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翻譯如何促進文化傳播

翻譯如何促進文化傳播

發布時間:2023-08-04 06:57:07

1. 舉例說明翻譯是如何影響中國的語言文化,科技發展和國際交流

以英語為例:

1、文化影響

英語語言反映的是西方的特色文化,因此在很多英語語言中都會出現一些特定的文化信息,而這些文化信息和我國的傳統文化之間有很大不同,如果不掌握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特點,就會影響到最終的翻譯質量。

以動物為例,在西方,禿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說,人們對禿鷹並無好感,認為它是一種凶險、令人害怕的猛禽。在西方文化中,如果一隻黑貓在你面前跑過,那就會認為可能是不幸或壞運氣降臨了。

可是在中國,黑貓只是一隻黑顏色的貓而已。由此可見,掌握語言中特定的文化差異對於溝通尤為重要。

2、思維影響

由於地理、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的不同,東西方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心理傾向和思維傾向。從本質上說,西方人的思維特點表現形式是分析—邏輯的,而中國人的語言思維特點表現形式是整體—意境的。

人們常常認為,西方注重抽象思維,中國人注重形象思維。從英語句法上講,英語注重形式聯系和邏輯合理性;而漢語則偏於意境聯系或語境合理性。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直接表明態度和觀點後再說明具體內容,在語言上,將要點放在句首說出後再補充其他語言成分。

中國人喜歡側面迂迴,敘述外圍環境後點出話語關鍵,也就是說,先講清事情的由來,然後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觀點。由此可見,西方人倚重邏輯直線推理的方式進行思維,中國人則習慣於螺旋形、跳動、迂迴、環繞式的思維方式。

3、宗教影響

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英語中有許多語言來自聖經,還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也與宗教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心理活動、處世哲學等與其息息相關。

宗教對中國人的影響小於其對西方人的影響,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集中體現為儒家思想,其要義是如何做人,也就是修身的哲理與實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價值觀、語言、風俗、習慣等,當然也無時無刻不體現在語言中。

翻譯助推文化傳播會議召開

2021年6月,由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新聞與傳播學院、語言與文化研究院、翻譯傳播研究所、湖南省中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承辦的「2021年翻譯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該校召開。

圍繞如何「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翻譯如何助推傳統文化傳播」等,與會專家學者們展開熱議。翻譯界、傳播界、出版界等知名專家以及近百所高校師生代表近6000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會議。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中國報道雜志社社長陳實對湖南師大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所作出的努力給予高度肯定。「學校主動應對後疫情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面臨的嚴峻局面,在新文科背景下開展翻譯學和傳播學融合研究,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陳實認為,加強新時代的翻譯和傳播工作,要著力於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持續深化翻譯理論研究,關注新興技術對翻譯工作的有效支撐,重視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加強翻譯和其他領域的協作與融合。

以上內容參考:三湘都市報-翻譯如何助推傳統文化傳播?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引發熱議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選擇翻譯策略重在研究語言文化差異

2. 怎樣讓中國文化通過翻譯走出去

漢譯英時,用異化法去翻譯。也就是向英語讀者傳遞中國獨特文化,讓他們感受文化差異,體會異國情調。
提高國民素質及英語水平,可說出地道英語,方便外國友人理解。

3. 一個中國人學習英語如何傳播中國文化

傳播方法如下:
1、學好英語,與國外友人共同研究中國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2、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幫助學生學習理解中華傳統文化。
3、學好英語,用英語進行交流交際,每個人都可以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4. 在中英翻譯中借譯法如何體現文化傳輸

借譯是在同一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將源語文化負載詞翻譯為目的語文化負載詞。
舉個例子 wrap a baby in cotton-wool,英語的意思是「to protect someone too much without allowing them to be independent enough」,對這詞的翻譯,不能簡單直譯為「包裹在棉花里的孩子」,要結合中文的使用習慣及文化背景。中國人不熟悉什麼叫「包裹在棉花里的孩子」,但如果翻譯為「溫室里的花朵」,這個寓意就非常的淺顯易懂。「孩子」變成「花朵」,「棉花」變成「溫室」,這些詞語上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文化的差異,而翻譯就擔當了傳輸的媒介功能。
簡單而言,借譯法就是把原意換個說法接地氣。

5. 文學翻譯在文學跨國傳播中的作用

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美國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把中文作為外語系。如何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文化,中文圖書海外出版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橋梁。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中,英譯本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為目前比較流行的語種,英文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最好的一個介質。很多國家的民眾都是通過中國文學的英譯本來了解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化。「很多在保加利亞看到的中國文學作品,並不是通過中文翻譯過來的,而是先翻譯成英文,再翻譯成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作家、翻譯家《紅樓夢》譯者韓裴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

繁簡字的差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譯入與譯出的不同成為中美文化互譯的主要挑戰,而對於中國知識的匱乏則成為中文圖書進入美國市場最大的絆腳石。資深的出版人,美國紐約大學羅伯特·本齊認為目前中國出版物英譯本太少了。「中國的出版商參加法蘭克福圖書展等,包括北京書展,所有的書目都是中文的。」如果這些書目都是中文的而非英文的,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書目被拋棄在垃圾堆了。當然不是所有的書目都翻譯成英文,但是至少感興趣的書目可以被翻譯成英文,因為「把作品翻譯成英文,更容易從英文翻譯成其他的小語種,這樣就更容易一些。另外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可能英語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二外。」

年逾古稀的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有評論稱,沒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說翻譯成英文,莫言的影響力恐怕難以深入西方,他對莫言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翻譯需要國家的力量

英譯稿很重要,但是英譯稿很貴。除了英譯稿,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語種,其實對作品來說,只要有一個譯本,就是走向世界的最好的敲門磚。在歐洲市場上,很多的出版商能掌握多門外語,無論是法語翻譯稿,德語翻譯稿,對中國文學作品來說,都是走向世界的一個契機。

文學翻譯在文化交流中作用非常重要。各個國家對翻譯都非常的重視。目前國際通行做法,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提供資助,對翻譯家們提供各種其他形式的幫助和支持。據了解,中國已與世界50多個國家簽訂了相互翻譯對方經典作品的協定,中國圖書已經進入到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了鼓勵更多的海外翻譯家投入到中國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中來,中國政府專門設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和絲路書香工程,6年來資助了3700種圖書的對外翻譯出版。已成功舉辦10年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共表彰了法國、俄羅斯、德國、美國等32個國家的69位在介紹中國、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海外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

由中國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自2015年創辦以來,以文學出版為媒、以翻譯合作為橋,並通過工作坊、寫作營、翻譯沙龍等方式豐富研修內容,發現合作機會。2015年研修班促成了30餘國的50餘位研修代表與10餘位中國作家、詩人和學者面對面交流,直接和間接推動了《水滸傳》、《安魂》、《南京大屠殺》、《湖光山色》、《敵人》等一批作品以高質量翻譯在海外落地,讓世界各國讀者分享了中國文學和出版領域的成就。

文學就是一個橋梁,讓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互相了解,進而認可。中國文學濃縮了中國文化,無論三千多年傳承至今的《詩經》,還是當代作家們筆下描繪普通人生活的作品,都傳遞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夢想、信仰和追求。如何讓世界各國人們認識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走出去,文學翻譯是關鍵。

6. 文化傳播與翻譯論文

論文摘要:翻譯過程不僅涉及兩種語言,還涉及到兩種社會文化,這就要求譯者翻譯時不能只在語言上推敲,還應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採用合適的翻譯策略,以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使譯作可以被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所接受,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翻譯的文化傳播作用。

論文關鍵詞:翻譯 文化傳播 文化背景

一、文化的概念及翻譯的任務

(一)文化的概念

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兩個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溝通,不僅決於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於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因此,文化翻譯應「突破以往『語言的囚籠』(theprison一houseoflanguage)的束縛」,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進行。筆者認為,當今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傳播空前活躍,翻譯又是文化傳播中信息轉換的橋梁,人們對翻譯與文化的關系也愈來愈關注,因此如何翻譯以實現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播,我們就有必要進一步探究了。

有關文化的定義很多,筆者贊同王克非的定義:「所謂文化指的是歷史上創造的所有的生活樣式,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談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們在某一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他的定義指出了文化具有相對性和文化是人們行為的指南這兩個重要概念。

(二)翻譯的任務

翻譯過程不僅涉及兩種語言,還涉及到兩種社會文化。正如張今先生所言:「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近代學者越來越注重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奈達曾指出:「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二、文化傳播與翻譯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並受著文化的制約。任何語言文學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註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翻譯的過程就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而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兩種文化。我們常常見到由於缺乏對源語文化的了解而錯譯、誤譯的情況。例如:將toblowone』sownhom譯為「各吹各的號」,而這個習語的真正意思是「自吹自擂」。因此,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語言。我國著名學者王佐良教授在談到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時曾指出:「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他處理的是個別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譯越來越被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由於社會歷史、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原因,中西方存在著較大差異,彼此對事物的好惡不同,因此在遣詞造句上就各具特色。例如,英語中綠色常用來表示「嫉妒、眼紅」等意,如片語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若把「眼紅」譯為「red-eyed".將會使以英語本族語的人不能理解其內涵。又如,同一動物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是互不相同的。英語民族有愛狗的傳統,中國人卻崇敬龍。在封建時代,龍是皇帝的象徵。中華民族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龍」(dragon)在西方世界的神話傳說中卻是一隻巨大的蜘蠍,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嘴中噴出火焰,是罪惡的象徵。因此,中文的成語「望子成龍」若譯為「",西方讀者一定會大惑不解甚至產生誤解;若譯為「toexpectone』」或「"則能恰如其分地傳達源語的文化內涵,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中英人民對於某些動物的心理反應是不完全相同的,這就要求翻譯時必須進行適當的轉換。

中國遵循直覺的感悟式的思維方式,追求形象思維。而西方開放性的商業社會造就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外向型思辨。這種外向性的「思物」又形成了西方注重邏輯關系的分析性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模式決定了對語言的兩種審美標准:語言的形象美和語言的邏輯美。例如: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O』;

;

.

對照上面馬致遠的「秋思」與譯文可以看出,原詩通過九個形象性名詞的連續使用,譯文則是通過形式完整的邏輯語句來抒發作者當時的心境,這正符合東西不同思維模式的特點。所以,在翻譯時若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打破原文形式上的束縛,運用不同的思維模式構建譯文,以符合譯入語文化的審美標准。

因為中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社會習俗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人們的行為方式又受社會文化的潛在指引,所以翻譯中最大的困難往往不是來自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這就要求譯者翻譯時不能只在語言上推敲,還應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將翻譯做好。

四、文化翻譯的策略及原則

(一)翻譯策略的選用

翻譯的目的是促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溝通,因此,翻譯是文化傳播的中介,而譯者就是文化傳播的使者。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翻譯目的、譯者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社會氛圍、讀者的趣味要求等可變因素息息相關,又直接影響到翻譯效果。因而,異化與歸化等翻譯策略在中外翻譯史上都留下了濃彩重墨的一筆。「歸化翻譯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和「異化翻譯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是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LVenuti,1995)創造的術語,用於描述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翻譯法追求譯文文體自然流暢,一目瞭然,其目的是盡量減少原文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的陌生感;而異化翻譯法則故意沖破目的語常規,把原文本的異國情調帶到目的語文化之中。隨著翻譯研究越來越重視文化因素的作用,異化與歸化也被置於文化研究的大視野中進行關照。葉子南將西化界為在兩個語言體系中已固定的表達方式間有差異時(英譯中)所採取的原語的表達方式;並認為緩慢適度的西化有益無害,西化的總趨勢是合理的。郭建中認為歸化與異化各有其長,這兩種互補的方法將同時並存。孫致禮則持適度原則,即在「純語言層面」用歸化法翻譯,在「文化層面」力求最大限度的異化。但他們又都推斷異化法將最終會占上風。

(二)「文化傳真」:翻譯的基本原則

魯迅說:「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所謂「異國情調」,魯迅指的不是語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盡量保存原文所蘊含的異域文化特色。韋努蒂積極倡導翻譯過程中對源語文本的異化處理,從而揭示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和文化上的差異。這就是說,翻譯不僅要考慮語言的差異,還要密切注視文化的差異,文化差異處理得好壞,往往是翻譯成敗的關鍵。語言可以轉換,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一定要真實地傳達出來。因此,「文化傳真」應是翻譯的基本原則。

為了能夠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來源於典故或宗教的習語常採用異化的譯法。當然,為了照顧譯語讀者的需要可採用直譯加註腳的方法,如漢語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由於基督教國家對「和尚」這一概念比較陌生,而有關和尚的典故更是鮮為人知,所以可以採用直譯加解釋:Onemonk,twobuckets;twomonks,onebucket;threemonks,nobucket,nowater一morehands,lesswork.這樣既傳達了語言的意義,又傳播了文化背景知識。

與「文化傳真」相對的是「文化誤導」。如果光在文字上做文章,不考慮其文化內涵,有時難免會使讀者對異國文化產生誤解。如《紅樓夢》第一回《好了歌》中第一行「世人都曉神仙好』,,霍克斯譯為「"因為「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從「罪孽」中得到「拯救」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它利於譯語讀者的理解,但同時它也誤導譯語讀者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而楊憲益卻譯為「Allmenlongtobeimmortals",變「神」成「仙」是道家的最高理想,"immortal」自然承載了中國道教的許多文化內涵。用異化的方法把它英譯過來,既忠實於該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中國文化介紹給西方人,讓他們了解中國文化背景。這樣處理顯然彌補了歸化翻譯的不足。

「文化傳真」就是要求譯者盡量保存源語文化的韻味,使讀者擴大文化視野,了解異域文化的精髓,從中獲得知識和啟迪;要求譯者不僅要熟知譯語文化,而且要熟知源語文化,熟悉其政治、經濟、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哲學思想、科技成就等。通過對比,才能盡窺源語之妙,運用譯語做到真正對等的傳譯。翻譯工作者應該把傳達外國文化、繁榮和傳播本國文化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帶著強烈的文化意識,認認真真地做好等效翻譯的工作。

閱讀全文

與翻譯如何促進文化傳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