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

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5-01 02:13:23

『壹』 河洛文化的歷史地位

華夏文化的搖籃 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里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里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炎黃文化之根 概述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而炎黃與河洛有何關系?走進深邃的歷史,凝眸河洛文化,我們就會發現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的主要活動區域,是炎黃文化的肇興之地。
炎黃文化
相傳,黃帝是有熊國國君,「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新鄭歷來被稱為「軒轅故里」;在洛陽以西的靈寶,有鑄鼎原,傳說是黃帝鑄鼎之處,此外,還有黃帝陵以及與黃帝、嫘祖、蚩尤很多故事相關的全套地名。新鄭在洛陽之東,靈寶在洛陽之西,中間是黃帝的活動區域是很顯然的。其活動范圍以河洛為主,也應是肯定無疑的。炎黃部族是華夏族的母體,他們結盟後在河洛地區發展壯大,並從這里向外發散,形成了華夏民族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之一,即炎黃文化。
兩者關系
炎黃文化與河洛文化的密切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發掘,都印證了炎黃時代的文化成就大多在河洛地區,河洛一帶僅仰韶文化遺址就有500多處,且出土有大量的鼎。鼎是遠古先民的主要炊具,與傳說中的黃帝鑄鼎之說極為吻合。在靈寶鑄鼎原周圍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發現有29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的超大型遺址———北陽平遺址,足夠視為仰韶文化的中心地位。陽平逢山是炎黃母族所居之地,新鄭為黃帝父祖生活之所,而且在洛陽地區有許多與炎黃有關的考古發現,尤其是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個重大發現———宮殿遺址,據戴逸先生考,很可能是5000年以前政權中心的所在地,而此時正好是炎黃活動的時代。這一發現與黃帝作城的歷史記載有驚人的一致。炎黃二帝是部族時代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河洛地區帶領四方人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啟了華夏民族的文明之路,並使河洛地區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
華夏文明
炎黃在開辟生存地域的同時,創建了早期的華夏文明。《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土財物」,「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穀,撫萬民」,炎帝「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帝王世紀》)。他們君臨天下,撫化萬民的功績,為後世百姓所敬仰,以致成為歷代帝王的楷模。他們把洪荒遠古建成了當時民眾期望的美好社會,「古者黃帝治天下……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孰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淮南子》)黃帝部落發明的文字、衣冠和若干社會制度,炎帝部落對原始農業的發展、陶器的發明等,標志著中國歷史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因此炎帝、黃帝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生命之根
「厥美帝功,萬世載之」。在廣袤豐厚的河洛大地上,炎黃二帝用他們的聰明睿智,譜寫了華夏燦爛文明的第一樂章,從而使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核心部分,炎黃二帝成為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向上、蓬勃發展的永久動力。鍾靈毓秀的河洛大地,曾養育了我們的偉大先人。河洛文化,炎黃大業,將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根! 中華姓氏的重要源頭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佔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
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4820的38%。但是,僅有姓氏數量,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每個姓氏擁有人口數大不相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河南在中華姓氏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筆者又根據該書提供的姓氏擁有人口資料,對我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逐一進行了考證。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在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鍾、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

『貳』 洛陽是哪幾個朝代的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0個政權。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2)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洛陽被選做都城的原因:

1、地理優勢:

洛陽地處中原,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等。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陝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

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可謂是山川縱橫,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

2、交通關要:

洛陽的優勢還在交通。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所以它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一帶的農業生產也並非十分發達。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

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

3、糧倉:

對於一開始就志在統一中國的秦國來說,僅僅佔有渭河平原是遠遠不夠的。除了豐盛的關中平原之外,秦國自然還需要開辟一個更大的糧食生產地,而他們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關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國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四川盆地之中。此後,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設。四川盆地一帶從原來的貧窮場所變成了「天府之國」。再加上洛陽天然的地理優勢使得它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

但是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或許其它地方,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就這樣,洛陽順理成章的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

『叄』 河南省洛陽市,現在目前是是多少朝的古都呢,都是那幾朝,各個朝代的首領都是誰,都在位多少年

洛陽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稱伊洛。洛陽地處中原,境內山川縱橫,西依秦嶺,過函谷關是陝西的關中平原,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洛陽最早建成於夏朝(二里頭遺,址),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在此定都,定都歷史有1529年之久,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相傳軒轅黃帝時,因洛陽北部有郟鄏山而得名郟鄏,後來有「周成王定鼎於郟鄏」之說。夏代時,洛陽居住著一個名為斟鄩的部落,太康將其趕走定都於此,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商代成湯時,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屍鄉溝一帶。西周時期,周公營造洛邑,成王遷都於此,《和尊銘文》「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茲義民」,因此,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這些名稱都體現出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都城,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周道始城」之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周景王去世後,王城發生了王子朝之亂,周敬王避居翟泉,並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築「成周城」遷居。
戰國時,始有雒陽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秦朝時,五行學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應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名雒陽。三國時曹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西晉後,洛陽成為羯族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的南都。隋朝時期,洛陽為陪都,稱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模營建稱東都,並遷都洛陽。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居洛陽,封其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又改稱東京。五代時,後梁稱其為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代稱中京。明朝為避光宗朱常洛的名諱,改「洛」為「雒」。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核心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多傳於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文明歷史中最為古老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於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在今洛陽市范圍內曾發現過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洛陽西郊的王,灣,遺,址和南郊的矬,李,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存非常豐富。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1960年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所在。
周武王牧野之戰伐紂,滅殷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武王死後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殷勢力反周,便代周成王執政,並平定了管蔡之亂,挫敗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亂,使天下歸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長治久安。為了鞏固周朝在東方的統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勢,而後由周公在古時稱郟的地方營建新的國都雒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陽王城公園附近。雒邑建設所依據的三禮圖是中國最早的都市計劃圖,其理念極大影響著中國各個朝代的城市建設,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網城市的理念比西方早600年。
秦國初年,身為秦國宰相的呂不韋被封為洛陽十萬戶侯,他大肆修建洛陽,洛陽逐漸繁華。東漢光武帝劉秀遷都洛陽後,在洛陽城內廣建宮殿和台、觀、館、閣,然而這些建築卻在漢獻帝初平元年被董卓焚燒,洛陽城毀。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曹丕篡漢自立,定都洛陽,洛陽得以重建,魏明帝在洛陽西北角築金墉城。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提,倡,佛,教,佛寺空前盛行。在極盛時期,洛陽佛寺多達1367所,建築宏偉,結構精麗。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後,令洛陽四十萬戶北遷,洛陽城逐漸荒廢。漢魏時期洛陽作為首都,在文化、藝術和科技等方面所創造的價值,影響深遠。
漢魏以後,隋朝隋煬帝營建東京洛陽,工程非常浩大,同時還開鑿運河,運河修通後,向東可達東海,水路運輸四通無阻。洛陽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唐代洛陽不僅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是水陸交通的樞紐,隋唐全盛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女皇武則天登位後將其改稱為神都。洛陽城在安,史,之,亂,時,遭,嚴,重,破,壞。北宋以首都開封府為東京,洛陽為陪都西京河南府,宋代的洛陽雖不是首都,但仍是學術中心。理學大師如程顥、程頤等人都是洛陽人,他們的學派稱為「洛學」。今天的洛陽舊城也是宋代王增任河南府通判時期主持改築的。北宋以後,隨著政治中心的南移,洛陽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洛陽在金蒙元明清時為河南府治。
明代末年,李自成率領的明末農,民,起,義,軍,攻,打洛陽城,城中軍,民,死,傷,萬,余,城,樓,被,焚,官衙被燒。清朝初年,洛陽城在一片戰,爭的廢,墟,上被重建起來,經歷了近百年的恢復發展,至乾隆時期,洛陽已是豫西地區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由於洛陽地處南北交通的大樞紐上,洛陽市場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商業繁榮。鴉片戰爭後,洛陽傳統的工,商,業,遭,到,嚴,重,打,擊,棉,紡,織,業,卻,異,軍,突,起。從各個方面來看,清代洛陽的發展反映出了內,陸城,,市,發,展的普遍狀況,在中,國,開,放,度,極,低的情況下,依靠內部動力洛陽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但在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後,受地理條件和政,治等方面的制約,與沿海城市相比,洛陽的城市發展水平逐漸滯後。
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在東經111°8' - 112°59'、北緯33°35' - 35°05'之間,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佔13.8%。
洛陽的山脈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構成,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這些山絕大部分位於欒川、嵩縣、洛寧、汝陽境內,新安、宜陽、偃師、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華夏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洛陽還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國最早的歷 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黃河,洛即洛水。
洛陽作為王都大邑,自然成為歷代騷人墨客彰顯才華的必趨之地;這里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是河洛文學發展的沃土。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揮翰著文,留下了不可勝計的絢麗華章。河洛文學,以漢、魏、唐、宋為標志,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經歷了無比的輝煌。正所謂:河洛自古富才強,漢魏文章半洛陽。
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的大多數作品產生於河洛地區,其中《關雎》幾千年來一直向世人傾訴著河洛人的綿綿情思。大作家賈誼是洛陽才子,他既有被譽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大氣磅礴,情采飛揚;又有被視為代表漢代騷體賦創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情感激越,頗富哲理。班彪影響在先,班固傾力撰寫,班昭補編在後,「三班洛陽著《漢書》」成為千古佳話;班固寫《兩都賦》首揚東都,張衡「精思傅會」作《二京賦》成為「長篇之極軌」。王充正文風,批判虛偽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麗典雅;趙壹作《刺世嫉邪賦》,詩人怒發沖冠;蔡文姬寫《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飽蘸血淚。
建安時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學,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強的作家聚其周圍,呈「眾星拱月」之勢。雖然他們的多數作品並不是作於洛陽,但是,他們本人與洛陽有不解之緣,他們創作的與洛陽關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數。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傷悼洛陽的被毀;孔融成名於洛陽;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應氏》和《贈白馬王彪》兩篇名作的產生均與洛陽有關,他創作的《洛神賦》令人銷魂。正始以後,「竹林七賢」和「金谷二十四友」齊聚洛陽,他們各具風采,爭奇斗艷,使洛陽成了文學藝術薈萃之都,為河洛大地留下了無數瑰麗華章。左思閉門宜春里,構思十年,傑作《三都賦》使「洛陽紙貴」;潘岳揮筆敘哀情,風韻清麗,瀟灑洛陽城令「擲果盈車」。從「樂不思蜀」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學再添千古流傳的典故傳說;從陸機的《洛陽記》到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更以文學的手筆使古洛陽的輝煌永載史冊。
唐代,李白與杜甫詩壇的雙子星座珠聯璧合,杜甫在他20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陽,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質;最後一次告別洛陽,他沿途寫下了「三吏」、「三別」,達到其詩歌創作的顛峰。後來的白居易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陽居住長達18年之久,洛陽大地上幾乎處處都有他的足跡,他的詩中也處處可見對洛陽的描寫。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詩中,謳歌洛陽的多達800餘首,為河洛文學留下了眾多璀璨奪目的佳句。韓愈教學東都,廣聚賢才,提攜後進,將洛陽稱為自己的故鄉;杜牧科考東都,才華橫溢,文思泉湧,成就功名從洛陽開始。詩聖詩鬼李賀作為唐詩百花中的一朵奇葩,為詩歌創作嘔盡心血,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對其有重要影響。另外,像古文運動的先驅者獨孤及、詩豪劉禹錫、中唐大才子元稹、詩人盧仝等人都為河洛文學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宋之際,西京洛陽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許多開國元勛功成身退之所,如歐陽修、司馬光,以及四朝元老呂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彥博等。
牡丹歷來被譽為「花中之王」,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
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有詩雲「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牡丹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
洛陽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孕育出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洛陽市的旅遊資源在數量、品位都獨具優勢,被旅遊界稱為歷史文化之都和休閑度假之都。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
洛陽著力構建以市區為核心的旅遊集散地,形成龍門石窟、漢魏故城等為代表的文化旅遊產業園區,以下屬的欒川縣、嵩縣和汝陽南部山區為核心的大伏牛山旅遊產業聚集區,主要包括伏牛山國家級山地度假旅遊區、九龍山溫泉度假區、白雲山索道、陸渾水庫度假區、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和欒川縣城集散中心等;以新安縣全境為主體的黛眉山旅遊產業聚集區,主要包括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張鈁故居、萬山湖度假區、爛柯山、函谷關和黛眉山國,際,科,考,營,地,等。
此外,還有三條旅遊產業帶,以黃河小浪底風景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萬山湖風景區、始祖山景區、黃鹿山景區、西霞院旅遊區、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漢光武帝陵等景點組成的黃河旅遊產業帶;以神靈寨國,家,森,林,公,園、洛河漂流、故縣水庫觀光、花果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組成的洛河流域風光帶;以杜康文化廣場、杜康歷史文,化,博,物,館、杜康仙庄、雲夢山景區、大虎嶺森林公園、程園、伊尹祠、范仲淹墓、陸渾水庫旅遊度假區、天池山森林公園、伊河漂流和二程祠等組成的伊河旅遊帶。

夏初諸王,著名的是禹;夏末諸王,著名的是桀。
商湯至太戊。
西周平王至悼王及赧王,共14王。
東周敬王至慎靚王共11王。
西漢太祖。
東漢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曹魏文帝至元帝,共5帝。
西晉武帝至懷帝,共4帝。
北魏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
隋煬帝至皇泰帝共二帝。
唐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皇帝共七帝。
武周則天大聖皇帝。
後梁太祖、朱友圭、後梁末帝。
後唐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後晉高祖。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肆』 河洛文化的意義和影響

河洛文化是指起源於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中國5000年華夏文明的源泉與主脈。 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里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里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伍』 位於河南的河洛古國在哪個時期,都有什麼文化

在河南有一座文物的出土驚動了這個考古學界那就是:五千多年前的河洛古國。河洛古國是在河南省的鞏義市發現的。考古學界內一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趕往了河南,最後由專家得出河洛古國是五千年前古國時代的一處遺址。河洛古國代表的是:黃河流域文化這一中華文化在最早期所形成的模樣,同時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心部落之一。那麼河洛文化只要是有什麼樣的價值呢?主要是有以下幾點。河洛古國這項工程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也是為了讓國際學術界去認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發展,能夠承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這也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為之驕傲的。

『陸』 洛陽是哪個朝代的古都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史學家目前也都承認洛陽的十三朝古都地位。
洛陽,是河南省首批國家歷史名城,我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陽市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洛陽地區的河洛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都有哪些朝代呢?古都洛陽具有史料記載的5000年文明史,貫穿整個華夏民族,同時還具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年的建都史,期間一共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建造都城。
古代的洛陽,一直都是國家的文化、政治、科技中心,古代四大發明中,就有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誕生在洛陽,當時洛陽的河圖洛書更是文明全國。十三朝古都洛陽在建都期間,一共105位皇帝稱帝洛陽,才走了洛陽今天厚重的歷史。 洛陽不僅歷史豐富,文化遺產更是數不勝數,洛陽還有多項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洛陽還有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單位,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西周成周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

『柒』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排列

中國古代朝代順序「」

炎黃→堯唐→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

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

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

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遼)、後唐(遼)、後晉(遼)、後漢(遼)、後周(遼)】→宋【北宋、(遼、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國、元)】→

元(南宋)→明(後金、清)→清(明、大順)

(7)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

「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只一個「朝」,而是由多個不同政權,如晉朝、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准。

『捌』 台灣話(又叫河洛話)真的是古代中國的官方話嗎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語是唐宋之前中國的通用語。

閩南話來自中原河洛地區,又稱河洛語,堪稱古代中國的普通話

閩南話就是泉、漳、廈、台等地閩南族群的母語,當然廣義上潮汕話也應該被歸到同一語系中。"離鄉不離腔",謹守祖訓,和先輩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語言帶到閩地一樣,閩南人移居到哪裡就把閩南話帶到哪裡,漳泉兩地的閩南人同樣把閩南話帶到了台灣。

寶島台灣的閩南話的主流腔調就是漳州與泉州兩地腔調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結果(這和相對後開發地區廈門島的閩南話由泉州腔與漳州腔大致對半混合的結果非常非常地類似。

通曉三地口音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比對比對),同樣地,閩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時將閩南話帶到了浙江溫州、台州、海南和海外東南亞等地。

(8)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河洛話歷史:

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根據史書記載,北方的中原漢人在不同歷史時代因避戰亂、平叛亂或逃災荒等多次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秀的北方文化,同時也帶來了中原漢語,為閩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不能排除當時閩地土著語言(古越語)對閩南方言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但是,不管是從當時漢人人數上的優勢看,還是從閩南方言語音、詞彙和語法所表現的特點看,可以說,在北方漢人帶入的中原漢語跟本地土著語言的交流和融合過程中。

中原漢語是占絕對優勢的,雖然也吸收了土著語言的若干成分(從現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後形成的無疑是以中原漢語為主體的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雖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樣。據初步統計,語音方面(聲調只計調類,不計調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詞彙方面,有人選擇了2500個常用詞語做比較(不考慮語音形式,只從詞源角度比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廈三地的人們口語交際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玖』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這樣有什麼歷史依據~有那些王朝與黃河有關~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 距今約5300-4000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禮器為特徵的顯貴者專用墓地的發現,莫角山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顯示出良渚遺址 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並將成為東方文明聖地。
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遺址已成為實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意 義:
良渚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特徵、性質與影響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諸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剌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並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紅山文化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大(板)白(城)鐵路沿線正在進行的老牛槽溝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一處大型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據悉,這是自1935年「紅山文化」在赤峰紅山被發現70年的時間里,第一次在內蒙古地區發現這樣的文化層次純粹、保存比較完整、房址成排、方圓15000平方米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據負責該遺址挖掘的考古隊隊長楊春義介紹,這個大約佔地15000平方米的村落,已經被揭露發掘的面積在8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清理出紅山文化早期完整的房址4座,灰坑26個。出土6件能復原的完整的陶器和10多件石器,陶器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紋飾有刻劃紋、拓印紋、「之」字紋和席紋等。

據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介紹,過去的遺址發掘中大都是紅山文化與其他類型的文化共存的、伴生的,像老牛槽溝遺址這樣單純的紅山文化遺址是首次發現。老牛槽溝遺址的年代為紅山文化早中期。值得關注的是,正在挖掘的這個老牛槽溝遺址距離1971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的賽沁塔拉嘎查紅山文化遺址僅5公里。

有關專家認為,老牛槽遺址的發現,更證實了「紅山文化」時期人類生活、居住的方式,以及當時生產、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態和文明程度。對於了解「紅山文化」的文化內涵、分布范圍、時代的分期斷代等,有珍貴的學術價值。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那些王朝與黃河有關:夏商

河洛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華夏文化,漢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志。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之始。易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竹書紀年》里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是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靈感,人族伏羲才創造出太極和八卦。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淀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里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里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當今中國版圖范圍之內,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艱辛努力,釋讀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有商一代歷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屬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遺址,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里崗遺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規模巨大的城牆、數量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有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還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銅禮器的出土。這就說明該遺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一。80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城和塔庄一帶發現了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後,考古發現了這座城址的宮城遺址及其中多座宮殿建築遺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牆與范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庫房遺址和一些手工業遺址,清理了同時期的若干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考古資料的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學研究,證明偃師商城遺址與鄭州商城遺址同樣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而且偃師商城還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保存著宮城與郭城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早於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大型建築遺址。其後,這里又發現了數十座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工作者全面發掘了其中的第一、二號大型建築遺址及其它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除此之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圍繞這一大型夯土建築群遺址的圍牆遺跡,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跡。在二里頭遺址范圍之內還發現了制銅手工業作坊遺址、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里頭遺址,不但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商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不但是一處重要的、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歷史文獻所說的「夏墟」。正是由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但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而且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當今中國范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王國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發現,一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區、「多元」學說比較流行,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卻被忽視。我認為,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文明在學術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就推導出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反映出從史前向「文明」的過渡,甚至從中還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國家的出現,但大多數考古學文化則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文明化」進程發展,被先進的考古學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極少數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趨於「石化」,近代的民族學資料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許多生動例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歷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著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文明化」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學文化社會群體,基本在相同時期或稍有先後進入「文明」時代,形成「萬邦」、「萬國」的局面。但是這些「萬邦」、「萬國」,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學意義上的、數以「萬」計的「國家」,這還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作為科學常識而言,這些「萬邦」、「萬國」對以夏商王國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影響不可能是等同的,進而言之,即使當時的「萬邦」、「萬國」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影響,形成於河洛地區的夏文化及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這是因為,近年來不斷發現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夏文化產生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也就是說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對同時期及其後的中原地區、河洛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區以外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因此,我們以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閱讀全文

與河洛文化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