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有哪些人被稱為什麼聖
1、書聖王羲之
書聖,對王羲之的別稱,字逸少,號澹齋,漢人,生於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2、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
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3、詩聖杜甫
杜甫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4、武聖關羽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5、文聖孔子
孔丘被後世尊稱為「文聖」,這個「文聖」的意思是文化的聖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
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❷ 張之洞是誰
張之洞是晚清歷史人物。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
(2)宗聖文化董事長叫什麼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張之洞出生於興義府官舍,是張鍈的第四個兒子,張之洞幼年稟賦聰慧,五歲入家塾,張之洞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後從好幾位老師就學,其中丁誦先、韓超兩位老師給他的影響較大。
丁誦先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翰林院侍讀,韓超累官至貴州巡撫。
13歲以前,已學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字學)、文學及經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打下日後從政和治學的初步基礎,並在12歲那年刊刻了名為《天香閣十二齡草》的詩文集。
少年張之洞有夜讀靜思的習慣,「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他回憶說:「後服官治文書往往達旦,乃幼時好夜坐讀書故。」
這種夜間工作的習慣,曾被人指為「興居無節」,影響了會見僚屬,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滿14歲的張之洞回原籍南皮應縣試,得中第一名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後,又以順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取得參加會試得中進士的資格。
以當時張之洞的學養實力,他應當能夠一氣呵成,早日金榜題名,進士及第,但他直到27歲那年才得中進士。
這十一年中,他前幾年的時間耗在幫父親辦理軍務,應付貴州苗民起義,以及結婚生子,為父親治喪守制,自然無暇無心於應試。
到23歲那年將應會試,因族兄張之萬為同考官,循例迴避,第二年應恩科會試,因為同樣的原因,又沒有考成,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願以償,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成為官僚階層中的一員。
同治三年(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同治五年(1866年),大考二等,以後,他曾擔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鄉試副考官、四川學政職務,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整頓學風,建立經心書院,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頗得眾望。
他任四川學政時,與四川總督吳棠一起在成都建立尊經書院,延請名儒,分科講授,仿照阮元杭州詁經精舍、廣州學海堂的例規,手訂條教,並撰寫《輶軒語》、《書目答問》兩本書,以教導士子應讀什麼書,應怎樣做學問以及修養品德等。
洋務派歷史沿革
18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了《海國圖志》一書,並且明確在書中闡明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欣、文祥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口號為「自強」,後期(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口號為「求富」。
盡管奕欣貴為當時的恭親王,並且是總理衙門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滿族官員為主,但是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勢力並不是他們,而是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
主要是因為當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勢力太強大,洋務派並不敢在中央明目張膽的進行洋務活動,總理衙門盡管是洋務運動在中央的推動機構,但真正實施洋務運動的卻主要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在得到慈禧太後的默許後,掀起了一場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洋務派在「自強」、「求富」的口號下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❸ 歷史上,曾國藩和胡雪岩是什麼關系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❹ 宗聖是誰
宗聖是對曾子的贊譽和評價。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❺ 儒家學派中尊稱為「宗聖」的是誰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一說山東嘉祥縣人)。生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❻ 請問:誰知道孔孟顏曾四大家族的輩分是怎麼排的
孔、孟、顏、曾四家統一使用通天家譜,後裔行輩五十字如下: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孟、顏、曾這四家的祖先分別追溯到儒家的孔子、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充分表現了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6)宗聖文化董事長叫什麼擴展閱讀:
孔孟後人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從孔子第五十六代開始的。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御賜孔姓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當時的「公」字輩是孔門第58代。
因為孔姓五十六代孫孔希學及五十七代孫孔訥也曾在明初先後襲封衍聖公,所以把他們兩個名字當中的「希」和「訥」的偏旁「言」也加上去,放在前面,共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清聖祖康熙帝繼位後,極力推崇聖人儒家思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山東曲阜,專程拜謁孔廟,御賜孔姓派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四句20字定輩序。因曾子、顏回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嫡系弟子,還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廣大。
為此,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聖祖御准此三姓同用御賜派字。其中,孔姓從第 61派、 顏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從第64派啟用「宏」字輩。此後,孔、孟、顏、曾四姓統一輩字派譜,輩份互相聯動,全國得到統一。
❼ 曾國藩「最牛的幾位老師是誰
曾國藩最牛的老師有兩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鑒,此人當時官居太常寺卿。另一個是有「理學大師」之稱的倭仁(字艮峰)。
唐鑒,字鏡海,湖南善化人,嘉慶十二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檢討、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內召為太常寺卿。唐鑒服膺程朱之學,是當時義理學派的巨擘之一,蜚聲京門。唐鑒潛心研究人性理學,和清代大學士倭仁同以理學相號召,有「理學大師」之美譽。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為理學家唐鑒的弟子。穆宗同治間的「理學大師」,清政府中頑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間進士,1832年授編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與曾國藩、何桂珍等「講求宋儒之學」,以封建衛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華殿大學士。著有《倭文端公遺書》。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7)宗聖文化董事長叫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老師:
第一位老師: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兒園」老師:陳雁門老先生。學習了《三字經》和《百家姓》。
最忠實的老師:在曾國藩所有的老師中,對他最忠實的老師,非他老爸曾麟書莫屬。
最「信得過」的老師:汪老先生的教學宗旨是「經世濟用」,他讓從山溝里走出來的曾國藩眼界大開,終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獻的老師:曾國藩在衡陽時師從歐陽凝祉。歐陽先生頗有學行,站講台四十餘年,是蓮湖書院的高級教授。
辦學「最牛」的老師:曾國藩在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校長。歐陽校長學問淵博,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學相長的老師:曾國藩與何紹基亦師亦友。他們是湖南同鄉,後者精通書法,擅長吟詠,對文字學、經史也頗有研究。
最高齡的老師:吳廷棟大作家。吳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裡校勘書籍,孜孜不倦,曾國藩每日必登門拜訪,談論時事,品評政治。那時,他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了。所以,吳老是曾國藩年齡最大的老師了。
最欽佩的老師:曾國藩最為欽佩的老師,應屬唐鑒。此人號鏡海,湖南善化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晚清著名理學家,後內召為太常寺卿。
勢力「最牛」的老師:穆彰阿,字子朴,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於1805年(嘉慶十年)中進士,由翰林累官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任軍機大臣達20餘年之久,最受最高統帥道光帝信任。
❽ 被稱為聖的古人有哪些
儒家聖人
至聖→孔子 / 亞聖→孟子 / 復聖→顏淵 / 宗聖→曾子 / 述聖→子思/1. 至聖 孔子:
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南)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漢以後,孔子的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後世一直把他尊為「聖人」,號稱「至聖先師」。
2.亞聖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書,是儒家的經典之一。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正宗繼承者,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尊為「亞聖」。
3.詩聖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我國唐代偉大詩人。他一生寫了許多反映社會矛盾和現實生活的詩歌。因為他的詩比較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復雜、動盪的歷史時代,所以尊為「詩史」、「詩聖」。
4.詞聖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國宋代著名的詞人,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對詞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以往的詞內容狹隘,他擴展了詞的內容。他寫的詞筆力縱橫、豪邁奔放,對後世影響很大,故被尊為「詞聖」。
5.酒聖 杜康: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杜康作為酒的始造者,開辟了源遠流長的華夏酒文化的源頭。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故而後人稱之為「酒聖」
6.書聖 王羲之:字逸少,人稱「王右軍」,東晉山東臨沂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晉諸家書法的精華,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了隸法的形跡,達到了獨立完美的境地,人們稱贊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公認他為「書聖」。
7.畫聖 吳道子:名道玄,唐代陽翟(今南禹縣)人。他的畫立體感很強,擅長畫人物,用朱粉的厚薄來表現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樣真實。又善於畫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帶子飄飄若飛,有「吳帶當風」之譽,後世尊他為「畫聖」。
8.醫聖 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人,我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闡述的「辯證論治」的中醫理論和治療方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所以後人尊他為「醫聖」。
9.葯聖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故後人稱之為「葯王」,「真人」,「葯聖」。
10.茶聖 陸羽:字鴻漸,號東岡子,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我國古代著名的茶葉專家。他不慕榮華,畢生研究茶事,終於撰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從而開茶葉研究的先河,所以後人譽他為「茶神」、「茶聖」。
除了以上的「十聖」以外,還有不少人被後世稱作「聖人」,他們和前面的十聖加在一起就是「二十聖」,他們是:
11、武聖 關羽
12、史聖 司馬遷
13、文聖 歐陽修
14、草聖 張旭
15、兵聖 孫武
16、謀聖 張良
17、樂聖 李龜年
18、棋聖 黃龍士
19、曲聖 關漢卿
20、木聖(科聖) 張衡。 附帶列上另一種「十聖」的說法:
酒聖:杜康,夏朝帝王,傳說為酒的發明者。
文聖: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史聖: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一書的作者。
草聖:張旭,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對舊隸的草書造詣更深。
醫聖:張仲景,東漢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中醫學發展影響很大。
武聖: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尊其為「關聖」、「關帝」。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晉琅玡臨沂(今山東省)人,是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主要作品有《黃庭經》、《蘭亭序》等。
畫聖:吳道子,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聖: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詩聖: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❾ 曾子被世人稱作什麼
曾子被稱為宗聖。
曾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
歷史評價
孔子去世後,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後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 伯」。
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 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地位僅次於「復聖」顏淵。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10]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❿ 古代的亞聖、至聖....分別是誰
至聖:孔子。
(10)宗聖文化董事長叫什麼擴展閱讀
儒家四聖:
儒家四聖指的是孔子、顏回、曾子和孟子四人。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