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鄉鎮綜合文化站怎麼改

鄉鎮綜合文化站怎麼改

發布時間:2023-08-18 12:25:35

1. 淺談如何加強建設鄉鎮文化站 鄉鎮文化站

我們的鄉鎮文化站是國家最基層的文化事業機構,是鄉政府設立的全民所有制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它集群眾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農業科技普及為一體的農村文化中心,是農村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也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橋梁和紐帶,更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過去,農村基本沒有什麼文化設施,也很少有什麼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生活十分枯燥,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站的工作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文藝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發揮積極作用。筆者就此問題淺談如下:
一、要發揮鄉鎮文化站建設的作用
鄉鎮文化站為農村做了大量的文化工作,他們積極組織開展圖書報刊閱覽、群眾文藝演唱、美術書法、圖片展覽、電影、電視、幻燈放映,以及游戲、體育等活動;對鄉鎮、行政村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輔導;同時,不少文化站協助農村行政領導,對農村群眾文化事業、民間藝人和文化個體戶進行管理。文化站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推動生產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文化站的活動吸引了廣大青少年,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學科學、學文化的要求,促進了後進和失足青少年的轉變。許多農村群眾對文化站工作感到滿意,說政府為農民辦了件好事;農村基層幹部也說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生產發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鄉鎮文化站是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
鄉鎮文化站的發展歷史,就是對農民群眾做好宣傳、組織、示範、引導作用的歷史,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當今這種經濟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鄉鎮文化站更是我們黨和政府在廣大農村地區傳播先進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沿陣地。
2.鄉鎮文化站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
鄉鎮文化站通過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讓農民在娛樂中得到啟發,受到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觀念等各方面的教育,從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養,抵制了腐朽沒落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蝕,形成講科學、講文化、講道德的好風尚,弘揚了時代主旋律。
3.鄉鎮文化站為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發揮積極作用
鄉鎮文化站為廣大農村群眾服務,它立足於文化工作,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把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落到實處,是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繁榮文化事業的一種有效載體。
二、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建議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重要職能。因此要採取以下措施,加大建設力度。
1.要制訂規劃、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建設文化站的保障
為了實現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實現「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各級政府應當把文化站建設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分布實施,扎實推進。把鄉鎮文化站建設成為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傳播飢皮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課堂。
2.建立鄉鎮文化站運作經費的保障機制
文化站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其公益性、服務性決定了其工作經費自然應當作為公益性文化服務事業經費,統一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予以統籌安排,給予保障,保證文化站的正常運作,重點解決農民群眾看書看報、看戲、看電影看電視、參加科學文化素質培訓和文體活動的基本權益問題。
3.加強鄉鎮文化站幹部隊伍建設
鄉鎮綜合文化站根據其功能和定位是「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橡肢備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因此應當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員額、要配備專職人員管理,確保文化站各項功能的充分發揮。要根據當地實際,建立科學合理、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和工作考評機制,保證文化站幹部隊伍的具有的基本綜合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此外,加強崗位培訓工作,定期輪訓文化站幹部,使鄉鎮文化隊伍能梁毀夠不斷適應新時期農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4.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力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農村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四是抓好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保護工作。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區域的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發展,人民的團結進步。
總之,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讓鄉鎮文化站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求知的課堂,求美的場所、求藝的樂園、求富的平台,吸收更多的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參與其中,整合更多的文化資源造富鄉鎮,使鄉鎮文化站與時俱進、蓬勃發展。

2. 如何解決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閑置問題

(一)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強化科學領導保證。加強鄉鎮文化站的建設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必須緊緊抓住鄉鎮黨委政府領導這個「龍頭」,在充分放權給鄉鎮的同時,強化鄉鎮的責任感,從而強化他們對鄉鎮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引導和規范他們對鄉鎮文化站的使用。
1、落實「兩線三級」的責任體系。「兩線」就是業務指導線和行政管理線;「三級」就是市、縣、鄉三級。科學設置「兩線三級」的責任體系,一個關鍵就是要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分」就是要有效分工,要把文化站的責任日常管理落實到鄉鎮人民政府頭上去,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而文化局只能注重業務指導,要走出管得過多、過死的局面,讓鄉鎮文化站發揮好作用。合就是要分工合作,鄉鎮黨委政府和文化業務管理部門要經常溝通,通報情況,交流經驗,從而讓文化的使用既符合政策,又服務地方政府,進一步把文化站使用「活」,使用「實」。
2、建立「四個一起」的考核體系。要落實農村文化建設的各項規劃,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村文化考核體系。將農村文化建設任務細化、量化,作為縣、鄉鎮領導任期責任目標和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把農村文化工作同農村幹部的提拔任用、工資、獎金掛鉤,實行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檢查、一起考核、一起驗收,做到「兩手一齊抓,兩手都要硬」,推動農村文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強化活動經費保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困區縣開展文化活動,其制約瓶頸就是經費制約,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變欠帳建設的現狀,一方面要規范管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1、建立「1+1」的多元投入體系。第一個「1」是指政府投入,主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市財政增,逐步增加鄉鎮文化站的投資總額,減輕鄉鎮文化站建設壓力、降低建設難度,確保建設工程質量。科學規劃,小型投入設備設施,大型投入陣地建設,規劃一個建設一個,建設一個成活一個,不搞遍地開花。二是縣級財政擠,從有限的資金中擠出部分資金用於鄉鎮文化站建設,可以適當降低,但不能成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杜絕鄉鎮文化站建設成為「編外財政」的現象。三是鄉鎮保,主要是保證土地問題,可以從通過劃轉現有的公共用地,比如合並鄉鎮的閑置辦公樓土地等。第二個「1」主要是要增大市場投入,一方面發動農民以圖書、報刊、音響光碟入股的形式,成立鄉、村級股份制圖書室(或影像俱樂部),由鄉鎮文化站或村文化積極分子負責運作,實行會員制,對捐贈者和非捐贈者,分別採取免費與有償租借辦法。另一方面將文化站閑置的場地、圖書以市場運作,實行有償式出租會場或圖書。同時,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當地能人、大戶自辦文化,加大文化建設投入。
2、建立「1+1」的資金使用制度。第一個「1」是指健全專款專用的資金審查制度,做到文化資金專戶、專賬、專人管理,對貪污、挪用的單位和人員予以嚴厲打擊,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第二個「1」是指整合鄉鎮的宣傳文化經費,如文化、衛生、教育、計生、農業、黨建、綜治宣傳經費,形成一個漏斗進,一個漏斗出的鄉鎮宣傳文化經費使用機制,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從而提高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率。
(三)優化結構,規范管理,強化人才制度保證。加強鄉鎮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必須以優化人才結構為基礎,同時又要以健全制度為根本,做到活而不亂,規范而不死板。

1、建立「兩結合」的人才構成體系。一是搞好專職與業余的結合。一方面要確保專人專用。避免出現文化幹部身兼多職的現象,搞好對專職文化幹部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經濟待遇,讓他們積極主動工作;另一方面推行文化站准入機制。吸引協會、社區、當地文娛積極分子進文化站,列為文化站的編外人員,為他們提供辦公室,讓他們組織開展健身隊、腰鼓隊、太極拳、壩壩舞等日常性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二是搞好「引進來」和「請出去」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充分利用當今大學生,鼓勵他們到鄉鎮文化站工作,並為他們解決必要的工作生活問題,使他們願意去,留得住。另一方面加大優化現有鄉鎮文化幹部的力度,探索提前退休、拿基本工資退職等分流辦法,讓鄉鎮文化幹部進一步年輕化、知識化。

2、建立「兩結合」的管理制度體系。一是將上級制度和基層實際有機結合。修改上級不合理的制度規定,增加有利於調動鄉鎮積極性和鄉鎮文化站有效運轉的制度規定,比如股份制、租賃制、合作制等規定,特別在城鄉統籌實踐中鼓勵試一試,闖一闖,然後推廣經驗,走出一條適合鄉鎮文化站發展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內部規范制度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一方面要規范管理,健全內部管理規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條可依。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健全如何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一些制度,推動鄉鎮文化站辦好辦活辦出實效。

(四)突出特色,創新形式,發揮四大功能作用。鄉鎮文化站統籌著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統領著一個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關乎著一個區域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必須既溶於整個大的時代潮流,同時又要充分發揮地方優勢資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設,同時要提高地區的文化競爭力。因此,任重而道遠。
1、發揮鄉鎮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聚合農技站、司法所、廣播電視站、中小學校的陣地資源,形成「1+ X」的宣傳文化陣地,以文化站為主,其他為輔,拓寬農村文化陣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將上述的文藝愛好者、積極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內,形成一支集宣傳、教育、娛樂、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隊伍,提高對農村文化的服務水平。三是聚和協會和群眾。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農民唱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戲,調動農民自主參與文化活動,讓農民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四是聚合鄉鎮特色農村文化,成為挖掘地方文化的搖籃。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民間文藝,進行合理的組織、科學的開發,打造特色文化。
2、發揮鄉鎮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發揮鄉鎮文化站聚集的人才優勢,廣泛開展黨的政策、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等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素質和致富本領。二是發揮鄉鎮文化站的陣地作用,舉辦農村青少年藝術培訓班,發掘鄉土文化,培養文化人才。
3、發揮鄉鎮文化站「帶」的功能。一是帶動農村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務方式,組織文化工作者應深入農村,了解傾聽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組織開展一些適應節季時令、符合農民口味的文化藝術類活動,如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展群眾樂於參加的文藝體育活動、編發科技資料等,使農民群眾在娛樂中受到教育。二是帶動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將鄉鎮文化站建成農村文化活動的領頭羊,一方面積極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一方面輔導村文化室的工作,組織農民自娛自樂。三是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結合優勢資源,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形成鄉村文化產業,活躍農村文化市場,逐步把農村文化由「軟文化」發展成「硬文化」。
4、發揮鄉鎮文化站「輔」的功能。一是通過鄉鎮文化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把廣大群眾的思想集中到鄉鎮黨委政府的周圍,增強群眾發展的信心和能力。二是通過文化站的宣傳作用,擴大鄉鎮對外影響,優化鄉鎮對外開放形象,提高鄉鎮對外開放的水平。三是通過聚集人才,爭取把鄉鎮文化站建設成為鄉鎮黨委政府的智囊庫、人才庫,促進鄉鎮領導科學決策,推動鄉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3.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基層治理的問題和對策

####市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隨著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到了新時代的重要位置。農村文化發展作為新時代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撐,必須緊扣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農村文化建設,逐步提高農民文化生活質量。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我市通過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設施變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加豐富。一是按照「整合資源、綜合利用、共建共享、統一管理、服務群眾」的原則,通過新建、改建、資源整合等方式,三縣(區)20個鄉鎮全部建成綜合文化活動站,設置率達100%,全部達到國家西部建設標准。站舍面積達到300㎡,單獨設置率100%,均設有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圖書室、培訓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動室並配備相應設備及室外活動場地;全市194個行政村均建有基層公共文化活動則山中心,補齊了文化站服務不到的地區,提升了服務半徑。二是實施品牌活動走進基層,常年組織開展「我為鄉親送戲來」、「三下鄉」、百姓健康舞培訓等活動,建立了文化輔導員下派制度。按照「資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務下移」的原則,積極面向基層、面向農村服務,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實施品牌活動走進基層,常年組織開展廣場文化藝術節、春節秧歌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賽、全市群眾性優秀文藝節目展演等活動。全市90%以上的鄉鎮、村都有群眾自發成立的文藝團隊活躍在各類舞台,為市民帶來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成為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市農村文化現狀的調研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市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陣地建設較南部地區還有差距。2017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三五」建設規劃》,201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推進全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其中對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作了具體要求,即:有1間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可與黨員活動室共用)、1間圖書閱覽室(藏書不少於1500冊,可與農家書屋整合,含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個簡易戲台(50平方米左右)、1個文體廣場(不少於500平方米)、1套文化活動器材(含1套音響和部分樂器)、1套數字電影放映器材、1套體育健身設施(含1個籃球場、2個乒乓球台、1套體育健身器材)。2017年,按照「七個一」的標准在南部地區建設了60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重點完善了村級公共文化服務硬體、軟體設施。目前我市與南部地區相比,全市314個(社區120個,村194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仍然有70%未達到「七個一」標准,差距還很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城鄉發展不均衡,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的需要比較迫切。二是陣地建設比較完善的鄉鎮綜合文化站作用發揮不充分。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全覆蓋,有些地方的文化站還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築,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是運行的情況不理想,人氣不足余簡,很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處於半開放狀態,不能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不但沒有較好的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反而讓人民群眾覺得是資金浪費和陣地閑置。三是村級民間文化藝術團隊文化設備匱乏。近年來,我市村一級文化藝術團隊蓬勃發展,涉及歌舞、戲曲等多種藝術門類。其中每個村都有的1—2支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團體,但是普遍存在活動缺乏服裝、音響設備的問題,制約了團體的活動開展和水平提升。四是農村的文化活動供給總量偏少。盡管我市每年開展農村送戲下鄉活動近300場次,平均每個鄉鎮、村一年不到兩場次演出,總體服務供給還是偏少。五是農村文化隊伍力量薄弱。一些鄉鎮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夠。由於機制與體制的不完善,鄉鎮人員編制限制豎盯褲,致使長期以來,許多鄉鎮文化站站長身兼數職,沒有精力開展好公共文化服務。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農村一些老文化人的逐漸老去,新一代農村文化人又很難涌現,從而導致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尤其是關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建議

為更好的推動我市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工作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是結合我市鄉村振興計劃,繼續推進鄉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整合資源、綜合利用、共建共享、統一管理、提升效能、服務群眾」的原則,三年內共打造50個村級文化陣地。2018年通過文化助力的形式,配套資金打造特色田園小鎮5個,以所在鄉鎮綜合文化站為重點,完善圖書室,培訓室,創作室以及文化廣場和大舞台;配套資金建設美麗家園試點10個,重點結合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和文體資源,因地制宜提升服務能力,按照自治區「七個一」標准提升陣地建設水平;配套資金打造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個,按照自治區「七個一」標准提升陣地建設水平。二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採取政策解讀、專題報告、百姓論壇等多種方式,開展基層宣傳教育,使群眾更好地理解、支持黨委和政府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和中國夢 主題教育 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當地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歌舞、傳統體育比賽等民族民俗活動,打造基層特色文化品牌。三是組織引導開展群眾文體活動。以廣場文化藝術節、「我為鄉親送戲來」、「舞動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訓」等文化品牌為載體,深入開展「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引領示範活動。支持群眾自辦文化,依託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興辦讀書社、書畫社、民間文藝社團、健身團隊以及個體電影放映隊等。結合「我們的節日」活動,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文藝演出、經典誦讀、書畫攝影、體育健身等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四是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暢通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渠道,採取「訂單」服務方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農村文化設施實行錯時開放,提高利用效率,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和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推出一批特色服務項目;建立文圖兩館分管制,以縣區級文圖兩館為總館、鄉鎮為分館、村為支館,推進一體化服務。廣泛開展流動文化服務,通過開展流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活動,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流動服務點,積極開展文化進社區、進農村和區域文化互動交流等活動;充分發揮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利用文化雲,為基層群眾提供數字閱讀、文化娛樂、公共信息、技能培訓、場館預約等服務;深入推進文化輔導員下派制度,通過輔導員「包片定點」的形式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協助鄉鎮、村組建文化活動團體,建立健全團隊管理制度和活動計劃,並引導轄區居民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定期開展對群眾文化輔導業務培訓等。

新型農民培訓現狀 調查報告

南溪地處成渝經濟走廊城鎮組團的核心區域,距離宜賓僅33公里,已完全融入宜賓半小時經濟圈。宜賓是萬里長江的源頭城市,是川南經濟區重要的產業聚集區,南溪作為宜賓市城市發展及沿江經濟的重要組團,其優勢十分凸顯。

隨南溪工業的大發展,區城經濟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必成當務之急,傳統的生產模式必將打破,失地待業人員必將產生,各種新的種養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農民必將出現。同時,現代農業、服務業、生產製造業的發展和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的興起,也必將催生新型農民的出現。因此,開展新型農民問題的研究,構建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面實施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是適應我區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工的學習需求,2012年4月6日,我們深入羅龍鎮長江村、東風村對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農民進行了調查,總體來說,現在的農民學習進取心都非常的強,都希望能有更好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知識水平,讓自己能在今後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間。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便有一批批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農業戶口人員而進入城鎮務工,這個群體就是農民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朋友走出家鄉,為夢想為生活在城市奮鬥打拚,他們大多數在城市的基層成為城市的基層砥柱,為城市的發展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朋友的學歷、知識、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農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節奏的生活。為了解廣大農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學習需求,特此隨機對三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農民工朋友做了調查問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實際工作能力的運用和發揮情況,針對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給予相應幫助和合理的解決方法,使農民工朋友們能夠快速提高自我,熟練掌握工作技巧並能達到專業水平,從而更快更好更輕松的適應城市生活。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的對象和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學習需求」問題而進行。

李麗絲,女,19,職高,群眾,未婚,家庭成員有3人,她現在一個民營企業任職,月收入1500—2000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學習農學,在獲得專業知識後回家鄉支持當地農村的發展。本來學旅遊的她在現實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她也考慮到通過短期培訓進行脫產學習服裝加工,這對於她繼續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幫助。畢竟手工製造業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藝的人。

王月琴,女,23,初中,群眾,已婚。家庭成員4(有子)。她現在一酒店工作。因為自己的學歷低,所以成了她競爭的門檻。所以她現在最想取得一個本科學歷,主修經濟學,當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短期餐飲服務培訓她也感興趣,可以先在餐飲業好好乾下去,尋找更好的機會去深造。

周 強,男,23,大專,團員,未婚,家庭成員3人。他有些靦腆,但是計算機的水平不賴,學歷也還不錯。所以他想到廣播電視大學學習經濟學,當一名財務人員。如果不行的話,他就去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短期培訓,學習數控技術,畢竟對於一個男士來說,數控這個職業也是不錯的。

(二)學歷及收入狀況

從農民工調查對象中受教育程度來看,其學歷主要集中在中專、高中、初中,比例為90%,最少的是大專,比例僅為10%。50%的農民工反映缺乏技術成為他們找工作的最大困難,35%的農民工反映學歷成為他們工作過程中的最大困難。從調查對象崗位看,主要崗位辦事員30%,技術工10%,普工為60%

(三)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閑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 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或在鄉鎮企業就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農民工現有學歷一般都低於本科學歷。而且農民工的學歷與年齡成反比例。50歲以上一般為小學以下學歷;30歲—50歲一般為高中以下學歷;20歲—30歲為本科以下學歷。其學歷與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顯的差異。

三、農民工學習需求的現狀及分析

(一)學習需求明確

農民工生活在社會生活的底層,每個月只領到微薄的工資。而工資的花費除支付日常開支之外還存在著其它方面的費用。例如:郵寄回家鄉的親人生活費、子女的教育經費等。這樣的狀態下使農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變生存環境,那就是可以掙更多的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農民工參加學習障礙,勞動時間長 「沒有時間」成為首位原因。因為現在大部分工廠上班時間名義上8小時制,但實際上班時間往往12小時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得到國家規定的每周休息兩天的,農民工的休息權益基本上沒有得到保障。但是農民工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學習技能、學習知識,也很難有時間去學習。

(三)培訓的費用高 因為參加培訓,出培訓費外,書本費、考試費、職業技能鑒定費等費用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這讓農民工掙扎需不需要參加這些培訓。另外國家政府雖然明確提出農民工就業專項資金補貼,讓其使用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上,但由於使用范圍狹窄,審批卻很嚴格,往往資金很難到位。而造成農民工一面急需幫助,另一面資金卻又不到位的現象。

四、關於農民培訓的調查述評:

農民教育培訓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造就規模宏大的新型農民隊伍,切實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態度,對市場信息的選擇和運用水平,對新品種和新科技的吸納能力,以及能否移風易俗過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決於農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在構建和諧社會及促進農村穩定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對於農民培訓問題,綜觀省內、外的培訓現狀,普遍認為:

(一)政府對加快經濟發展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而有些部門對農民教育是現實的生產力卻認識不足,認為教育只是一種間接生產力,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重經濟建設,重項目投入,忽視教育特別是輕視農民教育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存在「上熱下冷」現象。我區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非常重視,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鄉鎮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農民教育培訓不是自己的重點工作,工作落實不到位。部分基層幹部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民只要不上訪,就沒有必要進行農民教育;農民只要有活干,就沒有必要進行技能培訓;工作存在形式主義,教育內容不夠豐富,浮在上面打電話、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層示範引導服務少;教育手段比較單一,依然停留在「讀讀報,開開會」、照本宣科上級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個別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敷衍了事,做過場,教育培訓工作僅僅是「報名冊爭投資」,既耽誤學員、又欺騙政府。 農民培訓沒有實效。

(四)重課堂理論講座,輕實踐技能操作培訓。

(五)缺乏本土教材、沒有穩定的培訓師資、沒有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沒有通過培訓後去實際指導、幫助農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幫助轉移就業。因此,新型農民技能培訓隨意性很大,培訓效果甚微。

五、調查反思:

(一)培訓機構的問題研究:目前,參與農民培訓的部門多,又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致使教育資源嚴重浪費。由於多個部門(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勞動、婦聯、共青團、科協、扶貧辦)搞培訓,加之一些企業、社會團體、個體戶也進行培訓活動,造成:一是培訓內容難以統一,農民在生產中無所適從。二是重復培訓多,主要表現為培訓地點和內容的重復,往往一個地方培訓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訓也沒有;一種內容培訓多次,出現了「學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沒處學」的怪現象,使本來有限的教育培訓資源浪費嚴重。三是培訓缺乏連續性。有些部門的培訓是一陣風,使農民無法受到連續性的培訓。

(二)參訓農民的現狀問題:農民群體差異大、需求多,培訓難度大。一是文化素質偏低。他們對新興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缺乏接納、吸收能力,導致農民教育培訓難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識保守、安於現狀。相當一部分已就業農民雖有培訓願望,但同時他們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輕視對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的學習,認為學習技術耽誤生產,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農副產品的銷售、價格的提高、市場風險的規避都寄希望於政府,市場觀念、市場意識非常淡泊。雖然小部分人對於能使個人有較好收益的技術往往熱情很高,但是談到費用時,就不願參加培訓學習,更沒有形成交費參加科技培訓的觀念。三是由於年齡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參差不齊,決定了農民對科技的認知、需求、接受和實踐操作上有很大的差異,使培訓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訓難度加大。

(三)培訓的方式和教學的手段問題研究:目前的培訓仍以傳統的教學為主,主要是理論講述多、實踐指導少,理論和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遠程教育設施不足,信息滯後,新技術不能及時推廣,就更談不上數字化信息的多媒體教學培訓。

(四)培訓教材問題:目前,培訓的教材、資料五花八門,不切合當地實際。故如何解決切合當地實際的培訓教材,以期達到應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課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培訓基地及設備設施問題:空洞的說教和抽象的講座,只能是一種走形式、做過場,沒有實際意義,達不到應有的培訓目的。

六、調查建議

(一)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充分認識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行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市場需求為依歸,以轉移就業形式為引導,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要逐步完善培訓服務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把職業需求情況、技能要求等及時傳遞給農民工朋友,使他們了解參加培訓的重要性。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對農民工朋友培訓需求進行分類,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應服務。

(二)關於培訓內容要進一步豐富,科學的制定培訓項目,以長訓或短訓結合學歷教育的形式開展。培訓要加強成效結果宣布,在實際教育中切實提高培訓含金量。針對農民工朋友的資金不足培訓中心可以推出相應的優惠制度,適當降低培訓的成本。

(三)靈活辦學,把培訓班辦在企業、工廠、村社,送教下鄉,把職業學校的辦學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四)只有在整合資源、多部門聯動的基礎上,才能為農民工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充分利用現有閑置的中小學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二O一二年八月八日

一、活動背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當代,大多數中學生越來越不注意飲食的健康問題,隨之而來是各種由飲食不良引起的疾病,關注飲食健康,合理搭配食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能使當代中學生擁有更健康的身體,以至於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生活中。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學生飲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通過相關資料使同學們多知道一些食品與營養的關系。

二、參加對象

初二(14)班三、活動形式獨立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主要調查對象是小區里的中學生四、活動內容1、設計「中學生營養與健康」的調查表

2、進行問卷調查

3、對問卷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

4、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5、上網或查閱資料,了解營養與健康的知識

6、製作ppt和手繪小報7、成果分析與展示

五、活動要求

1.調查前要做好准備工作,想好預設問題。

2.與他人交往中,要注意禮貌,顧及自身形象。3.注意安全問題。4.調查中及時記錄,做好文字、相片、錄音等資料收集。

六、活動反饋

當代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更需要一個健壯的體格承擔,同學們和家長們應對飲食健康問題引起重視。我們小組倡導的是每天營養飲食,了解日常飲食的相關知識,此外還要加強體育鍛煉。通過對中學生的日常飲食健康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查閱,使同學們了解到飲食與健康的內在聯系,引起同學們對飲食健康問題的重視,增加其對日常食品所含營養及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的了解,既擴展了大家的知識面,豐富了課餘生活,又樹立起健康飲食的良好意識。

七、活動總結

飲食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而是要增強衛生健康飲食的意識,日積月累才能有一個健康身體。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常常給孩子們買補品,但沒注意到其實我們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這些營養,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攝入量就可以了,何必要舍近求遠呢?

附表:

Q1:作為中學生你平時有沒有注意營養與健康問題呢?○會注意○不會注意○不怎麼注意

Q2:正直春節期間你有沒有整天大魚大肉呢?○會有○沒有○有時會有

Q3:放假期間有沒有按時吃早餐呢?○有○沒有○有時有

Q4:在正直長身體期間你覺得營養重要嗎?○很重要○廢話,當然重要○不是很重要

Q5:在飲食方面,你是否有真的注意,平時都吃些什麼?□零食□辣辣□牛奶麵包□五穀雜糧□按時吃飯,吃早餐□多喝碳酸飲料

Q6:你覺得怎樣的飲食方式才算是健康的呢·?____________

Q7:你是否有吃宵夜的習慣?一般都吃什麼?□零食□飯□燒烤□小吃□面□泡麵□花生,酒

Q8:你怎麼理解營養飲食」?○吃飽就行,沒怎麼注意營養○吃飯時要注意營養平衡攝入○營養歸營養,與飲食無關

Q9:你平時有挑食的習慣嗎?○有○沒有○有時有

4. 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加強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作用,根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中的鄉鎮綜合文化站(以下簡稱「文化站」),是指由縣級或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其基本職能是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第三條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文化站日常工作的管理,縣級文化行政部門負責對文化站進行監督和檢查,縣文化館、圖書館等相關文化單位負責對文化站開展對口業務指導和輔導。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四條文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定全國文化站建設規劃和標准,並對其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五條文化站建設應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建設規模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應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優先安排用地指標,無償劃撥建設用地。

各級人民政府應對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文化站建設予以重點扶持。第六條文化站應位於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於群眾參與活動的區域,一般不設在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場所內。

文化站的選址、設計、功能安排等應徵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同意。第七條文化站基本功能空間應包括:多功能活動廳、書刊閱覽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動場地、宣傳欄等配套設施。第八條文化站應配置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必需的設備、器材和圖書等文化資源,並有計劃地予以更新、充實。

文化站設施和設備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資產登記及相關手續,依法管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第九條因鄉鎮建設規劃需拆除文化站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擇地重建。鄉鎮人民政府在作出決定前,應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並徵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同意,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職能和服務第十條文化站的主要職能是,開展書報刊借閱、時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藝演出活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第十一條文化站通過以下方式履行職能,開展服務:

(一)舉辦各類展覽、講座,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經濟信息,為群眾求知致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二)根據當地群眾的需求和設施、場地條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廣播、電影放映活動;指導村文化室(文化大院、俱樂部等)和農民自辦文化組織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幹。

(三)協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單位配送公共文化資源,開展流動文化服務,保證公共文化資源進村入戶。

(四)在縣級圖書館的指導下,開辦圖書室,開展群眾讀書讀報活動,為當地群眾提供圖書報刊借閱服務。

(五)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開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

(六)在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七)協助縣級文化行政部門開展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

(八)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委託,協助做好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及監督工作。發現重大問題或事故,依法採取應急措施並及時上報。第十二條文化站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服務規范,並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保障其設施用於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文化站應在醒目位置標明服務內容、開放時間和注意事項。第四章人員和經費第十三條文化站應配備專職人員進行管理,編制數額應根據所承擔的職能和任務及所服務的鄉鎮人口規模等因素確定。第十四條文化站站長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具備相當於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熱愛文化事業,善於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具備開展文化站工作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文化站站長由鄉鎮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應徵求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意見。第十五條文化站實行職業資格制度,文化站從業人員須通過文化行政部門或委託的有關部門組織的相應考試、考核,取得職業資格或崗位培訓證書。

文化站從業人員可根據本人的學歷條件、任職年限、工作業績和業務水平等申報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

5.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淺見

一、我市鄉鎮文化站現狀

我市現有鄉鎮文化站26個,有站址19個,文化站工作人員24人,其中有初級職稱技術人員15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專2人,大專以上2人。目前,財政每年每站撥經費職工工資和1000元辦公費。全市鄉鎮文化站以文體補文年總收入不足一萬元。文化站基本設施公用房屋建築面積為2453平方米,其中行政辦公用房300平方米,業務用房1500平方米,出租房170平方米,其它用房483平方米。全市鄉鎮圖書館26個,管理人員24人,藏書總數為224000本。文化站屬下各種業余表演團隊72個,人員1254人,年平均演出次數為1338次。

什麼是綜合文化站?中央兩廳《意見》指出:綜合文化站是指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於一體的機構。

文化站該隸屬誰直接領導呢?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關於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中指出:「文化站是鄉(鎮)政府領導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業務上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辦好文化站是鄉(鎮)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根據這個指示我市地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中,把文化站劃給鄉鎮。文化站屬於鄉鎮領導,上級文化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做好對文化站的業務指導工作。

二、我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存在的問題

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1、現行管理體制,缺乏活力。鄉鎮機構改革之後,文化站的人、財、物都由鄉鎮直接管理,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缺乏調控手段。名義上雖然具有對鄉鎮文化站工作的業務指導功能,但由於體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過問,也不便過問,實際上鄉鎮文化站處於「鄉鎮不願管,部門管不了」的兩不管境地。這種體制,一是產生了文化專職工作人員不專的問題。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員常年承擔行政工作任務,如長年累月參與鄉鎮人中與計劃生育工作,難有精力組織文化活動。二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難以調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員很難流動,缺乏活力。三是鄉鎮政府對文化站投入少,管理不力,如我市每個站1000元的辦公費。因財政緊張,出現文化站被出租、被擠占、被挪作它用、被拍賣的現象相當嚴重。

2、設備設施落後,陣地萎縮。近年來,鄉鎮文化站逐步淡出歷史舞台。由於鄉鎮文化站文化設備設施落後、匱乏,陣地萎縮、輻射功能差,加之管理不善,實際是名存實亡(各種業余表演團隊主要由市文化館直接指導開展工作)。

3、隊伍素質偏低,人才短缺。專業知識老化,知識面偏窄,思想觀念陳舊是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員實況。想像一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專2人,大專以上2人是什麼樣?簡直是群眾戲言「文化站死無文化」,這能領導鄉鎮文化事業、搞好農村文化建設?非也,連生存都難。沒有新人的加入,文化人才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4、文化站人員工資待遇很低。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員經長期的爭取,到今年年初才得到財政全額撥款,但退休人員工資問題還未解決。

  三、進一步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幾點建議

要改變鄉鎮文化站目前的困難現狀,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鄉鎮文化站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為了弘揚先進文化,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加大對鄉鎮文化站的支持力度。農村文化建設是政府所應承擔的公共責任。要建立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鄉兩級政府要都將財力向農村文化事業傾斜,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議將中央財政按農村人口人均0.50元標准轉移支付的農村文化事業費由市集中統籌使用,由市財政建立專戶,市文化主管部門統籌規劃,資金隨項目撥付到鄉鎮,充分發揮農村文化事業費的有效作用。

2、調整理順管理體制。對於解決人員編制問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主要責任在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文化站是基層全民事業單位。縣(市)區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對鄉鎮文化站可實行垂直管理,將鄉鎮文化站業務、人事、工資等關系交由縣(市)區文化行政部門管理,實行定編、定崗、定員。按照1992年文化部頒發的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結合鄉鎮文化站實際,每個鄉鎮文化站核定編制數應為2至3人。

因此,建議由市文化主管部門對鄉鎮文化站實行垂直管理。對於目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可給予優惠政策讓其提前退休,充實一批年輕的文化專業人才到鄉鎮文化站工作。

3、抓住機遇,認真組織實施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拿出專項資金支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國家補助資金16萬元、自治區12萬、地方配套4萬共32萬元。抓住機遇,認真組織實施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把文化站基礎設施搞好。

總之,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為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好地滿足農民朋友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衛遠標)

6. 如何加強鄉鎮文化隊伍文化陣地建設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裂困者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肆薯,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尺槐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7. 鄉鎮文化站整改報告

1.鄉鎮文化站整改報告


為進一步提升全鄉綜合文化站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切實做好迎接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即將開展的鄉鎮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建設抽查工作,根據《xxx縣文化新聞和廣播影視局關於轉發的通知》(x文新廣〔20xx〕14號)文件精神,里水鄉對綜合文化站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自查,現就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里水鄉概況

里水鄉為邊遠鄉,地處中高山,共轄5個村,分別為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其中xx村、xx村的群眾因工業園區的建設,大部分已移出,其餘3個村均為貧困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里水鄉現有戶籍人口不足3000人,實際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且大多為老年人和年幼的孩子。

二、綜合文化站基本情況

里水鄉綜合文化站設於里水鄉政府四樓,站內設有多功能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化資源共享室、辦公室等。里水鄉綜合文化站現有藏書3000餘冊,配備有1名文化專干,現抽調到縣文新廣局工作。

三、綜合文化站開展活動情況

1、加強對3個村級農家書屋的管理和指導,確保農家書屋按時開放,方便群眾借閱。

2、保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實現了村村通,電視實現了戶戶通。

3、不定期開展文化市場的監督。

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配備的文化專干因工作需要,長期抽調到文新廣局工作,目前文化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分管文化工作的組織委員1人兼職在做,因忙於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所包村工作,時間、精力基本上專不了,工作上基本就是應付面上的工作,建成的文化站基本就是掛個牌,活動基本無法開展。

2、因移民原因,鄉政府周圍基本無群眾居住,現有未移民的3個村均為貧困村,為了生計忙於勞作,群眾參與興趣與參與度低,再加上現在電視、電腦、電話的基本普及,文化站基本喪失了作為基層文化活動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3、電腦和伺服器等信息設備因農民的文化程度和農村通信條件以及需要長期費用支出等原因,未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五、計劃措施

1、根據現有條件,做好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和對村農家書屋的指導工作。

2、爭取文化業務主管部門的幫助,指導和帶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解決文化站活動形式單調,群眾缺少主動性的問題,以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3、爭取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增加文化工作人員,提高文化站服務管理的效能。

2.鄉鎮文化站整改報告


20xx年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旗文體局的關心支持下以及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踐行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步伐。積極探索和研究本鎮文化活動特色,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鎮人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為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充分體現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群眾文化工作,充分發揮了文化站的職能作用。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業務素質。

一直以來按照鎮黨委、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部署和要求,通過學習認清了形勢、明確了任務,改進和加強了工作作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開展中心工作,並把文化工作與中心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業務素質使群眾文化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全鎮經濟社會建設。在理論學習中,政治意識、改革意識和發展文化的觀念得到了增強,從而更加堅定了群眾文化工作者投身於文化事業的信心和信念,為我站的文化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加強組織領導、打造草原書屋

嚴格按照上級要求以解決群眾讀書難,全面提高廣大牧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為原則,扎實推進草原書屋建設工程,將之作為推進新牧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採取積極措施認真落實建設任務。我鎮高度重視牧區文化建設把草原書屋工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精心組織、認真規劃抓好落實加強對草原書屋工作的領導,加強對草原書屋管理員業務培訓。

至今年完成了XX個嘎查草原書屋的建設,各嘎查圖書、電子音像製品1000餘冊均以上架,完成了鎮文化陣地的建立。全鎮初步形成了以鎮文化站為主,XX處草原書屋為輔,輻射周邊XX個嘎查6000多名牧區群眾的服務網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構建新牧區和諧社會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文化站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牧區文化工作比較薄弱,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少,文化活動規模小、檔次低,由於我站缺乏活動經費難於舉辦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到目前,我站圓滿完成了鎮黨委、政府及上級部門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鎮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及各部門的配合是分不開的,但工作中仍存在不足,有待於加以完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努力開創全鎮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3.鄉鎮文化站整改報告


為了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品位,體現文化為經濟建設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根據《xx縣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局關於轉發的通知》(x文新廣〔20xx〕14號)文件精神指示,我鄉將文化站建設納入鄉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了領導和協調,落實相關責任,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現就有關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鄉黨委、政府領導重視

為保證鶴華鄉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書記和鄉長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文化站工作。

二、開展情況

1、按照GJ指導標准和省實施標准要求建設基本服務項目設置。

2、提前公示綜合文化站的服務項目,並設立相關的公示牌。

3、平日里開放閱覽室、棋牌室等,陸續有群眾閱讀和參與各種娛樂活動。

4、保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村村通廣播電視,並經常安排送文化下鄉的惠民工作。

5、在村建立村級文化活動室,形成文體事業蓬勃發展管理。組織各村圖書管理員、信息員開展培訓活動,推進村文體事業健康發展。

三、保障措施

1、我鄉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對文化站進行維護和管理。其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職責、管理制度和服務制度等。

2、在文化站里配備電腦,閱覽室藏書、乒乓球案、籃球場、各類棋牌等。

3、在內容建設、服務制度建設,激勵與約束機制建設等方面,我們成立了相關的領導機構且制定了可行的相關制度。

4、積極協助縣文化行政部門,開展對文化遺產的普查,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督,並積極整合各級的宣傳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科普法制等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資源。

四、存在的問題

大量的文體活動屬公益活動,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體育活動最需要經費,所以此活動很少。

4.鄉鎮文化站整改報告


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自任鄉文化站站長以來。縣文化局的指導下,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履行本職工作,與時俱進、真抓實干、盡職盡責、廉潔自律,團結和帶領本站職工扎實工作,較好地為鄉文化發展盡了自己的責任。現將我任職以來的履職情況述職如下:

一、思想和學習情況

(一)思想情況任職以來我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完成組織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牢記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和鄉黨委政府堅持一致。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閱讀全文

與鄉鎮綜合文化站怎麼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