流逐漸多了起來,但文明主體的互動染上了大規模殖民和戰爭的色彩。世紀之交,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正在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變成一個信息瞬間傳遞、擴散的「村落」,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2017年1月19日,在中國實學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幹部學國學促進會主辦,26國學網承辦的「國學孔院行」啟動儀式上,有專家就提出:應結合當地政府和學校的有關文化項目,契入進去,豐富其內容,使活動的單向展開變成一種雙方的需求。我們理解,《意見》提出的「充分運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來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我們有較大主動性的文化中介機構或人員:比如說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還有華僑華人、各方面出境人員,我駐外機構、中資企業、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一個是雙方合作開展的活動項目,比如說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這些活動有時我們也可以作為主動的一方);一個是對方主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如果有可能我們也可以考慮參與進去。這樣看來,只要積極性調動起來,並給予適當政策鼓勵甚至資助扶持,機會還是很多的。與某些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圖謀不同,我們不是去故意搞亂別的國家和人民,而是更多地從對方的角度著想,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意見》提出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其中「大眾傳播」強調了文字(報紙、雜志、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和工具,受眾龐雜;「群體傳播」相對范圍小,針對的是利益、觀念、目標、關心等因素相互聯結起來的集合體;「人際傳播」專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感官參與度高,可使用語言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氣、語調)等等。
文化不只是抽象的觀念,還和經濟利益掛鉤。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生產力時期,文化除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教化功能外,出現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現象。過去是賣產品(成本+利潤),現在是賣品牌、賣文化、賣價值觀。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利潤最大產業之一。但是,不要說同歐美發達國家比較,就是和日韓相比,我們在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也是很低的——這與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第二大經濟體的現實很不相稱。新世紀伊始,我國的文化產業年年攀升,潛力巨大。為此,要充分運用我們的經濟對外貿易、「企業走出去」前期奠定的基礎,配合國家制定的經濟開放新格局(如「一帶一路」),擴大人文交流,尤其注重「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使得雙方受益、多方獲利。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究竟是什麼?恐怕一下子也很難講清楚,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需要在實踐中磨合、探索。本土化、世俗化本來就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要互通有無、友好協商,切忌自以為是、單向流動。在傳播我方文化活動、文化理念的同時,還應注意發掘和汲取所在國的文化精髓。傳播、交流實質是不同文明的對話。換個角度、換個方位看自身,對我們在今天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外來的比對「刺激」因素。當一種文化具有全球性影響和眼光時,對比使它能夠回到對自身的反思和自覺中。
第三,在傳播目標上,虛實結合,互利共贏。所謂「實」,就是讓交流的雙方能夠受益得利;所謂「虛」,就是《意見》指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這是我們單向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向對方的好故事、好聲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學習。
「故事」在傳播交流中最富有親和力、感染力。來自於生產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傳達的信息可看可聽,大家都樂於接受。如果上升到理論的層面,那就要能作出「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匯聚和表徵中國的努力、思考和期望,提煉出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這有利於我們盡快擺脫「國大聲弱」的困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使我們不僅身置國際舞台中心地帶,還能在舞台中心發出強音。

Ⅲ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人民日報社

人民日報新論:中華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2015年01月22日05: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周 虹
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近年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有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在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認為文化就是文藝,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於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沖動。
首先,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其次,要依託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附著於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後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賓士」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訴我們,中華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費閱讀、請人免費觀賞的辦法,不僅收效甚微,也無法長久持續。中國必須創造出更多世人喜愛的優質產品,在產品中蘊藏文化,在商業中傳遞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第三,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採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范,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謙遜是許多外國朋友高度贊賞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國力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要特別警惕剛拋棄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傾向,讓中華文化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文化在海外走得順暢、走得長遠。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文化司副司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2日 05 版)

Ⅳ 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怎樣走出去

近些年來,「走出去」成了各行各業十分熱衷的一個關鍵詞,幾乎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問候語,乃至誓言。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是一個不斷升溫的熱詞。政府與相關機構和企業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財力和人力,自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雖說一向不喜歡GDP的我,很難相信正式公布的一些統計數據,如我所從事的出版業的國際版權貿易已然實現順差,輸出版權數超過了引進數,但對「走出去」的風生水起卻能感同身受,只是對尚存的問題總也耿耿於心。我很樂意就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作一粗淺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
中國文化作為唯一綿延不斷達5000餘年的一種文明的載體,至少近2000年間一直參與世界各文明間的互動與對話,見證了多少文明的興盛衰亡。尤其中世紀以降,中國哲學、思想、審美方式、價值觀等對近代世界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比較文學大家艾田蒲兩卷本《中國之歐洲》、美國史學巨匠唐納德·拉赫窮畢生之力完成的三部九卷本《歐洲形成中的亞洲》,以大量第一手資料證明,中國文化不僅促發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形成、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至啟蒙時代更成了西方崇拜的偶像,「中國幾乎成為西方文化嚮往的烏托邦」。盡管中國文化在「形成」近現代歐洲進程中的作用,理性地說,或多或少源自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我們仍可以說,沒有中華文明,便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歐洲及其新生兒美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廣義的西方世界。中華文明的諸多元素,乃至價值觀,今天仍然活在西方文明的許多精彩章節里。
如此輝煌而綿延不絕的文明,為何到了今天卻面臨「走出去」的訴求?甚至困境。是什麼、什麼時候漸漸將中國文化排斥在了世界文化之外,而令其生息在獨異的苑囿里,以致在全球化的今天,當我們要面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前面還橫列著一道「走出去」的鴻溝?除了日本文化學家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指出的中國文化遭遇的元、清兩次劫難,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我的學識和心力,無法作進一步的深究。只好將我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什麼」的追問引回到膚淺一些的第二個層面: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首先,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為了和諧相處、共謀幸福,我們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對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其文化注重平衡與和諧,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已然成為全球經濟共同體重要一員。如何與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是世界的課題。
再次,一個屹立於世界的完整的中國形象,應該是一個經濟、文化的復合體。不能只讓世界驚嘆我們堅硬的經濟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僅可以淡化經濟形象的硬度,更可贏得親和力。
因此,竊以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應該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和諧共處,「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在這個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二、「走出去」的近期目的與基本前提,兩個理念問題。
本想接下來羅列一些我所觀察到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誤區,唯恐不可避免實則不必刺激一些人、誤傷人們善良的願望,便換個角度,就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和基本前提這兩個理念問題作點強調。
如果說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終極目的,是與世界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那我們的近期目的是什麼呢?
這是個相對敏感但十分關鍵的理念問題。對此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繫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效果甚至成敗。頗具爭議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今年早春,在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報廣場,59名影視明星、科學家等所謂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滾動播出20天,對過往行人進行了8000餘次高密度視覺轟炸,令世界驚訝。這每集30秒「宣傳」了59個人物的國家形象片,因沒能傳達人物具體的正面信息,更談不上「傳播」明確的中國價值,雖耗資達450億,從接受的角度而言,可謂收效甚微。外國人說:「除了展現出中國豐富的人群和他們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們想傳達什麼樣的信息……沒有彰顯出中國充滿活力的國家形象。」
更有甚者,有外國人認為,形象片聚焦有錢的精英人士,在中國崛起令世界不適應甚至恐懼的當下,是選擇錯誤,因為「中國光鮮的這一面,外國人都已經知道了」。他們說:「外國人最喜歡的,是能夠表現中國藝術、音樂、文化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關於中國生活的樂趣,很多外國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強調中國政府的實力,越不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應該是傳遞具有親和力的中國文化形象,而不要急於凸顯強大的國家形象。
其次,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麼?
撇開文化間局部的交流不談,近代世界推動文化流動的不外乎兩個眾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戰爭為極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經濟。到了全球化時代,恐怕只剩下經濟這一個推手了,所謂「文化跟著經濟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今世界,經濟發達程度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世界各地躁動著一股中國文化熱、漢語熱,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要找關系才能學上漢語的情況。其間雖不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者,但大多是沖著中國這個逐漸成熟且願意和世界做生意的「大市場」的。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眼下的中國文化熱,背後是生意訴求,是由經濟利益決定的。當然,可以期望的是,實現著經濟訴求的外國人,在與中國做生意的過程中,或之後,會真的愛上中國文化。
三、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基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短期和長遠目的,我們當前主要應立足於增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接受,擴大中國文化的親和力與影響力;同時,不應忘記經濟因素在此過程中所具有的特別重要的作用,以及我們面臨的形勢,也就是目前的中外文化交流現實。因此,我們在規劃、設計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候,應該立足實際、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分階段推進。就此提幾點建議:
第一,確立「走出去」主體。要區分政府、相關機構、企業之間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要明白哪些事情必須政府承擔,哪些政府不宜親自操作,否則會事與願違;哪些應該發動企業去做,哪些又不應由企業承擔。應該承認,中國文化「走出去」目前的實際運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多與實施「走出去」工程的主體角色定位錯位有關。政府作用過於彰顯。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學學「王權不彰」;要做到,雖不處處露面,但影響力無所不在。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切實的規劃,制定有效的政策,甚至管理法規,研究並培育出「走出去」工程與市場接軌的機制,讓企業、相關機構成為「走出去」的行為主體。
第二,整合「走出去」平台。政府現有文化「走出去」平台過於分散,單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針對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的,就有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有必要對全國支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平台進行分類整合,以取得統籌安排、集中發力的效果,同時減少運作成本。根據我國政府需求和現實情況,對政府運作的現有平台,可保留並一定程度上參照歌德學院、塞萬提斯學院等成功經驗,改造孔子學院,使之成為中國政府總體對外文化交流和漢語推廣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志,同時引入企業參與,幫助世界改善對中國的印象,提高企業的海外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現有圖書版權輸出支持平台,整合成「(翻)譯中國」工程。對於涉及美術、音樂等藝術的,可整合出一個平台,用一個綜合性強、知名度高的形象或名稱命名,如敦煌藝術基金會。時機成熟時,政府主導的這部分工作亦可劃歸孔子學院。
第三,改進「走出去」策略。要想中國文化「走出去」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研究自身訴求與國外接受的前提下,改進工作策略。主要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意識形態與生活價值的關系。在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尤其初期,要側重中國當代生活,以便於西方接受的方式展現中國人生活方式所反映出的價值和習慣,淡化意識形態訴求,這並不是迎合西方,而是見客做菜。
二是傳統和當代的關系。5000年的中華文明裡,承載著大量對外國人來說具有吸引力的傳統價值和審美元素。這些元素成了中國的符號。對其中一些具有文化基因意義的符號,要利用好,不斷向世界多方位、立體而直觀地介紹和強化,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認可、認同,然後不斷引入當代元素。換言之,就是以傳統文化吸引外國人,再以當代文化滲透之,讓外國人不知不覺中消除對當代中國的抵觸,認同當代中國。
三是「說」與「做」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要做好向世界介紹的「說」,還要與倡導中國人在海外要有良好的言行舉止,甚至與反腐敗教育結合起來。在國外工作、學習、出差、旅遊、度假的中國人,是外國人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最真切、最鮮活的載體,他們的「做」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做」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要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切實強化「中國製造」的誠信,恢復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誠信為本」的魅力。
四是「我」與「他」的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當然要以我為主,但絕不可忽視作為「他者」的外國人的作用。以《大趨勢》聞名於世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應邀寫作了《中國大趨勢》,向世界解釋中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應該邀請這樣一些對中國、中國文化懷有同情,有一定號召力的國際學者、作家,來中國居住、考察、研究,來寫中國,表現中國。他們說的,西方更容易接受。我在TED網上看過一個題為《理解中國的崛起》的講座,主講人是英國作家、《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與新全球秩序的誕生》的作者馬丁·雅克。雅克在講座里告誡西方人不要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國,要接受中國和平崛起的現實。記得他提供了三個「理解」點:中國不是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中國的種族觀念,完全不同於西方;中國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西方。這些講道理式的娓娓開導,西方人聽得進。這是我們重要的資源,應引起高度的關注。
第四,重視流行文化的作用。流行文化具有最廣泛的受眾,一些好的中國文化符號和元素,如能與流行文化藝術地結合,將會很好地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美國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就此進行專門研究。
第五,要發揮中國飲食,尤其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的作用,要像美國在全球大力推行「麥當勞」那樣,重視中餐館建設。

Ⅳ 請用「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分析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這樣才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通過商業活動、教育活動等多種文化傳播途徑,藉助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傳播。

(5)如何使文化走出去擴展閱讀:

做法:

態度

尊重文化多樣性,加強文化交流。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Ⅵ 請從文化傳播角度談談中華文化如何成功走出去

找到自身特點,找到別人的需求點,把能夠結合的部分宣傳出去,走出去;
開展各種交流活動,利用各種交流渠道走出去;
利用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的傳播,比方說和資本輸出一同走出去的中國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可以把文化帶出去;
把已經走出去的部分不斷尋找能夠被接受的部分,加大這部分的文化產品創意和輸出,強化走出去的效果;

Ⅶ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我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建議

1、打造內容品牌

在世界范圍內極具知名度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奧斯卡、格萊美、迪士尼等美國文化品牌影響力覆蓋全球。美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強國,也是一個文化強國,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4%,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一。

我國要想讓文化走出去,也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文化,獨具特色和傳播價值的內容品牌。

2、國家支持要落到實處

當今的中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都偏小,上百億美元量級的少之甚少,因此,中國的文化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與大財團競爭和對抗就存在論難。因此需要國家的資金支持。正如法國電影之所以在國際數一數二那是因為國家對法國本土電影的保護和出資支持,還有一些優惠的稅收政策。

3、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卻只有六家。但是這六家每年產生和輻射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我國也應該培養一批龍頭企業,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和在國際舞台上能夠佔領潮流具備話語權的企業巨頭。如此一來,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將會減少很多阻礙。



(7)如何使文化走出去擴展閱讀:

文化走出去意義:

當今這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交互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擁有話語權,建構良性互通的話語權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意義,實際的成效,以及面臨的困境和瓶頸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的建樹是一個需要積累、沉澱,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華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Ⅷ 怎樣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繼承傳統、突出當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更應以積極的姿態、開放的胸懷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告訴世界中國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來。 [詳細]

2、中國文化、世界表達
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開拓對外宣傳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積極探索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專業化、市場化道路,要藉助手機、網路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高新技術和新媒體。要重視人與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溝通。 [詳細]

3、尊重規律、科學發展
官民並舉,推動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兼容並蓄,「走出去」同時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雙輪驅動,加強公益性文化同時發展商業性文化貿易;注重長效,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常態、作用長效特點;凝心聚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形成對外文化工作合力。 [詳細]

Ⅸ 中國古代文化要怎樣才能走出國門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國門,也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必須要進行重新包裝美化,然後通過教育、網路、還有一些綜藝節目的電視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斷向國外輸出,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有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一定要進行創新,畢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就算在國外也一樣,他們也是在用一種非常欣賞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因為這對於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會讓他們從熟悉到喜愛,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

與如何使文化走出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