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的傳統美德有哪些
② 中國的傳統美德有哪些方面
中國的傳統美德有:尊老愛幼、愛國、見義勇為、仁愛、利義。
1、尊老愛幼
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就屬於尊老愛幼的表現行為之一。
2、愛國
先有國後有家,而後有個人,因此,愛國是我們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該做到的傳統美德。
3、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是我國歷史頗為悠久的傳統美德,常見的有陌生人跳水拯救不慎落水的受難者等。
4、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5、利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③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3)中華兒女以德為美文化體驗有哪些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美德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和社會交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里,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准。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徵。「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准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愛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游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3.
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4.
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5.
誠信知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信念佔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一。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准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6.
先義後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准。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7.
勤勞節儉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8.
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污、純正不苟,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