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

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

發布時間:2022-05-01 17:36:10

『壹』 風箏的起源和關於風箏的故事.風箏的歷史

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風箏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靈感作用。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1)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擴展閱讀:

關於風箏的節日還有一個風箏節: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貳』 論中國古典美學與風箏的聯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4

『叄』 風箏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它有何來歷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肆』 南通風箏的傳承

漫長的農耕文化積淀成南通風箏文化的獨特風格,蘊藏著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蘊。團結協作、志在高遠、勇於拼搏、敢於創新、人天和諧的風箏文化,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南通人的精神世界。這種風箏文化緣何傳承千年不衰,越來越顯示出生命的活力。筆者以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認識。
忠孝觀念。忠孝本是中華民族之魂。風箏文化的傳承更顯示出「觀念」在文化傳承中基因作用。從風箏製作者、放飛者到風箏活動的組織者,無不與上一代,上幾代曾有人對風箏愛好密切相關。這里列舉一些例證。劉橋鎮近郊的高漢文老人,是南通畫鷂著名的民間藝人。年已85歲的高漢文談起為鷂子畫畫的原因時,首先,他認為祖傳。他的祖父步連就是遠近聞名的鄉間畫匠。父親高文傑跟隨祖父學畫,雖在市工藝美術所工作,但一直沒有丟過筆畫鷂,他本人從小學畫,自己還帶個徒弟。他退休後,正逢改革開放,給農民衍生放鷂子注入了新活力。於是近20年來,他先後約畫了1000餘幅鷂畫,主要是傳統內容,南京、鹽城也有風箏愛好者慕名而來,求高老先生繪鷂畫。
今年69歲的新壩李彭林,是十里八鄉有名的雕葫蘆扎鷂子的能手。他非常朴實地說:「雕葫隆扎鷂子,是我們家的祖傳,他記得的就有三代了。」他祖父與大大(伯伯)一年總要在鄉村扎一二十隻鷂子,最大的一丈四尺五寸,要斜掛在堂屋裡。他記得他的父親和幾個堂兄還製作了90公分直徑的兩只大嗡聲,用竹片拼接,用生漆油製成,升空後響得不得了。文化大革命被破四舊燒了,他們心裡十分難受。他還乘有風之時,偷偷在夜裡放鷂子。
陳橋鄉朱兆軍兄弟倆都齊心協力放鷂子,他們一個驅動力就是記祖爭光,幾代人都放鷂子,不能在他們這一代失傳。
生活習俗也鑄就了南通風箏文化的連綿不斷,而且又打上不同時代的烙印。南通風箏起源有多種傳說。不論是張良、韓信傳來說;還是人要生存,經濟基礎說,即農業、漁業、鹽業生產需以風箏作工具說,都證明了一條與習俗有關。放飛春天,這是第一習俗。清明節前後,放鷂子為最盛期,無論大人小孩,到空曠的田野中放鷂子,煉身心,寄託好運;在落後的農村體育環境下,放鷂子成為農民娛悅身心的主要習慣之一;幾戶拼份子扎大鷂子放放,成了凝聚一個地方人氣的習俗。每個集居的圩塘、每個不同的庄園放鷂子成為團聚那裡的人際的一個載體。而且,一談起比放鷂子,大家就齊心,渾身是勁。還習慣於評品。什麼張家「啜子」響得好,李家的「嗡聲」有力神等等。
家興人旺之習俗。放鷂子不僅是娛樂,也是家富的象徵。即使幾家窮人,也湊合份,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互助放風箏。家庭和睦是放鷂子活動的家庭基礎。有的家庭家中人常把家裡的鷂子如何是好作為自豪誇耀的語料。
南通風箏文化,是一部用人的生存行為和生存情感構成的文化史。這部生命之書、生存之書、生活之書,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和在階級斗爭連續不斷的年代,沒有得到應有的文化尊重。改革開放後,國門大開,放風箏之風越來越興旺,充滿了野性生命的新風采。民間文化、鄉間哲學的文化符號———風箏走上國際舞台。多元傳承給南通風箏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機。
從南通風箏文化傳承千年歷史以上的過程,不難看出,地域環境、經濟基礎、忠孝觀念、生活習俗等都是風箏文化得以傳承的「因子」。基因的概念來自生物學,是指生物體遺傳基本單位存在於細胞的染色體上,作直線排列。風箏文化作為江海文化的一道景觀,研究其代代相傳的文化因子,有著重要意義。對風箏研究,除了外部表現之外,更應該了解內在深刻的成因。只有弄清了主體基因、附體基因、混合基因以及變異基因,才能對這種文化景觀去構築保護環境,在前進中予以弘揚,在弘揚中傳承。

『伍』 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文化是怎麼樣的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莫齋製作的。中國風箏誕生後,很快就被用於軍事目的,如傳遞信息和飛行危險。唐宋時期,由於造紙工業的興起,風箏很快就被紙糊引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一種休閑玩具。中國風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宋代是風箏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候,放風箏在宋代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戶外運動。北宋張澤端的《清明沿江》和宋朝蘇翰臣的《百子》,都是放風箏的生動場面。宋朝的周密在《武林古話》中也寫道:「清明節到了,人們去郊外放風箏,日落歸來。」「元」的意思是風箏。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陸』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嗎

是的。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6)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擴展閱讀

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而全國最大的風箏製造地在山東的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

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以下三大類:

軟翅風箏:主體骨架多數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條構成,翅膀的後半部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

硬翅風箏:骨架由上下兩根竹條做成,兩側邊緣高,中間略凹,翅的端部向後傾,使風能從兩翅的端部逸出。

板子風箏:即平面型風箏,升力片是主體,無凸出部分,風箏四邊有竹條文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

『柒』 中國風箏如何傳承與發展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7)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

『捌』 為什麼放風箏是一個傳統的文化呢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大約在公元12世紀,中國風箏傳到了西方,此後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東西方風箏文化。在風箏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神話故事、花鳥瑞獸、吉祥寓意等表現在風箏上,從而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
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根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於軍事。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風箏的製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風箏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富起來。宋代(公元960~1279年),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明清時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近年來,中國的風箏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放風箏開始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和健身娛樂活動普及起來。

中國的風箏藝術;不僅因民族文化傳統的悠久而源遠流長,而且團地域文化的豐富多采而各有千秋,它與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域、各個民族的音樂、舞蹈、戲劇、民俗、宗教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說風箏是一種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風箏體現出悠久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傳承文化,是整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民俗的社會現象。風箏,作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孤立的,與諸多民俗事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著民俗文化的巨大影響。這既表現在風箏的題材方面和扎制繪畫方面,也表現在風箏的放飛方面。
動物是風箏題材的重要方面,如:龍風箏、鳳風箏、仙鶴風箏、孔雀風箏、鷹風箏、燕子風箏、鴛鴦風箏、蝴蝶風箏、麒麟風箏、獅子風箏、十二生肖風箏。魚風箏等等。這些大量的動物題材的風箏的出現,應該說,與動物崇拜是分不開的。例如,「龍,」風箏和「鳳」風箏的出現,確切他說,是人們對「龍」和「鳳」崇拜的具體體現。龍,是人們幻想的動物,傳說中的四靈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能給人帶來祥瑞,具有變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話中,人們則把黃帝的形象和龍聯系在一起。《左傳。昭公十七年、記「太昊氏(伏羲)以龍紀,故以龍師而官名。
在傳統風箏中,關於神話、鬼魂、神靈的風箏很多,有麻姑獻壽、麻姑騎鳳、八仙過海、魁星點狀元、壽星、哪吁鬧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鯉魚跳龍門、鍾尷、劉海戲贍、雷震子等等。這些風箏,或取材子祖靈信仰中的神靈,鬼魂,或取材於與祖靈信仰有聯系的神話,或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無不和信仰民俗緊密相關。如,麻姑是神話中的女仙,晉。葛洪《神仙傳》記:麻姑,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余山,東漢桓帝時應召,降子纂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相傳她在蜂珠河畔釀酒為王母祝壽。因此,人們以麻姑作為美麗、長壽的象徵。女性慶壽多繪麻姑的像,謂之「麻姑獻壽」。壽墾,也稱仍夏\一南極老人「,是司長壽之神。相傳,凡見一面,下人安泰,故多崇把以祈福壽。
二是風箏體現出戲曲和年畫等民間藝術的豐富內涵。有些風箏的名字就是一些戲曲或年畫的名字,很多戲曲和年畫,在社會上流傳多年,為人們所酷愛,將這些戲曲和年畫的內容甚至名字移植於風箏,這是很自然的或者說是必然的。如「新春牛圖」風箏。「鶴鹿同春」風箏,「吉慶有餘」風箏等,從內容到名字都是年畫的。「白蛇傳」風箏、「許仙游湖」風箏、「紅娘傳書」風箏、「王小趕腳」風箏,「昭君出塞」風箏、「瑤池赴」會「風箏等,都和戲曲有著直接的關系。風箏與當地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和泥塑藝術也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風箏的繪畫是地方繪畫藝術的翻版,風箏的造型藝術和泥塑、雕塑等造型藝術一脈相承。如濰坊市楊家埠風箏,實際上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繪畫藝術、民間泥塑的造型藝術和風箏扎制藝術的結合體,人們將印製好的木版年畫,剪貼在捆紮好的風箏骨架上,一隻風箏便成了。
三是風箏有較長時期的歷史。濰坊和北京、天津、南通是全國風箏四大產地,1984 年,濰坊市委、市政府發起和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並將每年的四月一日定為濰坊風箏節,由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立法形式給以確認,使放風箏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他們還圍繞著風箏這個主題,全方位多側面地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宣傳工作,風箏會期間邀請大批中外記者到會采訪,進行充分的新聞報道,有效地擴大了風箏的影響,增強了人們對風箏的興趣。他們還開辟了一條千里民俗旅遊線,使放風箏這一民俗活動與多種民俗活動結合起來,交映成輝,相得益彰。
四是放風箏形成了全國性的民俗活動。這一民俗事象在全國范圍內較為普遍有「南鷂北鴦」之說。由於地區之間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的不同,當地諸多民俗事象的影響,民俗文化和地緣關系的制約,形成了明顯的地方特色,不僅表現在風箏的題材、造型、繪畫、扎制工藝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放風箏的動機方面。如在萬鴦競飛的高空中,內行人一眼就分辨出哪是東方風箏哪是西方風箏,哪是中國風箏哪是日本風箏,哪是北京風箏哪是濰坊風箏。在我國,放風箏的季節還受著歲時節令民俗的影響,南方放風箏在重陽節前後,北方放風箏在清明節前後。至於放風箏的動因,又有不同,濰坊人放風箏圖個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風箏則有「放晦氣」一說。

閱讀全文

與如何繼承風箏的文化底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