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進醴陵 感受醴陵瓷器歷史文化
導語:中國的瓷器只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英語中CHINA不僅是中國的意思,還代表瓷器的意思。中國傳統的瓷器彰顯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內涵,特別是在醴陵出土的瓷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美譽。醴陵瓷器,它的圖案精細美膩,五彩瓷器是最具有特色的瓷器的之一。跟著小編一起走進醴陵,去感受一下醴陵瓷器歷史文化。
醴陵瓷器的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許多的巧匠,他們在醴陵的瓷業方面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辛亥革命之後,擔任著北冰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在一次去日本考察時,發現日本的瓷業在當時擁有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回國後,便到醴陵進行了考察,並且找出來當時醴陵瓷器落後的原因,同時也發現了醴陵瓷器在生產中的有利方面:第一,消費市場比較廣闊,潛力巨大;第二,瓷土的資源豐富,原材料多;第三,當時的勞動力水平較高,勞動力的價格低。
歷史初期,剛開始只用氧化鈷作為上色的原材料,經過手工繪制圖案,在表面塗上釉彩,燒成青花瓷。當時的五彩瓷的瓷面光滑、細膩,圖案清新素雅,畫面栩栩如生,擁有著頗高的使用價值和高水平的藝術價值。歷史中期,在1915年時,醴陵瓷器漂洋過海,去到美國才加了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與同去參加茅台酒同時獲得高榮譽。它的工藝水平精湛,色彩樸素典雅,在國外被叫做「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在中國解放後,又有了新的原料、新的技術、新的工藝手法,它還被譽為「國瓷」。
醴陵的五彩瓷又被叫做窯彩,它的出現在青花瓷和紅瓷之後。在清朝的雍正和乾隆是,是中國醴陵瓷器達到頂峰時期。它是在高溫下製造出來的,還用了許多復合彩料,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歷史性的突破也在中國的瓷器發展歷史過程邁進一大步。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區分優質還是劣質的瓷器。
第一種方法,傾聽聲音。如果敲擊它的聲音比較清脆明亮,則說明它是優質的瓷器;反之,則是劣質的。
第二種方法,觀察色澤。如果它的色澤彷彿像玉般,它就是優質瓷器;若是色澤灰灰的,沒有光澤,它就是劣質的。
第三種方法,觀察它的透光性,優質的瓷器是用的優質的泥土,而劣質的瓷器卻顯得厚重。
醴陵瓷器的工藝特色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又稱為窯彩,產生在青花和釉里紅之後。清康熙年間創制的一種釉下三彩(紅、藍、青三色),又稱釉里三彩,其中的紅和藍分別利用了銅紅色料和鈷料著色,青為用氧化鐵著色的豆青。三種顏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豐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集中了多種繪畫方法的綜合運用,但由於釉下五彩在高溫下變化多端,燒成不易,因此歷代傳器佳作極少。
二、釉下五彩的歷史性突破
著名古陶瓷專家王莉英分析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中國瓷器的燒造,先後創燒出高溫釉下(鐵)褐彩、釉下(鈷)藍彩和釉下(銅)紅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巔峰時期,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恰於高溫釉下彩方面建樹甚微。近代醴陵瓷業異常了不起,短短數年便一舉創燒出多種高溫釉下彩,號稱釉下五彩。尤其是創燒出多種復合彩料,以多層次的色階豐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這是歷史性的創新突破,也是對中國瓷器燒造歷史的卓越貢獻。」
以上就是有關醴陵瓷器歷史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⑵ 湖南醴陵名字的由來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
東漢,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
(2)醴陵文化知多少手抄報擴展閱讀
醴陵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位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東南部。
2,地質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佔16%,水域佔5%。土壤成分以板頁岩為主,佔47.8%;次為紅色粘土,佔20.7%。
3,氣候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⑶ 江西特產手抄報
北京特產風味 北京集全國風味佳餚,工藝美術和民族用品於一城。宮廷菜點,烤鴨,果脯,酥糖,京綉,戲裝,景泰藍等均很有名。
天津特產風味 傳統名牌產品天津地毯,線毯,法蘭絨,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風箏;天津火腿腸,干燒魚,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煎餅果子等。
河北名特產 唐山,邯鄲等地陶瓷,曲陽石雕,秦皇島貝雕畫,人造琥珀,武強年畫,蔚縣剪紙,衡水內畫壺,涿州金絲掛毯;秦皇島海鮮,石家莊燒雞,承德山菜,張家口口蘑,白洋淀松花蛋,保定醬菜,高碑店豆製品;安國中草葯,承德杏仁,趙州雪花梨,交河,獻縣,魏縣等地的鴨梨,滄州金絲小棗,贊皇大棗,昌黎蘋果,興隆紅果,宣化葡萄,深州水蜜桃等。
山西特產風味 汾陽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祁縣六曲香酒,長治潞酒,清徐香醋,陵州玉泉陳醋;稷山,運城,臨汾,芮城,太谷等地棗子,原平梨,清徐葡萄,永濟青柿;大同黃花,沁州黃米,平順花椒,永治黨參;手工業名產並州(太原)刀剪,大同藝術陶瓷,陽泉鐵鍋;山西風味菜餚名點並州火鍋,清真全羊大菜,平遙牛肉,頭腦(以羊肉,山葯,藕根,黃芪等多種補品製成),山西刀削麵,太谷餅,黃米油糕等。
內蒙古特產風味 呼和浩特純低粗毛線,包頭和阿拉善左旗地毯,阿拉善駝絨;多倫馬鞍,蒙古靴;海拉爾,滿洲里旱獺,呼倫貝爾盟猞猁,大興安嶺地區灰鼠;熄林郭勒草原口蘑,河套蜜瓜;風味佳餚烤全羊,烤羊腿,風味名食奶皮子,奶豆腐,馬奶酒,昭君酒等。
遼寧名特產 遼東蘋果(共300多個品種)有大連,營口的國光蘋果,遼西綏中白梨,北鎮鴨梨,大連黃金桃;大連,丹東,營口等地的海產品;傳統手工藝品有大連貝雕,岫岩玉雕,錦州瑪瑙雕刻,撫順煤精雕刻和琥珀工藝品,大連工藝綉品,玻璃器皿,丹東柞綢,沈陽雪花啤酒,八王寺汽水,湯崗子礦泉水;風味名食東北火鍋,沈陽老邊餃子,熏肉大餅,溝幫子熏雞,沈陽伊斯蘭教糕點,薩其馬,遼陽塔糖,大連紅蝦酥心糖等。
吉林省名特產風味 特產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撫松人參,輝南鹿茸最為有名)及長春,吉林,通化等地的參茸製品;琿春,安圖木耳,梨樹的白磨,蕨菜,延邊圓蘑,白蜜,蘋果梨,長白山區蛤什蟆油,山葡萄;輕工名產吉林樺皮畫,三寶酒,通化人參蜜餞,人參葡萄酒,長春人參煙;延邊朝鮮族風味朝鮮冷麵,打糕,朝鮮族傳統泡菜等。
黑龍江省特產風味 黑龍江,烏蘇里江特產大馬哈魚,興安嶺蘑菇(有猴頭蘑,榛蘑等60多種實用蘑菇),黑木耳,松子,山野菜(蕨菜,松茸,薇菜等)及虎骨,刺五加參及珍貴毛皮獸皮張等;大慶,齊齊哈爾乳製品,哈爾濱太陽島啤酒,五大連池礦泉水;民族風味有赫哲族風味殺生魚,鄂倫春族風味手把肉,烤肉串等。
上海特產風味 上海輕,紡,手工業工藝品豐富多采,以選料精,式樣新,品種多為特色。上海的服裝,毛呢,府綢,領帶,皮鞋,化妝品,鍾表,玩具,耐用消費品,文娛體育用品,傢具等許多優質名牌產品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海派戲裝,金銀飾品,雕塑,銹品,人造花等工藝美術品琳琅滿目。名食有糕點,五香豆,奶糖,梨膏糖等。
上海風味以紅燒,生煸,滑炒水產蔬菜見長,具有薈集江南風味,適應性強的特點。除上海風味外,還有西菜及川粵湘閩等地方風味。上海小吃,風味點心也很豐富。
江蘇特產風味 傳統輕紡,手工藝品蘇州絲綢,銹品,草編,南京雲錦,絨花,宜興青瓷,,紫砂陶器,無錫泥塑,揚州瓷器,蘇州檀香扇,蝦,鎮江鯽魚,刀魚,陽澄湖大蟹,太湖銀魚,水菜,蓮藕等;其他農特產無錫水蜜桃,蘇州枇杷,楊梅,碧螺春茶;南通薄荷油等。名食南京板鴨,香腸,蘇州醬肉,無錫肉骨頭,如東海味,揚州,鎮江醬菜,鎮江香醋,名酒洋河,雙溝大麴,無錫二泉酒,丹陽黃酒,蘇州醇香酒,蘇州,無錫,揚州等地的糕點等。
江蘇風味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代表長江下游,東海沿岸風味,故又名江浙風味。以甜為主,因材施藝,四季有別。其中蘇錫菜源於川菜,多用沙鍋燉燜,冷盤造型優美;淮揚菜長於清炒,煎貼,淡厚適宜。蘇菜代表菜有獅子頭,料燒鴨,薰魚等。
浙江特產風味 杭州絲綢,杭綉,織錦,湖州雙縐,綾絹,寧波綉衣,溫州甌綉,蕭山花邊;杭州,寧波,嵊縣,安吉竹編竹製工藝品,餘姚,慈溪,黃岩,臨海草編織品;東陽,樂清木雕,青田石刻,溫州甌塑,杭州金石圖章,寧波木骨鑲嵌;紹興金銀首飾,杭州綢扇,綢傘,天竺筷,張小泉剪刀,龍泉青瓷,寶劍,湖州湖筆,羽扇;名茶西湖龍井茶,紹興平水珠茶,金華茉莉花茶,溫州珍眉茶;名果黃岩蜜橘,溫州甌柑,衢州紅桔,鎮海金桿,奉化水蜜桃,諸暨香榧,義烏南棗,平湖西瓜;風味名食金華火腿,紹興老酒,腐乳,杭州,舟山,寧波,奉化罐頭食品,杭州藕粉,白菊;浙江風味名菜有杭州煨雞,西湖醋魚等,風味小吃有嘉興粽子,金華酥餅等。
安徽特產風味 傳統手工業名優產品,文房四寶——涇縣(宣州)的宣紙,筆,歙縣(徽州)的徽墨,歙硯;祁門瓷器,界首瓷器,蕪湖刀剪和鐵畫工藝美術品,舒城,潛山竹席;果品碭山酥梨,徽州雪梨,懷遠石榴,宣城蜜棗,歙縣枇杷;名茶祁門紅茶,屯溪綠茶,太平猴魁,黃山毛峰,六安瓜片茶;其他特產巢湖銀魚,長江鰣魚。名酒有毫州歷史名酒古井酒,淮北口子酒,濉溪大麴,嘉山名光特曲等;名食符離集燒雞,合肥虎皮金橘蛋,涇縣琴魚干,定遠的橋尾(用豬臀肉製成),名點有壽縣大救駕,安慶墨子酥等。
徽菜是中國八大名菜之一,擅長燒,炒,燉,重油炒,講究火功。名菜有合肥徽菜龍眼肉,葡萄魚,蕪湖水產菜網油桂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菜素火腿,素烤鴨等。
福建特產風味 傳統手工藝品福州脫胎漆器,壽山石雕,廈門,泉州木雕,漳州彩塑,紫砂陶器,德化瓷器,安溪竹編,平潭貝雕;亞熱帶農林特產閩南烏龍茶,安溪鐵觀音,崇安武夷岩茶,福州,閩侯茉莉花茶,福安紅茶,南安綠茶;福州橘子,橄欖,莆田(興化),晉江桂圓,漳州蘆柑,香蕉,水仙花,建寧蓮子,山區各地所產的筍干,香菇,木耳;沿海特產文昌魚。
風味菜餚閩菜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擅長紅糟調味,制湯,運用糖醋烹調,具酸,甜,糟,香四味。福州魚丸,廈門男普陀素菜,泉州葫蘆雞,小吃等別有風味。
台灣特產風味 澎湖珊瑚,文石,花蓮翠玉,北投藝術陶瓷,台北風箏,新竹聖誕燈,綠島貝雕畫;台北士林名刀,玻璃器皿,桃圓木藝傢具,美濃紙傘,台南關廟藤器,大甲草編,台中,台北竹藝品,台北鶯歌日用陶;台東香茅油,宜蘭樟腦,旗山香蕉,新竹柑橘,屏東,南投菠蘿(鳳梨),玉井紅芒果,屏東蓮霧(鮮果),苗栗大湖草莓,新竹石榴;台北文山包鍾茶,木柵鐵觀音茶,南投凍頂烏龍茶,苗栗綠茶,花蓮紅茶,陽明山杜鵑花,阿里山蘭花,台中,屏東烏魚子等。風味菜餚有海味名菜鹽酥海蝦,火把魚翅,其他菜餚當歸鴨,燒酒雞,糯米八寶鴨,地方名食嘉義新港飴,台中鳳梨酥和太陽餅,宜蘭金棗糕,新竹米粉等。
江西特產風味 傳統手工藝品名產景德鎮瓷器,瓷雕,南昌瓷板畫,鉛山竹編工藝品,萬載夏布,花炮,萍鄉煙花,瑞金,永豐毛邊紙;傳統農特產廬山雲霧茶,婺源綠茶,井岡翠綠茶,武寧紅茶,井岡山竹筍,油茶,南豐蜜橘,遂川金橘,興國甜橙,撫州西瓜,信豐紅瓜片,廣昌通心白蓮,鄱陽湖銀魚;風味名食南安板鴨(大余鴨加工成),南昌松肉,安福火腿,九江桂花酥糖,萍鄉花果糖,風味菜餚有九江黔陽魚席菜,廬山「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景德鎮名菜船板肉,井岡山名菜石耳燉雞和燒狗肉,名酒樟樹四特曲,九江陳年封缸酒等。
山東特產風味 傳統輕工業手工藝品煙台鍾表,抽紗,刺綉,淄博陶瓷,料器,濰坊鑲銀製品,風箏,年畫,青島貝雕,膠東草柳製品;著名果品萊陽梨,煙台蘋果,肥城桃,即墨葡萄,,樂陵小棗,德州西瓜;農特產嶗山啤酒花,平陰玫瑰,菏澤牡丹,煙台對蝦,壽光雞,萊蕪豬;名葯東阿驢皮膏;名酒煙台果酒,白蘭地,美味思,三鞭酒,青島啤酒,白葡萄酒,嶗山礦泉水,蘭陵美酒,即墨老酒;名食德州扒雞,濟南糖酥煎餅,青島高粱飴,濟寧醬花生米,龍口粉絲等。
山東風味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代表黃河流域風味,以鹹食為主,善用特製清湯,以奶湯烹調,醇厚不膩。名菜有奶湯魚翅,雞脯,濟南烤鴨,烤大蝦等。
河南名特產品 開封書畫,汴綉,禹縣鈞瓷,洛陽宮燈,仿古陶瓷唐三彩,臨汝汝瓷,南陽玉雕和烙花筷子,濟源盤硯;新鄭,靈寶,內黃,鎮平等地大棗,孟津梨,開封西瓜,信陽毛尖茶;武陟,沁陽等地的四大懷葯;黃河鯉魚,蘭考桐木,許昌烤煙,駐馬店香油;道口燒雞,朱仙鎮五香豆腐乾,汴京烤鴨,洛陽杜康酒等。
湖北省名特產 江陵荊緞,武穴竹器,天門印花布,沙市鴨絨被;宜昌宜紅茶,,咸寧青磚茶,恩施玉露茶;咸寧桂花,保康木耳,秭歸柑橘,興山夏橙,陽新枇杷,隨州蜜棗;鄂州武昌魚,黃梅銀魚,沙湖鹽蛋;孝感麻糖,黃州東坡餅,武漢炸米鍋等。
湖南特產風味 岳陽君山銀針,大庸古丈毛尖,長沙高橋銀峰與湘波綠茶;雪峰蜜橘,瀏陽金橘,黔陽冰糖橙;長沙湘蓮,岳陽銀魚及醋魚干;岳陽辣椒油,邵陽竹筍,生薑,長沙松花蛋,衡山湘黃雞,武岡銅鵝,寧鄉豬;長沙湘綉與羽絨製品,醴陵瓷器,望城陶器,湘西土家棉,益陽水竹涼席,瀏陽夏布與菊花石雕,煙花鞭炮,鳳凰民族工藝品,岳陽扇子等。
湘菜為我國八大風味菜系之一。講究刀工,火候,調味豐富,重辣味。技法以煨,煎,燉,蒸,炒為主。著名菜餚有古老肉,蓮子鍋,竹筍蒸魚,香酥雞等。
廣東特產與粵菜 廣東是熱帶亞熱帶茶果之鄉,名果有東莞香蕉,潮州蜜橘,增城荔枝等。名茶有英德紅茶,潮州鳳凰水仙茶。傳統手工藝品廣州粵綉,潮州抽紗,佛山石灣陶瓷,潮州楓溪工藝美術瓷,廣州牙雕,肇慶端硯等。還有深圳,珠海鮮蚝,潮州魷魚,湛江龍蝦,及廣東香腸,月餅等名食。
粵菜風味名揚中外,「蛇餐」更是久負盛名,有食在廣州之譽。粵菜注重煎炸燒燴,擅長小炒,著意鮮嫩爽滑,多野菜。名菜有菊花龍虎鳳,猴腦,白灼海蝦,脆皮乳豬等。
海南特產風味 海口等地的椰雕鑲銀工藝品,貝雕,海石花盆景,黎族鼻簫等手工藝品;文昌菠蘿,椰子,五指山芒果,瓊山荔枝;萬寧大洲盜燕窩,西沙大海龜;風味名食有海口椰子盅,瓊山曲口血蟮,文昌雞,東山羊,和樂蟹,海口椰子等。
廣西名特產 靖西,賓陽壯錦,都安瑤綉,南寧麻滌,欽州坭興陶瓷,桂林美術陶瓷,方竹手杖,語州竹絲掛簾,北海貝雕,東興石雕,柳州石雕,柳硯,小棺材;南寧涼果,甜茶,桂林豆腐乳,米粉,三花酒,語州三蛇酒,蛤蚧酒,北海海鮮;合浦珍珠,容縣沙田柚子,桂林金橘,南寧菠蘿,柳州蜜橙,永福羅漢果,桂平肉桂,桂南八角等。
四川特產風味 名特產有成都蜀綉,蜀錦(帛),漆器,瓷胎竹編,南充竹簾畫,自貢,宜賓竹製工藝品,榮昌,會理陶瓷,自貢剪紙,名茶川紅茶,峨芯茶,蒙山頂茶,名果合川紅橘,江津廣柑,及川芎,川貝,川蓮等中葯材。
川菜是我國名菜之一,以麻辣味濃,百菜百味為特色。四川成都小吃擔擔面,賴湯圓等也很有名。名酒有宜賓五糧液,棉竹劍南春,瀘州老窖,古藺郎酒。名食有西昌板鴨,天府花生,涪陵榨菜等。
貴州名特產 遵義絲綢被面,安順蠟染,岑鞏花邊,「思州石硯」,平塘陶器,畢節大方漆器,玉屏簫笛,荔波涼席;威寧黃梨,興義大紅袍橘子,羅甸黃果,清鎮酥李,都勻毛尖茶,湄江茶,遵義毛峰茶及竹蓀(參),銀耳,天麻,杜仲,凱里黑木耳,娃娃魚,貴定烤煙,黔東南苗杉;名酒仁懷茅台酒,董公寺董酒,惠水大麴和懷酒,凱里從江大麴酒,雷公山獼猴桃酒,貴陽花溪刺梨酒,習水大麴等;名食威寧火腿,蕎酥(苗族名點),遵義蛋糕,綏陽空心面,鎮寧波波糖,獨山泡菜,鎮遠道菜,三穗板鴨,銅仁綠豆粉,貴陽野刺梨汁;貴陽黔味菜有八寶娃娃魚,天麻蒸雞,套全鴨,清燉甲魚及小吃戀愛豆腐果等。
雲南名特產 昆明,玉溪,曲靖雲煙(有茶花,紅山茶,紅塔山,阿詩瑪,大重九,恭賀新禧等名煙),昆明,大理,思茅等地雲茶(鎮紅,鎮綠,思茅,西雙版納勐海普洱茶,大理沱茶,蒼山雪綠等),昆明等地雲葯(雲南白葯,田七,天麻,德欽冬蟲夏草等),西雙版納香蕉,芒果,昆明呈貢寶珠梨,昆明干雞棕蕈,勐海天然樟腦;大理石雕工藝品,劍州木雕,個舊,昆明錫制工藝品,東川,昆明斑銅工藝品,昭通版納地毯,西雙版納傣族,哈尼族織錦刺綉品,麗江納西族披星戴月衣,路南民族綉衣綉品及小盆景,通海花樁園藝飾品,建水紫砂陶器,西雙版納孔雀屏羽等;雲南名食有宣威火腿,路南腐乳,昆明風味佳餚紅燒象鼻,茨燜熊掌,生煎麂子肉,汽鍋雞,小吃過橋米線等。
西藏名特產 傳統手工業工藝品拉薩,日喀則地毯,江孜藏毯,拉薩,澤當,貢嘎氆氌(藏式毛呢),圍裙,昌都藏靴,金銀銅鐵器,昌都,拉薩,江孜,日喀則藏裝;拉薩陶器,山南木碗等;西藏名食酥油茶(酥油,牛奶,磚茶,雞蛋製成),傳統節日食品「卡色」(麵粉,清油,牛奶,白糖,椰油製成),青稞糌粑,(炒麵),青稞酒等;野生資源特產野驢,野氂牛,藏羚,黃羊,旱獺,雪雞,名貴葯材熊膽,麝香,冬蟲夏草,人參果,天麻,雪蓮等。
陝西特產風味 著名果品有漢中,城固柑橘,臨潼石榴,火晶柿子,「三寶」大紅棗,彬縣晉棗,清澗紅棗,陝北蘋果,華縣大接杏,商洛核桃,鎮安大板栗等;洋縣香米,黑米,韓城大紅袍花椒,西安秦椒干,紫陽毛尖茶;漢中,安康,商洛中葯材天麻,杜仲等;傳統名食西安臘牛羊肉,西鄉牛肉乾,鳳翔臘驢肉,咸陽琥珀糖,三原蓼花糖;風味菜餚有西安仿唐菜長安八景宴;風味小吃羊肉泡饃;名酒鳳翔西鳳酒(集清香,濃香為一體),眉縣太白酒(歷史名酒),甘泉礦泉水等。
甘肅特產風味 蘭州白蘭瓜,醉瓜,冬果梨,軟兒梨,酒棗,安西白蘭瓜,天水花牛蘋果,蘭州黑瓜子,百合;康縣黑木耳,民勤,武威發菜,隴東鎮原黃花菜,小茴香,文縣花椒,蘭州水煙;中葯材文縣黨參,岷縣當歸,銓水大黃;傳統手工藝名酒泉夜光杯(玉琢酒杯),嘉峪關石硯,臨洮洮硯,天水雕漆,華亭安口陶瓷,臨洮仿古地毯,蘭州輕工名產毛紡織品等;甘肅風味佳餚有敦煌駝掌,清燉全羊,蘭州烤小豬,千層牛肉餅,隴西臘肉等,名酒有西涼大麴,金徽酒,肅北馬奶酒等。
青海特產風味 西寧毛(藏系羊毛),羊絨及長毛絨,粗純毛線,地毯,肉奶製品乳酪,甜奶粉,皮張(黑紫羔皮,氂牛皮,旱獺皮);青海湖無鱗湟魚,海東南名果長把梨,冬果梨,酥木梨,甜梨,玉樹麝香,果洛,玉樹冬蟲夏草;風味名食有西寧涮羊肉,馬雜碎,果洛牛肉乾,湟源陳醋;西寧,湟源銀器,飾品,藏刀等。
寧夏特產風味 特產「五色寶」:賀蘭山,中寧,中衛的紅色枸杞,同心,鹽池,中寧,靈武的黃色甘草,賀蘭山蘭色石硯,平羅,賀蘭,中衛白色灘羊皮,同心,金積黑色發菜;「五朵金花」:各地所產向日葵,紅花,黃花菜,玫瑰,啤酒花等;中寧貢棗,石嘴山,平羅,惠農,陶樂紅瓜子,固原銀耳,蕨菜,寧北平原灌區蓮藕,凍兔肉,黃河鯉魚,中衛鴿子肉,寧夏驢皮膠(阿膠);石嘴山民族瓷器;風味名食銀川清真奶油糕點,牛羊肉酥,手抓羊肉,清蒸羊羔肉,馬三白水雞等。
新疆特產風味 瓜果名產有鄯善哈密瓜,哈密西瓜,吐魯番無核白葡萄,伊寧蘋果,庫爾勒香梨,葉城大籽石榴,阿克蘇薄皮核桃,阿圖什無花果,庫車白杏,喀什巴旦杏;其他農牧土特產有庫爾勒啤酒花,庫車,若羌羔皮,及天山南北各地所產細毛羊絨,皮張,腸衣,長絨棉,桑蠶絲,甘草,雪蓮等;傳統輕紡,手工藝名產有烏魯木齊,喀什民族花帽,和田,喀什艾德萊斯綢,石河子毛布,烏魯木齊,伊寧皮革,和田地毯,喀什民族樂器,和田,烏魯木齊玉雕,烏魯木齊等地的民族特需首飾,銅器等;維吾爾,回等民族地方風味菜餚有烤全羊,烤羊肉串,烤魚,薄皮包子,抓飯,奶茶等,地方名酒有吐魯番果酒,鄯善葡萄酒,奎屯特曲等。
⑷ 春節習俗知多少手抄報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⑸ 湖南省醴陵市名稱的來源
在中國古代的文字:醴者,酒也。《辭海》、《辭源》的釋義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遠古時代,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倉頡在造「醴」字時,可謂用心良苦。他將代表某一特定時辰的「酉」字和釀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組合起來,便成了獨具一格的「醴」。以致後來人們想簡化它都無從下手。
醴陵;將「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蘊了。古時,能稱作「醴」的地方,絕對是一個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飄香的好地方。而這地方正好又是山嶺蔥郁、丘岡連綿。這就是「陵」的含意。於是乎,「醴陵」這一響亮的名字就在數千年前的某個時刻誕生了。可以肯定地說,醴陵地名是酒文化與醴泉文化結合的體現。「醴陵」可以意會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時,它是一片稻浪滾滾、生產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現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酒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醴陵地名的出現,最早見於先秦典籍,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時間。從漢高後4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達2190餘年。它隨歷史車輪滾滾前行,歷經漫長歲月,一直沿用至今,沒有別的名稱代替過。像這樣誕生很早,沿用時間長,從未更名,且來歷頗有講究的地名,在全國並不多見。
從前曾有種說法,說「縣北有陵,陵下有井;湧泉如醴,因以名縣」。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為名稱由來,最終還是經不起推敲。所以,現在人們比較認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的說法。
⑹ 春節習俗知多少手抄報內容!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⑺ 「醴陵」典故知多少
1、「醴陵」兩字的意思是什麼?
「醴」的基本字義有二:一為甜酒,一為甘泉。古人以酒名地,稱這一帶為「醴」。加上地貌以丘陵為主,以「醴」合「陵」為號,故稱「醴陵」。此乃官方說法。當然,也有解釋為「某陵旁出甘泉」而為醴陵的,誰是誰非,諸君自定。
在全國城市裡,用「醴」作名的,唯有醴陵。以至《辭源》中對「醴」的解釋特設一條釋義:指湖南省醴陵市。
2、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嗎?
元朝末年,因為戰亂頻繁和瘟疫橫行,醴陵僅留存兩三百戶。明朝初年,政府鼓勵移民,江西的三十多個縣,湖南的十餘個州縣,以及安徽、廣東、福建、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省的二十多個縣的三萬多移民相繼來醴陵安家落戶。
明朝末年,悲劇再次到來,醴陵人口銳減。於是在清朝推出相同的移民政策後,廣東、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五十餘縣大規模向醴陵移民。
兩次大移民後,醴陵99%的人口為客籍移民後裔,請問:你是正宗的醴陵人嗎?
3 、淥江書院一直在西山嗎?
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的,淥江書院的前身在現在的青雲山,即醴陵一中內。以前的淥江書院即是當時的縣學宮,也就是朱熹、張拭講學的地方。
在道光年間,知縣陳興炳以城市喧囂不宜治學為由,將淥江書院移建於今天的西山(此處本是西山書院舊址)。
4、宋名臣祠和靖興寺的由來?
靖興寺:我們都知道紅拂女墓的由來,靖興寺與她也有點關系。因為靖興寺是為了紀念她的男人大唐開國元勛李靖駐兵於醴陵而建。
宋名臣祠:前寺紀念武事,此祠銘記文人。因為理學大師們在醴陵的文化學術活動,醴陵學子的學習熱情與水平都呈現了一個井噴現象。從宋淳宗四年(1244)到開慶元年(1259),醴陵有7人金榜題名。吳獵、皮龍榮、楊大異的《吳氏經解》、《春秋奧旨》、《春秋箋疏》等成為湖湘文化的學術巨著。如果有誰覺得十幾年7人不多,可以回去翻翻其他的縣志看看。此祠正是為銘記這一文化自豪而建。
5、仙岳山是講哪位神仙?
在晉朝的時候,曾經有一位遼東人名叫丁令威,此人本是青陽縣令。相傳他勤奮好學,立志求道且喜愛仙鶴,辭官後一路逶迤來到醴陵,見這里山川俱佳便定居於此。據載現城區丁家坊便是他後人的聚居地。丁令威於此修道成仙駕鶴升天而去,後人在城西山上建觀祀奉他。該山稱為丁仙山,後來改稱仙岳山。
6、「淥江橋」為何又叫「六公橋」?
明成化十八年(1482),醴陵人開始架設經狀元洲到南門的浮橋。此後淥江橋橋址和五墩六孔的木橋規制一直未變,所以「六公(孔)橋」的名稱沿襲至今。即使是民國時期改造成九墩十孔的石拱橋後,醴陵人還是稱之為「六公橋」
民國七年(1918),淥江木橋多次被毀,醴陵人決定建石橋。這時一個叫陳盛芳的人來了。陳盛芳,字茂蘭,原居醴陵市白兔潭五甲村,後遷居浦口河泉,是一位從泥水匠成長起來的商業巨子。此人為修橋捐款5萬銀元,且出錢又出力,帶領醴陵人民齊心協力將淥江橋修建成功。橋長186米、寬8米、高13米,氣勢宏偉,巧奪天工。康有為親筆題「淥江橋」三字,傅熊湘撰書淥江橋碑文。1996年,淥江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到底是不是醴陵
關於這個問題,很復雜,就像各地爭論所謂的名人故里一樣精彩。醴陵、瀏陽和上栗各有李畋塑像、李畋殿、李畋博物館、李畋墓,三方各執一詞,言之鑿鑿。
李畋究竟是哪裡人呢?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誰能夠將他老人家的本領發揚光大,誰能夠把花炮做大做好做強,做得全國矚目,做得舉世聞名,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如果最後證明李畋故鄉屬於自己,可是花炮卻又比不過人家,那不是反過來扇自己嘴巴,證明自己不爭氣,沒有守好祖宗的遺產!
所以,還是先做好花炮吧,做好了,名利雙收,別人承不承認又能怎樣呢?桃李不言哪!
8、醴陵為何曾被稱為「將軍縣」
醴陵民國以來有上將5人,中將29人,少將194人,是名符其實的「將軍縣」。據說有此稱號的還有安徽合肥與浙江奉化,也有其它提法,但醴陵始終名列其中。安徽有段祺瑞、段芝貴等北洋軍政首腦,軍閥集團相互提攜,自然將軍眾多。浙江奉化是蔣介石的故鄉,將軍自然也不會少。而醴陵呢,是因為誰?答案在程潛身上。
程潛,字頌雲,人稱「頌公」,1882年出生於醴陵官莊鄉,是官至陸軍一級上將的國民黨元老。曾與陳明仁將軍力保湖南和平解放,使湖湘大地免遭戰火塗炭,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湖南省省長,是世人敬重的「湖南家長」。
程潛早期為孫中山的重要助手,曾在廣州建立軍校並自任校長,黃埔軍校設立時,孫中山還曾一度考慮以程潛為校長。程潛的影響,帶動了一大批醴陵熱血青年跟著他的腳步走出家門,報考軍校。左權、蔡申煕、陳明仁、鄧文儀、劉詠堯等國共兩黨的醴陵籍著名將軍都是黃埔一期中的驕子。
後來官居民國政府國防部次長的劉詠堯(劉若英的祖父)當時年僅15歲,是年齡最小的黃埔一期生,18歲時成為黃埔軍校年齡最小的教官。許多醴陵人在程潛的帶動下步入黃埔,成長為將軍。在國共合作的前六期黃埔生中,醴陵學子多達229人。他們開枝散葉般的層層引領提攜醴籍子弟投身軍校或軍界,形成了醴陵人在軍界將星璀璨的磁場效應。其中大部分的人聚集在程潛麾下,也有一部分投奔共產黨,在風起雲涌的時代大顯身手。
9、必須知道的最後一件事
最後一件事,是為了湊齊「十」這個完美的數字,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用。你可以前面的九件事都不看,但一定要看看這件事,那就是:我們知道了醴陵過去的榮耀,卻不知道為了這些榮耀而付出的多少酸甜苦辣、苦恨艱辛。過去的榮耀依然屬於現在的我們,但它終究是屬於過去。今天的醴陵人要想擁有自己的榮耀,還需靠諸君努力!正所謂「屌絲尚有逆襲日,何況醴陵不差錢。龍游淺水終須度,一朝沖上九重天!」
———————以上來源於網路,作者不詳。———————
⑻ 以傳統文化知多少為主題手抄報資料
關於閱讀類的手抄報怎麼畫
⑼ 中國傳統文化組知多少手抄報照片大全
資料給你---剩下的排版自己搞定==中國傳統文化大全★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諸子百家★: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⑧小說家(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下面有著作)★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傳統節日★: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漢服★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還好就這么多,有點雜,自己可以整理一下,排版是要有條理===
⑽ 晉魏文化知多少手抄報
魏晉是指東漢政權瓦解,三國到兩晉的時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這段歷史的前一階段。「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
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段,從一個方面來看,政治上來看,是分裂、混亂的、人民很痛苦的這樣一個時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從文化史、從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卻是輝煌、燦爛的一代。這兩個年代一個是先秦,一個就是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