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西有什麼名勝古跡
陝西省位於黃河中游、漢水上游,跨黃土高原中部,因在陝原以西而得名。
境內北部為黃土高原,中部為渭河平原,南部為秦巴山地和漢水谷地。
全省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3402萬,6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84個縣,省會西安市。
秦嶺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昌氏,較乾燥,大陸性特徵明顯,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5-6個月。
陝西歷史悠久,文物眾多。
旅遊名勝有西嶽華山、西安碑林、大雁塔、西安城牆、半坡村遺址、秦始皇陵、秦兵馬俑博物館、臨潼驪山風景區、黃帝陵、昭陵、乾陵、法門等。
著名土特產有臨搏液潼石榴、火晶柿、寶雞煙葉、朝城茶椒、商洛核桃、安康金漆、紫陽綠茶、秦川牛、關中驢以及黨參、杜仲、蠶桑等。
還有西鳳酒、搪基迅物瓷、毛毯等。
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
全市總面積近10000平方千米。
市區面積約816平方千米。
是陝西省省會。
下轄八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閆良區、臨潼區);五縣(長安縣、戶縣、周至縣、藍田縣、高陵縣)。
市總人口618萬餘人,有回、滿等少數民族。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自西周時期到唐朝,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近1100年,在我國六大古都中是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個都城。
西漢時,這里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且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諸國進行文化交流,直到唐代交往更加密切。
悠久的歷史,為西安遣存下許多極為珍貴的文物古跡和著名的風景名勝,使西安成為全國重點旅遊城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紛紛到西安來觀光旅遊。
寶雞市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端,渭河北岸。
現轄金台、渭濱二區。
是隴海、寶成、寶中鐵路的交匯處。
素有"川陝甘之咽喉"之稱。
著名的周塬遺址、秦都雍城遺址、法門寺地宮遺址都在本區之內,天台山、太白山森林公園、金台觀等是當前旅遊之熱點。
境內資源豐富。
秦嶺、關山林茂草豐,是核桃、花椒、生漆、沙棘、名貴中葯材的天然寶庫。
也是熊貓、金絲猴、大鯇等稀世珍寶繁衍生息的地方。
安康概況
安康市位於陝西省最南部,為秦嶺巴山山地,北與商洛、西安兩地市毗連,自古以來就是陝南有名的"板谷川"和"魚米川"。
是陝西南部新興工業城市。
安康名勝古跡,風景區眾多,香溪河、擂鼓台、旬陽千佛洞、筆架山風景區等已成當前旅遊熱點。
安康為我國北亞熱帶與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
動植物十分典型。
為陝西茶葉,中葯材主要產區。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陝北高原與毛烏素沙漠高原的過渡區。
無定河兩岸,水田連片,河網交錯,為"塞外江南"。
是陝西省的雜糧主產區。
煤、天然氣、石油儲量豐富,其中神木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動力煤和氣體煤,靖邊是世界級大氣田,榆林歷史悠久,自秦漢以業,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留下了許多故事和文物勝跡,鎮北台、統萬城、紅石峽、李自成行宮、易馬城等都吸引著中外遊客去領略北國沙漠風光。
延安市位於陝北高原,延河之濱,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的歷史文化古城,舊名膚施,素有"塞北咽喉""秦地要區"之稱。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延安是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革命舊址140餘處,有棗園、楊家嶺、王家坪、南泥灣、鳳凰山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除革命遺址外,延安的名勝古跡眾多,以環城三山(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萬佛洞、木蘭陵園最為著名。
北距延安180千米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皇帝的陵墓。
宜川縣東40千米處還可看到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
土特產有陝北紅棗、小米、洛川蘋果等
② 陝西有哪些特色的傳統文化
1、歷史世界歷史名城,華夏精神故鄉—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
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
2、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春耐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3、西安作為中國歷史古都,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有大街小巷裡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
下面我就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貨們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單全吃一遍。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
這種面煮扒宴春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
特色小吃有: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粉湯羊血;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羊雜碎;祥沒臘汁肉夾饃;臘羊肉;籠籠肉等。
4、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中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安康市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楚文化影響,民間自古喜龍舟。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漢江兩岸群眾都會用劃龍舟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西安臨潼既是兵馬俑的故鄉,又是享譽全國的石榴產地。
每到秋高氣爽之時,亦正值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為驪山增輝添色。
西安兵馬俑石榴節把這兩項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旅遊客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
③ 陝西西安被稱為「十三朝古都」,都是哪幾個朝代
十三朝古都,十三朝包括: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3)陝西有哪些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國古都學會認定的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歷史最長的古都。 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④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