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傳統藝術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國潮文化的興起滋養了傳統藝術的土壤,越來越多的國人,特別是青年群體開始關注傳統文化、走進傳統文化。穿梭於大街小巷,經常會看到身著漢服出行的年輕人。一首首具有鮮明民族古典風格的歌曲正通過網路悄然走紅,一個個國潮品牌更是成為消費時代的新寵。如今,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已經成為了當下最顯著的社會現象。
國民文化的自信離不開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在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文章,從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傳承與創新的角度,指明了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方向與路徑,增強了堅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強大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文化動力。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轉中,傳統藝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學積淀打動過無數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曾經燦爛的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當中一度被貼上了復古守舊的歷史標簽。究其根源就在於當代年輕人不能接受其刻板、無趣,沒有現代元素的表達方式。河南電視台節的「水下飛天」、「端午奇妙游」等節目,在堅守傳統文化、藝術本體的前提下融入時代審美和價值,顛覆了人們肆迅對傳統文化的固有認知,在年輕群體中迅速走紅破圈首雹信。這就充分證明了傳統文化並非曲高和寡,一旦遇到大眾喜愛的表現形式,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放眼當下,00後已逐步邁入職場,90後開始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由他們組成的新生代用戶群體追求個性化、注重生活品質、強調文化歸屬感、喜歡劃分興趣圈層。傳統文化想者輪要更好的觸達年輕群體,藉助互聯網平台的數字化宣傳技術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以深受青年人關注的成人素質教育平台大鵬教育為例,該平台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青年人渴望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迫切需求,利用數字化課程和直播互動等多媒體方式,為傳統藝術的表達注入時代新活力。
在大鵬教育看來,傳統文化曾經在青年群體中的弱勢除了內容表達缺乏新意外,更重要的是缺少具備時代屬性的傳播渠道和表達方式。以國畫、書法為例,傳統的學習和傳播方式多依賴於個體的口傳親授,形式單一且傳播力相當有限。年輕人感知不到藝術的魅力,因此很難吸引他們關注。線上直播、互動等形式的出現打破了時空限制,真正實現了讓藝術的美感觸手可及。妙筆生花、實時互動、即時教學,不僅延展了傳統藝術的舞台,更以其互動性、趣味性,拉近了年輕人與傳統藝術的距離。
② 如何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退隱到博物館里,而是應讓它融入到每個普通市民的生活點滴中。」6月11日,恰逢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系列非遺主題活動即將拉開帷幕,青島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在闡述這項活動的初衷時如是說。由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青島市文化館、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等承辦的系列活動,將開展包括演出、展覽、座談會等三大板塊7項活動,讓傳統文化走近市民身邊,讓其聽見那些古老文化的鮮活呼吸。
創新性+產業化 讓古老非遺「活」在當下
目前,青島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2項、省級47項、市級97項,數量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廳確定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我市18個代表性名錄名列其中,入選數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但非遺並非只是名錄冊上的一筆痕跡,「讓每個市民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璀璨魅力,並從中汲取無窮的文化營養,是新時代賦予每個非遺工作者的使命。」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火在民間。
「讓非遺『活』起來,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意識上的創新以及產業化的支持。」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上,曾將鴛鴦螳螂拳和即墨祭海儀式九獅圖結合起來,上演了場面氣派的武術舞蹈;取材「非遺」項目泥老虎,讓數十名虎頭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從而在保留非遺項目精髓的前提下,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這就是一種意識上的創新。」
而在非遺產業化上,青島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們也在不斷摸索。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負責人介紹說,4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即墨市申報的指墨畫、春寶發製品傳統製作工藝,目前都已經進入到產業化的序列,傳承人不再僅僅依靠非遺項目保護經費這支拐杖前行,而是在市場化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生存、傳承之路;而今年10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青島項目中,城陽區申報的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市南區申報的香酥雞烹飪技藝和市北區申報的萬和春排骨砂鍋製作工藝赫然在列,「實際上,這些技藝已經產生了不錯的經濟價值,我們不妨再往前推一推,讓他們去探索產業化的可能性。」
微演藝+展覽培訓 讓傳統藝術「火」在民間
「非遺其實離每個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識的關注而已。而我們希望通過一種不期而遇的形式,喚起大家的非遺記憶。」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在青島興起的「微演藝」六進公益演出活動無疑與這種非遺文化普及思路相得益彰。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端午節當天(6月9日),在青島萬象城東門(2號門),將有一場集傳統戲曲、武術表演、木偶戲於一體的互動民俗文藝秀與市民「不見不散」。而每逢節慶必推新的廣場演出與進校園活動也將如約而至——2016「鄉音鄉韻」青島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專場文藝演出,將於6月11日上午10點在五四廣場中心舞台舉行。
除了豐富多彩的演出之外,展覽活動分量也足夠,「剪紙藝術與生活對話」——2016青島民間剪紙藝術優秀傳承人作品展將於6月9日至6月底在青島市文化館群星展廳展出;「文化遺產日」期間,青島市文化館的「非遺」展廳,將以圖文和實物陳列的形式,向廣大市民介紹我市國家、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6月16日,青島市文化館還將邀請「非遺」十大門類專家以「加強文化非遺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為主題探討我市「非遺」保護的新途徑、新方法。6月17日,青島文化館將邀請國家級「非遺」專家舉行2016「我們的工匠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講座,講述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應怎樣與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
「從演出到展覽、講座,我們希望這些活動能夠常態化,讓市民不僅僅在非遺日才能看到非遺的魅力,真正感受到 『天天都是非遺日』。」
③ 如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僅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而且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力的舉措,大力繁榮文化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讓人民在文化的沐浴下生活得更加幸福。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工作。要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堅持抵制庸俗現象,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二是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使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各類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
三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
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要廣泛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支持群眾興辦各種門類的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④ 如何加強文化建設,改善文化生活從三方面角度回答
加強文化建設,改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