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閩南文化內涵有哪些

閩南文化內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14 11:46:53

1. 閩南文化有哪些

由於乾隆時期國泰民安,才為茶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閩南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么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葯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清源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

洪老先生從小在廈門的「茶桌仔」(飲茶攤)邊長大,年過古稀的他泡茶技藝爐火純青。只見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瓏的紫沙壺茶具,邊擺放邊說,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可比喝茶的時間多哦,要不怎麼叫「功夫茶」呢。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幾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說:「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沖出來的茶才夠味。」

只見他在茶壺里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沖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洪老先生說,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洪老先生說,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咽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松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閩南文化的內涵

閩南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吳楚,下續台灣、東南亞,其涵蓋面和影響的范圍相當廣泛。閩南人艱苦的生存環境,鑄造了閩南文化的精髓:「敢拼愛贏」的精神。這種文化精髓的形成、升華和進一步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也是閩南文化有別於中原文化和其他閩系文化的一大特色。

首先,閩南文化屬於移民文化。閩南聚居的核心地帶,主要在晉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後來,隨著北方漢民的加速流動和不斷地南遷擴展,促進並加快了閩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為了適應顛沛流離和長途跋涉的艱難環境,中原文化在南遷傳播過程中,在經歷了較為激烈的拼撞、社會變遷和自我揚棄後,雖然在閩南地區紮根並成長起來,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戰,已較中原本土文化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從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閩南文化有較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一方面,在漢民的不斷南遷和聚合過程中,不同源流、不同歷史階段入遷的漢民之間,漢族人與當地少數民族之間,在閩南地區顯現出了交融性。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間,泉州港的對外交通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成為「漲潮聲中萬國商」的東方貿易大港。吸引了亞洲、非洲乃至歐洲許多國家的人民前來貿易和從事文化交流活動。他們不僅在泉州地區經商並定居下來,而且還傳播了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可見,閩南文化在多種族文化的交融發展過程中,這種多元文化的組合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對外開放性。

閩南文化的表象,深受外來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多重影響。由此形成了閩南人敢於冒險犯禁、勇於進取和積極開拓的人文精神。閩南人的這種進取精神,在明清時期很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在封建政府強力壓制下,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閩南一帶地瘠民稠,丘陵山地眾多,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區,出現了「人滿為患」,擁有土地和農耕已不足以養家糊口,這種自然環境加之深受移民文化的熏陶,促使大量的閩南人挈妻攜子移居海外和台灣地區,實現了「貸海為市」。可以說,閩南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外來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閩南人比較注重財富的追求和發展。這種重商主義,注重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務實逐利的進取精神,對海外閩南人的經商理念和企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嚴正系福建省社科院院長李鴻階系福建省社科院華僑所所長)

3. 閩南文化是什麼

閩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4. 閩南文化有哪些方面

文化的范圍很廣,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知道你想要了解哪一方面。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頂,穿斗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梁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搏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系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師(陳普足)。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安溪、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新羅區部分地區、漳平市部分地區。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潮汕話區:廣東潮州平饒一帶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 海南話區:海南中部地區 浙江蒼南話區:溫州蒼南地區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70-80%的新加坡會說或會聽福建話,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編輯本段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發展。 2、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 3、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斗艷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 4、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志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 5、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系。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編輯本段閩南文化的傳播及其影響
文化的創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實、最積極、最活躍的傳播者。而文化遠距離的傳播,有賴於人口的遷移」閩南文化的傳播是通過閩南人移居國內外而傳播的。國內傳播達閩北、閩中、閩西、浙東南、贛東、粵東、港澳、海南及台灣。其中移居台灣為最多,且分布廣泛於台北、台東、台中、台南、高雄、桃園、苗粟、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文、宜蘭、雲林、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地區,而均有閩南人在那裡一代代休養生息。已知從唐代始,先輩移居台灣,不僅帶去方言,也帶去閩南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等等,並代代傳承、發展和創新。但發展迄今,仍語言相同,生活習慣、民俗風情、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居建築也仍相同或近同。從現有台灣人口中講閩南話的就多達1700萬人,表明閩南話在台灣是其主要語種,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與台灣文化教育幾近相同。而國外傳播則達世界各地,堪稱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閩南籍華僑(居多)華裔人群的足跡。移居國外的閩南籍華僑、華人(指入居住國外籍者)有數百萬之多,其中稱居東南亞諸國最多。華僑、華人先輩不僅帶去閩南方言,而且也把閩南的民俗風情、民間信仰、民間藝術傳播到居住國閩南人社區,並一代代傳承、渲變和發展。迄今僑居於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已多達近1400萬人,分布於近百所國家和地區,由此可窺見閩南文化在國外傳播廣泛之一。 研究閩南文化的意義 閩南文化上承中原,吳越文化而由移居閩南的漢人和原住民共同創的先進的地域性文化,爾後又借鑒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閩南文化更興盛發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閩南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以科學的分析態度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精華,摒棄閩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繼承,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2、通過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閩南文化中蘊含的開放性、包容性、思辯性,弘揚拼搏精神和樹立自信。 3、閩南文化蘊含的「和合思想」,是構建和諧的閩南社會及增強與台灣同胞和僑胞凝聚力的保證。 4、閩南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有利於閩南文化遺產的利用和保護。也有利創造出既體現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閩南文化,促進閩南文化資源的永續性發展。 5、對閩南文化的研究,在促進和平統一台灣有著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閩南文化對台灣地區有著強大的輻射作用,因此對台灣同胞有著強大的吸引作用

閱讀全文

與閩南文化內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