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產業幾大優勢
首先,文化產業將為一大批產業生產附加價值。
盡管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產業的發展還處在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的階段,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趨勢只是剛剛出現,但是,很多人已經看到了,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與一大批傳統產業迅速融合,這種融合對傳統產業產生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使其價值迅速增加。例如:我國的服裝設計業正在崛起,將提高傳統服裝業的產品檔次和知名度,為傳統服裝業產生巨大的附加價值。還有廣告業,旅遊業等等,文化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最近,傳統產業與「新經濟」網路業的迅速結合,為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近年來,我國耐用家用電子消費品的價格競爭愈演愈列,「做減法」似乎成了獲得生存優勢的唯一法寶。實際上,如何我們真正仔細地考慮一下消費者的需求,考慮一下現代人對於生活的追求與感受,我們是完全可以以人文設計與技術創新來獲得競爭優勢的,在這方面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代表東方文化的文化符號對於我國這樣的「後發現代化」國家的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的作用,正在日益地顯現。
其次,文化產業將轉換一些產業的價值主體。
根據我們的研究,知識經濟的發展使「高科技」產業越來越無法獨立發展,而是成為「高科技」和「高文化」聯姻的產業。文化產業在越來越成為高科技產業的「內容」,而高科技產業則成為這些文化產業的「載體」。顯然,在這個發展趨勢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價值主體。比如,美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已將信息產業的定義從「信息載體」(硬體生產)改為「信息內容」,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信息娛樂產品,這一改就將信息業變為文化產業了。
近年來,我國通訊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爭論,關於「初裝費」,「話費」等等話題引起了大量討論。電訊業收費過高顯然已經成為我國網路經濟發展的瓶頸。實際上,這里涉及到對通訊業價值主體的認識問題。從國際發展趨勢看,通訊產業的利潤區域隨著帶寬的迅速增加將日益轉向「增殖服務」,也就是信息文化內容服務。歐洲人已經提出了「信息社會第二發展階段」的觀點,認為在這個發展階段上,將出現「內容革命」,信息文化內容的提供將決定經營傳媒手段的公司的生死。我國的通訊業如果不注意這個發展趨勢,將在加入WTO,面臨國際競爭局面時,失去最佳發展機遇。
沒有人會認為建造一個百貨商場應該通過收門票來回收資金,那麼為什麼有人卻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通過收取「話費」和「網費」來回收通訊產業投資呢?
最後,創造新型的文化產業的「業態」,在對傳統產業重組後將形成一些新型文化產業門類和就業機會。
我國的文化產業還很弱小,產業的整體「轉型」還進行之中,但是,實際上,各種新興的文化產業門類已經產生
,為我們這個處在轉型中的社會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具體表現為在實現了高技術和高文化聯姻之後,自身向「文化服務業」轉化,並以文化服務業的形式向所有其它行業滲透。如信息娛樂業,提供個性化娛樂服務;如網路服務業,提供個人資訊服務、如教育服務業,提供教育及培訓服務;如咨詢服務業,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商務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等等;
根據上述分析,當代文化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將是逐步深入,直至起到全面支配的作用。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完全應該重新認識。
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特徵
文化產業的巨大影響集中表現在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上。根據我們的研究,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發展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徵,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
1.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已經建立在「數字化」技術的基礎之上,可以實現無成本復制和傳播、個性化與互動式服務、多媒體界面、虛擬現實、生活性的滲入,等等;
2.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規模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跨國文化傳媒巨頭,在文化產品的製作上實行大投入,並且通過國際化銷售網路,實現高產出和高利潤;
3.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范圍經
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實行跨行業多方面經營,跨行業和超競爭的組合,以便實現范圍經濟利潤,等等;
4.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具有「網路經濟」特徵。大型國際化文化傳媒巨頭藉助於網路經濟和現代資本市場的金融杠桿,實現低成本的擴張與快速度的整合,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全面改造。(比如,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合並)
現代國際文化產業組織的網路經濟特徵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有人將網路經濟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注意力經濟階段,內容經濟階段,電子商務階段。這大致可以看作:吸引投資、整合資源、形成市場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就完成了,網路經濟(新經濟)藉助風險資本市場這個現代金融杠桿,跨越了以往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里,文化產業迅速浮出水面,走在了最前列。
在從前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曾經利用國家行政權力的杠桿作用,來完成對整個經濟的轉型。這表現在國家信用膨脹,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戰爭物資的大宗定貨,滋養大型資本主義企業,徹底消滅手工業行會。「新經濟」的轉型利用的是資本市場以及形成的金融工具,在短暫的時間里迅速地完成轉變,其基本特徵是一樣的。
❷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國家怎麼做
建設文化產業強國的目標設計
文化產業和文化經濟是當今世界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潮流。它大致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文化經濟化過程,文化要素逐步成為一種生產要素,文化活 動日益擁有經濟性質,文化產業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產業和發展方向。二是經濟文化化過程,生產要素更多與文化要素結合,經濟活動日益具有文化性質, 經濟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比例逐步增加。實施文化產業強國戰略,需要從文化和經濟發展兩個角度進行審視。
我們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中提出了我國文化產業強國戰略的目標和任務設想。它設想的目標是:在2020年左右,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產 業,文化產業競爭力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力爭成為文化產業的世界中等強國。在2050年前,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競爭力達到世界先進水 平,成為文化產業的世界強國。為此,相應階段的任務是:我國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增長約10%,人均國際旅遊收入年增長約7%,文化產業增加值占 GDP比例年增長約5%,文化產業就業比例年增長約7%;文化產業競爭力和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管理和文化政策的現 代化等。
建設文化產業強國的戰略重點
實施文化產業強國戰略,需要同時尊重國家利益和市場競爭兩個原則,並以市場原則為主。文化產業的發展,一要遵循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二要選擇中 國的重點文化產業,三要有合理的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四要有健全的文化市場,五要有良好的文化政策環境,六要有合理的發展戰略。綜合考慮,文化產業強國戰 略至少可以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文化產業的現代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文化產業強國戰略可簡稱為文化產業「三化戰略」.
首先,加速文化產業現代化,提升文化產業戰略地位。文化產業現代化包括文化產業的創造力、生產力、競爭力、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產品質量、服務 質量、企業管理、產品營銷和產業政策等的現代化。它要求,把文化產業提高到國家戰略產業和未來支柱產業的高度來對待;明確文化產業的優先發展領域,遴選重 點支持領域,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升級;建立現代文化企業制度,優化文化產業的政策環境,促進文化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等。
其次,加速文化產業市場化,提高文化產業生產力。文化產業需要遵循市場經濟原則,文化產業發展要走市場化道路。文化產業市場化包括文化資源、文 化生產要素、文化生產、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營銷、文化供求和文化企業等的市場化。它要求,逐步有序開放文化市場准入,按市場原則配置文化資源,按市 場需求生產文化產品,按市場規律調節文化供給,按國家法規和市場經濟原理監管文化企業等。
再次,加速文化產業國際化,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充分開發兩個資源和兩個市場(國內和國際資源、國內和國際市場)。文化產業國 際化包括文化資源、文化生產要素、文化生產、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供求、文化市場和文化企業等的國際化。它要求,改善國際文化市場環境,開發國際資源 市場和產品市場,扶持文化出口型企業,鼓勵文化產品出口和國際文化貿易,鼓勵建立跨國文化企業,鼓勵向海外文化投資等。
文化產業強國戰略多層次和多角度展開
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建設者,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創造者。實施文化產業強國戰略,可以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創造力和促進文化現代化。文化產業強國戰略的政策,可以多層次和多角度展開。
首先,關於文化產業現代化。研究制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綱要》,提升文化產業戰略地位;繼續促進重點文化產業的發展;研究實施文化創意園區 工程,培育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創造力;研究實施文化創意城市工程,培育區域文化中心,提高文化競爭力;大力發展科學文化、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加強文 化產業的理論和戰略研究,促進文化產業政策的現代化等。
其次,關於文化產業市場化。例如,促進文化要素和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完善文化產業的市場化投資和融資體制、市場化交易和流通機制;促進文化電子 商務,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鼓勵建立文化產業的電子交易平台;研究實施網路文化精品工程,打造網路文化品牌,建設網路文化強國;研究實施休閑文化精品工程, 打造休閑文化旗艦,建設休閑文化強國;研究實施國際旅遊精品工程,打造旅遊文化旗艦,建設旅遊文化強國等。
再次,關於文化產業國際化。例如,鼓勵中國文化企業建立跨國公司,進行海外直接文化投資;鼓勵中國文化企業和文化團體等直接進軍國際文化市場;建立亞洲、亞歐、亞美和亞非文化合作中心等,推動與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文化企業的合作等。
建設文化產業強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求政府管理必須適度,文化企業高度自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過度的政府管理,不僅不利於本土文化產業的 發展,反而為外國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機遇,造成外國文化產業「擠出」國內文化產業的局面。文化企業要有民族責任心,愛國愛民,生財有道,高度自律,遵紀守 法,不做有損民族精神和民族復興的任何事情。文化企業要把政府的「適度管理」作為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向全世界大力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 升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❸ 我國的文化產業該如何發展
1、政府積悄知極引導與扶持。要發展文化產業,就要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法制建設。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另一方面要堅持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另外,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確保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2、培養大型文化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我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國需要重點培養一批具有帶頭作用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由他們再帶動相關的中小企業的發展。
3、培育居民文化消費觀。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文化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產品創造者的創作水平,創作出人民大眾喜愛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大對人們群眾的文化教育,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使旦弊他們也能夠享受健康的、高層次模運族、高水準的文化作品,自覺的遠離低俗文化。
❹ 2016年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哪些顯著的特點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6年全國省市文化產業的均值達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且從2010年起,年平均增速1.08%。其次,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但中西部增速較高。這表現在,2016年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餘均位於東部地區;增長最快的10個省市中,有8個位於中西部地區。最後,從均衡度來看,2015-2016年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說明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影響力、驅動力均衡發展。
一、文化產業關鍵環節積極創新
1、文化與科技融合成風向標,新興業態不斷拓展
2016年,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和深化。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科研環境指數得分為70.79,和2015年相比繼續提高,科研投入和技術應用都邁上更高台階。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VR技術、AR技術、虛擬增強技術、人工智慧等在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不斷深入。網路、阿里、騰訊、小米、樂視、暴風、愛奇藝、360甚至芒果TV均積極謀劃VR布局,為「VR元年」錦上添花。其次,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不斷推進,對文化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文化金融與國家戰略、文化經濟活動密不可分
2016年,各級政府出台文化金融相關政策,形成導向性影響,也吸引了社會資本對文化金融的關注度。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文化資本指數得分為76.74,普遍高於其他同級指數,而且各省市分值差較小,說明全國文化金融在政策引導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財政部文化司成立,從文化司的職能涵蓋范圍看,大文化產業和融合性產業的政府財政視角將越來越明朗;其次,財政部下達4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且專項資金實施方式確定為「基金化+重大項目」模式;再次,文化行業首次納入國家PPP推廣戰略,促進了文化領域的投融資創新嘗試;最後,文化企業上市熱潮高漲,截至2016年11月,全國共有1192家文化企業掛牌新三板。總體上,文化金融的發展越來越深入。
3、文化企業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強
2016年,我國文化企業更加註重品牌建設,品牌價值鏈開發,品牌認知度、影響力和輻射力等因素。
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社會影響指數得分為75.91,和2015年相比有所提高,說明文化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不僅BAT互聯網巨頭馳名中外,其他一些優秀文化企業自主品牌也在APEC、G20等重大國際會議中驚艷亮相,在發揮品牌價值的同時,提升了我國文化企業品牌的國際話語權。
4、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
2016年,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活躍。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文化消費持續增長。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持續增長,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長率為3.4%。其次,文化消費各環節都在改善和優化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文化消費能力指數、文化消費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
最後,文化消費政策利好進一步擴大。2016年,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第一批共兩次先後設立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共45個,有力地拉動了文化消費的增長。
5、IP開發熱潮持續
2016年,IP繼續呈井噴之勢。互聯網、影視等各類資本強勢進駐IP產業鏈,使得IP站在了內容時代的潮頭之巔。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市場環境2016年得分為78.32,比2015年有小幅上漲,說明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正在不斷完善。
首先,IP跨界成熱點。原創文學、游戲、影視、卡通形象等優質IP廣受關注,尤其是影游跨界IP,憑借「懷舊」「情懷」等情感體驗,與消費者保持了良好互動,創意營銷吸引了粉絲共鳴,逐漸成為資本新寵。其次,IP開發也受到專門法律法規的保護。2016年4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並發布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為文化企業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提供支持,促進了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這一全價值鏈條的逐漸完善。
二、文化產業重點行業百花齊放
1、電影產業發展回歸理性
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爆發式階段後,於2016年進入平緩增長的「新常態」。
首先,電影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文化產品。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電影在受歡迎的文化產品中排名第一。其次,電影票房進入理性增長期。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增幅收窄,國內票房市場規模穩定在了450億人民幣左右,同比增幅只有2.1%。最後,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一里程碑式法律的出台,使電影市場有法可依,逐漸規范。
2、數字創意產業迎來重大政策利好
2016年,國家加大對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數字創意產業首次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獲得重大利好政策,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數字創意產業,成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3、音樂產業IP至上,互聯網平台爭霸不斷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更進一步地邁向成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
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亮點:首先,在線音樂並購整合,格局大變。2016年7月15日,QQ音樂與海洋音樂合並,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充分發揮版權集成優勢,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這樣一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構成了在線音樂的「新三國」格局,競合博弈,謀求共贏。其次,「音樂+消費」「音樂+影視」「音樂+直播」「音樂+電商」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為音樂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4、游戲、電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我國網路游戲產業整體呈現快速、穩定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產業鏈日益完善,產業環境逐漸成熟;二是在游戲品種、數量、題材類型、市場規模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都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三是本土原創網路游戲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四是游戲直播、影游融合成為游戲行業發展新模式。
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游戲行業的受歡迎程度相比2015年,提高了10%左右。2016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655.7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04.6億元,佔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的30.5%。
5、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二次元潛力無限
2016年,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不僅出現了《十冷》《大聖歸來》等優秀動漫作品,而且催生了規模持續擴大的二次元經濟。
首先,原創動漫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原創和資本的完美組合,推動了國產動漫迅速發展。A站、B站分別劃歸阿里、騰訊旗下,奧飛動漫9億全資收購「有妖氣」,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其次,不斷增長的用戶規模成為二次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年輕用戶是主力。
6、文化旅遊市場競爭激烈,特色小鎮成為新亮點
2016年,我國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除主題公園、旅遊演出、文化藝術園區等旅遊新業態之外,特色小鎮獨具競爭優勢。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與2015年相比,2016年文化旅遊的消費人數增幅較大,在十大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支出水平方面,文化旅遊位居第一。
隨著「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這一國家目標的提出,文化旅遊市場又將迎來新的繁榮期。在首次入選的127個小鎮中,有100個與文旅產業有關,佔比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特色小鎮,基本都與文旅產業開發有關。特色小鎮嫁接特色旅遊,為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7、網路直播成為大潮流
2016年,堪稱網路直播元年。一方面,網路直播行業呈現井噴狀態。國內提供互聯網直播平台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市場營收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
另一方面,網路直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違規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文化部先後採取各種政策措施加以嚴肅整頓、積極引導,網路直播有望走上追求優質內容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概而言之,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附加值顯著提高。產業鏈前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IP跨界成為內容原創動力;產業鏈中端受VR、「互聯網+」等技術革命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鏈末端文化企業發力品牌建設,文化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此外,人才、資金、版權等文化產業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為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如是,關鍵環節積極創新,重點行業百花齊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逐漸有了新動能、新成就、新機遇~
❺ 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2022
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趨勢為:
1、文化強國建設全面推進
2022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完成到2035年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未來我們將在文化產業開展全方位的發展布局,堅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堅持以社會效益為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加強科技發展規劃,順應數字化大趨勢,在互聯網大潮中積極應變,加強年輕化傳播,促進智能化發展。
2、文化產業繼續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數字化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不斷轉型升級,而這在未來依然且始終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實踐,各種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
搭乘「數字快車」,文化產業也在朝著家庭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繼續發展。科技創新賦予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將是未來10年的時代主題。
3、電子競技成為被主流認可的文化活動
如今,電子競技作為正式項目入選2022年杭州亞運會,響應了12月13日亞奧理事會在官網「支持鼓勵單項協會和各自對應的虛擬運動合作」的口號,也標志著電子競技作為年輕人喜愛的競技賽事,已經走在了規范化、成熟化、體系化的道路上。
在未來,電子競技將越來越成為被主流認可的一項文化活動,對於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健康與生態問題成為關注重點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綠色、生態、健康、可持續等等關鍵詞將愈發成為廣大人民的新訴求。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健康養生與人居環境質量的問題也日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當下,我國不再著眼於追求純粹的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目標,而開始不斷關注人民生活質量方面的話題。
5、美育成為社會新風尚
2021年,美育教育利好政策頻出,美育已經被提到時代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已然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發展機遇。2021年4月,教育部成立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2021年5月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有關情況》(以下簡稱《情況》)。
6、雙循環格局進一步完善
自2020年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以來,我國便致力於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文化產業領域,這一新發展格局的目標也將在未來更加清晰明確。
7、嚴格、規范化網路管理成為常態
規范且明朗的網路環境對於促成虛擬性公共空間的和諧、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網路平台的規范化管理,積極介入監督,加強正向引導。尤其是對於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一代,更是要著力於建立起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8、廣播電視領域行業法規將明確化
2021年3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於公開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這也意味著我國首部廣播電視法將要在未來出台。
意見稿提出,國家將加強智慧廣播電視建設,推動廣播電視科技創新與服務升級,提升廣播電視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廣播電視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深度融合發展。
9、網路發行機制更加成熟
經過了2020年疫情的網路電影大爆發,本年度網路電影無論在製作還是在發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及多元。多部預備於院線發行的電影轉為網路首發,如《東北戀哥》等,為網路電影市場帶來了更加成熟和精良的製作。
10、原創性文化藝術內容質量提升
2021年末,《網路短視頻內容審核標准細則》出台,對於當前常見的短視頻剪接、授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種管理規定之下,一部分基於二度創作、視頻搬運的內容製作模式將難以再成為競爭致勝的法寶,也因此開始倒逼內容生產者朝著提升質量、注重原創、深耕內容的方向發展轉型。
❻ 如何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一、在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時,要結合產業發展的整體要求來把握特色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但要在現代市場需求和技術製作的背景下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就必須將這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文化產業具有綜合性極強的特點,人才、品牌、資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場需求和拓展水平對原創產品的規模孵化能力等,都將在其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綜合性的作用。必須優化配置各種有可開發的民族文化資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准幾個重點突破口。經過努力,在若干領域獲得突破之後,再利用它們所具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其他領域的良性發展,進而逐步實現整個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在於必須在堅持各種基本准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場這一巨大的杠桿,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和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引導消費,拓展文化市場,應遵循市場法則來組織和運作文化產業這一系統工程。很多有發展前景的產品和服務之所以遲遲未能取得相應的業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場開拓能力,特別是本土以外的市場拓展能力。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場,關鍵是要科學地認識和把握目前文化產品的消費構成和市場的近、中期需求,並使之與本地區的優勢文化資源相結合,選准近期發展的突破口。
三、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規范化。立法機構和相關行政部門應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法規和政策,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和各類文化企業的經營行為,積極引導合法經營,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保障合法經營者的權益,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各地各行業自發自流開發的狀況。同時,要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市場准入、投融資、市場管理、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措施,盡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參與發展文化產業,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政策法規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助於文物古跡的保護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最終推動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