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遺產怎麼創新

文化遺產怎麼創新

發布時間:2023-08-16 07:40:37

① 如何繼承和發展文化遺產

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② 文創如何讓文化寶藏「活起來」

近年來為了做好故宮「大IP」,故宮文創匠心獨運,讓故宮元素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帶回家。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景俊美表示:「手機殼與我們形影不離,絲巾是女性最日常的裝飾物,文創產業的這些成功實踐表明文化遺產並不是僵化的,它可以與當下的流行元素融合起來,迎合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消費群體的訴求。」來源:人民網

③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篇一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系列談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面對和解決好的問題。從2014年12月26日起,《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將陸續刊發訪談、綜述、言論等系列文章,關注、探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激發中國文化的創造力

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本體論,最重視的是什麼呢?最重視的是修齊治平,它的基礎在家庭。中國人對家庭有一種神聖感,所以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喜歡講家國情懷。家和國顯然不是一回事,這樣的情懷處於西方文化體系中的人恐怕很難理解,但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差序倫理,家國同構。[詳細]

中國的品格——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訪談

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是中國文化真誠、積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他不僅創立了國藝苑,還兼任北京大學校園內多家中國文化社團的顧問和指導,耄耋之年仍赴各地講學,致力於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黃海貝就如何學習、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等問題采訪了樓宇烈。 [詳細]

故鄉在哪裡中國人的根就在哪裡

在作家餘光中的詩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表達的是漂泊異鄉的遊子對故鄉和祖國的深深眷戀和綿綿深情。“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鄉愁是一種難以割捨的故土情結,一種浸入心靈的人文情懷,更是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精神基因和情感依託。面對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當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城鎮走向大都市,從鄉土的寧靜走向現代的喧囂時,遊子們可否還記得“土地的芳香”、懂得媽媽的“心腸”?日前,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台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正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該片旨在喚起海內外華人記憶中的鄉愁,凝聚億萬中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悟,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激發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鳴。自1月1日首播以來,該片引發了海內外眾多觀眾的關注和熱議。 [詳細]

天津泥人張彩塑:在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

進入新年,大江南北到處是一派喜慶的節日氛圍,燈籠、剪紙、彩塑、鮮花……裝點著又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泥人張的影子處處可見,古典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民風中的人物、故事,自然是藝術家塑造的主要題材,除此之外,以“中國夢”為主題的一系列反映當代社會風貌的作品也受到普通百姓喜愛。近些年來,熟悉這門民間藝術的人會發現,泥人張的許多作品越來越充滿時代氣息,普通人的形象、百姓身邊的尋常故事、英模人物的事跡都通過這門古老技藝呈現出來。一代代民間藝術家始終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這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不久前,201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組還曾走進天津,專門探訪泥人張的老藝人們,希望從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汲取文藝創作營養。

紮根於傳統文化厚土的當代文學

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發現新文化運動的根系,一直就是“五四”以來許多經典作家的重要立場。魯迅就以《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表明了他與魏晉風度的精神聯系;胡適以《白話文學史》揭示了“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的定律;周作人也以《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證明了新文學運動與古代“言志派”傳統的精神承傳……這條“尋根”的思想史線索,到了1980年代,繼續結出了豐碩成果:從李凖、汪曾祺、賈平凹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不約而同“回到傳統文化”的創作到1985年“尋根文學”的異軍突起,都體現出文學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靈感的文化品格。大略看去,這股思潮從兩方面展開。[詳細]

戲曲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與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戲曲史家廖奔訪談

戲麴生態的歷史演變

王 昉:首先您是否能談一談,戲曲曾經擁有什麼樣的生態?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廖 奔:戲曲是中國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經濟形態晚期的藝術形式,因而它的盛期在20世紀前,它的市場是當時的農村和城市市民社會。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戲曲,擁有自生自滅的原始生態,興起於宋朝的市民社會和村鎮土壤,元明清不斷發揚光大。[詳細]

當漢字面對世界

漢字是屬於人類的,它不僅僅屬於某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人類文明中一個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員。漢字在當今仍然處於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大家要去認識它理解它闡述它運用它的狀態,而且漢字在中國文化跟多種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關於漢字的特質。創制漢字和使用漢字是對於現實世界認識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通過視覺以形載義來完成的,關注的是筆畫部件之間,以及一個字和所要表達的認識或者是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詳細]

認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意義

作家蘇叔陽一直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了《中國讀本》《西藏讀本》等著作。《中國讀本》以15種文字在世界出版,介紹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發行1500多萬冊,被譽為中國圖書“走出去”的範例,2010年7月獲得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如今,他以抱病之軀在創作之餘擔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和太湖文化論壇副主席等職務,參與各種文化論壇,傳播相關理念。面對當下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潮,他更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篇二

辯題:傳統文化的傳承比創新更重要

這個話題是我們學校辯論賽的辯題之一,乾脆就以辯論稿的形式寫一寫好了

討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哪個更重要”之前,自然要先明確一下傳承與創新都有那些形式,有哪些異同。

我覺得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體現為批判性繼承,這種繼承方式的表現形式有三種:

一、擇善而承。就是將傳統文化中那些顛撲不破的真理,有利於國,有利於民,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部分繼承發揚。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君舟民水”、“民貴君輕”這些思想被一代代帝王將相們繼承,“學而時習之”、“君子坦盪盪”、“見賢思齊”這些思想被一代代國民繼承等等

二、則利而承。不同於擇善而承,則利而承所基於的並非普羅大眾間的平等,而是使某些特定群體受益。例如:孔子的“君臣義、父子恩、夫婦順”思想,是強調雙方的互利互惠,互相尊重。經董仲舒、朱熹的發展則變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強調單向奉獻的“三綱”。還有朱元璋改《孟子》為《孟子節文》,將不利於君而有利於民的思想刪的一干二凈。這些都屬於則利而承。

三、警惡而承。就是將前代前人的惡行惡事作為作為當代的警示而繼承。典型性作為就是史書的編纂,所謂“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中國人注重歷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結前朝之失而警戒自身之行。

傳統文化的創新,我覺得有兩種主要形式

一、吸收式創新。就是吸收本民族傳統文化以外的東西進行創新,繼而轉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典型表現為唐朝的文化大飛躍。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民族融合,漢族周邊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融合,為向來注重內修,含蓄溫厚的漢文化注入了異族的勃勃生機,生成了唐朝昂揚向上、激盪外放的民族精神

二、批判性創新。對傳統文化中不適於社會發展的部分進行批判,提出新的思想主張。表現為陸王心學,或者說王學左派的誕生。心學的誕生基於對程朱理學的批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與民眾生活逐漸相悖。由此,高揚人情、人慾、人性的心學得以萌發。

分析完繼承和創新的形式,就可以談一談二者的重要性比較問題了。對於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那個更加重要,就先要弄清楚為什麼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因為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所在,是國家民族的脊樑,是他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體現。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不僅是對先賢的敬重和緬懷,更是指導國家和民族繼續發展而不是本色真我的重要保障。保證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保證傳統文化不被侵蝕異化,是繼承與創新的目的所在。弄清楚了目的,才能開始比較二者的重要性。

首先,二者都是建立在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能割裂他們與傳統文化本身的聯系。繼承不是一味的照搬,創新也不是憑空的臆造。

傳承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解構,明晰傳統文化的優劣、差異,明確傳統文化各個方面的不同作用。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本身的內拓,做好了是對傳統文化本色保障,使其生命力加強,不被異化。而創新則是為傳統文化添磚加瓦,為原有的傳統文化添加新的元素。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外擴,做好了可以使傳統文化具有時代色彩,不致被時代淘汰。

做個比喻,如果傳統文化是一個人,那麼創新是人所穿的衣服首飾,款式多樣,變換自如,卻保證了人不被歧視、孤立。傳承就是人的血肉之軀,是人的本質所在,不好變,也不能變。由此可見,二者從不同的側面保護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其重要性的比較卻可以一目瞭然

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篇三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卧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閑余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著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說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有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地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歷史文化保護再引熱議,該如何助力讓更多的歷史遺產「活起來」呢

歷史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藏,是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讓更多的歷史遺產“活起來”,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⑤ 如何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路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里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扎扎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里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范。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准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路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結合起來,使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制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⑥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5.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
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文化遺產怎麼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