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頭與中國文化
淺談石頭文化
毛澤東《詠史》詞雲:「人猿相揖別,有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石器是人與猿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因為動物不會製造工具,只有人才會製造工具。原始社會,石頭始終是原始人必不可少的勞動用具。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居住的是石窟、洞穴,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壘造石屋,使用的是磨製石器。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人們「以燧石、石髓、蛋白石、瑪瑙、碧玉等作原料,打制而成三角形、石葉形等形式的石鏃、石鑽、尖狀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等。」《韓非於·五 蠹》中還有關於燧人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記載,這就是原始人從燧石中發現並利用火的實例。傳說中的燧人氏,就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他為人間送來了火,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火的發現與利用,是人類社會劃時代的大事。
隨著原始生產的發展,原始人類在勞動之餘,開始了娛樂活動,欣賞和珍藏美石成為了原始文化活動的一個方面。從周口店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里,發掘出約18000年前的入骨化石和裝飾品。其中就有在人骨石旁散落著赤鐵礦染紅的石珠。據考古學家分析,這種石珠,既是審美對象,又是宗教用品。可見,人類觀賞石頭的歷史,遠在1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而且也完成了由單純地滿足生存等物質生活的需求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過度。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歷史的偉大進步,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起點。
觀賞美石,既是原始的文化活動,反轉來又促進了原始文化的發展。石頭上千變萬化的紋理和美麗的圖像,必然對原始人的思維活動產生影響。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藝術始發於自然。」原始人從石頭上的自然紋理和圖像受到啟示,並進行模仿,從而產生了原始文字和繪畫,萌發了原始藝術。雖然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一點,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認。因為既然動植物如貝殼、龜殼等對原始文化能發生影響,為什麼石頭就不能呢?既然現代人能模仿石頭進行文學和藝術創作,為什麼原始人類就不能模仿呢?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原始文化就是石文化。石文化對原始文化的促進作用還表現在神話故事方面。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奧秘無法解釋,就產生了神話。我國古代神話中,就有女媧煉石補天,精衛鳥噙石填海等一系列為世人所熟知的神話傳說,它們都對當時的文學及藝術產生積極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西遊記》和《石頭記》,山石中崩出美猴王,石頭幻化成賈寶玉。
不僅如此,原始人還把石頭作為圖騰來頂禮膜拜。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都寄予賦有靈性的石頭上,希望通過石頭保佑他們豐衣足食、國泰民安。在我國羌族人居住的地區,山林道口、田間地頭、屋頂室內都供奉著一塊白石,據傳,這個民族在古代的部落戰爭中,一塊白石救了他們。於是白石成了這個民族的圖騰而受到崇拜,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不僅是原始人,泰山的山石文化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泰山山石崇拜。而且為世界各地的華人廣為流傳,影響深遠。游覽泰山時,除了目睹小泰山、紅石門、醉心石等大型的山石奇觀之外,更能看到一大景觀:那些泰山的遠方遊客,那些善男信女們,虔誠地撿起地上的石頭,許一個心願,然後把石頭壓在沿途的樹枝或是石碑上。再有,在泰山的每一條游覽路線和各個游覽景點,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大理石、花崗岩、漢白玉等山石製成的長條形「泰山石敢當」。據說在秦漢時期,人們把石敢當作為一種靈石,驅邪避禍,以鎮風水。到了五代,出了一個以死保衛晉高祖的石敢,人們十分崇尚他的英雄行為,認為他能逢凶化吉,到明清時代,英雄人物「石敢」便與靈石「石敢當」融為一體了,而且成為泰山山石崇拜的一個物象。這種民間習俗究竟起於何時,已沒有準確的考證,它只是作為民間香社的一種祭拜方式存在著,並將一直延續下去……由此不難看出,石頭,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但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豐富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寶庫,使之永遠成為世界文化林中的一塊瑰寶。
眾所周知,石頭象徵著堅定、堅固、頑強以及各種我們所嚮往的品質。因此,人們用石心比喻堅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誼,用石城湯池形容防守堅固的城池。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石頭的魅力才這樣恆久不衰。可以這么說,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利用石頭或變相利用石頭。所謂的變相利用,就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以石為器,或以石為原材料,製作成人類所需要的東西。石頭無所不在,無所不用。無論是國家的重要建築物,如皇宮、皇陵、御園、城堡、寺廟、堤壩、橋梁、大道等,還是民間的園林,房屋、庭院、亭舫、涵道等,無不取材於石。至於石碑、石刻、石雕、石畫、石鍾、石罄、石鼓,石塔、石硯、石棺、石室、石印等,更是在石頭上做盡文章。因為美麗的石材代表著高貴,也隱含些許神秘,而不同的石頭又各具特色。山中的岩石峻峭凌厲;水中的卵石親切圓潤;北方的山石渾厚沉著;江南的石頭奇巧精妙。根據石材不同的特點,人們把它用作很多用途:石刻、碑碣、石磬樂器、雕塑,尤其是建築。建築讓石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們常說,建築是一部石頭寫的書。石頭的歷史也因建築而格外融入了人類文明的歷程。自古至今,從建築的結構,到建築表面的鋪裝,到建築環境中的裝飾,石材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石材的選擇、組合、雕刻可以賦予建築物不同的性格與韻味。以石頭雕刻為例。中國傳統古建築雖然以木材作為主要的結構構架,但是由於木材不耐火、腐蝕性強以及防潮性能低等無法避免的缺點,決定了石材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仍佔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木柱下面的柱礎、房屋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欄桿、台基至地面的石階、台基旁的御道、牆上券門的發券、寺廟內的佛像座、殿前的碑碣、大門外的報鼓石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石頭熟悉的身影。而且,凡是用石料的部位,幾乎都可以發現有石雕作為裝飾。至於那些完全用石料築造的牌樓、佛塔、經幢、門闕、華表、石柱、橋梁等石雕裝飾則更多。雕飾的內容從模仿自然的花草植物,到各種各樣的吉祥動物圖案。其中,在宮殿建築和官府建築中,又以龍(包括龍的九子:螭吻、嘲鳳、椒圖、螭首、金猊等)和獅子為首。這些動物往往神態威武、氣勢恢弘。而且雕刻主題明確、裝飾繁復、雕工精緻。建築由此顯得格外雄偉、壯觀,進而進一步襯托出主人的財勢、地位和無上的權利。而在一般的民間建築中,這種石雕裝飾被簡化了許多。如作為帝王象徵的龍以及獅子都已經很少被採用或被禁用,大多採用動植物裝飾或民間的傳說故事等,以表達主人保宅邸平安、驅邪避禍、祛病納福、招財利市、福祿壽喜、加官進爵的美好願望。雕飾手法也很簡潔,甚至只做一些粗淺的線刻。越是貧民,石雕裝飾就越被弱化。由此可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中國傳統建築中,石雕不僅僅作為一種裝飾手段存在與建築上,而是與建築型制、建築材料、建築色彩等一起組成一幅封建禮制的圖像。
時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建築已遠遠不止於石頭的構建,各種新奇的材料幾乎可以達到人們想要的任何效果,石材卻從來沒有喪失它的光彩,依舊牽動著人們的夢想。因此,也沒有人再去質疑「石頭的史書」。石頭依然高貴、優雅、沉著、大方地屹立於材料王國的寶座上,向人們講述著它幾千年文明的歷程、幾千年神秘的使命、幾千年滄桑的變化。
縱觀石頭歷史和石頭文化,人們對石頭的利用,一是在物質生活方面,一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富於創造力而從不安分的人類,從很早以前就已經不滿足於自身的物質局限性,而力求在精神上超越它。並且,隨著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石頭的作用及其對文化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去挖掘、重視和研究那些潛伏在石頭里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並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http://bbs.99build.com/viewthread.php?tid=847
--------------------------
另外,古人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就連《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也是女媧補天的石頭的化身,足見石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深。
B. 石頭是文化現象嗎
自古以來,歷代勞動人民和文人雅士愛石、賞石、藏風甚盛。它們或頌,或寫,或畫,或藏,其表現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創造了燦爛的賞石文化。
石文化在我看來,可大致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觀賞石;二是石雕;三是寶石。
觀賞石:顧名思義,以觀賞為主的天然奇石。它們或以圖取勝,或以形動人。
以圖取勝的石頭其色有深有淺,或塊或片,或紋或點,層層疊疊,交織交融,疏密有致,巧妙地構成了無窮無盡的天然景緻,再經藏石者慧眼識選和精心打磨,呈現出色彩艷麗、畫面完整清晰的幅幅畫卷:有的似祥雲繞山;有的像亭台軒榭;還有的狀人類物,惟妙惟肖。
以形動人的山石在土中生成,或成物狀,或成峰巒,或空靈剔秀,千奇百怪,沒有定狀,可以偶得而不可強求。山石除去污垢,度材取景,絕非自然景色簡陋的再現,要考慮意境的含蓄和深化,化有限為無限,成為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石形分為山形石、象形石、玲瓏石及文石盆景等。
山形石,最好四面可觀賞,峰巒要參差不齊,皴皺豐富多變,形勢雄渾宏大;象形石,其形態各異,自然天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達到出神入化,玩味無窮;玲瓏石,獵取某一奇觀,形成孤峰獨秀,疊嶂凝翠等藝術效果,具「天劃神鏤之巧,嵌空玲瓏之致」的藝術感染力;文石盆景,是將文石組合於大理石盆內,充分利用文石色潤、皴皺豐富細膩的特點,表現幽思詩境。
歷代文人墨客在鑒賞、收藏觀賞石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據文獻記載,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晚年收藏與把玩上店口石(俗稱上店石),該石產於莒縣浮來山中的上店口村。上店石呈怪石狀,嶙峋斑駁,色澤黝黑,紋理清晰,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他一生愛石,據清道光年間編的《榮城縣志》記載,蘇東坡當年曾來榮成海邊文石灘一帶揀石,見石奇特,愛不釋手,納於袖中,後來他的詩中也就有了「我攜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的佳句了。元代文學家張養浩,晚年辭官後,置奇石為友,至今仍有兩件奇遺留焉,一件是在濟南趵突泉公園內的龜石;另一件太湖石系明朝萬曆年間流散到桓台縣桓台鎮,至今仍保存完好。
觀賞石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涉及多種學科,它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的,如牽涉到美學、文學、園藝學、地質學、盆景學、生態學、生物學、繪畫雕塑、哲學、環境科學及社會科學等。
石雕:顧名思義,就是雕刻的一種形式,它是以雕、刻、研磨、切割等手段製作空間形象的美術品,材質也僅限於石料。其基本形式有圓雕、浮雕、透雕和線雕。
距今1萬多年以前,古人類就在石塊和岩壁上鑿打刻劃了許多優美的形象。石雕藝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覺醒的偉大里程碑,它是精湛技藝和高度抽象思維的結晶,它的出現便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創制出具有功能美學意義的石器,不僅能極大地提高勞動效率,而且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寶石:顧名思義,有很高價值的石頭,它們或以稀有而珍貴,如田黃;或以硬度高而值錢,如鑽石。
石頭的收藏和鑒賞、石文化的認知和宣揚並無捷徑,只有在石文化的大海中徜徉,才能分享石文化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
C. 奇石的文化溯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期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當武器,到新石器時期的打制石器;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建築材料,到現代化豪華建築中大量應用的花崗岩、大理石裝飾材料;從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簡單石制飾物,到後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各種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逐步定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古今一切利用石頭的行為及其理論,就構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文化現象不分古今、中外,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賞石文化則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塊(而非石製品)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因此,其發展歷史要比廣義的石文化史要年輕得多,晚得多。而且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一般來說,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製品)為現貨對象的話動方面,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據《太平御覽·闞子》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期(公元前二十世紀),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十分普及。據史料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而《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說文》雲:「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禹貢》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浮磐」都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寶玉或石雕、石刻製品)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園圃(早期園林)的出現,賞石文化首先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秦、漢時期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官」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公元一、二世紀)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三一六世紀),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巨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辟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峰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職銜,俗稱「三品石」。南齊(公元五世紀後葉)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南齊·文惠太子列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肪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峰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見,中國賞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的東漢便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紀),已達相當水平。 公元六世紀後期開始的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這是隋唐賞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開創了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個新時期。曾先後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紀初、中葉)手下擔任過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莊」,其中的怪石與奇花異樹在當時就極負盛名,號稱各地奇石「靡不畢致」,而奇石品種之多,僅有名號者既達數十餘種。李德裕「平泉山莊」和詩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園藝術和景石,點綴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有許多賞石詩文,他的《太湖石記》更是反映唐代賞石盛況及文化水準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十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末)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北宋徽宗皇帝舉「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於皇帝的倡導,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效尤。於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如米芾(字元漳)、蘇軾(號東坡)等賞石大家,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文壇、政界名流都成了當時頗有影響的收藏、品評、欣賞奇石的積極參與者。宋代賞石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出現了許多賞石專著,如杜紹(字季陽)的《雲林石譜》、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漁陽公的《漁陽石譜》等。其中僅《雲林石譜》便記載石品有116種之多,並各具生產之地、採取之法,又詳其形狀、色澤而品評優劣,對後世影響最大。又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怪石辨》載:「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聳秀、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足見當時以」怪石」作為文房清供之風已相當普遍了。
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的北宋米芾(字元肆)是11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他不僅因愛石成癖,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而且在相石方面,還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其實當時癖石者甚眾,米芾只是其中之一罷了,「愛石而癖」絕非米氏所獨鍾者。據文獻載:「米嘗守漣水,地接靈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終日不出。」當時有位監察使叫楊傑的,「知米好石廢事,往正其癖」。但正當他老先生振振有詞地教訓米芾時,「米徑前以手於左袖中取一石,其狀嵌空玲瓏,峰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米舉石宛轉翻復以示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之左袖。又出一石,疊峰層巒,奇巧更勝,楊亦不顧,又納之左袖。最後又出一石,盡天畫神樓之巧;又顧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得徑登車去。」這個故事十分生動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嚨、富於山水畫意的天然特色,和當時上層社會愛石、藏石的濃厚風氣。 元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均處低潮,賞石雅事當然也不例外。大書畫家趙孟頫(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是當時賞石名家之一,曾與道士張秋泉真人善,對張所藏「水岱研山」一石十分傾倒。面對「千岩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嘆「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呼爭摩娑。米公平生好奇者,大書深刻無差訛。」這一時期,在賞石理論上無大建樹。
明清兩朝(十四世紀中葉以後)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從恢復到大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數百年間,中國古典園林從實踐到理論都已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明代著名造園大師計成(字無否)的開山專著《園冶》;明·天年間王象晉的《群芳譜》;明·李漁的《閑情偶記》;明·文震亨的《長物志》等相繼問世。他們對園林堆山疊石的原則都有相當精闢的論述。「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長物志》)之說,至今仍是『小中見大』的典範。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異石論》,張應文的《清秘藏·論異石》,尤其是萬曆年間林有麟圖文並茂、長達四卷的專著《素園石譜》等,更是明代賞石理論與實踐高度而全面的概括。林有麟。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於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D. 什麼是石文化
人類對石頭的認識、發現、研究和利用、開發的過程所引發的,延伸相關內容、信息、活動和意識形態叫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