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來鳳縣有哪些傳統文化

來鳳縣有哪些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8-17 08:21:36

① 恩施市有哪些傳統文化

擺手舞
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縣(市)交界之地來鳳縣百福司鎮,東與湖南龍山縣接壤,西與重慶酉陽縣毗鄰,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在百福司鎮舍米湖村的土家族山寨,自古至今保存著一套最完整、最獨特、最具土家風情的,以農業生、產生活場面,土家族自我保護,反抗外域入侵等動作為主的舞蹈。當地叫「擺手舞」,土家語叫做"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痴"或"舍巴巴"。
擺手舞土家族特色濃郁,其獨特的特點是擺同邊手,出同邊腳,即出左腳擺左手,出右腳擺右手,時而"單擺",時而"雙擺",以此展示勞動中的
"撒種"、「插秧」、「挑擔
」和美好的願望"磨鷹展翅"等。舞姿粗獷大方,動作剛勁健美,體現了土家人民勤勞朴實、勇敢剛毅的氣質
擺手活動是土家族最嚴肅莊重的民俗文化活動,是土家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文化標志之一,它流行在酉水流域湘、鄂、渝邊區的土家族地區。其內容豐富,主要有「漁獵舞」、「農事舞」、「軍事舞」、「生活舞』等。動作也有一定的規律,手的擺動一般不超過肩,擺動線條流暢,大方自如,如側身擺、單擺等。舞蹈動作的特點是順拐(甩同邊手)、屈膝、顫動、下沉。它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一致;屈膝時,上身擺平,腳掌用力,給人以敦實、穩健的感覺;顫動要求腳部及兩臂略帶小幅抖動,動作應顯得有彈性和韌勁;下沉動作重心在重拍時有一種向下的感覺,要求氣沉丹田而身體不下塌,動作沉穩而堅實。
擺手舞的音樂以鑼鼓為主,通過不同的鼓點節奏來調節引領舞蹈隊形和動作變化。祭祀祖先的動作,節奏莊重舒緩;表現農事、狩獵活動時,節奏輕重快慢有致;表現日常生活的時,節奏輕松活潑。舞蹈時,鼓聲隨著眾人發出的響應聲,形成一種特殊的混響音樂效果,氛圍氣勢濃烈,場面剛勁穩健、熱烈隆重,把土家人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nb
sp;
每年新春佳節,舍米湖土家山寨熱鬧非凡,人們穿紅戴綠,男女老少齊擺手。擺手堂四周松樹上張燈結綵,大家自成圓圈跳舞,鳴鑼擊鼓,通宵達旦。祈禱土家族先祖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事如意。清咸豐年間陳秉鈞在《題土王詞》一詩中形容:「五代兵殘銅柱冷,百蠻風古洞民多,而今野廟年年賽,里巷猶傳擺手歌」
土家族擺手活動早在《永順府志》、《永順縣志》、《龍山縣志》等清代志書中,均有詳細記載。同治年間彭施鋒也著詩雲:「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從而揭示了百福司鎮曾經的興旺和擺手舞的盛行。
現在,舍米湖常年有一支農民擺手舞隊伍活躍在鄂、湘、渝三省邊界,深受人們的喜愛。
曬龍袍

六月六的這天,家家戶戶將衣服、被子、書畫等物拿出來翻曬。相傳元朝時期,朝庭派兵鎮壓土家族人民,民族英雄覃土王抗擊元軍,在六月初六這一天不幸戰敗,血染戰袍,仍寧死不屈,被元軍殺害。從此,每年的六月初六,當地人各家各戶都要以曬衣服代替戰袍
因覃土王戰袍上綉有龍,故稱龍袍,表示哀悼。 恩施有的地方過這個節更為隆重,要殺牛,取「十全」肉、心、
肝等蒸飯至土王祠供大王,然後全村人食。

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然後,由上下方四個陪女以詩或歌開台,兩旁的陪女依次各唱一首。唱的內容豐富多彩,開頭以勸新人在婆家盡孝、勤儉、講禮節、對人客氣等為內容,而後用彩彩高,盤古論今,相互考查,各顯所能,互不相讓,熱鬧非常,一直持續到天亮。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個重要內容。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閨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開始哭嫁。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哭有曲調,抑揚頓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一般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訴自己的命運、哭祖宗、哭父母的養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如「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來說不盡。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費心。四怕女兒無文化,把女送進學堂下,如今女兒已成人,花錢費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血!女兒錯為菜子命,父母枉自費苦心;女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難孝父母到終身;水裡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兩人哭泣」稱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勸慰哭,從句尾插入,兩人哭唱一起一落。寨里的親友每晚都要來陪哭,非親非友的少女們也互相邀約,成群結隊來學哭嫁,如姐妹對哭: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綉樓好孤單!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離開,難舍難分情難斷!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裡難寬懷;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妹:「梭羅樹來台對台,望姐心裡多寬懷,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哭嫁的音樂結構屬「聯曲體」結構,是一個較長的樂段多次反復,在反復哭泣的過程中,由於唱詞變化,旋律也隨之略有變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終止音保持不變,每句旋律均由高音下降,旋律中裝飾音運用較多,在句尾時常加進嗚咽與抽泣聲,以表現悲痛壓抑的情緒。
哭嫁的音樂形成固定曲牌,哭唱詞形成固定篇章,內容極為豐富,語言精煉質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結構為多,押韻上口,通俗明快,易於傳唱。根據出嫁程序哭唱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弟弟」、「哭叔伯」、「哭舅父」、「哭外祖」、「哭媒人」、「哭辭別祖宗」、「哭梳妝」、「哭吃離娘飯」、「哭穿露水衣」、「哭上轎」、「哭眾客人」、「哭安席」等。
今天,婚姻自由了,有的地方還保留了哭嫁的習俗,但歌詞內容和表達的感情,已大不一樣了

② 恩施傳統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鄂西南,東接荊楚,西聯川渝,南通湘粵,北控三峽,居住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390多萬各族人民,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作用、地位、認識的深化,開發歷史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已成為恩施文化建設的重點。
施文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而形成、融合、演變,集漢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於一體的地域文化。它既在不斷地為適應和融入外部主流社會而努力,也不斷地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來促進自身發展。

特色鮮明的恩施文化

恩施文化的傳統性,主要體現在它的物質文化方面。恩施現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像一幅人類生產發展的縱向剖面圖。一手扶犁,一手打手機;傳統農業、近代工業、現代服務業並存,開始由農業為主向工業向第三產業為主轉變。
恩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反映在恩施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從古至今都得到承認。唐宋時期的羈縻制,元至清中葉長達數百年的土司制,清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到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恩施文化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對漢語言文字的運用、族群團結、宗教並存上。恩施「屏藩全楚,控制苗蠻、西連巴蜀,南通黔粵」處在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包圍之中,為了生存、生產和生活,交流在很早以前就由客觀被動變為主觀要求。自元末起,恩施先民就對漢語言有了自覺的運用,讓恩施文化的發展走上了一條便捷的大道。在族群關繫上,恩施境內三族、四族(漢、土家、苗、白)之家比比皆是,但都能和睦相處。在宗教信仰方面,恩施人占今結合,中外結合,在以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鬼神為主導的同時,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兼容並存。
恩施文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民俗風情方面。恩施處在群山萬壑之中,交通不便,使恩施文化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並傳承至今。在婚喪嫁娶方面,談情有「女兒會」喜哭喪鬧,紅事白事一樣作為喜事辦,別具一格。哭嫁,其時間之長,歌詞之精,曲調之美,在其他地區,其他民族中都非常罕見,它與《陪十妹妹》、《陪十弟兄》交相輝映,形成了婚嫁中喜慶與憂怨並存的色彩。源遠流長的「鬧靈歌」、「跳喪」顯示出恩施人悼死如慶生的一種極為超脫的生死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更是充滿了鄉土氣息和古樸風格:衣著「西蘭卡普」,吃的「油茶湯」、「合渣」,住在吊腳樓,背力用打杵。

恩施文化在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樣性正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優質發展的目標。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關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發揮其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篳路藍縷,自強不息,崇大尚新,開放包容,忠信誠義」的人文精神,是恩施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擴大開放、推進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是加快恩施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外力支持。恩施自建州以來,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下,享受到了黨和國家巨大的政策支持,極大地推進了恩施的經濟社會發展。當前要抓住貫徹落實中央、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機遇,加大爭取和落實民族政策的力度,為加快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爭取到更大的支持。
恩施文化是開發具有鮮明恩施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支撐。我州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構成了一種當今時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從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挖掘和開發利用其他民族、區域沒有或已經廢棄遺忘的文化習俗、民族文化資源是其共同的切入點。我州保存完整且風格獨具的民俗風情,就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珍稀資源。近年來,我州積極開展的出版民族研究系列叢書、尋訪民間藝術大師、實施民族文化再搶救工程等活動,已經為恩施文化的開發利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們必須進一步找准優勢,梳理出可供產業化開發的文化資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它們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

恩施文化資源的發掘

確立與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運用戰略。即努力發現、發掘、開發恩施文化資源,尋找其閃光點,形成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讓其產生社會經濟效益。其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發展教育和普及文化科技知識,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質,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二是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如利用民族習俗開發旅遊產業、文化產業,提高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和民族飲食的商品化程度;三是利用傳統文化的社會效益功能,增強各族人民艱苦創業、開放包容、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意識、能力,促進恩施和諧發展。
著力文化與經濟良性互動,開發形成文化生產力。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是各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恩施文化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在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優化、保護、開發、創新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市場需要,按照傳統文化、時尚消費的理念,努力將文化資源的「說頭」變為「看頭」、「亮點」變為「賣點」,從而形成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業。
發展以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讓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因子通過運用產生現實價值,得到傳承發展。歷史上,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其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基礎設施薄弱,但因為這樣又使我們保留下來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像來鳳縣的舍米湖、宣恩縣的小茅坡營、彭家寨、咸豐縣的官壩……文化資源是這些地方可供利用開發的重要資源。而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群眾參與性強,投資見效快,資金回收周期短等特點,決定了其完全可以有效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因此,要抓住我州基礎設施有了根本改觀、省委、省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支持恩施發展的戰略支點的機遇,積極開發具有地域和傳統特色的編織、刺綉等民間工藝項目;擺手舞、板凳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老村游、生態游、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培育出文化名村、名品、名人,打造出一批依靠文化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建設新農村的榜樣。

閱讀全文

與來鳳縣有哪些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