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請說說你的理由
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爆炸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音樂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里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媒體(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沖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文化沖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沖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一夜情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沖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⑵ 如何正確看待西方文化
問題一:如何辯證看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特點: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競爭意識等。
中西文化區別: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天人互應、天地人為一體, 強調中庸, 強調人和自然的和睦共處。而西方文化強調對自然的思考, 把人與自然割裂,把自然界當作純客觀的物質存在沒有命, 只有規律。
中國文化深深植根於小農經濟的土壤中, 「民以食為天」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中國文化首先追求的是公平―這與善本文化相適應。小農經濟賦與中國文化的屬性必然表現為「 重農輕商, 厭惡競爭、平均主義以及清心寡慾。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則恰恰相反,市場經濟機制就是在最大限度內給人們提供追求利益的方便, 因此西方文化的屬性表現為: 商品經濟的擴大再生產, 促使工商迅猛發展, 提倡競爭以反對平均主義, 商品生產使社會成員物慾橫流而力求進取創新。
中國古老文化附麗於宗法政治, 中國文化以善為本,官本位,具有德主刑輔的人治傳統, 求長治久安, 以人際的和諧來企求社會的穩定, 為鞏固政權而提倡「學而優則仕」 , 提倡尚同精神, 西方的社會政治是西方文化的產物, 稱文化超越政治, 不一定要為政治服務, 「 為藝術而藝術」 , 其主要功能是發展科學、發展生產。以功利為社會道德標准, 輕仁義, 當然, 完全超越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社會目標不同中國文化是大一統的, 強調天下一統, 定於一尊, 重集權而輕分權, 重中央輕地方。「 天下太平, 長治久安」 是中國文化迫求的理想社會目標, 為此, 提倡「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一體化。而西方的多元沖突性文化必須導致多元並存的社會, 從古希臘開始, 城邦林立, 近代西方更是多元林立, 在個體與社會的關繫上,西方文化強調個體, 認為個體乃國家之本, 社會應該是人人都充分發展的社會, 因而社會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文化性質不同中國文化屬於人文文雞。重人倫、輕器物, 價值取向以道德為本位。重綜合、輕分析。重意會、輕言傳。講求一種靜觀、玄覽、格物致知。崇尚群體意識、強調同一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西方文化屬於理性文化。重物質, 輕人倫, 價值取向以功利為本位。重分析, 輕綜合。重概念, 忌籠統, 強調人權, 主張個人至上, 重視特殊的辨識, ・ 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對自然的索取。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一方面要批判地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並在此基礎上予以創新, 另一方面全方位開放, 大膽吸收外來先進科學文化技術和進步的價值觀。不能盲目地繼承傳統, 也不能無批判地「 西化」 。在對待文化的伺題上, 「 實事求是」 和「取其精華, 棄其糟粕」,「洋為中用, 古為今用」 和「 推陳出新」。 *** 同志也一再闡明我們必須「實事求是」 , 必須學習和借鑒我國傳統文化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先進的東西, 同時又必須堅決反對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 堅決清除來自這一方面的精神污染。他說: 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 生產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而不是剝削。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 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 共同的道德標准,以上這些, 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 他還說: 「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 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 所積累的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 我們要有計劃丫有選擇地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但是我們決不能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 決不能學習和引起丑惡頹廢的東西。」
...>>
問題二:如何正確對待西方文化的思考 私的毛病在中國實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從上到下似乎沒有不害這毛病的。一說到公家,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佔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義務了。 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水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 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路,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這個網路像一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家庭所形成的固定生活上的互助機構、關系網,與其說是團體,不如說是勢力范圍。所謂差序格局,具有伸縮的能力。在鄉下鄉土社會,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人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西洋社會,承認的是團里的界限、進入資格。在他們那裡不是認清問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確實攀關系、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像石頭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了。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倫――人與人往來所構成的網路中的綱紀。等差的次序。 在這種富於伸縮的網路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並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個人是對團體而說的,是分子對全體。在個人主義中,一方面是平等的觀念, 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煞個人,只能在個所願意交出的一份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了團體的存在。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里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 建議參看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和路威教授的《文明與野蠻》
問題三: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創造出不同的文明, 文化既包含物質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科技自然文化等。
1、我們應該尊重別國的文化,正是因為多種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發展的更美好,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懷接納一切不同的文化。
2、我們要學習借鑒別國先進文明的物質精神文化來發展自己,為本國人民服務。
3、對於別國腐朽落後的精神文化,我們堅決要 *** ,以免侵如我們的思想, 總的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積極宣傳發揚先進文明的文化。
問題四:如何正確對待西方文化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糟粕就是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就是性解放色情文化 精華的話在宗教方面就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最主要重要的部分之一 總之不管什麼文化 都要以真善美作為衡量標准 要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自覺 *** 腐朽墮落低俗不健康的文化!!!
問題五: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美國文化,現在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影視、服飾、價值觀和婚姻等。例如街頭,隨處可見身穿歐美、日韓嘻哈風格服飾,耳朵上戴著超大式的耳塞,邊走邊哼;或頂著爆炸頭,戴滿金屬飾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批薩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顧客;音像店裡,搖滾、嘻哈等流行音樂被放在最顯眼的架子上,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被遺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電影院里好萊塢大片風頭最勁,其驚險的鏡頭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飆升;如今的節日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的隆重程度已經趕上了春節。。
尤其是媒體(電影、電視節目、圖書、音像製品和網路服務等)沖擊著中國文化市場(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文化沖擊變得更加明顯、更加強烈、更加趨於白熱化),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美國化。目前中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文化產業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標準的需求,使青少年對美國產生崇拜、嚮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價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這些青少年中深受歡迎。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路的公開性、全球性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十分方便地突破國界和地域限制來推行文化霸權,滲透價值觀念,擴張文化影響,
改革開放後,西方餐飲業大量進軍中國,沖擊了中國的餐飲業,部分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最大的是快餐,這種飲食方式符合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因而肯德基、麥當勞在神洲遍地開花。中國的快餐也就應運而生,一改中國人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面對美國網路文化的強大沖擊,中國青少年如果過多地接觸可能會產生親近感、信任感,甚至認同和依賴。這種文化侵入不僅會模糊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民族身份的認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們成為崇拜美國文化的人。由於美國文化的沖擊,中國社會在有關婚姻的問題上種種觀念變得更為開放,社會的容忍度明顯地增大了,離婚率、 *** 等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明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在吸取外來文化中好的一面的時候也應該時刻警惕自己時刻注意。外來文化沖擊使人們出現了求新和崇洋趨勢,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使傳統的道德行面臨扭曲變形的危機,也使人們的政治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問題六: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人類的歷史進程,為後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也積累了有益的成功經驗和慘痛的失敗教訓,這份巨大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拓自己的眼界,改變傳統的思維定勢,培養廣泛的興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修養的高低,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素質,還直接影響著個人的觀念利意識,其中既包括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同時還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每個人自身的文化修養,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類能夠不斷地總結自身發展的歷史,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接受慘痛的教訓。從而推進人類自身從低級向高級,社會從野蠻向文明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啟迪。
在文化進程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沿著時間的長河,此消彼長,又各具特色。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徵:平衡和現實主義
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徵,即平衡與現實主義,也反映了民族間觀念、意識的差異。而這兩種基本的文化特徵,在具體的文化現象和文學藝術作品中,又有具體的表現形式:即中國傳統文化以穩重、平和、和諧及寫意為特色;西方傳統文化則以個性化鮮明、寫實性強為特點。
1.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平衡,以穩重、平和、和諧為特徵
追求平衡.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小形成的―種特定的觀念、農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和作物生長規律的制約,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隨時面臨自然災害的威脅,需要人們團結合作,建構一種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農作物生長需要的自然氣候條件,各種氣象因素:光照溫度、防水等,都需要適宜,即「無過不及」。中國的傳統武術太極功,強調剛柔並濟,古人認為天地,陰陽,晝夜,都是相對,要保持他們的平衡。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孔子對「為人之道」提出「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小人反小廟」。明代理學家對「中庸」作了解釋:「中者,不偏不倚,元過不及」。即為人處世個能左、右偏激,需沿著正直的方向發展和前進。這種為人處世正直的認識,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由此也養成了中華民族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優秀品德。
中國的傳統飲食則具有「平衡」的特點,而且多為經驗型的。在古代,人們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將各種食物分為溫、熱、涼、寒,四種「屬性」,又稱「四氣」,且按味道分為辛、酸、甘、苦、咸等「五味」。中國傳統飲食的「平衡」,就是根據各種食物的「屬性」和「五味」,將不同的食物相搭配,使之實現「四氣」和「五味」的「平衡」。
與之相比較,因為西方生活工作節奏快,方便快潔的就餐方式和缺什麼營養補什麼營養成為主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在飲食上的差別。
2. 西方傳統文化的特色:現實主義
西方民族受畜牧業生產的影響,而形成了許多特有的觀念其中最突出和重要的是現實主義,即注審現實。
2.1 現實主義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反映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的社會生活中.是十分明顯的。反映在西方民族審視社會、處理人際關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是以現實作為基礎。
西方民族在消費理念上的「超前消費」,即先消費,後還貸的作法,就是從現實出發.先考慮眼前的實際需要,滿足人們對現實的需求。至於下一步的還貸,也是根據現實的需要決定的,所以西方人常出現重復借貸的現象。
現實主義的觀念在西方民族及社會的文明發展史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近代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發明,近代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基本上是歷史上曾是游牧民族的後裔的貢獻。
在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中,也體現了現實主義的觀念。「圓桌會議......>>
問題七:如何正確理解和評價西方文化觀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問題八: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要堅持辯證的否定觀,第一,辯證的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對待傳統文化,要採取批判地繼承態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義的糟粕,吸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同時,必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肯定傳統文化的復古主義。對待外國經驗,要採取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的態度,既要積極吸收外國經驗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又要批判和 *** 外國資產階級腐朽的、沒落的東西。必須反對閉關自守、盲目排外的狹隘民族主義,同時也要反對崇洋 *** 、全盤西化的錯誤傾向。
問題九:如何正確看待和認識西方當代文化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創造出不同的文明。 文化既包含物質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科技、自然文化等等 。
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別國的文化, 正是因為多種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發展的更美好 。對這一點 ,我們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懷接納一切不同的文化。
第二、 我們要學習借鑒別國先進文明的物質精神文化來發展自己 ,為本國人民服務。
第三、 對於別國腐朽落後的精神文化, 我們堅決要 *** ,以免侵入我們的思想 。總的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第四、 積極的宣傳發揚先進文明的文化 。我相信你心裡早就有答案了 。
⑶ 一般中國人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和互補是我們常談的話題,時到今日,在文化差異後面所反映的歷史,經濟,觀念上的變革已是日新月異,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
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
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
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考慮第三是對象的實用價值。象中文裡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來造詞的,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但是,差異帶來的並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准確的結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
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 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⑷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⑸ 如何理解西方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⑹ 關於西方文化,你對它有什麼看法
西方文化通常指西歐和北美的現代文化,包括共同的標准、價值觀和習俗,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和文學等各個領域。古羅馬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傳播對西歐的基督教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發了西歐近代史上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西歐國家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是西歐國家近代史的開端。核心是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以上帝為中心,承認慾望的合法性,反對禁慾主義。
20世紀上半葉,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二戰後,西方文化的中心從西歐轉向美國,美國文化占據了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對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代以來,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貧富分化、種族沖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