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文化認同
文化認在生活中體現在對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
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文化認同的思考:
1、世界上有許多的文化,但沒有一種文化是塑造具有普遍性的人。人的文化存在必然是一種特殊存在,埋歲而這遠遠沒有窮盡存在的內涵。
2、就這點而言,文化只是一種存在方式,它對世界的解釋和規范簡液緩也只是一個特殊的角度。這一點決定了文化之間必然具有互補的特徵,而因本質上不存在對立。
3、所謂的「文明的沖突」乃是倒果為因,將其他與人的存在定位無關的沖突(比如政治、經濟上的利益紛爭)植入人的存在內核,企圖以文化來包裝使其合理化。
4、或者將各種不攔模同的文化認同及人捍衛主體性的方式建立在一種二元對立邏輯之上。在這里,不存在「共存」的邏輯指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文化認同
B. 什麼是文化認同
一個愛爾蘭人:我不會為愛爾蘭而死,讓愛爾蘭為我而死吧!從1786年開始,魏瑪公國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充當了德國的文化中心,統一是德意志人民的理想。 有人誤以為流亡是短暫的。別往牆上敲釘子,外套就擱在椅子上,何必做四天打算,你明日便能返鄉。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品牌是猶太人身上的褲旦黃色標志,有時在前面,有時在後面,有時前後都必須有。違反此規定的要承擔嚴重的懲罰。人類社會的第一個品牌是恥辱,羞辱,區隔。這個族群不能在社會中上下流動,也不許他們左右流動。以上的敘述與文化認同有關聯。 人類的很多正義和非正義的行動都離不開大型的,有效率的組織,它的名字有公司,部落,國家,行會,軍隊,騎士團,幫會----。任何組織有一些共有的屬性。伴隨著時間和意外,這些屬性的強弱忽高忽低,有的徹底消失,只留下文字記載。在社會中,個體胡叢擾的人是不小心掉入規訓和懲罰,還是自我選擇瘋癲與文明,大多是偶然的。有時可以選擇,大多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是選擇現在死亡,還是選擇背負著恥辱等待那遲遲不來的死亡,無法破解的是觀念的正義成為現代社會的上帝。文化認同就是對我們是誰進行扯淡,但有時很危險。 14世紀,法國當局規定猶太人必須進入隔離區,向猶太人徵收重稅。反過來說,正是這種隔離政策使得猶太人確立了自治體制和過度的文化認同。鴉片戰爭和八年抗戰也是今天所謂的中國人概念形成的巨大力量,也是文化認同到底如何形成的一個實例,裡面敘述的更多是集體被隔離,集體被打壓,豬不僅僅是記吃,還是會記住被打的。熟悉的陌生人和一見如故裡面也有文化認同的影子。我不愛我的祖國,她抽象的不輝煌,不過,為了她的幾個地方,她歷史上那麼幾個人物,兒時的影子,我還得將自己的生命獻出。這是文化認同的激情煽動。 人必須為恐懼尋找快速的應對方案,解決恐懼或者隱藏恐懼,延遲恐懼。 真理的第一要義就是處理恐懼的機制或找個說法活下去。 組織的意義在於告知個體,你加入組織的價值是可以解放人類,或可以發財,有前途,或成功,人生的安全性。這里敘述的是文化認同的工具理性或功利價值。民族的本質是每個人都擁有許多共同的事物,而且每個人也必須同時遺忘了許多事情。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遺忘元朝蒙古對中原的屠殺,遺忘滿族入關後的屠殺。如果大家想多了,民族就是一個不起作用的概念。在這里,文化認同有點左右不是人。 流亡的鐵甲保護了納博科夫,他有了流亡的節奏。家鄉沒有了生機,兒時的玩伴大多逃離,一個永遠的流浪者。格格不入指的是雙重流亡,對居住地和鄭辯故鄉,類似你現在,你不屬於常州,也不屬於包頭,一個流浪者,文化認同的自我敘述。一個被德國迫害的猶太人曾經說過,我首先是對德國人,其次是詩人,可能是猶太人。最後這個認同自己德國身份優先的猶太人自殺了。你認同一個群體的崇高價值,你自以為屬於這個群體,可這個群體卻無視你,迫害你。這樣的例子很多,後果也非常嚴重。這里扯淡的是文化認同的黑色幽默,我累了。 個人的想法說法抽象成集體、組織的觀念之後,必然被利用。或者說,抽象的觀念是組織將個人馴化為成員並加以驅使的必要手段。文化認同就是我認得它,它不認得我。
C. 什麼是文化認同
關於「文化認同」,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並以某種象徵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如
旗幟、十字架、新月形、甚至頭蓋等等。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總之,「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
中華文化辭典(馮天瑜 主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第20頁.)把文化認同的解釋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即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承認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後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將被接受、傳播。
D. 文化認同包含哪些認同里理論
文化認同理論是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松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文化理論,它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文化認同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它主要通過民族本身的特性、習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流傳至今,融合了人們的各種認同,從而阻止了不同的認同之間因部分認同的背離或異特性而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取決於諸多因素,加深對不同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有效順利實現跨文化交際。
民族優越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幾乎所有的文化傳統都標榜自己的價值,所有的民族都對本民族文化傳統具有天然的優越感,主觀盲目地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確的,並覺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優於其他民族客觀存在。民族優越主義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壓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交際一方有意忽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與習俗,那麼雙方的交際溝通就會出現障礙。
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主要思維定式。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不可能有一個一切社會都承認的、絕對的價值標准,更不能以自己群體的價值標准評價別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的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容易對其他文化產生否定反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書籍、民俗、文化意識以及社會文化信息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承認和接納人類的多樣性,給予不同民族、種族和文化群體平等的地位,倡導文化平等、寬容與尊重,徹底去除民族差異和種族偏見。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個人價值因素。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圍和環境中實現的,價值觀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於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思想意識中,其社會關系更強調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幫助與協調關系,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能、個人目標和個人利益等顯然不同。但交際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都是本民族價值觀的反映,因此不同的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產生文化沖突,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E. 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認同形成於什麼時候
形成於周朝,西周開始的封建制其實質是文明擴張,通過封邦建國將天子的概念傳播下去,天下皆受天子的管轄,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