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俗文化有哪些 民俗文化介紹
1、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2、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有:猜燈謎、貼春聯、畫燈籠、京劇、花燈報元夜、踩高蹺、舞龍、舞獅等。
3、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貳』 中國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內容
過春節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別盛大的節日,不管出門在外有多遠,到了這個節日都會趕回家與家人團圓,每到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家家戶戶都會歡聚一堂圍在桌子旁邊吃團圓飯,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會去親朋好友家裡拜年,舉國歡慶。
過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由來已久,這是為了紀念楚國屈原而產生的一個節日。中國人過端午節有一個傳統,那就是一定會吃粽子,賽龍舟,吃雄黃酒。在汨羅江畔的人們還會往江水裡面投粽子,把汨羅江裡面的魚蟲喂飽了,這些生物就不會去食屈原的身體了。
過中秋節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佳節大家會圍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如果是住在錢塘江附近的人們,可能還會在這一天去觀潮。每到了這一天,人人都會想起蘇軾特別著名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寄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
七夕節
因為七夕節是中國所有的節日當中最浪漫的一個節日,所以七夕節有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牛郎和織女的美麗傳說眾所周知,所以七夕節一般是有情人的節日,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深受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叄』 中國民俗學中六個民俗事項是指哪些
1、民俗學原理——對民俗事象發生、發展、演變及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包括對綜合與單項問題的研究。
2、民俗史——對民俗事象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描述。包括通史、斷代史、專門史。
3、民俗志——一種對一定范圍(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區)民俗事象進行科學記述、描寫、呈現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學史——關於民俗問題的思想史、理論史,也包括研究史。
5、民俗學方法論——關於民俗事象整體整體的觀察研究和和具體的調查整理的技術與方法兩方面的理論。
6、資料學——關於民俗事象資料的獲取、整理、保存和運用等活動的探索與討論。
(3)中國民俗文化課講什麼擴展閱讀:
民俗的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
民俗學的緣起:
民俗學產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 英國在產業革命之後, 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它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與過去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形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產生一種從科學上給予解釋的訴求。
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 (volkskunde) ,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
『肆』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飲食、中國功夫、茶道、崑曲、瓷器、儒家思想、中醫理念、傳統音樂、民風民俗、禮儀。
1、飲食
智慧的中國人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2、中國功夫
中國功夫是中國武術和中國氣功的一種統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人類自身的肢體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的體育運動。
3、茶道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在中國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更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始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4、崑曲
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5、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同為一詞。
6、儒家思想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不管是以孔子的仁愛思想做慎跡,還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做為中國孝行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思想學派。在中華大地上綻放異彩,獨領風騷。
7、中醫理念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8、傳統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歲月積淀和總結中形成了專屬於自己民族的音樂特色。從西周開始民間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琴曲《高山》、《流水》等。
9、民風民俗
從整個中國范圍來說,漢族大的習俗是大體相同的,比如都要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端午節一般會舉行賽龍舟、插艾草辟邪、吃粽子等,但實際上各地的節日習俗不盡相同。
10、禮儀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儀禮》、《禮記》、《周禮》等純並文獻記載了古代中國的各種情形下的禮儀,主要有五禮。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與從西方傳來的商務禮儀截然不同,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伍』 中國民俗文化有哪些基本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
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
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
『陸』 中國傳統文化講課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思想政治專業的素質拓展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要達到以下目標: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中國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內容,擴展知識,理清脈絡,進一步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在了解、認識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成就有一個宏觀的、明確的把握,從而引發他們關心和思考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問題以及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五、課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中華先民創造出的歷史悠久、成就燦爛的文化,以補充學生知識鏈條的缺失,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正確理解和分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文明的淵源,提高自身文化創新的信心和本領;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大勢,領悟中國文化主體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認識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具備從文化角度分析問題和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學生能夠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具備全人類文化的眼光來看待各種文化現象的能力。
六、課程教學內容
導言(共2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使學生理解文化的涵義和特徵,掌握中國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圍、功能作用,以及學習的目的、意義和方法,充分認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端正學習的態度,為以後該課程內容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柒』 傳統文化課程有哪些內容
傳統文化課程有這些內容:炎黃時代與中國文化的開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中國哲學、倫理道德與人文文化、中國古代宗教的主體——佛教與道教等等。
傳統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別稱文化遺產,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