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物質遺產的四個節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強調歷史沿革、社會文化背景、技藝流派、價值觀念等元素。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是指中國政府在2017年叢凱公布的四個與民間文化密切相關的非物質遺產節日:
1. 傳統節日:由國務院列為法定節假爛慎日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2. 民間藝術節日:如中國剪紙年、中國民間音樂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等;
3. 傳統技藝節日:如中國插花節、中國織造節等,旨在弘揚傳統技藝,促進相關職業和行業的發展;
4. 民俗節日:如山東泰安泰山國際鬼王宴、廣西南寧鹿山花炮大會等,這些民俗節日蘊含著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元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情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並非全部,還有許多其他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傳統節日、紀念日和主題活動。絡繹不絕的傳統文化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滲歷喚的重要載體。
Ⅱ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哪個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節日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鏈棗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腔罩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從戰國就開始流行。此俗在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棚圓拆毒」、「躲端午」等習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端午節
Ⅲ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什麼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
一、端午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期: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有42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
三、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我國的民俗大節,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以上內容參考:搜狐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人民網-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網路-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