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秦漢流行什麼文化

秦漢流行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5-01 06:36:56

A. 秦漢飲食風俗都有哪些

秦漢是壯麗的時代,疆域的遼闊、民族的眾多、自然環境的差異等決定了不同地區飲食的基本結構、飲食習慣的不同。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你整理秦漢飲食風俗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秦漢飲食風俗

因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差別,秦漢時期社會各階層的餐制及飲食水平有很大不同。秦漢人每日二餐或三餐。晁錯說「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可見當時社會通行的餐制仍是每日兩餐,在早、晚進食。但上層社會並不受一日兩餐之限,如淮南厲王獲罪徙蜀,文帝下令各地仍然給其諸侯王待遇,每日「三食」。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們口糧標准也有所提高,兩餐制漸向三餐制過渡。東漢鄭玄說過,「一日之中三時食,朝、夕、日中時」,就是中午也要吃飯了。宴飲活動是秦漢時期飲食文化的重要現象,它涉及到節日、婚禮、生子、親友來訪、送行、治喪等社會生活諸多方面,並成為聯結人際關系的重要紐帶。不管宮廷還是民間的宴飲活動都要遵循一些禮制和習俗。在宴會上,主人和客人的坐位有一定的排列順序。如果只有一位來賓,主人與客人對坐。家宴中亦是夫妻對坐。如果客人較多,通常是主人居中,賓客分兩列就坐。賓客的位次有尊卑之分,大致來說,堂上的坐位或單列的位置是上坐,堂下的位置是下坐,坐位東向是尊坐,北向是卑坐。酒是宴會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人們常常借酒助興;當時人飲酒十分豪爽,喜歡一飲而盡。因為飲酒是對主人或賓客尊敬的象徵,因此在宴會上喝醉是普遍的情形。敬酒祝壽在漢代稱「為壽」,是先秦時飲宴活動中應酬之禮醻禮的遺跡。上壽不限於晚輩對長輩,參加宴會的主人和客人彼此均可「為壽」。為壽語除祝對方長壽外,多涉及稱贊對方的品德和能力。宴飲中還經常有一些娛樂活動,除去歌女舞伎的表演外,也有宴會參與者的即興歌舞,主要表現在宴會高潮時出現的「以舞相屬」,即主人先行起舞,舞罷,再「屬」(囑咐)一位來賓起舞;客人舞罷,再以舞屬另一位來賓,如此循環。所有來賓都要參與舞蹈,不舞或舞姿不符合規范的,都是對他人的失禮行為。有一點可以特別提出,當時女性可以在公開場合中同男性一同宴飲,也可應邀去他人家中與男子宴飲。這在中國社會走向保守、禮俗森嚴以後,的確是不可想像的。

需要指出,秦漢時的諸多飲食習俗,更多的是上層社會的特權,廣大民眾基本與之無緣。當百姓處於低水平飲食狀態而達官貴人在盡享人間美味時,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百姓所亟亟渴望的。上層社會創造了古代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但這並不能表明普通百姓衣食無虞。

秦漢地區的飲食製作與器具

一、飲食器具

「美食不如美器」是清朝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引用的一句古語。秦漢時期的飲食器具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從盛裝器具到飲酒器具,從取食器具到置放幾案,幾乎是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將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進行綜合考察,可以說現代中式餐具的組合模式在秦漢時期已具雛形。盛裝類食具是食具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也最為豐富,主要有鼎、缶、盆、缸、壺、瓶、鍾、尊、盤、盒等。秦漢時期,鼎仍然作為禮器在祭祀、大典等儀式中使用,但也開始作為普通的飲食器具,主要是在上層貴族官僚社會中流行。缶、盆等器具不僅可以作盛裝器皿,還可以作餐具。壺、瓶是盛裝酒漿的器皿。鍾也是盛裝酒漿的器物,與壺的差別在於鍾不僅是酒器,也是量器。尊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重要的盛酒器皿,主要是在祭祀和宴享賓客時使用。魁是盛羹用的食具。盌也作椀,是碗的前身,用於盛飯或羹類食物。進食類食具主要有箸、匕、匙、瓢等。箸、匕是漢代重要的進食器具,通常並提。箸類於今天所使用的「筷子」,當時大抵上粗下細,多用竹、木製成。匕兼有切割和挑取食物的功能,由於從食器內取羹的需要,扁平的匕逐漸演變為凹度加深的匙。漢墓中所出土的匙,實際上具有現在「勺」的雛形。飲用類餐具主要有卮、樽、杯等。卮是圓形飲酒器,而樽形制略小,上有蓋。杯,又稱耳杯,它不僅僅作為酒具,也常作為餐具盛裝食物。秦漢時期,人們沿襲了先秦分餐就食的習慣。因為當時人席地而坐,擺放食物的幾案很低,重而大的器皿放在席外的地上,合食制顯然很不方便。漢墓壁畫和畫像石上,有不少是反映當時人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習慣的。

二、飲食製作

秦漢時期主食的製作方式十分豐富,主食品種主要有飯、餅、餌、粥,同時也出現了點心類食品。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主食製作方式,即將去糠後的粟米、麥粒、稻米加水後煮熟,在秦漢時期依然廣泛行用。在漢代人的觀念中,「飯」和「食」緊密相聯。上等的小米煮成的粱飯,在漢代城市中較為常見,麥飯則是北方地區下層百姓的主食。食用飯時,多在飯上澆上菜羹,條件差的,也要加上鹽、酢等調味品。秦漢以來,食物加工方式的改進主要體現在由粒食到麵食的過渡。隨著磨的廣泛使用,磨製麵粉越來越容易,麵食的品種也隨之增多。人們把去麩的麥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稱作餅,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稱為餌。到東漢時,餅類食品的種類明顯增多,有胡餅、湯餅、蒸餅等。依據文獻記載,胡餅可能是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樣子是四周低,中間鼓,像個烏龜殼,上面沾滿芝麻,類似於今天的燒餅。蒸制的麵食叫蒸餅,用水煮的麵食叫湯餅。至於湯餅,有的學者依據文獻,認為就是面條或面片。此外,粥類食品也是當時常見的主食食品。粟、麥、稻、豆均可作粥,根據粥的濃度、材料不同,又有糜、粥、羹之稱。相對主食而言,菜餚更能體現中華飲食生活的風格。秦漢時期,肉食的烹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臘、脯等。炙,即燒烤,是漢代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煎熬,干煎的方法類似於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干,後者則要保留湯。臘,就是將動物肢解後進行晾曬風干,使之便於保存,等食用時,將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塊,煨上姜、椒、鹽、豉等調味料煮熟,然後曬干。生食,在漢代又稱為「膾」。膾法常用於食魚,將其切成細絲,吃法類於今天的生魚片。蔬菜的製作與肉類相似。可以說除炒法外,中華傳統烹飪方法在秦漢時期都已出現。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發明。相傳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但證據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豆腐製作作坊圖,則證明漢代已經能夠生產豆腐和豆製品。豆腐這種大眾食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一直到今天仍為中國人所喜愛。

秦漢的飲食結構

古代中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農產品因此成為農業地區的主要食物。古人習慣上把可食用的農產品稱為「五穀」,但對五穀的具體所指歷來就存在爭議。秦漢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五穀」指粟、黍、麥、菽、稻。粟是秦漢時期北方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也稱禾,即今天俗稱的小米。黍,就是今人所稱的黃米。稷是穀子,去殼後稱小米。春秋以前,「黍稷」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春秋戰國以後,其地位開始下降,種植面積減少,主要種植於西北地區。麥類作物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種類有大麥、小麥等,依據其種植時間的不同,又有春小麥和冬小麥的區別。西漢時期是麥類作物,特別是冬小麥種植獲得推廣的時期。菽是豆類的總稱,從春秋戰國時起就是北方地區主要糧食之一,有大豆、小豆、胡豆等品種。漢代豆類的食用量已經不如以前,在黃河流域的種植比例也有所減少。水稻主要生長於淮河以南地區,品種眾多,現在稻科的三大品種秈、粳、糯等,漢代都已存在。秦漢時期,由於氣候因素及水利設施的興建,水稻在北方地區的種植面積有所擴大。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種植情況的不同,各地區主食特色逐漸顯現。兩漢時代,北方人以粟、麥為主食,南方地區則以稻米為主食,中華南北飲食的最大區別由此確立。當時,人們食用的蔬菜主要分為人工栽培和野生採集兩大類。今天所能見到的諸多蔬菜,如韭菜、芥菜、蔥、蒜、瓜、瓠、筍、菱等,在當時都已具備。出於宮廷飲食的需要,漢代甚至有類似於今天的溫室大棚,用以栽培一些反季節蔬菜。家畜和家禽,當時食用最多的是豬和雞。至於水產品,瀕臨水域的居民食用的數量及種類要遠遠高過其他地區。內地食用的水產品主要是淡水產品,如魚、蝦、蟹等。水果類,除去馬王堆漢墓所見品種繁多的水果之外,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蒲陶(葡萄)、石榴、胡桃(核桃)等,也漸漸出現在漢人的食案上。

B. 秦漢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型期,其主要特徵有哪些

秦漢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型期,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徵反映在帶有統一性、制度化、模式化的特徵。
(一)中華文化共同體初步形成。據許慎《說文解字·敘》,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統一中國後,開始雷厲風行地掃除這種種之「異」,建立統一文化,在全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使在中國歷史進入第一個大一統時期的同時,進入到文化統一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強化專制君主集權政治為目的,同時也有力地增進了秦帝國版圖內各區域人們在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從而為中華文化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傳統文化模式基本形成。漢武帝以後,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使儒學取得了「定於一尊」的地位,成為漢代文化思潮的主流,政治、思想、文化領域,都成為儒家經典的一統天下, 這也標志著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模式的基本形成。
(三)秦漢文化制度化奠定了此後中國文化的基礎。隨著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秦漢之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以及倫理規范,奠定了此後中國文化的基礎。秦漢時期實現了從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轉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完成了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轉變,郡縣製成為我國古代的基本地方行政制度;儒道法思想孕育著道德、哲、變革思想,形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中國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時代,秦漢時期又迅速進入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發展高峰。這是秦漢文化氣勢宏大、輝煌燦爛,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成型期的前提和重要條件。

C.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

1、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2、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

3、中華文明始祖在三皇五帝,先秦時代就非常重視文教,既敬畏神明,同時更重視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歸納,並與傳播,至五帝時期已興設「成均館」,至夏成校。

(3)秦漢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文化的成就:

1、《九章算術》

春秋時期,己發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記錄了勾股定律的運用。西漢的《九章算術》,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問題,其中關於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和十進小數概念等,是當時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D. 秦漢時期的文學有哪些呢

1.漢賦

賦是漢代最有特色的文體,漢代的文學家大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創作,賦可以說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最早作賦體的應該是荀子。據《漢書》記載,荀子有賦10篇,現遺存下來的有《禮》、《知》、《雲》等5篇。西漢初年的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風格,創作出「騷體賦」。其中最有成就的應該是賈誼和枚乘等人。賈誼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

《吊屈原賦》是借悼念屈原而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慨。作品表達出自己懷才不遇的真情實感,為騷體賦增加了新的內容。《鵬鳥賦》是假設與鵬鳥的對話而鋪陳出的一篇文章,著重寫了如何用老莊思想來排解自己的憂愁,很具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繼賈誼後又一著名的辭賦家。他流傳至今的作品《七發》運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有感而發,結構宏偉,氣勢不凡。它的出現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西漢初年到東漢中期,是漢賦發展的高峰期,《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賦900餘篇,作者有60多人。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選》中所載《子虛》、《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這時期的作家還有東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東漢末年,漢賦的思想內容、體制都開始轉變。這時期的代表者是張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賦作是《二京賦》和《歸田賦》。

從文學發展的歷史看,西漢辭賦的興盛促進了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開始把文學與學術區分開來,對文學基本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使文學觀念從此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2.散文

秦漢時期,散文有了一定的發展。因為秦朝實行毀滅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說法。

西漢時期,散文的發展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種鮮明的人物形象。作為一部傳記文學的經典作品,《史記》在中國司馬遷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是班固的傾心之作,敘事簡練明了,結構嚴謹,體現了漢代史傳文章的發展變化,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3.詩歌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來自民間歌謠和文人創作。漢代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歌應屬兩漢樂府民歌以及東漢後期無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詩。

秦末漢初最為盛行的是以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聲短歌。這時期,楚歌已成為帝王貴族和文人雅士抒發情感的一種流行詩體,故遺存作品很多,如《秋風辭》、《瓠子歌》及《天馬歌》等。

今存漢代樂府民歌及謠辭多為東漢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多採用敘事手法,揭露現實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難。東漢樂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它標志著民歌藝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度成熟的階段,開創了古代敘事詩的優良傳統。

漢代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詩經》、《楚辭》的傳統風格,反映出兩漢的社會生活狀況和階級矛盾,表達出人民的思想和願望。

漢代詩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書中,其中樂府歌辭大多記載在《宋書·樂志》和《樂府詩集》中。其藝術思想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是怎樣的呢?

1.散文的重大變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散文又一次重大變革的時期,是文學獨立自由的時代。

漢魏時期是中國散文開自由之風的時期,這時期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當時傑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簡約嚴明,如《遺令》、《求賢令》等寫得十分隨便,有人說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對散文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當中,數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如《薦彌衡疏》、《論盛孝章書》等,都是直抒己見,放言大膽,毫無顧忌。王粲主要以寫議論文和書信為主,其中不少是對世人的忠告,非常懇切。

曹植像西晉之時,散文仍以議論為主。這時期有名噪一時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兩晉之間的劉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東晉時期駢文開始盛行,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淵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書信很出色,如《與會稽王箋》、《報殷浩書》等。其最為人稱頌的是《蘭亭集序》,文筆清新自然,風格疏朗。陶淵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實感,其傳世名作《桃花源記》寓意深刻,令人稱奇。

南北朝時期因為駢文鼎盛,散文開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著者,如范縝、裴子野等。范縝的《神滅論》道理透徹,鋒芒畢露。裴子野的《雕蟲論》代表了由文向質轉變的勢頭。還有蘇綽的《大誥》、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史學家、小說家作品如陳壽的《三國志》、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都從各個方面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駢文的產生

駢文是指通篇為駢偶句或以駢偶句為主的文章。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區別在於是否講究對偶與韻律。

西晉太康年間,詩文形式主義發展很快,辭藻華麗,這種趨向正是駢文開始出現的前奏。陸機,駢體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賦序》、《嘆逝賦序》等,大量使用對偶句,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是駢體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四聲八病」的聲律說的出現,對文章的駢體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南朝的顏延之、孔稚珪、王儉等著名文人都是著名的駢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顯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響,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後期的溫子舁、北齊的魏收都是寫駢文的好手。

3.辭賦的衰落

三國兩晉之賦,以抒情詠物的小賦為主,如魏正始時期何晏的《景福殿賦》、阮籍的《獼猴賦》、嵇康的《琴賦》等,都非常有名。西晉時潘岳的《西征賦》、《秋興賦》,陸機的《豪士賦》、《文賦》等都是藝術感染力很強的小賦。到東晉時,辭賦向清新明快的趨勢發展。如袁宏的《東征賦》、郭璞的《江賦》及陶淵明的《閑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辭》等作品,風格之獨特,前所未見。

南北朝時期,辭賦興盛,名家也很多,賦也逐步駢體化。南朝的鮑照是最傑出的辭賦家,他的《蕪城賦》廣為傳誦。還有謝朓的《思歸賦》、《游後園賦》,蕭綱的《晚春賦》,蕭繹的《采蓮賦》等都清新自然,流傳也較廣。北朝辭賦名家名作極少,最突出的就數庾信,他的《春賦》、《盪子賦》等抒情小賦,格調纖弱,藝術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還是《哀江南賦》,情文並茂,下筆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駢體賦推向了極致,但同時也標志著「賦」這種文體的衰落。

E. 秦漢時期經濟政治文化

秦漢時期:

一、政治

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二、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三、文化

秦漢時期的文學,以散文、賦和詩歌為主。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散文可以《史記》為代表,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許多篇傳記具體生動地記述或刻畫了社會各個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賦是兩漢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學體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賦。西漢的賦起初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西漢中期以後,成為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5)秦漢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

一、秦的地位

1、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推動了民族的融合。

2、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4、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5、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寬度,即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

二、漢的地位

1、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黃金之路,為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創了歷史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了漢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區域文化因子在漢時期經長期融匯,打破了先秦時期南北文化相對較少聯系接觸的狀態,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同時亦由此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以儒學正統地位的建立和鞏固為突出標志的適應專制主義政治的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劃時代的成就,更對後來的歷史與文化發生了規范性的影響。

4、「大一統」的社會環境為許多學科的高度成熟與充分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使中國古代史學建樹達到輝煌頂點,就是這方面很有說服力的典型例子。

F. 概括秦漢文化的特點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焚書坑儒」 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

「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

(6)秦漢流行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繪畫成就

兩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得以快速發展。宮廷府寺的牆壁上,貴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牆壁、墓壁上,盛行以繪畫裝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漢景帝子魯恭王在曲阜修建的靈光殿。據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載,壁畫先是太古裸體粗獷(guǎng廣)奇怪的神話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黃帝、堯、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

凡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跡,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莫不繪載。主題之外,飾以天文、萬物、神怪、異事,是一組色彩鮮明、情態生動的巨幅圖畫。

G. 秦漢之前和唐代之後,中國文化的主流各自是什麼

歷史時期縱向定位不同時期文化,是全面理解中國古代文化、把握重點的關鍵
文化的各個歷史時期
1.三代(夏商周):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向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帶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晌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復習重點:(1)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重點是先秦時期、隋唐時期和明清時期;(2)從社會的變遷對文化的影響角度;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明清時期.(3)從文化轉型的角度: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

文化精髓易學
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它起始於占卜但高於占卜,易經中記錄了很多上古的古代歷史事件,因此易經本於實踐.《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易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周文王與孔子.
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孔子的「仁」、「有教無類」、辦私學,晚年勤奮編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老子的「道」和「無為」;莊子的唯心哲學;韓非的以法為本.這些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文化代表書法、繪畫、唐詩、宋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中,書法、繪畫、唐詩、宋詞無疑是突出的代表.僅以書法為例進行分析.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創造和審美情趣,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東漢末年,書法開始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書法家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創作出《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品」.唐代書法猶如唐朝的國勢——氣勢雄渾,名家輩出.書法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魅力,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為精闢的總結.這些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級的清閑稚逸,流露出一種嫻靜之美.顯然與這個時期的士族制度相聯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點.
唐人尚法,唐代書法法度嚴謹、氣魄雄偉,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氣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輝煌的表現,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風,正是在「國家多難而文運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書法,以書達意,表達一種心境.可以與宋代積貧積弱的歷史相聯系.
元、明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書法上則是崇尚摹古,平庸無奇.與文化專制主義有關.
至於明末書壇「反流俗「的狂飈,以及清代後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風的興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漿,黑夜中閃掣的電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個社會巨大變動的徵兆.顯然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對書法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漸地看到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H.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秦漢文化的特點 1.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3.水平居於世界前列 4.奮發向上,氣勢恢弘 。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秦漢文化的四大特點。
一是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秦朝、漢朝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趨同與統一,同時,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區的人們具有各自的個性特徵。統一,使中華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統一前提下的多樣,又使中華文明更加絢麗多彩,並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中外交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表現在哪裡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漢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通暢,極大地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使中國能夠大規模地吸取外來文化,同時秦漢文化也廣泛外傳。
第三,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數學方面也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非凡智慧;中醫、中葯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醫葯學獨特的辯證理論體系;秦漢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這就使秦漢文化不僅在當時譽滿宇內,而且澤被後代。
第四個特點是秦漢文化氣度不凡,氣勢恢弘,而且充滿自信,具有奮發向上的精神。秦漢時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這一特色,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給它提供了大製作、大手筆的可能性,同時這也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關。至今,人們站在長城、站在秦陵兵馬俑陣前,閱讀《史記》、吟誦「大風歌」,無不為之折服,而由衷地嘆其偉大、宏大與博大。

I. 秦漢時代的文化精神

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展時期。這種大發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為後世封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先秦文化突出的特點表現為:一、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秦朝建立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統一國家;漢朝獨尊儒術,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漢又是多民族的國家,隨著邊疆民族的發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統一前提下風格多樣的秦漢文化。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秦漢時期,由於中外交通的發展,中國大規模地吸取了外來文化,特別是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亞、印度文化沿著絲綢之路流入中華。同時秦漢文化也廣泛外傳。三、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秦漢時期,造紙術的、《九章算術》的問世、天文和醫學的成就等,表明那時中國的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四、氣勢恢弘。秦漢大一統的帝國,涌現出一批令世界矚目的文化成果,巨龍般的萬里長城,再現橫掃六國壯觀場面的秦陵兵馬俑,史學輝煌巨著《史記》,等等。所有這些,都表現出秦漢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勢。

J. 秦漢時期都有哪些文化,這些文化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⑴、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麻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對於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⑵、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

閱讀全文

與秦漢流行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