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人的尊嚴和文化因素哪個優先

人的尊嚴和文化因素哪個優先

發布時間:2022-05-01 01:35:03

Ⅰ 尊嚴和物質,你會選擇哪一個

我選擇物質也就是金錢。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尊嚴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要憑借自己的能力與社會平台,努力創造一種受人尊重的生活,而不是為了錢財不擇手段。

有個新聞賣妻救女,雖然是炒作,那麼她們這個家庭不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嗎,不想要尊嚴吧,不是,但現實讓他們放下尊嚴選擇了物質物質可以挽救他們的家庭,有時暫時的放下尊嚴,未嘗不可!

Ⅱ 影響人社會關系和文化因素的歸順是什麼

當然是啊,要不然政府制定什麼宏觀策略嘛,社會的風氣等對人民的生活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當然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國家要實行義務教育。
1、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於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准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准,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並且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是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能實現的,有報道說的狼孩豬孩等就是沒有經過社會化的結果,你自身的社會化過程可以從家庭、學校的教育談起,教育是社會化的主要途徑。
2、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並且,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人的社會化也是個體吸收了社會經驗,並由兩者的分立走向兩者的融合。

Ⅲ 結合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格雖然有個體性,但絕不是孤立的。人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動物,人格是在社會群體交往中體現出來的,同時具有個體性、獨特性、相對穩定的心理模式。古羅馬著名學者西塞羅所講的人格的含義是:一個人表現在別人眼中的印象,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表示人的尊嚴和優越。所謂別人眼中的印象,就是人格的社會群體性。 所以,人際關系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夠順利展開,生活是否和諧,是否得到大多數人的尊重和認可,作為其人格是否健康的評價標准。這就是人格的社會性,脫離社會群體的人格是不存在的。 人格具有個體獨特性 具體的人格是指某個人的人格,具有強烈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格。正是由於人格的獨特性,每個人各不相同,即豐富了社會群體的多樣化,同時又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矛盾。 人格障礙是一種異常,是妨礙其與大多數人的人際關系,甚至造成社會危害,或給本人造成痛苦。那麼容易激起多數人反感、蔑視的人格,容易破壞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給自己的工作生活帶來不利影響的人格就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礙,需要改善和發展,做出符合社會群體利益的改善、符合個人成長的發展。 完善發展自己良好的人格首先要了解人的心理特點 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為自己拒絕做出改變,只要求其他人先改變,結果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麻煩。需要改變的人格是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人格,而不是個別人不能接受的人格。 其次要學會「照鏡子」 這種反饋信息可能與自己的主觀體驗不符,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主觀感覺,因為社會中的自我,就是別人眼中的自我,具有社會客觀性,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生活中我們經常照鏡子,如果發現鏡子里的自己臉上有污點時,沒有人會把鏡子砸掉,除非是弱智或精神分裂症。例如:某人感覺自己很誠實,但是得到的反饋是大多數人認為其很虛偽,這時,抱怨別人的誤解是沒有用的,氣憤地予以回擊會令你的已經緊張人際關系火上澆油。理智地思考就會發現,肯定是我們自己某些行為導致別人的誤解。所以我們只有好好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改善自己的形象。簡單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向自己的朋友請教,或者與說你虛偽的當事人真誠地溝通,了解自己那些言行導致別人說自己虛偽。只要改變了引起誤會的言行,形象也會慢慢地改善。但是需要了解和有一定的心理准備,別人對我們人格的整體印象不會在一天形成,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就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改善自我,不能半途而廢。 第三,避免人格發展誤區 人格的社會性,決定了健康的人格是為大多數人所接納,取得正常的人際關系。但絕不是說,發展自己的人格是為了取悅別人。這里所說的正常或者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指不損害他人利益。如果發展自己的人格是為了取悅他人,就失去了人格的獨特性和個性化,就失去了人格發展的意義。發展健康良好的人格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發揮人潛能,培養良好的工作、生活能力,為了每個個體生活的更快樂、更美好,如果失去了自我,在人格上變成附庸,那就發展成了人格障礙。例如,某位先生為了搞好人際關系,無論是時間和金錢,有求必應。樂於助人是良好的人格,但是嚴重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結果搞得家裡人非常不愉快,造成家庭破裂,這就不能算作是健康的人格。 第四,走進心理咨詢 人類個體都有著巨大的潛能,同時又有著有限的能力,既不是無所不能。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人際關系、內心體驗出現了不協調,甚至出現了人格障礙,當我自己不能自我調節的時候,就要走進心理咨詢,讓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協助我們來解決心理困擾,在心理咨詢師的協助下發展我們健康的人格。 人同時具有心理和生理兩方面機能,科學研究的共識是心理問題要遠比生理問題復雜得多,既然生理生病要去看醫生,更復雜的心理問題卻全靠自己解決,勢必存在一定困難。所以走進心理咨詢室,看心理醫生是我們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Ⅳ 重視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

認為重視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提高生產率,使工廠獲取更多的利潤 ,認為工人不是機器而是人 ,主張對人力進行投資 ,主張改善勞動條件和工資待遇 ,主張與工人和睦相處 。
提出了「固定工資+利潤分享」的報酬制度 ,主張實行有益的建議制度,並對有益的建議給予不同的獎勵

早期管理思想 早期管理思想的特點 管理的重點:是為了解決企業勞動分工與協作問題。 管理的內容:局限於生產管理、工資管理和成本管理上。 經驗管理。管理工作的成敗主要取決於管理者個人的能力、經驗、個性和管理作風。 企業管理工作主要由企業所有者承擔。 總之,這一階段,管理不被看成科學,管理思想不夠系統、全面,沒有形成專門的管理理論和學派。

知識管理工作在很多組織進行一段時間後,很容易陷入持續性不足、生命力不夠的情況,大家對知識管理的熱情大大降低,由原來的渴望、熱心參與,變成應付了事,甚至擱置一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知識管理工作伊始,大家對未來知識管理的願景有美好的設想,在前期組織的知識管理更多會聚焦在如何快速構建知識庫,把以往已有的知識納入到統一體系中,而忽略了知識應用問題,這就導致大家在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後,依然沒有體會到知識管理的好處,自然對其熱情逐步降低,甚至產生懷疑。所以,在知識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不可忽視。只有持續調動大家的參與,才能夠保證知識管理順利有序的推行下去,從「人」的因素角度,要做好三件事情:

一、區分組織內人員角色

對於知識管理工作而言,所對應的受眾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知識交易員/經紀人、知識擁有者、知識獲取者。知識擁有者往往對某領域有較為精深的研究,有比較多的經驗、技能積累,我們需要從其中獲取有價值的知識,而知識獲取者希望能夠通過知識管理工作獲得某方面的知識,有這兩個角色可以理解組織內的知識供需關系建立起來了,但要完成知識的交流,還需要更重要的第三類人員:知識交易員/經紀人。他們往往在組織內比較活躍,經常傳播分享一些新的知識、理念,是知識管理的忠實擁護者。

對組織而言,要保證知識管理在內部的持續推動,就要充分重視並發揮知識交易員的價值,給這個群體創造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帶動內部的知識管理工作,由其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內部交流活動,並將其知道的知識擁有者推薦給知識獲取者,促進內部的知識分享與傳播。

因此,從人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第一時間對這三個群體有所界定,並明確哪些人員可以擔任「知識交易員」角色。

二、考核與激勵不能少

人天生存在惰性,不論做什麼事情,當初始的熱情消退後,自然會對這件事情不積極。人對待知識管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要保證組織知識管理能夠長效推行,在找到合適的知識交易員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考核和激勵,從而減少因為人的惰性而帶來的知識管理工作不持續。

要做好考核和激勵工作,需要有專人負責,由所謂「知識管理員」來監督、監控組織內個人知識管理工作的執行情況,定期給出組織內各部門、個人的知識管理執行報告,可以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進行評判,比如,考核部門內部知識交流發生次數、知識創新文檔的完成篇數、創新成果數量、員工知識管理系統平台訪問次數等量化指標,並配合一些定性指標,比如,員工對知識管理的認同度、已有知識文檔的質量等定性指標。基於相對科學的考核給出其知識管理的執行情況。

在考核的基礎上,進一步需要考慮激勵問題。對於組織內員工的激勵,應該既有「正激勵」,又有「負激勵」。對於知識管理的正激勵,不能單單考慮物質層面,更應該考慮「精神」層面,比如,內部定期評選最佳知識管理部門、個人,最佳知識成果等,並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內部宣傳,從而創造一些知識管理明星,甚至推動個人成為某領域的內部專家。在「正激勵」方面,往往精神層面的激勵更為有效。而在「負激勵」層面,建議可以多考慮物質層面,比如將知識管理工作與個人績效相掛鉤,基於個人完成情況,以確定個人績效的評定與發放。通過這樣有「推」有「壓」的激勵方式,讓組織內擁護知識管理的個人快速脫穎而出,並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知識管理工作中。

Ⅳ 決定一種文明的生命力是其經濟因素還是文化因素

決定文明的生命力乃是崇拜的因素。參考文章如下:

文化與文明
江宜清

從廣義上說,人類的文化是指人類總的生存方式(或模式),包括了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一切表現,也包括了其中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而人類的文明則只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即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
任何人類的文化,都存在文明和不文明兩個方面,也就是好的和不好的兩個方面。而且,由於人類的文化總是處於動態發展中的,所以人類的文化也是一個從不文明到文明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將不文明的化為文明的過程。但是否能夠文明到底,卻又很難說了。
當說到中華民族,我們總是說我們有著燦爛輝煌的文明等等,這其實就是在說中華文化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都總有其優秀的一面,因為正是這一部分構成了他們民族的文明。
但是,對於如何評判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人們卻常常各執己見,常有把文化的糟粕當成文明成果來繼承的情況發生;反過來,也有把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當成垃圾拋棄掉的情況。因此,人類文化的發展也常常存在混亂的情況。這是必然的。
當然,通常對於本民族文化中的不良一面,人們都是不太願意提起的,當年柏楊冒天下一些人之大不韙,寫了本書叫做《醜陋的中國人》,結果令許多人堵心,被罵了個半死,估計以後也還得讓一些人罵下去。可是這罵人,恰恰就是我們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不文明的一面,有話為什麼不能好好說呢,為什麼不能以理服人呢?
其實,人類文化中不文明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文明的發展也是階梯狀的。比如,誰都知道罵人是不文明的,哪怕在心裡罵人也是不文明的,但在心裡罵比罵出來又似乎要文明一些,畢竟不會引起打架,而且其中多少又有了些忍耐的成分,這忍耐卻又是文明的;打人比起罵人雖然是更不文明的,但比起戰爭似乎又要好了許許多多。人類歷史從來也沒有離開過戰爭,戰爭也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即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以毀滅對方來求得或擴展自己生存的方式,乃人類文化中的不文明方式)。但任何國家似乎都不能沒有軍隊,現代化的軍隊原本就是從那打打殺殺的不文明的人類文化中發展出來的。但事情又總是具有辯證的一面,如果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不得不去戰爭的,卻反而又具有了文明的因素,畢竟任由罪惡和欺壓的發生而不加以制止也是不文明的。所以一般來說,挑動戰爭的是不文明的,抵抗或制止戰爭的卻又是文明的。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關鍵在於我們不要站錯了位置。但人類總是自以為義,企圖要滅掉一切的不義,結果反倒互相指責,導致了種種的不義行為發生,於是人類為此戰爭不已。然而,人類靠自己真能夠滅掉不義嗎?到如今也還沒有。
仍以謾罵為例來看文化與文明的關系。一個能夠承受任何謾罵的民族,往往表明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的更加優越,其文明程度也就更高。如果進而人們還能從謾罵自己民族的話語當中,尋找到改進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之處,這倒能說明這個民族真是文明的,他的文化也真是了不起的,而且還必將更加文明。柏楊是個中國人,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他能自揭本民族其丑,且不怕眾人謾罵,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理性,這也說明我們的民族中有文明的人士,我們的文化中也自當有著了不得之處。這也體現了民族文化中存在的文明一面,可能目前還不多,所以尤其珍貴,應大力發揚。
在世界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不文明現象,我們看到更多的不同文化的沖突,這也可以看作是人類文化中的內部矛盾問題。的確,不同文化的發展常常伴隨著彼此間不文明的社會輿論和暴力行為,或者是先進的強制後進的;或者是後進的抵制先進的。人類不同文化的進步似乎總也不能完全和平地進行,這也是人類生存方式在發展中的不文明的一面。
其實,人類理應互相理解,化解仇恨,彼此不強求一律,保持著和平競爭、和諧共進的文明生存方式,極力避免戰爭或一切社會的暴力沖突。人類文明化的過程本應類似於一個受教育的過程,應當學習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促進和創新各種和平發展的方式,而不是動輒訴諸暴力。目前,在全球各個領域中廣泛開展的和平競爭或競賽等,就是更為文明的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式,這些文化方式也更符合世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文化的發展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文明更是要落實在每個人的身體力行上面。沒有個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又何來社會文化的燦爛文明?所以,文化也好,文明也好,都不能僅僅局限於學術層面的討論,而更要具體化。文明也不能只表現在社會的各種媒體和紙面上,更要體現在社會的現實生活當中,尤其要體現在盡力消除那些不良的社會生存方式上(即不良的文化)。無論如何,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總是需要更新和改進的,有的甚至是需要徹底剔除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加文明。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 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當中,由於存在豆腐渣工程,有那麼多的學校倒塌,傷亡了那麼多的年輕生命,這足以證明在我們的社會中是存在著相當嚴重的腐敗生存方式的。這一震給震出來了,要不然就還掩蓋著。可是代價太沉重了,腐敗的生存方式是要用生命來付代價的,這腐敗正是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予以消除的。
文化的核心其實是崇拜,有什麼樣的崇拜,就有什麼樣的文化,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文化;伊斯蘭教有伊斯蘭教的文化;佛教有佛教的文化,等等;只有正確的崇拜才能帶來更多的文明。到目前為止,由於人類還並不存在大同的社會,所以也並不存在大同的文化和文明,甚至在相同的民族中也因著存在不同的崇拜,其文化狀態也大為不同。進而,即便在同一崇拜中所存在的不同差異性,也使得似乎是同一的文化,卻也可以出現差別。比如,在基督教的崇拜中,因為存在一些差異,就有了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等不同的文化區別。其他崇拜所導致的文化也都是如此。文化有差異,文明乃從中產出,所獲文明也自然有差異。優秀的文化也自然會帶來更多的文明。
優秀的文化總是擁有巨大的包容空間。比如我們中華文化,其中的真實文化狀態其實是千差萬別的。但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她能夠包容各民族的文化差異,結成並共生為同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這個民族的大家庭還應當是可以繼續擴展的,且並沒有固定的局限。而各民族融和的國家則成為各民族能夠共同和諧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這里,我們不妨將這種各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稱之為大國文化。大國文化也就是各民族能夠融合共生的文化。大凡屬於世界的大國,都無不也是各民族乃至種族的大家庭。反之,極端的民族主義是不利於民族融合共生的,而且單一的民族也是沒有力量的。在政治上也往往容易被個別政客利用來謀取自己的權力,或者其本身就是由這些政客所煽動起來的。美利堅民族之所以能夠強大,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很強的民族乃至種族的兼容性。能夠達到如此程度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並能夠一起走向共生,也正充分表明了大國文化中所必須達到的高度文明,否則早就崩潰了。
文化好不好,要看文明有多少;有文化無文明就必定缺少兼容性,而缺少兼容性就難以強大;而要兼容也就一定要求開放,不開放就必然封閉,封閉之後就必然落後,落後的結果卻仍然是無法抵抗先進文化的沖擊,最後還是只能開放,於是又回到原點,開放就必須兼容,硬要抵制的就只能更加落後,即使人家不打你,你也吃不飽穿不暖。兼容就是文明,該改革自己的就要改革自己,所以改革開放就是好。凡能夠成為大國者,總是或多或少地擁有兼容的文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能老是罵人。所以,好的文化一定要有兼容性,也就是在仁愛裡面的寬容,而這樣的寬容性是一定只能來自正確的社會崇拜對象的,沒有正確的崇拜對象,人類就無法構造好的文化,也無法產生高速發展的文明,大國文化尤其如此。因為人類總是受自己所崇拜的對象帶領和主宰的,長此以往下來,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發展狀態,也就是自己的文化和文明了。崇拜狀態決定存在狀態。人類距離真理越近,也就會越文明。我們想要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和文明呢?在根本上,這其實是由社會普遍的崇拜狀態所決定的。

社會崇拜與社會文化
知道了文化與文明的關系,還應當知道文化是如何被決定的。
觀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知:有什麼崇拜就有什麼社會。社會崇拜狀態決定社會存在狀態,這是一條總的社會發展規律。縱觀這個世界,基本上是有什麼樣的社會崇拜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其文化也自然囊括其中。所謂文化就是一個社會的總的生存發展模式而已。佛教的崇拜就有佛教的社會及其文化;伊斯蘭教的崇拜就有伊斯蘭教的社會及其文化;天主教的崇拜就有天主教的社會及其文化;基督教的崇拜就有基督教的社會及其文化,等等。不同崇拜的社會的情況各不相同,發展水平也不相同。比如天主教社會的發展就比基督教社會要差了一大節。相同崇拜的社會存在特徵大體相同。
崇拜是圍繞著每個人心中所追求和敬仰的對象而發生的一系列的心靈、精神、思想、情感、言論和行為的活動。主要表達了人們願意為自己所追求和敬仰的對象奉獻一切、願意接受他的支配、為他而生、為他而死的心願。正確的崇拜就是信仰,錯誤的崇拜則是迷信。雖然一些人可能不太能夠明確自己的崇拜對象,但那也導致了一種崇拜狀態。因為崇拜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徵,乃是人類獨有的心靈需求,也是人心中最高的終極追求。崇拜對象也是人心中的至尊至愛。人類不能沒有崇拜,人若沒有正確的崇拜對象,就一定有錯誤的崇拜對象。
實際上,社會崇拜首先決定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就是人的精神、意識和思想狀態;進而決定了社會的文化形態,並因此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存在狀態。今天我們很看重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但是,基本上也是有什麼社會崇拜就有什麼社會文化。准確地說,大國的文化基本上都是混雜的文化。比如美國,幾乎是什麼文化都有,這就是因為在他們的社會里幾乎什麼崇拜都有,只是社會主流崇拜是耶穌基督。所以他們的文化也就大體上被認為是基督教文化。
大國文化必須要有很大的包容性,否則成不了大國。盡管前進的道路上也有許多狹窄彎曲。但是,大國國民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社會包容性大體上都有著比較好的認識或實踐,此乃大國之社會崇拜狀態更為正確使然。在那裡各種崇拜和文化總可以比較好地得到表達。在今天的現代化國家裡對此更是有著明確的法治保障。大國社會也普遍對於反暴力有著清醒的認識,這是包容性的前提。否則國內動亂不已,大國地位亦必難以維持,健康發展就更談不上了。
不包容的社會很難開放,勉強開放後也難免會帶來沖突。而最根本的社會沖突是不同崇拜的沖突,所以現代社會中普遍把宗教信仰自由列為最重要的自由之一(在我看來就是首位的自由)。沒有崇拜的自由,也就不會有其他的自由,比如言論的自由;而封閉的社會本身也極容易腐敗,猶如不流動的水潭,良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封閉的社會也把人類其他社會的發展成果拒之門外,社會成長性就不好。有一天即使自己不垮,也無力抗擊來自外部社會的任何沖擊。錯誤的社會崇拜總是表現為狹隘極端不寬容,容易導致暴力。
唯有正確的社會崇拜狀態,才能夠使人們真正認識到社會包容的必要性,並且從中獲得無限的好處。好的社會崇拜狀態必然帶來好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好的文化形態,也就產生了好的社會存在狀態,這大體上可以從不同社會發展的效果上比較出來。

Ⅵ 什麼是人文要素

所謂的人文因素包含了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

1、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歷史因素中有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這些因素比較穩定,不是經常變化的。人文因素是社會因素中最活躍的也是經常變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習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等。

2、文化因素

凡屬於意識形態方面的、非物質技術方面內容的、都屬於文化因素范疇。如制度(如禮制)、宗族、還有藝術方面的小說、詩歌、繪畫、音樂、戲曲、雕刻、裝飾、裝修、服飾、圖案等都屬於文化范疇。以建築類別來說,則多著重在制度、習俗、審美觀以及藝術處理等方面。

(6)人的尊嚴和文化因素哪個優先擴展閱讀:

社會因素的舉例:

1、抗生素和殺蟲劑的濫用使病原體和傳播媒介耐葯性日益增強。以結核病為例,目前全球約有耐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一億。1981~1995年,美國對抗生素出現抗葯性的病例從2%上升到25%。而蚊媒對殺蟲劑的普遍抗葯,嚴重影響了滅蚊,從而引起了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的流行。

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類傳染病有增無減。城市化造成大量貧民窟的形成,貧窮、營養不良、居住環境擁擠、衛生條件惡劣、缺乏安全的飲水和食物,是傳染病滋生與發展的溫床。

3、戰爭、動亂、難民潮和飢荒促進了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如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動盪局勢使這一地區上世紀九十年代白喉嚴重流行。

4、全球旅遊業的急劇發展,航運速度的不斷增快也有助於傳染病的全球性蔓延。

5、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砍伐改變了媒介昆蟲和動物宿主的棲息習性,所有種種均可能導致傳染病的蔓延和傳播。

Ⅶ 簡述人格的含義及其決定因素

一、含義

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表現為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

二、決定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總結以往研究,遺傳對人格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徵的不同而異。人格的發展過程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展方向及改變。

2、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其作用表現在:社會文化對人格就重要的作用。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力因文化的強弱而異,這要看社會對順應的要求是否嚴格,越嚴格,其影響力越大。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徵,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

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間的差異和不同的教養方式的影響。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分為三類:權威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和民主型教養方式。

(7)人的尊嚴和文化因素哪個優先擴展閱讀

人格的特徵

人格是人類獨有的、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人格的特徵主要有四個,它們分別是人格的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一般說來, 人格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人的人格是他過去的整個生活歷程的反映。人格的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遺傳因素有關, 因為人與人的個別差異從嬰兒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現。作為區別人與人的不同特徵的人格, 正是在這種先天生物學差異的基礎上, 在某種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下, 通過不斷的社會性內化過程而逐漸形成起來的。

Ⅷ 我們班的辯論賽題目《影響一個人的人格修養自身因素佔主導還是外界因素佔主導》我是反方。快來人幫幫

以下需做刪簡,僅供參考:

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展開,文化的研究
引起了科學家和人文學者越來越大的興趣。中國傳
統文化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曾經是輝煌的,但在近代
卻黯然失色了。要使中國文化再度興盛,就需要對
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從文化的核心即價值系統入
手,通過分析價值系統對傳統政治、經濟、法律、社會
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挖掘出傳統文化
精華,同時發現傳統文化中那些不利於社會發展的
方面並予以擯棄。
一、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社會歷史根源
中國傳統價值觀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
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
念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意識、順從誠敬意識
等。此種價值觀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尋覓的是一
種中庸的、調和的途徑,使之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
念相契合。也就是說,美的東西總是與善的東西連
接為一體;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可以說,中國
傳統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倫理道德原則為
絕對的價值尺度,即主體對客體(包括人事、社會生
活、自然萬物等進入人的認識領域的一切對象) 的評
價都是以道德原則為准繩。符合倫理道德就是有價
值的,反之,則被認為是無價值的。西方思想家孟德
斯鳩曾經說過:「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
種禮教上,並把一生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 1 ]黑格
爾也指出:「在中國人那裡,道德義務的本身就是法
律、規律、命令的規定⋯⋯這道德包含有臣對君的義
務,子對父、父對子的義務以及兄弟姐妹間的義
務。」[ 2 ]這些論述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倫理道德觀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處的地位。
為何屬於調劑人際關系的倫理道德觀念能夠成
為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徵? 考察這個問
題,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孔孟儒學的倫理道
德最初只是用來維系家庭和睦的一種手段,而在儒
家後學的闡述中,這種最初的倫理道德觀念發生了
質的變化:倫理道德與宇宙自然、政治制度相互疊
合,構成自然———社會———人倫道德三位一體的穩
固系統;人倫道德取得了本體論的意義,成為自然社
會的法則。《易·序卦》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物
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
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
然後禮義有所措。」這種三位一體的框架使宇宙萬物
成為人類精神生命以及社會歷史的有機構成部分,
它與人類生命融為一體。人倫道德中便體現著宇宙
生命的精神,而宇宙也打上了人倫道德的烙印,二者
靠活的生命之流———「氣」相為貫通,即莊子所謂「通
天下一氣耳」。從某種程度上,對宇宙現象的描述在
於昭示社會歷史、人倫道德的完善無缺。
倫理道德觀念除了保存倫理道德特性,對自身
內容還進行了「外化」、「超越」,從而具有法律約束的
功能。「禮」是中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和封建等級制
度的總稱。在中國,人們常習慣於「禮」、「法」並稱,
主張「隆禮尊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古代的法
律,從來就有著濃重的倫理色彩。違背禮義道德也
就是觸犯了法律。《新唐書·刑法志》載:「令者,尊卑
貴賤之等級,國家之制度也。」這就使得倫理道德從
內在取向變成了外在的規范,成為中國傳統價值觀
的主導精神力量。
當然,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也是中
國傳統價值觀倫理道德原則形成的原因之一。中華
民族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型民族。農業耕作的特殊性,使人民長期定居於某一區域; 在同一空間區域
內,要達到長期共存的目的,維持一定區域內家族之
間,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封
建社會的社會結構就是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而
建構起來的。在家庭內部,首先要確立父親的絕對
地位。以父親為中心,確定上下貴踐、尊卑長幼秩
序,任何一級不得逾越。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化。君
主作為一國之主,是權力的化身和象徵。統治者為
了達到永享國嗣的目的,竭力向國民灌輸封建道德
意識,道德原則被進一步國家化。
中國的政治結構,從本質上說,就是中國封建社
會結構的變生物。特定的社會結構塑造了相應的政
治結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隸屬依附關系。
一個人的臧否廢黜、貶謫擢升,不是看他的實際才
能,而是看他的德行;政治與道德密切相聯,道德的
衰落意味著政治生命的死亡。
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本特點
考察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本特點可以從三個方
面進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我
的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繫上看,人倫關系是中國傳
統倫理價值觀思想的起點;從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看,
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重人道精神、重群體精神;從人
與自我的關系看,中國傳統價值觀重修養之道。
「人倫」概念最早提出者是孟子。他指出,人倫
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 3 ] 。「人倫」是人和人之間的五種關系。每一
種關系,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都有一個處理兩
者之間關系的最高准則。孟子明確地把「明人倫」作
為「新民」以致「王天下」的大法。他說:「人倫明於
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
也。」[4 ]就是說,統治者向百姓教以人倫,是統治者
最重要的一個統治方法。先秦時期,人倫是五種人
際關系的概括,沒有尊卑、貴賤及絕對服從的含義。
《中庸》把人倫看作五達道,認為:「天下之達道五,所
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到了荀子,其「人
倫」思想特別強調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認為「人倫」
所確定的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社會穩定和統一的條
件。「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
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
宜。⋯⋯故曰斬而差,枉而順,不同而一,夫是之謂
人倫。」[5 ]董仲舒把「人倫」看作與天地一樣永恆的
規范,更加突出了各種人際關系中的不平等,尤其強
調君臣與父子兩大倫。他認為:「是故大小不逾等,
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6] 《論語·顏淵》認為,「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治統治中必須特別注意的人
際關系,尊奉君臣關系即是「忠」的道德觀念,父子關
系即是「孝」的道德觀念;認為君王對待臣要有一定
的禮節,臣對待君王則必須忠誠。父親對待兒子要
慈善而嚴格,兒子對待父親必須有孝敬之心。這種
君君、臣臣的尊卑等級關系,經過後世儒家和統治者
的不斷強化,使尊卑等級觀念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
面,成為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
中國傳統價值倫理原則的核心是一種具有民族
特點的仁愛思想。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系統中,
「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則。這種原則就是要舍己利
人,舍己愛人,並且強調這種愛應該是從無私的動機
出發的。在孔子的言論中「, 仁」包含三種意思:一是
對父母兄弟等家族內部成員的愛。孝悌、親親等都
是「仁」的一種特殊表現。二是對統治階級內部成員
的愛,忠恕、尊尊、守禮等都是這種愛的表現。三是
對下屬的被統治階級的愛,體現為寬、惠、富之、教之
等仁政。「仁」的這三個方面的規定,以親親、孝悌等
對家族內部的愛最為根本,故有若說「孝悌也者,其
為人之本」[7 ] 。孔子以後的墨子並不像孔丘那樣,
把「愛人」的思想建築在純粹利他的動機上,而是從
功利主義思想出發,提出了「兼相愛」和「交相利」,提
出了「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 利人者,人亦從而利
之」的思想,使自己的理論更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墨
子認為,人不但要愛人,而且要能夠「愛人若愛其
身」,即在愛別人的時候,要能夠做到像愛自己一樣
去愛別人。自西漢以後,儒家的人道思想(其中也包
含對墨家人道思想的吸收) 在中國傳統倫理價值思
想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重群體精神是中國傳統價值倫理的主幹部分。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所謂群體,也就是社會和
國家,即所謂「公」、「公利」。因此這種群體精神,又
往往是和義利之辯或公私之辯相聯系的。中國傳統
價值哲學中,儒家義利價值觀由孔子肇始,經由孟、
荀的繼承和發展,以及董仲舒定於一尊,到程朱集大
成,貫穿中國兩千年,其基本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
這里所言之「義」是指封建社會宗法等級秩序及其國
家利益和家庭利益,是某種性質的公利,是指體現人
的尊嚴和價值的至高無上的道義,是人之為人的內
在屬性。這基本上屬於道德價值。「利」則是指私
利,是臣父之利,個人之利,是指人的物質需要,使人
獲得幸福的物質利益,屬於物質價值。孔子極力推
崇「義」而對「利」看得很淡,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
人喻於利」[8 ] ,把義與利作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標
准。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義利觀並發展到極端,提出:「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9 ]荀子綜合了先秦
諸子之學說,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但他
主張「先義後利」才能「義利兩得」。董仲舒提出:「正
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10 ]的重義輕
利的主張;其從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出發,以「義」作
為「三綱五常」的總稱,並以此作為其道德規范輕人
欲私利,強人節欲。董仲舒的「正其誼而不謀其利」
的價值觀,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價值導向。
強調內在價值,注重自身修養一直是中國人的
特點。這里的修養主要指的是個體的道德修養,就
是以個體道德為起點,強調個人的正心、誠意,強調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個體修養;
突出個體為善的主動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強調
在個人道德主動性的發揚中來完善人格,來享受至
高無上的精神幸福,從而達到至人、聖人、真人、完人
的目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強調價值源於一己之心,
由己而通之於人和天地萬物,因而極為重視個人的
自我修養。「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
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
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
以於天地參矣。」[11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歷史中,封建
道德規范之所以能發生過那麼重要的作用,與加強
自身的修養、陶冶情操是分不開的。
三、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本特質是一個處處顯示著
兩重特性、兩重作用的矛盾統一體。這一矛盾統一體
又深深根植於封建社會的矛盾之中。那麼究竟其對
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具體價值判斷產生了哪些影響
呢?
第一,中國傳統的人倫價值觀造成了根深蒂固的
道德不平等觀念。在中國傳統倫理中「, 倫」成為表示
貴賤的概念。董仲舒說:「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
倫,以之正也。」[12 ]人倫關系被劃分為宗法的倫理關
系、政治的倫理關系和朋友之交、路人之交的個體之
間自由交往的倫理關系三種。其中前兩種關系最為
重要。在宗法倫理諸關系中,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在
政治倫理諸關系中,君尊臣卑、爵大者尊位低者卑、官
尊民卑等等。在宗法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平
等,導致了人與人的道德不平等。傳統的人倫關系,
不是整個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而是一部分人必須遵
守,一部分不必遵守;遵守者盡義務,不遵守者享權
利:尊者享權利,卑者盡義務。這種道德不平等觀念
是和封建等級制度的長期存在密切聯系的。
第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人道精神雖然主要是
維持宗法等級制度下的不平等,但也推進了社會交
往關系的文明化,即:以禮待人,厚德載物。以禮待
人的核心是「敬」。「敬」意味著對交往對象的尊重。
《禮記·曲禮》載:「夫禮者,自尊而尊人。雖負販者必
有尊也,而況富貴乎?」敬人尊人,先人後己,是「禮」
的內在要求。厚德載物是指實行仁愛,就是要忠以
盡己,恕以待人,即:為人謀盡心盡力,己所不欲而不
加於別人。實行「仁」與「禮」,意味著躬自厚而薄責
於人,厚愛於眾而不求自利。這種道德觀念伴隨儒
家的「仁」、「禮」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念。
第三,中國傳統的重群體精神即重義輕利的價
值觀具有片面的價值導向。在傳統道德謀義不謀利
的價值導向下,人們在言行上由鄙視私利發展到鄙
視一切正常的生利、理財。於是高談仁義者愈受到
尊敬,愈是實干者愈受貶抑。這種風氣,在宋、明達
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世俗中形成了一個「指辦干
政事為粗豪、為俗吏, 指經濟生民為功利、為雜
霸」[ 13 ]的傳統。顏元痛切地指出,重義輕利,讀書窮
理、明道不計功的道德,「千餘年來,率天下入故紙
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 14 ] 。影響
是如此嚴重,以至舊中國的讀書人都不去生財利。
但是,對中國傳統的重群體精神的認識也不能
採取簡單的否定態度。我們在這里講的群體是指義
和公,即仁義、正義和國家。重群體也可以形成重公
愛國的識大體的道德意識。重公、尚義、愛國的道
德,在歷史上也起了積極作用。在它的影響下,歷史
上出現了「為民請命」「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
而樂」的偉大政治家。
第四,傳統價值觀的道德修養雖然能夠提高人的
道德品行,但這種思維模式和心理狀態約束了中國古
代自然科學的持續發展。中國古代傳統價值觀追求
主體與客體的混然合一,還形成了人們追求統一的思
維方式。在中國古代哲人眼裡,宇宙萬物的本性都是
倫理性,都能以人的道德原則來說明。北宋張載認為
宇宙萬物絲毫沒有與人離異感:「乾稱父,坤成母,予
茲貌焉,乃混然中處,故天體之賽吾其體,天地之師吾
其性,民吾同跑,物吾與也。」[ 15 ]這種宇宙與人和社會
不分內外的觀念,實則否定了客體是主體的對象,導
致放棄對自然的探索和改造。於是人們對外部世界
的探討反歸為對自身內在本質的研究,認識自然、社
會的規律變成人們對道德倫理原則的自我體悟,改造
世界的實踐活動變成個人的道德踐履。

Ⅸ 社會文化因素 對個人、對社會的影響(管理學)

經濟學認為,個人的金融投資行為通常與投資者的消費動機密切相關,其投資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從而使自己的消費安排得以實現,使自己的消費效用得到提高。生命周期理論和永久收入假說都把人們的儲蓄當作是對於自己收入波動的調節。當收入高於自己所預期的消費水平時,進行儲蓄;當收入低於預期的消費水平時,提取儲蓄,從而使自己的一生消費效用穩定在預期的效用水平上。當研究者發現僅考慮物質財富方面的消費已無法解釋儲蓄及投資現象時,便力圖通過引入投資者對於社會地位等非物質財富的追求來進一步解釋儲蓄和投資的形成。一旦經濟學家把投資者的投資動機從物質消費擴大到對非物質財富的追求,經濟學事實上便開始注重其他非經濟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對個人金融投資行為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要進行社會推理,解決問題,通常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去收集相關信息,而是利用已有的記憶信息來分析問題。這些信息被稱為「基模」。基模的存在,使得個人的社會推理過程變得自動、快捷。基模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的結論,其一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某些基模,他們用這些基模來解釋他們的經驗。個人如果沒有基模,任何新問題、新情況都會讓他們無從判斷。其二是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可能具有不同內容的基模,文化會影響個人心理的認知「基模」。中國有句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社會心理學層面分析,這就是人們獲取「基模」的過程。只有通過讀書與實踐,才能豐富個人的「基模」,對所遇的社會現象作出貼近事實的決策和判斷。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其中包括知識、道德、風俗等等。文化會影響個人心理的認知「基模」。而個人金融投資行為是基於個人心理的認知「基模」也即經濟學中所講的「偏好」而產生的行為選擇。因此,個人金融投資行為這種自貨幣經濟發展和繁榮以來的重要經濟活動,與文化有著較高的相關性。
人類在生命周期中必然面臨年老體衰,必然會遇到種種困境。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存,以及針對各種不測的自然災害進行合理的風險規避,這是每一個個人都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由於文化差異,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解決路徑。
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對個體或集體利益的強調程度。在個體主義文化社會中,個體的獨立性、創造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與此相反,集體主義文化社會強調個體與社會群體保持聯系的重要性,個體服從意識以及個體對群體傳統的遵從受到鼓勵。在這方面中國的文化特徵大體屬於後者。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個體從眾於群體規范要比個體主義文化表現得更為重要。RodBond和Pe-terSmith(1996)對133項關於從眾因素的研究,結果發現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個體更容易從眾。從眾現象沒有好、壞的評判,只是人類一種認識判斷的行為現象,但它會影響具有這種文化特徵的社會。
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社會,對於個體生產者來說,子女就是自己未來的保障,「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文化對家庭來講,實際上就是利用人們內生的生理功能,為自己的未來提供隱性的金融契約,將子女和後代泛化成退休養老金、醫療保險和銀行信貸等金融產品的替代品。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從眾的心理使得違約者的成本提高,進而保證了這些隱性金融合約的履行。這些隱性金融合約為長輩提供了一個投資保障組合,以實現對長輩未來的生存保障。正如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終身教授陳志武先生在其題為《金融技術與經濟增長和文化之間的聯系》的演講中所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克服金融的不發展而演變而成的。」由此可見,受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中國內地居民的個人金融投資行為,在改革開放以前是缺位的,個人金融投資意識是「鈍化」的。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我國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以來,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隱性金融合約思想遭到巨大沖擊。實際上,隨著我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陳舊習俗及落後觀念受到了生活現實的挑戰。特別是在一些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域,年青人下崗亦屬正常。他們的生活費尚沒有固定的來源,如何能保障父母?於是社會上甚至出現了父母反哺成年子女的現象,「多子多福」大有演變成「多子多害」的趨勢。因此,利用金融技術和金融產品來保障個人未來生活,在經濟發展「轉軌」時期的中國悄然興起,並逐漸形成了一定投資規模。但在「轉軌」期,新舊體制的磨合及遺留問題的解決仍需要時間。畢竟中國仍處在有明顯城鄉二元結構的框架中,占人口80%的農民的行為仍受到傳統民俗、文化中隱性金融契約的影響,投資行為的變化還需要有一個漸進式的培育過程,方能產生明顯的改進。
金融業的存在與發展,極大地降低了人類社會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大大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然而人類社會不同民俗和文化對金融技術的接納和融入的差異,將導致民俗與文化以不同形式的替代品來排斥金融技術和金融產品。文化因素對個人投資行為的影響來自於歷史的積淀,必然會對個人的金融投資行為產生較強的約束力。因此,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雖然金融投資意識被逐漸喚醒的個人有了一定規模的金融投資活動,但相對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健增長和不斷增長的個人貨幣資產來講,仍處於較低水平。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這種個人的金融投資活動也是有限的,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民俗、文化因素對個人金融投資行為的負向約束會逐漸減弱,活躍的個人金融投資活動必將會成為推動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Ⅹ 人格和尊嚴哪個重要

說到人格和尊嚴就要知道什麼是人格和尊嚴。

什麼叫人格?一般情況下人格與個性通用不分,其實嚴格說來兩者不完全一樣,人格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心理特徵的本質,個性指的是人與人心理特點的區別。總之,人格也好,個性也好,都是從心理學角度用的詞,絕不是從社會公德角度說小偷、小摸、流氓等這個人人格的褒貶詞,最早人格詞的意思指的是在舞台上演戲演什麼角色戴什麼臉譜,換句話說戴什麼樣的臉譜就大概可以看出這個角色的人格特點。人格即假面具的意思。總之,心理學上說的人格就是從青少年開始,表現出來的穩定的與眾不同的而且可持續到成年或終生的心理活動各個方面;包括認識問題的方法、情緒和情感反應以及意志行為的特點,俗話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格的特徵性表現在脾氣稟性方面、智能方面和性格方面;人格的傾向性包括需要方面,做事情的動機和興趣愛好方面。人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移不等於不能移,如果本人經過什麼意外的事情或嚴重的打擊後性格可以變的和以前更不理想了,或變的比以前更理想了。青壯年時期人格表現特點比較明顯,老年後可以不那麼突出了。正常的人格沒有好壞之分,只能說哪方面有些不足,即便是單卵雙胎也罕見完全一樣者。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尊嚴只有在受到別人侮辱的時候,才能體現出來,你可以從電視劇中看到,現實中也有,歷史上更有很多,特別是中國近代史上就更多,多少英雄兒女為了中華名族的尊嚴。付出了生命,不過更高的是能忍,像韓信曾受過胯下之辱,不過他忍下了。最後統帥千軍萬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尊嚴都有個度,只要誰感碰到這個線度,他的力量才會發揮更大的力量。

在大部分的字典里,尊嚴一般都是指地位或身份還有威嚴的高貴
他這樣解釋無可厚非,因為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是絕對准確的。
我認為相對來說,牛津字典比較可靠,它的解釋是自身行為的自重而取得的別人對自己的認可。
對於教導學生來說思想教育很重要,一旦對他們不利於自身健康發展的,我們就要避而遠之。我們要從學生自身考慮尋求最適當的答案。所以後者的解釋更好。

所謂重要,要看它的客觀因素,這是政治裡面有講到的,我只能把人格和尊嚴兩個詞的意思給你解釋出來,何重何輕,要你自己看才是。

閱讀全文

與人的尊嚴和文化因素哪個優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