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敦煌文化知多少

敦煌文化知多少

發布時間:2023-07-31 14:11:00

A. 何為敦煌文化

原標題:什麼是敦煌藝術

「什麼是敦煌藝術?」與其給出答案,我希望我們一起對這個問題進行初步的反思。

我們現在通常不加思考地把「敦煌藝術」同等於敦煌佛教藝術。這個概念上的跳躍可以理解,因為莫高窟中的輝煌壁畫與雕塑構成了當地古代美術和視覺文化的主要遺存,不斷地吸引和震懾著美術史家(圖1)。但是這個概念上的跳躍有著消棚相當嚴重的後果,因為它在基本的設論中取消了由敦煌佛教藝術所協同構成的一個復雜、豐富的空間性文化結構,反過來也阻礙我們去深入理解敦煌佛教藝術的環境和特殊功能。

圖1 敦煌莫高窟

我曾在紐約的亞洲協會( Asia Society)做過一個題為「什麼是敦煌藝術?」的講話提出我們需要記得敦煌是一個實際的社會地理空間,而莫高窟——一個位於敦煌南端25公里處的佛教建築群——只構成了這個地理空間的部分(圖2)。在中古時期,敦煌城內外有多處宗廟和禮儀建築,不僅有禮拜佛陀和授習佛教的場所,也有道教、儒教、祆教以及地方宗教和祖先祭拜的地點。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多中心視覺文化的社會條件:中古時期的敦煌是一個移民城鎮,居住著來自不同地區、具有不同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的人們。敦煌的佛教藝術因此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的藝術傳統,要理解它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把它和同時同地發展起來的其他文化和視覺傳統聯系起來,在同一個文化空間中分析和理解。

圖2 唐代沙洲地區地圖

當我們今天從敦煌城前往參觀建於三危山崖面上的莫高窟的時候,會穿過一片廣袤的沙漠。這個區域從3世紀開始就一直被當地居民作為墓地使用(圖3)。過去幾十年的考古工作在這里已經發現了約1000座西晉至唐代的墓葬,更多的墓仍被沙漠掩埋。這些墓葬的斷代十分重要,因為它們的時代意味著這處墓地與旁邊不遠的莫高窟早期洞窟平行存在。但是它們使用的視覺和物質形象則判然有別:現存的最早石窟中展示的已是環繞佛陀的整套造像和壁畫(圖4),而敦煌魏晉至北涼墓葬中發現的是道教的鎮墓文和為死者無形靈魂設立的空帳(圖5、6)。

圖3 敦煌市與敦煌石窟所在地三危山相對位置圖

圖4 敦煌275窟正壁佛像

圖5 敦煌晉墓中的磚雕和「靈座」

圖6 敦煌地區墓葬中發現的解注瓶

圖7 石窟中包括家族死者的供養人,五代,公元10世紀

我們希望理解為什麼石窟和墓葬的裝飾使用了如此不同的視覺語言,而這兩種視覺語言之間的關系又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理解作為整體的敦煌藝術極為重要,特別是由於越來越多信戚的莫高窟石窟被作為「滑橋陵家窟」種家廟或家族祠堂一來修建的,其中栩栩如生的壁畫把已故家族成員描繪成來世中崇拜佛祖的信徒(圖7)。看來傳統祖先崇拜中長期存在的兩個基本成分——集合性的家族祠廟和家族成員的墓葬——仍然在此地並存和互補,為敦煌地區佛窟與墓葬的空間關系提供了一個總體的框架。墓葬被修建在居住區域附近,為人們提供了死後的居所,而三危山上的「家窟」則在佛陀的祝福下祝福著家族的永遠繁盛。

理解敦煌藝術的種類、內容及地理空間之復雜性的一個方法是確定這一地理空間內的多種宗教和禮儀中心及其分布。在中古時期,這些宗教和禮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公眾活動與藝術傳播的場所。雖然今日除莫高窟外這些宗教和禮儀場地甚少留存,但「藏經洞」中發現的遺書提供了有關它們以往存在狀況的珍貴記錄。研究者可以通過這些大多寫於8-10世紀的文獻記載識別出敦煌的大約20處佛教寺院(圖8),城中的大型寺院在佛教活動的組織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敦煌遺書中的寺院財產賬目列有相當多的雕塑與繪畫作品,小型的寺廟則經常由個人贊助。大英圖書館收藏的一篇編號為S.3929的珍貴敦煌遺書贊頌敦煌畫家董保德將自己在城中的居所改造成精緻的佛寺,還記錄了董保德和其他功德主合資興建五龕石窟的事跡。

圖8 僧院圖 P.t. 993,吐蕃時期(786—848),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敦煌遺書還告訴我們至少11座敦煌地區唐代道觀的名字。其中的紫極宮建於公元739-741年間,正是唐玄宗頒布詔令在首都和各郡縣建造供奉老子的道觀的時期。郡府所在地的這種道觀被稱為紫極宮,其中設有官方下令建造的老子的「真容像」(圖9)。道教在敦煌的流行持續到10世紀以後。敦煌遺書中包括至少649篇道經,另外400多篇的內容是道教的曲子、詩歌、醫葯、天文和各種占ト方法。

圖9 老子真容像,唐,八世紀,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敦煌遺書還包括若干件地方地理文獻,其中記載了供奉黃帝、風伯、雨師等神靈的祠堂和祭壇、供奉孔子和顏回像的儒家學宮,還有城東約500米處的一座祆廟(圖10)、這座祆廟每邊長約35米,中有供奉祆教神只的20個壁龕。此外,S.0367號敦煌遺書記載了一個在伊吾的祆廟,中有「素書形象無數」。敦煌當地的 *** 為祆教的節日「賽祆」提供了「畫紙」、酒、油和其他材料。姜伯勤先生認為P.4518號敦煌遺書是一幅倖存下來的祆教繪畫(圖11)。畫上仍保留有懸掛用的條帶有可能是在祆教宗廟中舉行「賽祆」活動時使用的。

圖10 《沙州都督府圖經》,P.2005,P.2695,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圖11 祆教神祇, P.4518,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這些建於不同地點的宗教建築進而啟發我們去考慮敦煌視覺文化一個重要的方面,即當地不同宗教團體和地方 *** 一年到頭組織的各類節日和禮儀活動。這些活動對於研究藝術史的人之所以重要,一個原因是它們是製作和展示圖像的重要時機,同時也因為這些禮儀活動和節日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創造視覺的盛宴。例如祆教的「賽祆」就是一個充滿視覺形象的狂歡節,其中的活動包括祭祀、宴飲、歌舞、幻術和化裝遊行等等。信徒們相信這一活動能夠帶來甘霖,因此一年至少要在4個不同的月份舉行,有時連續4個月之久。可能由於與「大儺」的一些類似之處,「賽祆」的一些元素被吸納人這個傳統的漢族禮儀活動里。「大儺」在一年的最後一天舉行,主要的意義是辟邪除鬼。戴著面具的表演者把頭發染成紅色,拿著盾和戟在街上大聲叫喊,迎接鍾馗和白澤神獸前來驅魔。後者的圖像見於P.2682和P.6261號敦煌遺書上。

圖12 燃燈文,「正月十五窟上供養」

而道教的齋醮儀式則在每年的6個月中舉行,每次持續10天。特殊的祭壇為舉行齋醮而建構,用以召請各路道教神仙到來。道教和祆教的禮儀活動時間進而與佛教節日相互補充。敦煌遺書中記載了至少25種佛教節日與禮儀活動,其中3個最重要的是元月十五日的元宵節、二月八日的行像日和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這些節日和禮儀活動以其多樣的視覺效果吸引了大量人群。其中元宵節時燃起的油燈照亮了整個莫高窟(圖12)。P.3497號敦煌遺書包括一篇「燃燈文」,其中寫道:「每歲初陽,燈輪不絕。於是燈花焰散,若空里之分星;習炬流暉,似高天之布月。」敦煌壁畫中也有許多「燃燈」拜佛的圖像(圖13)。「行像日」的遊行則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延生。遊行的隊伍在黎明前整隊聚集,抬著城中最寶貴的佛像走遍城內的主要寺院。在盂蘭盆節到來之時,人們以香花飲食供奉七代祖先。普通民眾在此時也會聆聽《盂蘭盆經》的授講和目連救母的變文故事。S.2614號敦煌遺書記載了這篇變文,據其標題,我們得知這個在七月十五日上演的變文有圖畫作為演出的輔助。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為何這個中古時期最流行的故事從未在莫高窟中的壁畫中出現?其原因也許是這些窟廟中的神聖空間並非是舉行「鬼節」禮儀的合適場所。

圖13 敦煌壁畫中的燃燈圖像

盂蘭盆節是為追悼亡靈而舉行的,相同的動機也促進了當地肖像畫的發展。通過敦煌遺書中大量的「邈真贊」(圖14),我們可以知道肖像畫在敦煌的流行。這些文本資料可以與現存的「邈真」像聯系起來研究(圖15)。從贊文中可知,死者的「真容」或「真儀」也被稱為「影」、「貌」或「像」。這些肖像或可在生前預繪,但其目的是為使用於該人死後的祭莫活動。「邈真」像通常被安置在祠堂中或家宅中特辟的房間里,這個房間因此被稱為「影堂」或「真堂」。莫高窟第17號窟是高僧洪辯的影堂,一直保存至今。這個小小的窟室有可能是洪辯生前坐禪的地方,在他於862年死後被改建成紀念他的禮儀空間(圖16)。

圖14 張府君邈真贊,P.2482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圖15 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死者肖像,《引路菩薩圖》局部,五代,公元十世紀,大英博物館藏

圖16 敦煌17窟,高僧洪辯影堂,唐,公元九世紀

我希望這個快速的介紹可以支持我前面提出的建議,即敦煌佛教藝術應該被放置在一個更大的空間和視覺環境中,作為「敦煌藝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進行研究和理解。在某種意義上,這里我已經把敦煌藝術定義為一種「總體藝術」。在這一講開始的時候,我把墓葬看作一個可以在三個層次上分析的「總體空間」,包括由具體形象構成的「物質和視覺空間」,引起味覺、聽覺和嗅覺感受的「知覺空間」,和涵蓋了主體的活動和感受的「經驗空間」。這些基本層次在對「敦煌藝術」的研究和想像中也都存在,但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地域藝術,敦煌藝術所顯示的更是不同宗教藝術與視覺文化間持續的互動。正是這種在空間中展開的互動,而非某個藝術傳統的純粹性和線性發展,使敦煌藝術獲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近千年的時間中不斷更新。

B. 敦煌文化的特點 送給喜歡的你

1、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漢文、古藏文、於闐文、龜茲文、粟特文、梵文,文種繁多。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2、1900年農歷5月26日,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這個藏經洞,那些古代文獻赫然堆滿整個窟室。由此,產生了一門世界性的學科--敦煌學。1910年,敦煌藏經洞劫餘文獻運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而今,藏經洞發現已經整整100年了,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世界上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以其豐富的館藏,為敦煌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舉辦的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主題文獻展覽,旨在揭示敦煌遺書的流散歷史,展示敦煌遺書的風采,介紹敦煌遺書的保護與研究現狀。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推動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敦煌學的研究。對於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遺產,帶動我國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激發社會公眾的愛國熱情,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C. 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3)敦煌文化知多少擴展閱讀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D. 敦煌文化的內容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人口18萬多,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社會安定民風古樸,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敦煌歷經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歷史文化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後,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鑿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佔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E. 敦煌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技術,故事情節,藝術成就,深刻道理

[編輯本段]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敦煌遺書的內容和價值
敦煌遺書包括5-11世紀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獻。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為醫葯天文,詩詞俗講等。宗教文獻以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大批戶籍資料,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的階級關系認識的更加深刻。寺院文書反映著寺院的生產和生活。各種社約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古社會的民間社團及其活動。

F. 敦煌包含了多少民族的文化呢

敦煌文化中也存在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兼容並包交融合作的一種文化精神,在現在的發展新時代,對於這種交流合作的精神,我們要進行繼承和發揚,讓敦煌文化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也與其它的文化建立交流與合作的關系,同時也可以對推動世界和平作出一定的貢獻。

G. 敦煌包含了多少民族的多少種文化

文化原本便是有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在長期的流行和發展中,對外來文化一直是兼容並包,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也讓自己的民族文化獲得自主創新和發展。而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敦煌文化,便是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大環境中,持續進步和產生的。到現已有很多參考文獻和歷史時間文化遺址來印證敦煌文化的發展,印證敦煌文化在這些年期內和外來文化的溝通及其結合。

與此同時還可以見到中華民族文化與國外文化的溝通交流自主創新。敦煌文化中也存有一種精神,那便是兼容並包相融協作的一種文化精神,在當前的快速發展新時期,對這類溝通交流協作的精神,我們要開展傳承和弘揚,讓敦煌文化把中華文化散播到全球,也與其餘的文化創建溝通交流與協作的關系,與此同時還可以對促進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一定的奉獻。

閱讀全文

與敦煌文化知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