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文化和越文化有什麼不同為何都統稱吳越文化
從地理學中,吳朗主要分布在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省以及江西,福建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吳語言分配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使用大約7000萬的人口。作為中國方言,吳語已經成立,直到現象的發展,經歷了20多萬年。有些學者認為吳郎的原始來源應該是古代教堂。
從第一個秦到六個扇區不同地區的諧波也會不同。浙江省尹吉被稱為岳,溫州被稱為岳葉,東浦,楊悅被稱為楊悅,福建地區被稱為越來越多,廣東就是南嶽,廣西是西火或羅岳,散落在江漢地區的人叫山。
你知道吳悅的文化起源和吳越文化特色嗎?
首先,吳悅文化
吳越文化依靠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北到長江天翼,西,襄陽平原,南部南陽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東海洋。這里的河流,許多湖泊,適當的氣候,陸地和美麗,山區都豐富,地球特殊名稱,普通湖區魚米香氣,太湖流域是世界糧倉,絲綢小鎮。上海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的重要門戶。南京和杭州是我國六個古都,杭州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頂級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形成了最密集,最經濟地發展的「金三角」地區。這是中國的寶藏,人民傑出。
自唐宋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到江南,文化中心將搬到吳悅,宋代之後,吳百年的發展,吳燁文化一直在追求所有文化在我的國家。最高。吳越文化有一個狹隘和一般的意義。狹窄的吳越文化是指春秋時期吳國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綜合症;廣義武悅文化是指長江東南部東南沿岸吳悅人民武悅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呼叫。吳越文化的范圍在本書中表示,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和上海。
二,吳悅文化源流
現代吳語分布在長江,北部和江淮官方詞的五個省份,西部和慧語,交界處,南部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吳朗首先形成在江蘇南部(蘇州,無錫,常州,南京),將延伸到安徽南岸和浙江北部的杭家湖平原,然後去中心部分浙江,南和西南。不同的吳語分布,新年南部北遷移民的情況也將不同。中國南方,浙江,浙江,我收到了更多北遷移民,如西金,王室南峪,丁迪金陵,中原民族歸夢和他的近期。北方街道到浙江集中於吉吉縣,江蘇大量移民以來,近代已在錢塘江北部。因此,這些領域的吳語更有可能受到北部的影響。你知道吳悅的文化起源和吳越文化特色嗎?
吳和岳在古代兩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概念中。吳也叫吳,他的祖先生活在浙江南部南部的這一領域,浙江南部南部。上一年的上代,周泰王古龔的父親紫博,鍾永治在他的兄弟中製作了王子,楠本到吳,建立了吳國,春秋,杜蘇(現在蘇州)。越多,也越名,越是古代「越南」分支。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傳說是很多夏天。 Yue Guo在該市,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可以在春秋時期爭取武楚的平衡。雖然吳他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地區,在太湖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習慣和社會習俗。他們創造的文化是不同的,不同的是相同的。
吳文化的誕生是在南京鎮江。南京北部的北宜陽營地重點了大規模的文化遺址。銀陽營地文化上方仍然有一層湖文化,這兩個文化層呈現了吳文化產生的土壤。由於南京的地理位置,鎮江接近中原,導致吳文化被中原文化相對較大,這與寧邵平平平和太湖汝拉的文化顯著不同。
天堂和人們仍然很自然
江南花園代表蘇州,杭州,無錫,揚州等地門店,蘇州花園也代表了江南花園的最高藝術藝術,所以有「江南花園,蘇州花園,江南」。蘇州花園設計精緻,倡導著本質上的花園概念,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之一。蘇州的獅子森林,謙虛的管理員花園,揮之不去的花園,凈大師花園,Canglang受到教科文組織的約束,該組織包括在世界遺產文化目錄中。在明清時期,揚州市因商人聚集而熙熙攘攘,而且有許多著名的花園,梅蘇林,魔鬼,豐田,嘉軒和五英畝的花園都在明代時期著名。清代八名著名的花園(王紫玉園,媛媛,媛媛,河源,Zhihuyuan,Nanyuan,鄭宇石源,花園)。經濟發展促進了揚州市建設。
「天國」是中國傳統想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應對「上帝」和「人民」的關系,中國人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戰國《揚州畫舫錄》,當天結束,地球,人作為「三人才」,最理想的境界是「天堂的協調」,所謂的「蒼缺於天迪陶,天迪」的范圍天地,這不是一切事物,「在自然的自然生活中,中國的智慧祖先將是良好的一致性,而且自然並具有自然和諧自然。可以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史離不開「天國」的概念,這影響了中國人生的各個方面。
㈡ 吳文化發源地
無錫。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贛北皖中南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
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與聲音(的體系總和。
㈢ 吳地的吳文化區
當今的吳文化區即吳語文化區,分布在蘇南(不包括南京鎮江的市區)、浙江、上海、皖南局地、贛東北。古時的吳文化區包括南京鎮江以及皖南甚至江北的一些地區。
古時的南京、揚州、滁州和鎮江都屬於「吳語文化區」的范疇,其傳承的士族文化有濃烈的江南吳文化特色。此外吳文化傳播的范圍還可以明確至安徽南部的徽州、黃山地區,這些地與蘇南、浙北接壤,傳統上習俗相近,出行團滑姿多乘舟走水路,民居沿水而築。明朝以來由於省域不按文化圈劃分,蘇浙兩地吳文化圈的人們對於吳地的認同態度有所不同,今天說到吳地一般就是指的蘇南,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浙江的吳文化圈則被稱以「越」,實際上古吳國、古越國的習俗文化早已失傳,現在流傳下來的江南文化始於塌絕永嘉南渡,發展於隋唐,成型於南宋,而極盛於明讓蘆清。
㈣ 吳文化的風俗習慣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太湖中的吳縣三山島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址,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吳先民已在本區域生息繁衍。近年來,瀕臨長江的張家港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陽澄湖畔的吳縣草鞋山遺址(堆積有 10個文化層),它能完整地說明本地區的歷史演進。第十文化層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時的先民們已過著定居生活;住在木結構的建築里;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產,已大量種植經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豬、狗、水牛等家畜飼養;從獲得的三塊紡織品殘片可知當時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圖案藝術相當高超,操作工藝相當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吳興錢三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表明:家蠶首先是吳地吳人養育的;緩絲織絲的技術,不僅發祥於本區,而且遙遙領先於全國和世界。這遺址還出土有五千年前的農具——省河泥的幹部,這表明本區的農技水平早居全國最先進的地位。又如吳江海堰、團結村等遺址中出上有彩漆繪的陶器,時距今五、六千年間。更使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錢塘江流域有大量的發現),無一不被列為精美絕倫的珍品。這一「玉文化」不僅表明了吳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產水平,而且對我中華民族從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築風格、審美情趣等許多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考古與上古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本區域發生過兩次大的洪災,先民們一支渡海北上,一支過江入淮進中原,人數很多,還有少數殘留於台地山麓。進入淮北中原地區的史稱「九黎」、「三苗」,經黃帝、堯、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崗坡上的少數支族隨後也漸次發展壯大。在周代,寧鎮、太湖兩區域的先民組合一體——即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吳國。它在傳承良清文化的基礎上,交融進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與南面的越文化,創造出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義的吳國文化,即吳文化中極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限於篇幅,僅舉其兩個突出方面:一是軍事領域,居當時中國的最前列。吳國不僅有幾萬精良的陸軍,而且有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吳國兵器之精銳,在當時首屈一指。更具曠世意義的是,它孕育了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及其名著《孫子兵法》,至今還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乃「中國歷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來原貌仍存,這不僅在中國即使於全世界也難覓其偶!
由於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域內的地區性特別強,多元性明顯。由於這種自然環境差異,必然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居民的氣質、習俗、風情,意識、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的差異。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那膩、柔和、智巧與素雅。以後隨著歷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亂,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吳地,他們的生活習氣,加深了吳地吳人的上述特性。到唐與兩宋時代,吳地城市經濟、城市火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明清期間,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都躍居全國「第一大都會」,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里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
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中國歷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長近四十里,與當時首都洛陽相仿。水陸雙棋盤格局,獨一無二。城內宮室、花園、寺廟、茶室、酒樓、河道、橋梁之多之美之麗之巧,無他城可倫比。距今2500年左右吳人言僵(子游)求學手孔子,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漢代吳地郡學林立,誦讀之聲不絕於途。隋唐時創建科舉制度,分科學校應運而生。至宋朝,府學縣學,里、村的社學、義塾以及寺院經辦的經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學者主持的書院也以吳地為盛。明代,蘇州地區有社學七、八百所,清代更見發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學就讀。吳人好讀書,已成為傳統風氣。正由於這種深廣的教育基礎,故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進土、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
傑出的文學家代有輩出:陸機、陸雲、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文徵明、馮夢龍、金聖嘆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的《三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居很高位置,馮氏對《吳歌》的搜集整理與創作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吳歌乃吳人尤其下層勞動者所創作的民歌,其形式、內容與感染力遠較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優美動人。它源遠流長,戰國時的屈原就稱羨吳歌的優美動聽,而且歷史、社會影響大。明清兩代,全國主要城市都有專以演唱吳歌為專長的藝伎傳唱,如著名的王翠翹、陳圓圓、童小宛等。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袁妃也均以這一技藝來取悅皇帝。當時普通百姓亦以會唱吳歌為時髦。笑語為我國一支最古老的語種,迄今穩定少變。唐代語音學家陸德明常以吳音去注釋古代經傳。吳語自先秦時起,就享有「糯軟甜脆」的贊譽,精場帝也以效說吳語為榮。到明清時期,大凡上層人士,尤以婦女如妃嬪、名妓,下至戲曲演員、江湖藝人,均以操吳語為時髦。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著名的昆劇孕育於明代的吳地,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至今依然為海內外所注目。評彈將評話與彈詞合為一體,操吳語,博採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熔說、噱、彈、唱、演於一爐的綜合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中華民族的輕音樂「江南絲竹」,於音樂天地里獨樹一幟。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變化有致,在構思、布局、造型上深蘊詩情畫意,藝術與自然之美和諧地統一。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都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一大特徵。
吳門的書畫藝術為舉世公認。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世時,就為國內外人士所欽佩。那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書畫為一生中之殊榮。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不僅在歷史上曾獨步全國,至今在絲綢、刺綉、木石雕刻、燈彩、制扇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絲綢、刺綉之精美絕倫,紅木傢具及雕刻技藝世無其匹。蘇州燈彩與蘇扇之華美精巧曾在歷史上享第一之譽很長時間,茲僅舉兩小例以一斑窺全豹。①擔相。用泥捏成各種人物面相,肢體以香樟木做成,手腳都能活動,再配上四季農飾,組成各種藝術場景擺設,它將中國雕塑大師唐代楊惠之的技藝實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會意義很大。仿照顧客的相貌,哪怕額上一塊小疤都能維肖維妙地捏出來。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種製作場店,能以一根發條作動力,制出像「童子拜觀音」、「攪娥奔月」等高級玩具,不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動作,就連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搗葯。「工巧絕倫,舉國無雙」,確是歷史的真買寫照。
吳中的飲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鮮享譽全國。吳地不僅有自成體系的「蘇幫菜」以及一大批高檔菜館酒樓,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講究日常餚菜而名聞遐爾。歷史上「船菜」特具水鄉地方特色,蘇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及糕點糖果,其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質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來一直令海內外人士贊不絕口。
人文景觀「聚寶盆」的吳地民俗是吳文化的又一代表。在歷史上它就以博厚豐繁饒有興致而稱絕全國,而且無論其衣食住行、生產勞動、愛情婚姻、人生禮儀、生老病死、節令玩耍等等無一不多姿多采,別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還品位高級。比如,明清時代的八月中秋節除通常的賞月吃月餅食菱藕外,還在虎丘山上舉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戲曲演唱競賽;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節至山塘街「看出會」,好比西方許多國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歡節」,其內容奇特豐富,傳統色彩鮮明濃烈,傳唱至今的古代中國民歌〈大九連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足以為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十魚文化十稻文化十蠶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凝煉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徵。
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徵,導致了吳地吳人千百年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榮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較諸其他地方文化更強的開放性、吸收性與融匯性的特點。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經濟型的文化。優秀的吳文化必將對祖國的四化和統一大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㈤ 吳文化到底起源於哪裡
「吳」的形成。相傳3100多年前商代晚期陝西岐山下周部落的首領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三兒子季歷有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叫昌。周太王認為周部落以後的興旺要靠昌,太伯、仲雍估計周太王想把王位傳給季歷,並且傳給昌,於是他們兩人假借采葯為名南奔梅里(即今無錫市梅村鎮),並按照當地土著人的習俗斷發文身(便於下河捕魚、打獵掩藏),來避開季歷,這種謙讓的美德傳誦至今,故今稱太伯為至德。後來周太王果然立季歷為王,並傳給昌,昌就是開創周朝的文王姬昌。太伯、仲雍在荊蠻之地與當地的土著人為伍,受到當地人的愛戴,於是成立了「勾吳」國,這就是「吳」的形成。「吳」同「魚」、「吾」、「無」同音,與吳地土語音相似,最早這個「吳」字出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當時是以魚的形狀出現的。太伯、仲雍的南奔同時帶來了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就是吳文化。
文獻記載:《史記·吳太伯世家》、《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都有關於商末時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兄弟奔吳的記述。
《史記·吳太伯世家》《正義》:「太伯居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
《史記·吳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虞國大夫宮之奇的話說:「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從,是以不嗣。」
以上文獻說明,太伯、仲雍因避讓王位,由中原而來,在無錫開創了吳文化。
吳地區域性文化在研究史上的三個階段。梁啟超為提出吳越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由衛聚賢先生倡導成立「吳越史地研究會」,提出了「吳越文化研究」,此為第一階段;五十年代江蘇省文博界尹煥章等專家根據出土文物(1954年6月發現於鎮江丹徒縣煙墩山的宜侯夨簋。西周康王時期的,銘文達120餘字的青銅器出土於江南地區,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郭沫若、唐蘭、陳夢家、陳邦福、岑仲勉、譚戒甫等知名學者根據銘文探討了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和早期吳國的歷史。宜侯夨簋出土於寧鎮地區的丹徒縣境,早期吳國的政治中心或太伯、仲雍南奔之地)提出了「考古吳文化」的概念,認為吳文化就是吳國文化,此為第二階段;八十年代在無錫市堰橋鎮崛起了由農民創辦的以吳地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園林——吳文化公園,並成立了民間第一家社科研究機構——吳學研究所,提出了吳地區域性大吳文化,此為第三階段。
吳學研究所提出的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性大文化,它是由先吳文化、吳國文化、後吳文化三個歷史時期組成的。先吳文化是從距今一萬年的太湖三山文化以及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崧澤文化(距今6000-5000)、良渚文化(距今5000-4000)、馬橋文化(距今4000-3000,夏末商初),有時我們把共同文化特徵的河姆渡文化也列入序列,這是考古文化階段,是吳文化的源頭;吳國文化是從商末岐山下的周太伯、仲雍南奔吳地梅里與當地土著荊蠻結合,建立勾吳古國,經過近700年,25代君王的傳承,傳至夫差滅國;從越國滅吳,楚又兼並越,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轉為大一統下的一個地區,稱為吳地,以後經歷代王朝更替,從統一到分裂,再從分裂到統一,作為一個地域,它的文化繼續存在並在不斷發展。又與中原文化及各區域文化呈現有同有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獨具強烈個性的地域文化風採的後吳文化,我們稱它為吳地文化,或稱吳中文化。這一萬年的歷史走向,說明吳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吳地的地域范圍到底有多大?經過我們對吳地文化的研究,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吳文化,它的存在不是靜止的,在歷史發展變化中也在變。它不是孤立的,必然與橫向發生聯系,不同地域的劃分,不是隨心所俗的,通常以地理的自然環境所蘊含的不同特徵,物質的精神的不同基礎和形態,由此而構成區域的標准。所以對大吳文化的地域界定是:以長江下游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形象地說是以太湖為腹心,上海、南京作首尾,蘇州、常州、無錫、鎮江、杭州、嘉興、湖州為節肢,旁及南通、揚州的一個地域整體。
吳文化與無錫的關系(三個發祥地)。3100年前太伯帶來中原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吳文化,開創了江南文明,成為吳文化的發祥地,也造成了吳地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上世紀二十世紀初,無錫民族工商業崛起,出現六大資本集團:榮(麵粉大王、棉布大王榮德生、榮宗敬)、唐(唐保謙、唐驤廷)、薛、楊、周,從他們發跡的背景來分析,他們中有依仗官僚發跡的如楊家,楊宗濂、楊宗瀚辦業勤紗廠;有半官半民的如薛家,薛南溟、薛壽萱辦永泰絲廠;有全民間行為的榮家,榮宗敬、榮德生的保興麵粉廠。這此實業家和工業的形成使無錫一躍而為全國居上海、天津和廣州之後與武漢並列的第三大工業城市,無錫成為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農民從以前手工業、農業為主的農商經濟模式走向發展農工商復合型經濟模式,無錫成為鄉鎮企業的發祥地。無錫工商業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大發展,得益於無錫幾千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是這種吳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責任心使吳地人奮發向上,努力爭取,開拓創新,尚德務實,開創了如此宏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