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要的具體的的名稱 十分感謝
2001年(1項):
崑曲
2003年(1項):
中國古琴藝術
2005年(2項):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2009年(22項):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貴州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藏戲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朝鮮族農樂舞
書法、篆刻
剪紙
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端午節
媽祖信俗
[編輯本段]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6月,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
有關申報單位與地區詳見擴展閱讀。
一、民間文學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1Ⅰ-1苗族古歌
2Ⅰ-2 布洛陀
3Ⅰ-3遮帕麻和遮咪麻
4Ⅰ-4牡帕密帕
5Ⅰ-5刻道
6Ⅰ-6白蛇傳傳說
7Ⅰ-7梁祝傳說
8Ⅰ-8孟姜女傳說
9Ⅰ-9董永傳說
10Ⅰ-10西施傳說
11Ⅰ-11濟公傳說
12Ⅰ-12滿族說部
13Ⅰ-13河西寶卷
14Ⅰ-14耿村民間故事
15Ⅰ-15伍家溝民間故事
16Ⅰ-16下堡坪民間故事
17Ⅰ-17走馬鎮民間故事
18Ⅰ-18古漁雁民間故事
19Ⅰ-19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20Ⅰ-20譚振山民間故事
21Ⅰ-21河間歌詩
22Ⅰ-22吳歌
23Ⅰ-23劉三姐歌謠
24Ⅰ-24四季生產調
25Ⅰ-25瑪納斯
26Ⅰ-26江格爾
27Ⅰ-27格薩(斯)爾
28Ⅰ-28阿詩瑪
29Ⅰ-29拉仁布與吉門索
30Ⅰ-30畲族小說歌
31Ⅰ-31青林寺謎語
二、民間音樂
(共計72項)
32Ⅱ-1左權開花調
33Ⅱ-2河曲民歌
34Ⅱ-3蒙古族長調民歌
35Ⅱ-4蒙古族呼麥
36Ⅱ-5當塗民歌
37Ⅱ-6巢湖民歌
38Ⅱ-7畲族民歌
39Ⅱ-8興國山歌
40Ⅱ-9興山民歌
41Ⅱ-10桑植民歌
42Ⅱ-11梅州客家山歌
43Ⅱ-12中山鹹水歌
44Ⅱ-13崖州民歌
45Ⅱ-14儋州調聲
46Ⅱ-15石柱土家啰兒調
47Ⅱ-16巴山背二歌
48Ⅱ-17僳僳族民歌
49Ⅱ-18紫陽民歌
50Ⅱ-19裕固族民歌
51Ⅱ-20花兒
52Ⅱ-21藏族拉伊
53Ⅱ-22聊齋俚曲
54Ⅱ-23靖州苗族歌鼟
55Ⅱ-24川江號子
56Ⅱ-25南溪號子
57Ⅱ-26木洞山歌
58Ⅱ-27川北薅草鑼鼓
59Ⅱ-28侗族大歌
60Ⅱ-29侗族琵琶歌
61Ⅱ-30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62Ⅱ-31彝族海菜腔
63Ⅱ-32那坡壯族民歌
64Ⅱ-33澧水船工號子
65Ⅱ-34古琴藝術
66Ⅱ-35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67Ⅱ-36蒙古族四胡音樂
68Ⅱ-37嗩吶藝術
69Ⅱ-38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70Ⅱ-39遼寧鼓樂
71Ⅱ-40江南絲竹
72Ⅱ-41海州五大宮調
73Ⅱ-4嵊州吹打
74Ⅱ-43舟山鑼鼓
75Ⅱ-44十番音樂
76Ⅱ-45魯西南鼓吹樂
77Ⅱ-46板頭曲
78Ⅱ-47宜昌絲竹
79Ⅱ-48枝江民間吹打樂
80Ⅱ-49廣東音樂
81Ⅱ-50潮州音樂
82Ⅱ-51廣東漢樂
83Ⅱ-52吹打
84Ⅱ-53梁平癩子鑼鼓
85Ⅱ-54土家族打溜子
86Ⅱ-55河北鼓吹樂
87Ⅱ-56晉南威風鑼鼓
88Ⅱ-57絳州鼓樂
89Ⅱ-58上黨八音會
90Ⅱ-59冀中笙管樂
91Ⅱ-60銅鼓十二調
92Ⅱ-61西安鼓樂
93Ⅱ-62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94Ⅱ-63回族民間器樂
95Ⅱ-64文水鈲子
96Ⅱ-65智化寺京音樂
97Ⅱ-66五台山佛樂
98Ⅱ-67千山寺廟音樂
99Ⅱ-68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100Ⅱ-69武當山宮觀道樂
101Ⅱ-70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102Ⅱ-71南音
103Ⅱ-72泉州北管
三、民間舞蹈
(共計41項)
104Ⅲ-1京西太平鼓
105Ⅲ-2秧歌
106Ⅲ-3井陘拉花
107Ⅲ-4龍舞
108Ⅲ-5獅舞
109Ⅲ-6花鼓燈
110Ⅲ-7儺舞
111Ⅲ-8英歌
112Ⅲ-9高蹺
113Ⅲ-10永新盾牌舞
114Ⅲ-11翼城花鼓
115Ⅲ-12泉州拍胸舞
116Ⅲ-13安塞腰鼓
117Ⅲ-14洛川蹩鼓
118Ⅲ-15蘭州太平鼓
119Ⅲ-16餘杭滾燈
120Ⅲ-17土家族擺手舞
121Ⅲ-18土家族撒葉兒嗬
122Ⅲ-19弦子舞
123Ⅲ-20鍋庄舞
124Ⅲ-21熱巴舞
125Ⅲ-22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126Ⅲ-23苗族蘆笙舞
127Ⅲ-24朝鮮族農樂舞
128Ⅲ-25木鼓舞
129Ⅲ-26銅鼓舞
130Ⅲ-27傣族孔雀舞
131Ⅲ-28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132Ⅲ-29蒙古族安代舞
133Ⅲ-30湘西苗族鼓舞
134Ⅲ-31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135Ⅲ-32黎族打柴舞
136Ⅲ-33卡斯達溫舞
137Ⅲ-34?舞
138Ⅲ-35僳僳族阿尺木刮
139Ⅲ-36彝族葫蘆笙舞
140Ⅲ-37彝族煙盒舞
141Ⅲ-38基諾大鼓舞
142Ⅲ-39山南昌果卓舞
143Ⅲ-40土族於菟
144Ⅲ-41塔吉克族鷹舞
四、傳統戲劇
(共計92項)
145Ⅳ-1崑曲
146Ⅳ-2梨園戲
147Ⅳ-3莆仙戲
148Ⅳ-4潮劇
149Ⅳ-5弋陽腔
150Ⅳ-6青陽腔
151Ⅳ-7高腔
152Ⅳ-8新昌調腔
153Ⅳ-9寧海平調
154Ⅳ-10永安大腔戲
155Ⅳ-11四平戲
156Ⅳ-12川劇
157Ⅳ-13湘劇
158Ⅳ-14廣昌孟戲
159Ⅳ-15正字戲
160Ⅳ-16秦腔
161Ⅳ-17漢調桄桄
162Ⅳ-18晉劇
163Ⅳ-19蒲州梆子
164Ⅳ-20北路梆子
165Ⅳ-21上黨梆子
166Ⅳ-22河北梆子
167Ⅳ-23豫劇
168Ⅳ-24宛梆
169Ⅳ-25懷梆
170Ⅳ-26大平調
171Ⅳ-27越調
172Ⅳ-28京劇
173Ⅳ-29徽劇
174Ⅳ-30漢劇
175Ⅳ-31漢調二簧
176Ⅳ-32泰寧梅林戲
177Ⅳ-33閩西漢劇
178Ⅳ-34巴陵戲
179Ⅳ-35荊河戲
180Ⅳ-36粵劇
181Ⅳ-37桂劇
182Ⅳ-38宜黃戲
183Ⅳ-39亂彈
184Ⅳ-40石家莊絲弦
185Ⅳ-41雁北耍孩兒
186Ⅳ-42靈丘羅羅腔
187Ⅳ-43柳子戲
188Ⅳ-44大弦戲
189Ⅳ-45閩劇
190Ⅳ-46壽寧北路戲
191Ⅳ-47西秦戲
192Ⅳ-48高甲戲
193Ⅳ-49碗碗腔
194Ⅳ-50四平調
195Ⅳ-51評劇
196Ⅳ-52武安平調落子
197Ⅳ-53越劇
198Ⅳ-54滬劇
199Ⅳ-55蘇劇
200Ⅳ-56揚劇
201Ⅳ-57廬劇
202Ⅳ-58楚劇
203Ⅳ-59荊州花鼓戲
204Ⅳ-60黃梅戲
205Ⅳ-61商洛花鼓
206Ⅳ-62泗州戲
207Ⅳ-63柳琴戲
208Ⅳ-64歌仔戲
209Ⅳ-65採茶戲
210Ⅳ-66五音戲
211Ⅳ-67茂腔
212Ⅳ-68曲劇
213Ⅳ-69曲子戲
214Ⅳ-70秧歌戲
215Ⅳ-71道情戲
216Ⅳ-72哈哈腔
217Ⅳ-73二人台
218Ⅳ-74白字戲
219Ⅳ-75花朝戲
220Ⅳ-76彩調
221Ⅳ-77燈戲
222Ⅳ-78花燈戲
223Ⅳ-79一勾勾
224Ⅳ-80藏戲
225Ⅳ-81山南門巴戲
226Ⅳ-82壯劇
227Ⅳ-83侗戲
228Ⅳ-84布依戲
229Ⅳ-85彝族撮泰吉
230Ⅳ-86傣劇
231Ⅳ-87目連戲
232Ⅳ-88鑼鼓雜戲
233Ⅳ-89儺戲
234Ⅳ-90安順地戲
235Ⅳ-91皮影戲
236Ⅳ-92木偶戲
五、曲藝
(共計46項)
237Ⅴ-1蘇州評彈
238Ⅴ-2揚州評話
239Ⅴ-3福州評話
240Ⅴ-4山東大鼓
241Ⅴ-5西河大鼓
242Ⅴ-6東北大鼓
243Ⅴ-7木板大鼓
244Ⅴ-8樂亭大鼓
245Ⅴ-9潞安大鼓
246Ⅴ-10京東大鼓
247Ⅴ-11膠東大鼓
248Ⅴ-12河洛大鼓
249Ⅴ-13溫州鼓詞
250Ⅴ-14陝北說書
251Ⅴ-15福州伬藝
252Ⅴ-16南平南詞
253Ⅴ-17紹興平湖調
254Ⅴ-18蘭溪攤簧
255Ⅴ-19賢孝
256Ⅴ-20河南墜子
257Ⅴ-21山東琴書
258Ⅴ-22鑼鼓書
259Ⅴ-23紹興蓮花落
260Ⅴ-24蘭州鼓子
261Ⅴ-25揚州清曲
262Ⅴ-26錦歌
263Ⅴ-27常德絲弦
264Ⅴ-28榆林小曲
265Ⅴ-29天津時調
266Ⅴ-30新疆曲子
267Ⅴ-31龍舟說唱
268Ⅴ-32鼓盆歌
269Ⅴ-33漢川善書
270Ⅴ-34歌冊
271Ⅴ-35東北二人轉
272Ⅴ-36鳳陽花鼓
273Ⅴ-37答嘴鼓
274Ⅴ-38小熱昏
275Ⅴ-39山東快書
276Ⅴ-40烏力格爾
277Ⅴ-41達斡爾族烏欽
278Ⅴ-42赫哲族伊瑪堪
279Ⅴ-43鄂倫春族摩蘇昆
280Ⅴ-44傣族章哈
281Ⅴ-45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282Ⅴ-46布依族八音坐唱
六、雜技與競技
(共計17項)
283Ⅵ-1吳橋雜技
284Ⅵ-2聊城雜技
285Ⅵ-3天橋中幡
286Ⅵ-4抖空竹
287Ⅵ-5維吾爾族達瓦孜
288Ⅵ-6寧德霍童線獅
289Ⅵ-7少林功夫
290Ⅵ-8武當武術
291Ⅵ-9回族重刀武術
292Ⅵ-10滄州武術
293Ⅵ-11太極拳
294Ⅵ-12邢台梅花拳
295Ⅵ-13沙河藤牌陣
296Ⅵ-14朝鮮族跳板、鞦韆
297Ⅵ-15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298Ⅵ-16蒙古族搏克
299Ⅵ-17蹴鞠
七、民間美術
(共計51項)
300Ⅶ-1楊柳青木版年畫天
301Ⅶ-2武強木版年畫
302Ⅶ-3桃花塢木版年畫
303Ⅶ-4漳州木版年畫
304Ⅶ-5楊家埠木版年畫
305Ⅶ-6高密撲灰年畫
306Ⅶ-7朱仙鎮木版年畫
307Ⅶ-8灘頭木版年畫
308Ⅶ-9佛山木版年畫
309Ⅶ-10梁平木版年畫
310Ⅶ-11綿竹木版年畫
311Ⅶ-12鳳翔木版年畫
312Ⅶ-13納西族東巴畫
313Ⅶ-14藏族唐卡
314Ⅶ-15衡水內畫
315Ⅶ-16剪紙
316Ⅶ-17顧綉
317Ⅶ-18蘇綉
318Ⅶ-19湘綉
319Ⅶ-20粵綉
320Ⅶ-21蜀綉
321Ⅶ-22苗綉
322Ⅶ-23水族馬尾綉
323Ⅶ-24土族盤綉
324Ⅶ-25挑花
325Ⅶ-26慶陽香包綉制
326Ⅶ-27象牙雕刻
327Ⅶ-28揚州玉雕
328Ⅶ-29岫岩玉雕
329Ⅶ-30阜新瑪瑙雕
330Ⅶ-31夜光杯雕
331Ⅶ-32金石篆刻
332Ⅶ-33青田石雕
333Ⅶ-34曲陽石雕
334Ⅶ-35壽山石雕
335Ⅶ-36惠安石雕
336Ⅶ-37徽州三雕
337Ⅶ-38臨夏磚雕
338Ⅶ-39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339Ⅶ-40潮州木雕
340Ⅶ-41寧波朱金漆木雕
341Ⅶ-42樂清黃楊木雕
342Ⅶ-43東陽木雕
343Ⅶ-44漳州木偶頭雕刻
344Ⅶ-45萍鄉湘東儺面具
345Ⅶ-46竹刻
346Ⅶ-47泥塑
347Ⅶ-48塔爾寺酥油花
348Ⅶ-49熱貢藝術
349Ⅶ-50燈彩
350Ⅶ-51嵊州竹編
八、傳統手工技藝
(共計89項)
351Ⅷ-1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352Ⅷ-2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353Ⅷ-3石灣陶塑技藝
354Ⅷ-4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355Ⅷ-5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356Ⅷ-6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357Ⅷ-7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358Ⅷ-8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359Ⅷ-9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360Ⅷ-10磁州窯燒制技藝
361Ⅷ-11德化瓷燒制技藝
362Ⅷ-12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363Ⅷ-13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364Ⅷ-14宋錦織造技藝
365Ⅷ-15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366Ⅷ-16蜀錦織造技藝
367Ⅷ-17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368Ⅷ-18土家族織錦技藝
369Ⅷ-19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370Ⅷ-20壯族織錦技藝
371Ⅷ-21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372Ⅷ-22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373Ⅷ-23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374Ⅷ-24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375Ⅷ-25苗族蠟染技藝
376Ⅷ-26白族扎染技藝
377Ⅷ-27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378Ⅷ-28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379Ⅷ-29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380Ⅷ-30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381Ⅷ-31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382Ⅷ-32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383Ⅷ-33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384Ⅷ-34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385Ⅷ-35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386Ⅷ-36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387Ⅷ-37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388Ⅷ-38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389Ⅷ-39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390Ⅷ-40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391Ⅷ-41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392Ⅷ-42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393Ⅷ-43景泰藍製作技藝
394Ⅷ-44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395Ⅷ-45明式傢具製作技藝江蘇省
396Ⅷ-46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397Ⅷ-47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398Ⅷ-48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399Ⅷ-49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400Ⅷ-50雕漆技藝
401Ⅷ-51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402Ⅷ-52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403Ⅷ-53天台山乾漆夾薴技藝
404 Ⅷ-54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405 Ⅷ-55 廈門漆線雕技藝
406 Ⅷ-56 成都漆藝
407 Ⅷ-57 茅台酒釀制技藝
408 Ⅷ-58 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
409 Ⅷ-59 杏花村汾酒釀制技藝
410 Ⅷ-60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
411 Ⅷ-61 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
412 Ⅷ-62 鎮江恆順香醋釀制技藝
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414 Ⅷ-64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415 Ⅷ-65 宣紙製作技藝
416 Ⅷ-66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417 Ⅷ-67 皮紙製作技藝
418 Ⅷ-68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419 Ⅷ-69 藏族造紙技藝西藏自治區
420 Ⅷ-70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421 Ⅷ-71 竹紙製作技藝
422 Ⅷ-72 湖筆製作技藝
423 Ⅷ-73 徽墨製作技藝
424 Ⅷ-74 歙硯製作技藝
425 Ⅷ-75 端硯製作技藝
426 Ⅷ-76 金星硯製作技藝
427 Ⅷ-77 木版水印技藝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藝
429 Ⅷ-79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430 Ⅷ-80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
431 Ⅷ-81 制扇技藝
432 Ⅷ-82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433 Ⅷ-83 樺樹皮製作技藝
434 Ⅷ-84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435 Ⅷ-85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436 Ⅷ-86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437 Ⅷ-87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438 Ⅷ-88 風箏製作技藝
439 Ⅷ-89 涼茶
九、傳統醫葯
(共計9項)
440 Ⅸ-1 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441 Ⅸ-2 中醫診法
442 Ⅸ-3 中葯炮製技術
443 Ⅸ-4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
444 Ⅸ-5 針灸
445 Ⅸ-6 中醫正骨療法
446 Ⅸ-7 同仁堂中醫葯文化
447 Ⅸ-8 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448 Ⅸ-9 藏醫葯
十、民俗
(共計70項)
449 Ⅸ-1 春節
450 Ⅸ-2 清明節
451 Ⅸ-3 端午節
452 Ⅸ-4 七夕節
453 Ⅸ-5 中秋節
454 Ⅸ-6 重陽節
455 Ⅸ-7 京族哈節
456 Ⅸ-8 傣族潑水節
457 Ⅸ-9 錫伯族西遷節
458 Ⅸ-10 火把節
459 Ⅸ-11 景頗族目瑙縱歌
460 Ⅸ-12 黎族三月三節
461 Ⅸ-13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462 Ⅸ-14 瑤族盤王節
463 Ⅸ-15 壯族螞(蟲字旁加另)節
464 Ⅸ-16 仫佬族依飯節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466 Ⅸ-18 羌族瓦爾俄足節
467 Ⅸ-19 苗族鼓藏節
468 Ⅸ-20 水族端節
469 Ⅸ-21 布依族查白歌節
470 Ⅸ-22 苗族姊妹節
471 Ⅸ-23 獨龍族卡雀哇節
472 Ⅸ-24 怒族仙女節
473 Ⅸ-25 侗族薩瑪節
474 Ⅸ-26 仡佬毛龍節
475 Ⅸ-27 僳僳族刀桿節
476 Ⅸ-28 塔吉克族引水節和播種節
477 Ⅸ-29 土族納頓節
478 Ⅸ-30 都江堰放水節
479 Ⅸ-31 雪頓節
480 Ⅸ-32 黃帝陵祭典
481 Ⅸ-33 炎帝陵祭典
482 Ⅸ-34 成吉思汗祭典
483 Ⅸ-35 祭孔大典
484 Ⅸ-36 媽祖祭典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486 Ⅸ-38 女媧祭典
487 Ⅸ-39 大禹祭典
488 Ⅸ-40 祭敖包
489 Ⅸ-41 白族繞三靈
490 Ⅸ-42 廠甸廟會
491 Ⅸ-43 熱貢六月會
492 Ⅸ-44 小欖菊花會
493 Ⅸ-45 瑤族耍歌堂
494 Ⅸ-46 壯族歌圩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會群
496 Ⅸ-48 那達慕
497 Ⅸ-49 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
498 Ⅸ-50 秦淮燈會
499 Ⅸ-51 秀山花燈
500 Ⅸ-52 全豐花燈
501 Ⅸ-53 泰山石敢當習俗
502 Ⅸ-54 民間社火
503 Ⅸ-55 鄂爾多斯婚禮
504 Ⅸ-56 土族婚禮
505 Ⅸ-57 撒拉族婚禮
506 Ⅸ-58 馬街書會
507 Ⅸ-59 胡集書會
508 Ⅸ-60 安國葯市
509 Ⅸ-61 壯族銅鼓習俗
510 Ⅸ-62 楹聯習俗
511 Ⅸ-63 蘇州角直水鄉婦女服飾
512 Ⅸ-64 惠安女服飾
513 Ⅸ-65 苗族服飾
514 Ⅸ-66 回族服飾
515 Ⅸ-67 瑤族服飾
516 Ⅸ-68 農歷二十四節氣
517 Ⅸ-69 女書習俗
518 Ⅸ-70 水書習俗
[編輯本段]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53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519 Ⅰ-32 八達嶺長城傳說
520 Ⅰ-33 永定河傳說
521 Ⅰ-34 楊家將傳說
522 Ⅰ-35 堯的傳說
523 Ⅰ-36 牛郎織女傳說
524 Ⅰ-37 西湖傳說
525 Ⅰ-38 劉伯溫傳說
526 Ⅰ-39 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527 Ⅰ-40 觀音傳說
528 Ⅰ-41 徐福東渡傳說
529 Ⅰ-42 陶朱公傳說
530 Ⅰ-43 麒麟傳說
531 Ⅰ-44 魯班傳說
532 Ⅰ-45 八仙傳說
533 Ⅰ-46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534 Ⅰ-47 屈原傳說
535 Ⅰ-48 王昭君傳說
536 Ⅰ-49 炎帝神農傳說
537 Ⅰ-50 木蘭傳說
538 Ⅰ-51 巴拉根倉的故事
539 Ⅰ-52 北票民間故事
540 Ⅰ-53 滿族民間故事
541 Ⅰ-54 徐文長故事
542 Ⅰ-55 嶗山民間故事
543 Ⅰ-56 都鎮灣故事
544 Ⅰ-57 盤古神話
545 Ⅰ-58 邵原神話群
546 Ⅰ-59 嘎達梅林
547 Ⅰ-60 科爾沁潮爾史詩
548 Ⅰ-61 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盤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達古達楞格萊標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 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維吾爾族達斯坦
559 Ⅰ-72 哈薩克族達斯坦
560 Ⅰ-73 珠郎娘美
561 Ⅰ-74 司崗里
562 Ⅰ-75 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賈理
564 Ⅰ-77 藏族婚宴十八說
565 Ⅰ-78 童謠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瑪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壯族嘹歌
570 Ⅰ-83 柯爾克孜約隆
571 Ⅰ-84 笑話
二、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共計67項)
572 Ⅱ-73 陝北民歌
573 Ⅱ-74 昌黎民歌
574 Ⅱ-75 高郵民歌
575 Ⅱ-76 五河民歌
576 Ⅱ-77 大別山民歌
577 Ⅱ-78 徽州民歌
578 Ⅱ-79 信陽民歌
579 Ⅱ-80 西坪民歌
580 Ⅱ-81 馬山民歌
581 Ⅱ-82 潛江民歌
582 Ⅱ-83 呂家河民歌
583 Ⅱ-84 秀山民歌
584 Ⅱ-85 酉陽民歌
585 Ⅱ-86 鎮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 南坪曲子
588 Ⅱ-89 茶山號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調
591 Ⅱ-92 漫瀚調
592 Ⅱ-93 惠東漁歌
593 Ⅱ-94 海門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 姚安壩子腔
596 Ⅱ-97 海洋號子
597 Ⅱ-98 江河號子
598 Ⅱ-99 碼頭號子
599 Ⅱ-100 森林號子
600 Ⅱ-101 搬運號子
601 Ⅱ-102 製作號子
602 Ⅱ-103 魯南五大調
603 Ⅱ-104 老河口絲弦
604 Ⅱ-105 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 鄂溫克族民歌
606 Ⅱ-107 鄂倫春族民歌
607 Ⅱ-108 達斡爾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瑤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 維吾爾族民歌
616 Ⅱ-117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 琵琶藝術
619 Ⅱ-120 古箏藝術
620 Ⅱ-121 笙管樂
621 Ⅱ-122 津門法鼓
622 Ⅱ-123 鑼鼓藝術
623 Ⅱ-124 朝鮮族洞簫音樂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626 Ⅱ-127 維吾爾族鼓吹樂
627 Ⅱ-128 洞經音樂
628 Ⅱ-129 蘆笙音樂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聶彈唱
631 Ⅱ-132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632 Ⅱ-133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633 Ⅱ-134 蒙古族綽爾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樂
635 Ⅱ-136 口弦音樂
636 Ⅱ-137 吟誦調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三、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共計55項)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馬
642 Ⅲ-45 燈舞
643 Ⅲ-46 滄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 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會響鑼
649 Ⅲ-52 肉連響
650 Ⅲ-53 禾樓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3 Ⅲ-56 靖邊跑驢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6 Ⅲ-59 朝鮮族長鼓舞
657 Ⅲ-60 瑤族長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腳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瑤族猴鼓舞
662 Ⅲ-65 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 得榮學羌
6
B. 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
世界文化遺產分為: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做叢空間。那麼漳州文化給世界留下了什麼?
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繁多的民間民俗活動是漳州木版年畫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年畫內容主要也是喜慶迎新和避邪兩大類。
漳州薌劇(歌仔戲):薌劇是用閩南語演唱的地方劇種,又名歌仔戲,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曲調優美,長於抒情,音樂極具特色,民歌色彩濃郁,說唱特點明顯。
漳州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傀儡戲劇種之一。
漳州木偶雕刻: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於民間工藝美術,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
漳州錦歌是我省五大麴種之一,也是我市民族民間文化之瑰寶,與泉州南音並稱為閩南民間姐妹藝術之花。
東山歌冊:是一種民間文學的通俗唱本。
漳浦剪紙:漳浦剪紙最初只是作為刺綉的底樣,隨著民間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受北方貼「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響,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國民間藝術中佔有一定位置。
白礁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白礁慈濟宮吳真人誕辰祭典儀式(民俗)2006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雲霄紀念開漳聖王巡安民俗活動:「聖王巡安」起源於閩南「開漳聖地」雲霄威惠廟,流傳於福建、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是祭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傳統節日風俗。
東山關帝文化:每年農歷五月十三關帝聖誕期間,東山縣皆舉辦關帝文化節,研究關帝文化的專家學者,皆組團到東山參加盛典。
詔安鐵枝戲:鐵枝戲起源於唐、興於宋,由紙影戲發展而成。藝人雙手操縱三根鐵枝上的木偶進行表演,其音樂以潮州調、外江調為主,內容與流行的四平腔、傳奇相融合
華安玉雕:華安玉雕是中國民間雕塑工藝中一種新興而普及的優秀特種造型藝術,集雕、刻、塑技藝於一爐,具有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性。
土樓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浦南古儺:漳搜晌州浦南古儺,是一項具有濃厚鄉土風情的民俗舞蹈,流傳於薌城區浦南鎮。
南靖四平鑼鼓樂:四平鑼鼓是閩南山區民間音樂文化的遺存,俗稱粗鑼鼓,起源於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
漳浦竹馬戲:竹馬戲是一種古樸而稀少的民間歌舞小戲,享有「戲曲活化石」之譽。
林前村伽藍王巡社:慶典起世胡鋒源於「開漳聖王」陳元光。
漳州南詞:南詞即曲調之意,與宋、元南曲相比,已是名同實異;曲體為西安鼓樂所獨有,分前後兩部分。
C. 福建省值得推薦創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有哪些。
一共有近200項: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這六個方面內容:
1、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包括福建各地區的方言及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傳說等。如霞浦畲族小說歌、閩南童謠、陳三五娘傳說;等等
2、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包括傳統戲劇如歌仔戲、梨園戲、莆仙戲等;傳統曲藝如福州評話、答嘴鼓、漳州錦歌等;民間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儺舞、龍岩採茶燈等;民間音樂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樂、浦城閩派古琴等;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柘榮剪紙、惠安木雕技藝等;傳統雜技與競技如建甌挑幡、寧德霍童線獅、自然門武術等。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包括福建民間添丁慶壽舊俗、婚嫁舊俗、喪禮舊俗、民間節日、廟會、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等。如閩西客家春耕習俗、惠安女服飾、豐澤蟲尋埔女服飾、閩東畲族婚俗、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等等。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包括各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與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福州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明溪肉脯干製作工藝、沙縣小吃製作工藝;等等。
5、傳統手工藝技能;包括福建各種工藝美術製品的獨特製作技藝。如德化瓷工藝、泉州李堯寶刻紙、安溪藍印花布、將樂民間龍池古硯製作工藝、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樓建築工藝、連城四堡雕版工藝、福安銀器製作工藝、壽寧木拱廊橋製作工藝、福鼎餅花工藝;等等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福建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雲霄開漳聖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燈、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習俗、龍岩適中盂蘭盆節俗、福鼎雙華畲族二月二歌會、周寧浦源護魚習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